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85
颗粒名称: 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分类号: G649
页数: 2
页码: 50-51
摘要: 本文讲述在三十年代的浙江平阳,交通不便且文化落后,使得当地缺乏中等学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筹建平阳县立中学。尽管条件艰苦,师生们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创办了学校。教师们不计报酬和地位,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自编、自抄、自印教材,承担工友的工作,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 平阳县 临时中学 艰苦创业

内容

平阳僻处浙江东南,在三十年代,交通很不便,文化落后,一个拥有五十多万人口的大县,却从未有过一所中等学校。上中学,非得远到百里外的温州不可。因此筹建中学的消息一传开,就受到社会上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和支持。鳌江镇的一些工商界殷户,慷慨捐助资金;鳌江小学腾出了原“娘娘宫”的一部分,把两廊改成四个教室,拆去戏台,连同后台的化装室改成办公室,将大殿作为礼堂,并廉价租用塘沽街一座传说经常“闹鬼”的楼房,作为外地师生的宿舍。没有操场,只好在每天早晨由王载纮老师率领师生沿平鳌公路跑步,从车站到西桥,然后回宿舍早餐。课堂必须置备的凳桌和宿舍的床板、家俱等,都是东凑西拼,从各方面借用来的。教学上需要的仪器,都是老师们想方设法解决。如理化教师蔡孔耀,只化了十来块钱买到一盒仪器,内有滑车架、弹簧秤、凹凸镜和通球草等,就可对付初二、高一的理化实验了;音乐课没有风琴,徐贤议老师上课,就拿一支秤杆当作指挥棒。这所学校就是靠师生们以艰苦创业精神,克服种种困难而创办起来的。
  教师们在校上课,不分级别,没有固定工资,每月只领少数的生活补贴,他们从不计较报酬和地位,干起工作来总是全力以赴。如遇教材缺乏,任课老师就自编、自抄、自印,连工友的工作,他们都乐于承担。记得当时教师们曾流传一句戏谑的话:“临中穷学堂,校长当门房”,这也可说是对临中艰苦办学的写照。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本书记述了回忆施味辛同志、回亿梅康和项经川同志、龙湖女学点滴、鳌江公学大事记、鳌江公学大事记附言、抗战初期的平阳临时中学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平阳县立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