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诞生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46
颗粒名称: 平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诞生始末
分类号: F321.4
页数: 5
页码: 104-108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52年冬,水塔村的马志忠等十三户农民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成立了该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组织起来,农民们解决了生产上的困难,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实现了丰收,增加了收入。初级社的成立,不仅使农民们摆脱了贫困,共同致富,而且为全县乃至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树立了榜样。在马志忠初级社的示范和影响下,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得到了迅速发展。
关键词: 平阳县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互助组

内容

1952年冬,城西水塔村马志忠等十三户农民,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以常年互助组为基础,率先成立了我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个使贫苦农民家庭摆脱贫困,共同致富的组织形式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党的领导下,合作社组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如星火燎原,使翻身的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一)
  水塔村位于县城西郊,是原城西乡政府(1952年3月建立)所在地,南来北往,商旅称便;但在封建统治下,农民生活十分贫苦。解放前,全村181户,生活过得好的只有7户地主、富农和保长,能长年接上粮的只有14户中农,54户人家一年只有半年粮,106户人家在饥饿线上挣扎着,许多贫雇农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一无所有,终年挨饥受冻。
  1949年5月12日,平阳解放。水塔村从9月份开始,开展反霸、减租、减息运动。1950年冬开始,在黄成和张家雅等同志组织的土改工作组(西门片)的发动下,于1951年4月进行了土地改革。在土改中,水塔村整顿了村政权组织和农会(1949年7月成立的原农会曾被伪保长陈文桂把持,地主程聚成隐瞒成份也钻进了村政权),建立了民兵队、儿童团和妇联会等群众组织,村中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地主的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全村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每人1.3亩,许多贫雇农还分到了房屋和农具,农民千百年来盼望的“耕者有其田”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广大农户欣喜若狂,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412斤增加到519斤。
  但刚从封建土地制度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又面临着新的矛盾,大多数农户缺少资金,农具不足,劳力强弱不一,在生产上遇到不少困难,迫切需要组织起来。为摆脱贫困,他们自找对象,实行劳力和农具余缺调剂的变工互助。1951年冬,水塔村马志忠互助组应运而生。这个互助组共有13户人家,他们是:马志忠、马志良、廖光和、徐金火、孙阿权(以上为中农),黄生媄、伊余宝、廖阿坤、黄孝竹、黄孝清、池阿种、林碎均、曾阿文(以上为贫农),共耕种水田72.85亩,山园12亩。
  马志忠互助组成立后经过1952年的生产互助活动,充分发挥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1、解决了组员之间农具、耕牛短缺的矛盾;2、解决了贫困农户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3、推行了先进的耕作技术,特别是推广连作稻30%;4、实行生产上的科学分工,发挥了个人特长;5、增强了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1952年获得了丰收。粮食亩产达623斤,比上年的519斤增产20%,比全乡亩产451斤高172斤;马种的5.7亩水稻,收谷6085斤(落垟燥),平均每亩产量1067斤,比上年773斤增38%,是全乡最高户,当年被评为乡丰产模范。还组办一个蛎灰窑,年收入近2000元,进行集体分配,增加了组员收入,置办了粪坑、河泥船、水车等集体财产。
  在马志忠互助组的示范影响下,1952年全村又建立了6个互助组,共70户,占全村总户数(74户)的97.5%。
  (二)
  在互助组阶段,土地仍属私有,贫富差距较大,特别是贫病交加的农民,还不能摆脱贫困。该村的白石自然村的贫困户为生活所迫,1952年出卖耕地11亩,1953年出卖19亩;九街自然村47户贫农中,比51年生活稍好的有19户,勉强维持度日的有18户,下降的10户。生活实践使广大农户深刻认识到,小农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风吹雨打,要想彻底翻身,必须走合作化的道路。
  1952年冬,马志忠互助组具备了办社的条件,在常年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我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但当时互助组内思想斗争还是很激烈的,中农怕入社吃亏,有副业门路的人员怕入社后不自由,各有各的想法,13户中态度坚决的只有5户,反对转社的有3户。组里开了三天五夜会议,对照当时农村开展总路线教育的精神,凭着对党和毛主席朴素的阶级感情,结果统一了思想,虽然有3户退出,但又有三户(二户贫农,一户雇农)加入,初级社仍是13户。
  马志忠初级社成立后,十分重视改良土壤,改变耕作制度,改善水利条件和改进经营管理等环节,各项工作有声有色。
  初级社的72.85亩水田,分布在鹭鸶湾、猪娘墩等二十多处,共52丘,最大一丘为2.46亩,最小一丘只有0.179亩;12亩山园也散布在金鸡洞等7处,耕作管理十分不便。在制订生产计划的时候,社员们根据每一丘田和山园的土地肥力、土层深浅、土性特点、水利条件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别进行“五改”,这就是:改瘦(土)为肥,改双季为连作,改朗(指疏)植为合理密植,改高杆(品种)为中杆、改冬闲田为冬种田。
  在改良土壤方面,按照每块田的实际情况,把红龙河河泥干搬到六杆柱垟心,将上溪的泥砂送到垟桥垟心和斋堂桥底,把菜园泥挑到猪娘墩垟心,把城里的砻糠灰送到清明桥垟心,把清草挑到北山垟心,把黄连山背的泥挑到后边垟,把猪牛栏肥集中到含砂量高的田块里。
  在结合冬季积肥、送肥的同时,整修和添置水车,清理排灌沟,提高抗旱和排涝能力,确保增产计划的实现。
  连作稻的面积从上年的11亩扩大到35亩,占全社耕地总面积48%,并选用和推广高产、中杆的早稻品种南特16号;晚稻也扩大了“西瓜红”、“西瓜白”、“黄壳糯”、“白壳糯”等高产品种的种植面积。
  1953年冬天,还选择了鹭鸶湾的四亩田,首先试种成功绿肥(紫云英),并获丰产,为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和提高肥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培育壮秧、推行朗谷稀、提倡壮秧少株合理密植方面,也进行逐丘的落实。
  苏宝湾有一丘1.8亩的水田,田中有好几处泉水,地下水位高,酸性重,土壤组织结构差,早春土温低,不利水稻前期发育,因此连年低产。经反复讨论,最后确定改种茭白,使这丘田的茭白经济收入比水稻的经济收入高出一倍半。他们还努力实践“以农为主、以副养农、农副结合、全面发展”的方针,烧蛎灰的收入就占农副业总收入的35%,既解决了农业生产中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又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初办的初级社于1953年战胜了63天大旱灾,粮食产量和社员的经济收入比其他互助组和单干户都要高。因此,初级社出现了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在马志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示范和影响下,1954年春,全乡发展到三个初级社和二十个常年互助组及六个季节性互助组。夏收后,又新建立了七个初级社。这一年,全乡入社农户266户,占农户总数的87%,至年底,全乡基本实现了合作化。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地区历史和人物的回忆文章的集合。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英语专家吴景荣教授、革命家邓扫空、池传盈先生的生平、世界竹类专家林维治、刘昌镠先生的二三事、张仲谦与夏承焘的诗词缘、许可先生的传略、好县官何子祥、民国时期开明县长徐用、会稽郡东部都尉、县人民政权初建时的史实、平阳人在丽水办的浙东书店、白区地下革命斗争、海匪黄吕正被击记、训政时期的国民党平阳县党部、平阳戏剧与艺人、解放初期的平阳小学教育、1946~1947年平中学生运动、崛起的萧江镇、平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以及沧海桑田话鳌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提供了对平阳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觉生
责任者
林野
责任者
马志忠
相关人物
陈文桂
相关人物
马志良
相关人物
廖光和
相关人物
徐金火
相关人物
孙阿权
相关人物
黄生媄
相关人物
伊余宝
相关人物
廖阿坤
相关人物
黄孝竹
相关人物
黄孝清
相关人物
池阿种
相关人物
林碎均
相关人物
曾阿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