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新型的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78
颗粒名称: 一所新型的中学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19-21
摘要: 本文讲述一九三七年底,杭嘉湖地区沦陷后,温州亦遭日军轰炸,多所中学停课。梅康、经川等同志与救亡团总干事王栻商议,决定筹办一所新型中学以培养抗日救亡力量。虽遭遇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反对,但他们以临时中学的名义招生,吸引了大量学生报名。学校课程除了正规课程外,还注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阶级斗争的教育,师生团结,学习要求严格。同时,学校还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和下乡宣传活动。国民党地方当局对此感到不安,试图停办该学校,但学校仍坚持办了一个学期,并输送了一批同学到新四军。
关键词: 临时中学 政治 经济学

内容

一九三七年底,杭嘉湖地区相继沦陷以后,日军飞机轰炸了温州。温州市区几所中学,被迫停课。原来在温中、联中、瓯中读书的阮世炯、金冶、陈力萍等一大批人,陆续回到鳌江,其中一部分人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一部分人分散在各地。梅康、经川等同志看到莘莘学子失学在家不是办法,就与救亡团总干事王栻商量,筹办一所新型的中学,把他们团聚在一起,培养成为一支抗日救亡的力量。调杜贤宏参加筹备,当总务主任,负责找校舍、设课堂等工作。
  但筹办中学的工作开始就遭到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反对。他们一不准备案,二不准招生,想把这所学校扼杀在襁褓之中。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你不准办正式中学,我们就改称临时中学。你不准招生,招了生也不承认他们的学历,但招生的海报一贴出,就有大批学生不顾没有学历的威胁,赶来报名,连一些温州老牌中学的学生,也放弃了原来的学校和学籍,到鳌江来上临时中学。这所学校不仅办了两个初一班,还办了一个初二班,一个高一班。学生多达两百余人,挤在娘娘宫那四个狭小而破旧的教室里。设备条件虽然很差,教学仪器很少,但却迸发出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朝气。
  这所学校除了正规中学的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讲了阶级斗争。在历史课中,还讲了“国耻史”,激发大家的爱国热忱。这儿教学民主,师生团结,政治空气浓厚,学习要求也很高。记得讲授唯物史观的时候,是几位老师采取辩论的方式进行的,各班学生都可参加,受益很多。我那时侯在读初二,听同班同学、原在温中读书的金冶说,这里的老师学问好,没有架子,在这里读书,精神愉快,比在温中读书获得的知识还多。
  每天早晨,太阳还没有从东海升起的时候,师生就在鳌江中心小学的大操场上集中,迎着展风,操练杀敌和救护伤员的本领。我们还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去做抗日救亡工作,又组织了一个“新生剧团”,下乡宣传抗日,教群众唱抗日歌曲。
  这些活动,更引起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恐惧和不安,便给这所学校戴上了“红帽子”,派了督学等人来校调查“赤化分子”。他们还扬言教育质量低,学生不好好读书,会误人子弟。但是,经过调查,他们并没有发现校里有共产党,校长陈德煊同志,是燕京大学司徒雷登的高足,说不上“赤化”。所有教师也都是平、津、沪著名大学毕业或肄业的高材生,很有学问,又是平阳、瑞安、温州一带有名望的士绅的子弟,他们自然不便轻易下手。抽查了几个学生的作业,成绩之好也出乎他们意外。但是他们并不甘心从此罢休,反而编造谎言,报请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下令停办。梅康、经川、王栻、德煊等同志没有理睬他们,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办了一个学期。在结束前,经川同志通过组织,输送一批同学到皖南新四军。分别的时候,大家流着眼泪,高唱《临中校歌》:“我们在抗战里相见,满希望把理想实现。奋力挣扎,度过一年,我们原不顾困难。学习原是为了工作,掀起救亡的怒潮。站在时代的最前线,分别了,何必留恋。”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平陽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本书记述了回忆施味辛同志、回亿梅康和项经川同志、龙湖女学点滴、鳌江公学大事记、鳌江公学大事记附言、抗战初期的平阳临时中学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阮世炯
相关人物
金冶
相关人物
陈力萍
相关人物
梅康
相关人物
王栻
相关人物
杜贤宏
相关人物
陈德煊
相关人物
许绍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瑞安市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