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烽火的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62
颗粒名称: 鳌江烽火的回忆
分类号: K265.9
页数: 3
页码: 61-63
摘要: 本文主要内容是关于作者金冶在抗日战争初期,参加平阳鳌江的抗日救亡活动和后来加入新四军的经历。文章通过回忆,描述了当时平阳鳌江地区的抗日氛围和地下党的工作,以及他个人如何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并最终决定加入新四军,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事业。文章还揭示了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救亡活动的限制和打压,以及作者对共产党的崇敬和信任。
关键词: 平阳县 鳌江烽火 抗日

内容

一九七四年,侄儿从平阳鳌江探亲返京,带来抗日战争初期鳌江地下党的负责人之一杜贤宏老师给我的一份简单的回忆录,上而写道:
  “一九三八年,平阳县委在鳌江组织中共鳌江中心小组,小组成员:项经川、陈章耀(女、即陈素瑶)、杜贤宏。通过这个小组,影啊下列各团体:
  (1)平阳抗日救亡团;
  (2)《平阳日报》;
  (3)平阳临时中学。
  以上三团休都在鳌江,是当时热心抗日救亡工作的青年分别组成的。……”
  材料并不长,片刻可以读完,但从我心中翻腾起来的回忆之波,却滚滚而来,不可遏止。
  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二个年头,东北已危亡,华北广大地区先后失守,江南锦绣河山也次第沦陷。平、津、沪、杭等地的大专院校陆续停办或内迁,一批温州、平阳籍的师生返回故乡,在鳌江成立了“抗日”救亡团”,办起了《平阳日报》(不久改为《平报》),并积极筹办起中学。当时,国民党县政府,指使其教育局千方百计刁难阻挠,说什么无立案手续,不准称为正式中学。热心办学的老师们,经过多方努力,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在鳌江中埠“娘娘宫”,成立了一所设备简陋的中学。因教商局不准办正式中学,就挂出“平阳临时巾学”的牌子。记得校长是陈德煊,教务主任沈鉴,训方主任蔡孔耀,后改由王祥第担任,总务主任杜贤宏。王栻、王载紘是积极筹办临中的发起人。他们都是北平燕京、清华、天津南开等大学的学生,又是积极从事抗旦救国活动的进步青年。
  我是平阳鳌江附近河上庄人,温州中学停办后,辍学在家,看日寇铁蹄践踏我祖国,蹂躏我人民,热血方刚,一腔悲愤,参加了抗日救亡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平阳临时中学成立,我立即报考,被录取在初二年级,级任导师是王载紘老师。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小青年,时局又正处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深深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怀着满腔抗日救国的热情,夜以继日地进行救亡活动,出壁报、快报,进行街头宣传,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话剧。以后又组成了一个“烽火剧团”,负责人是高一学生阮世炯。从此,演出活动更为频繁,由鳖江镇逐步向附近农村集镇扩展,先后到过宜山、金乡、钱库等地。每次我们都是自背行李,自扛道具,自带干粮,翻山涉水,边走边唱,每到一地,自己动手搭舞台,演出时自拉自唱,大家兴致勃勃,热情奔放,充满着战斗的激情和自豪。
  平阳县国民党政府的老爷们,对我们这些小青年热衷于抗日救国活动,恨得要命,污蔑我们是“非法”活动,对我们施加种种压力,千方百计限制我们宣传活动,最后甚至勒令解散“烽火剧团”。现实使我们逐步认识到,国民党推行的是假抗战真卖国的政策,而真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救国的是中国共产党。那时我们巳经看到了斯诺的《西行漫记》,毛洚东的《论持久战》,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产生了崇敬羡慕的心情。一九三八年年底,我们在项经川、杜贤宏积极帮助下,经平阳县党组织的介绍,决心“投笔从戎”,投奔新四军。于是,“烽火剧团”的大部分同学,秘密离开了家乡。沿途经过温州、丽水、金华、兰溪、淳安、歙县、太平、岩寺,一路上遭到国民党宪兵重重盘查、无理刁难阻挠,几次要送我们去国民党军校学习,都被我们坚决拒绝。最后,终于在一九三九年元月到达了安徽泾县云岭,这里是新四军的摇篮,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指挥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铁流的枢纽。从此,我们就穿上了军装,扛上了钢枪,成为新四军战士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

《平阳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了《朱平子与许寿裳一夕话》、《大平灭国将领白承恩传略》、《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平阳拳民运动》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冶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