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话鳌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47
颗粒名称: 沧海桑田话鳌江
分类号: P941.77
页数: 4
页码: 109-1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鳌江,因江而得名,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名称变更。它是平阳、苍南两县最大的河流,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鳌江港位于浙江最南端的苍南和平阳县交界处,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江口条件,逐渐成为军事上及经济上的要地。历史上鳌江港的繁荣促进了鳌江集镇商业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鳌江港主航道上设置了水下封锁坝以封港御敌。1949年平阳县解放后,鳌江港逐渐恢复了繁荣。1959年,鳌江航管所清除了港口主航道水下封锁坝,提高了航道水深,保证了大型轮船的安全进出。
关键词: 平阳县 鳌江 河流

内容

鳌江,以江得名,清乾隆时尚无此地名。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开始有“地因渔人聚集成市,名舮艚头,译名古鳌头,旋易今名(鳌江)的记载。
  按鳌江于西晋建县时称始阳江,不久改称横阳江,又称钱仓江。后因涨潮时江口波涛汹涌,有如巨鳌负山,故易名为鳌江。
  鳌江流域,从河口溯江而上至朱家站后,分南北两港。南港有横阳支江。《凰浦埭碑》云:“夫平阳南面,左海右江,江所受注,莫大南港,由凰浦、三峰溯平水,凡六十余里,极于闽之分水,旁则泰顺石湖西来注之,以及玉苍、灵溪、藻溪、上桃凡三十六源,悉汇是江,以达于海”。横阳支江长约60公里。
  北港从朱家站起,经萧江、桃源、雷渎、麻步、塘北、江屿、水头、山门、吴至文成吴地山南麓,全长92公里(包括朱家站以下至河口段)。集石柱、坳下、青街、怀溪、联山、闹村、凤卧、带溪、鹤溪和梅溪等大溪之水,是为鳌江干流。
  1987年6月13日,“鳌江志编纂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鳌江源头进行勘察,确定鳌江发源于文成县桂山乡吴地山麓桂库地方。吴地山主峰海拔1124米,鳌江流域1542平方公里,是平阳、苍南两县最大的河流,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
  鳌江港,地处浙江最南端的苍南和平阳县交界处,它南距福建沙埕港39海里,福州港140海里;东距台湾192海里;北距温州港54海里,定海港204海里,宁波港230海里,上海港323海里。有定期客班轮开往上海、南麂岛和西湾、墨城等地。载重15吨的客货轮沿江乘潮而上,南线可到藻溪和灵溪,北线可到麻步和水头。
  它的腹地遍布浙南闽东北数县,1955年104年国道线修复通车以来,成为水陆运输枢纽,吞吐量逐年增长,1956年成为浙江省五大联运港口之一,1994年6月5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鳌江港列为国家二类口岸。
  由于鳌江的地理位置以及江口的优越条件,鳌江港逐渐成为军事上及经济上的要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平阳守御千户所等官十八员,旗军一千二百三十名,其中:江口关(今鳌江港)总哨官一员,领哨官一员,船一十九只,兵四百五十五名,汛期屯泊洋屿守舥艚、炎亭、石坪和五屿一带,南与镇下关,北与飞云关,下接南麂游哨各官兵交相会哨专御金乡、仙口、墨城等一带地方”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温州沿海设立十一个巡检司,平阳有龟峰、舥艚、江口(今鳌江港)、仙口等四个巡检司,各司弓兵一百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温州分口海关设立以后,下面又在永嘉县的宁村、状元桥,乐清县的黄华关、蒲歧等四地分设旁口;另外温州所属的瑞安、平阳(今鳌江港)两地也设立了海关分口,平阳分口下设大渔一个旁口。
  清康熙廿四年(1685年),在鳌江江口除设立海关外,设邮传江口铺。清代后期设邮政代办所,并办起公学及初等商业学校。其时鳌江港已成为浙南闽东北的一个物资集散地。民国13年(1924年)冬,宁波商人商请鳌江王广源为其代理人,在鳌江经营光济轮船,开辟鳌申航线,第一艘500吨级轮船首航鳌江港。民国15年,王广源又经营“三江”、“福州”两艘轮船,自置“南岐”小轮船往返于鳌江镇与南麂岛之间。加上其他商人经营的轮船和外地不定期来港商船,鳌江港的货物吞吐量大增,商业地位提高。闽东北、赣东大批物资集散于此,而且吸引上海、宁波等地商人来鳌江从事棉花、蚕茧、茶叶、明矾、红糖、陶瓷、生猪等商业活动。1937年抗战爆发后,温州、福州港被封锁,而鳌江港仍可通航,因此又开辟许多新航线。鳌江港也因此成为一时繁华的港口市镇,被称为“小上海”。鳌江在历史上与台湾往来也很密切。1949年以前经常有轮船往返于鳌江与台湾基隆港之间,很多人乘坐商船由鳌江港出发去台湾做工和经商。
  历史上鳌江港的日益繁荣,促进鳌江集镇商业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38年商人有271户,887人(不包括摊贩)1946年鱼行代理营业额160-200万大洋,其中仁泰、永记、兴春、源通四家渔行占100-120万大洋。福州莆田、泉州、宁波、舟山、台州、洞头、坎门等地运来的鱼货有:大小黄鱼、目鱼、鳗鱼、带鱼,还有天津、上海,从日本进口的山麦鱼、油鱼、海带及北方的干贝、蛤干等,随上海至鳌江的航班轮运来鳌江渔行托售。1947年又创办大隆、兴隆、公大等三家生猪运销行,向宁波、福州、台湾等地运销生猪。还有少数商行直接向台湾运销仔猪。平阳在抗战前,最大的出口产品就是茶叶和明矾。1938年我县明矾产量有2万多吨,居世界首位。这些物资都是通过鳌江港运往温州、上海等地出口国外。
  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芦沟桥的抗日炮声,震撼了每个爱国人民的心,两岸人民也随着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怒潮。
  民国27年(1938年),平阳县长徐用令警备队长郑贤亮负责监工,在鳌江港主航道上,打桩投石,组成水下封锁坝,制造人为航障,封港御敌。封锁坝是以圆周墩桩做成,每墩桩外围是木头桩,中间沉块石,直径4至5米,墩桩间隔5—6米;桩点成锯齿形状,中间还沉下10艘笼壳船,坝长439米,航道仅留200米宽通行。当时货轮进出,都是用两只小舢舨船,一左一右在前引航,货轮在后跟进。只有这样才能进出鳌江港。
  民国31年(1942年)7月5日、10日、17日、19日和22日、27日,日机一次又一次地轰炸鳌江两岸和钱仓一带,27日晨日军小汽艇7艘,蓬船3只,在4架日机掩护下入侵鳌江,日军在鳌江登陆约200余人,在钱仓登陆为数10余人,实行抢、烧、杀三光政策。
  1949年5月12日,浙南游击队队进驻平阳县城,宣告平阳县解放,1955年2月26日,南麂列岛解放,从此彻底打垮了敌人对浙南沿海海面的封锁。渔船、货轮可以出海,但港口主航道水下封锁坝仍在,它妨碍着大轮的航行。为此,鳌江航管所于1959年,从灵溪、水头、萧江、江屿等运输社抽调人员,组成24人的航养队,旨在清除港口主航道水下封锁坝为主,兼顾其他航道。历时二年多,清除了20个墩桩,宽度200多米,使航道落潮水深从1.6米提高到4米,保证2000吨级轮船,在平潮时安全顺利进出港。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地区历史和人物的回忆文章的集合。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英语专家吴景荣教授、革命家邓扫空、池传盈先生的生平、世界竹类专家林维治、刘昌镠先生的二三事、张仲谦与夏承焘的诗词缘、许可先生的传略、好县官何子祥、民国时期开明县长徐用、会稽郡东部都尉、县人民政权初建时的史实、平阳人在丽水办的浙东书店、白区地下革命斗争、海匪黄吕正被击记、训政时期的国民党平阳县党部、平阳戏剧与艺人、解放初期的平阳小学教育、1946~1947年平中学生运动、崛起的萧江镇、平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以及沧海桑田话鳌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提供了对平阳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德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