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萧江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45
颗粒名称: 崛起的萧江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5
页码: 99-1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萧江在解放初期是一个萧条的小镇,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其经济迅速崛起。工业以塑料编织袋为主导,形成了大规模的产销市场,同时烟花、面粉等传统产业也得到了发展。市镇建设日新月异,新老市区街道纵横交错,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萧江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镇,被列为浙江省文明镇,成为温州市软科学研究典型城镇之一。今天的萧江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萧条的小镇,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现代化城镇。
关键词: 平阳县 萧江镇 解放初期

内容

解放初期,萧江景色萧条,只有七条狭小的小街巷,全长不过500米,房屋不过300间,居民只有2500人。当地有句温州话顺口溜:“吃水着扽,走路有脚印,茅坑着寻,读书着轮,看电影自带凳”。把当地的旧貌描绘无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萧江的经济飞速发展。1985年升格为县直属镇,同年10月通过市镇建设的总体规划,12月30日即经上级批准实施。1986年核准5万平方米土地建设新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范围扩大,农业人口共46850人,拥有2.4万亩水稻田,为一片河网密布的平原,被列为县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104国道线贯穿境内,南北两港在此交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萧江经济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1980年时,全镇工农业产值仅570万元,1990年猛增到1.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占1.25亿元),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7.7万元到1990年的704万元,增长近一百倍。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占3.7亿元),又比1990年增长三倍多。
  萧江的工业,首先是生产、经营塑料编织袋。这个行业从1980年开始,经历了从手工木机编织到铁轮机编织,再到自动化流水线的圆筒机编织三个阶段。生产方式从原来的家庭分散经营到挂户经营、再到股份合作。从过去的单纯经营转向大规模生产。由低档单一产品向高档多样标准化迈进。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如韩国等国家)。
  目前全镇拥有生产编织袋的大小工厂160家。其中全自动圆织机编织厂有42家。共有63条自动生产流水线。年产编织袋达3亿多米。年产总值达3亿元。
  萧江编织袋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给萧江各方面造成优势,四千多人的供销大军,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全镇城乡居民有百分之七十以上从事编织袋生产。一千多名十八、九岁的青年女子日夜轮班充当织女。她们生产时不用梳子,更不花大力气,只按几下电钮,一人一天就织800米。她们收入很可观,每人每月在500元左右。此外,造粒的、拉丝的、吹膜的、切纸的、割袋的、数袋的、套袋的、踏袋口的、制印版的、印字的、拉板车的、船运的、车运的、搞托运的、卖零件的、当会计的、当电工的、煮饭的……人人都在有规律的繁忙中干活,连六七十岁的老公公、老太婆也有小工可做,这些老人一个人一天也有十元以上收入。
  再看平阳一朵太空花——烟花。平阳烟花厂,坐落本镇永门村。创办于1983年,为集体制外向型企业。投资150万元,职工150人。厂房建筑面积5500m2,为确保生产安全,分散建筑在永门山上,共44幢,计120间。
  烟花产品因能在夜空中放出“三奇”——奇异光彩、奇异音响、奇异形态,按其不同性状,产品就有20多个带有诗情画意的名称;花仙子、三恭喜、园柳、神鞭、飞来峰、飞虎轮、彩凤鸣、魔壶……等。
  外国人对中国这种产品特别倾倒。因此通过浙江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外销日本、美国、意大利、马来西亚、丹麦、泰国、荷兰、德国、英国、加拿大等24个国家。成为平阳县18家重点出口企业之一,本镇重要创汇单位。年产总值达150-200万元。
  再看萧江面粉业。平阳县面粉厂是温州地区五家面粉厂之一。厂址在本镇双庆路。厂房建筑面积3000m²,投资200多万元,创办于1990年,为全省最大、温州地区唯一的股份制面粉厂。年加工量二万吨以上。年产总值2000万元。1993年交易量达4万吨以上。现有职工50人。面粉投产后,搬运站增加货车10多辆,海运增加400吨级汽轮7艘。
  最近,沪江饲料厂、萧江皮革厂等又先后在镇内建成投产。
  本镇农村中传统手工业也多。高黎生产篾席,相传清朝时就有“七十二把篾刀”,目前用轧篾机代替篾刀,不但速度增快,质量也跟着提高。极盛时期从事生产的达400户,在能工巧匠手中,花样更多:“全青”、“双边”、“梅花”、“双喜”、还有“锁筒”。
  垟心粉干,历史悠久。目前从事该行业的有200多户,日产粉干2万多市斤。分粗细二种,任人选择。过去粉干是民间馈赠、招待的当头货,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成为快餐的上等品。质量极佳、价格合理、不加任何致癌的化学染料和防腐剂是垟心粉干历千年而不衰的理由。它不需远销,在本县与相邻的几个县份就能日日销售一空。
  由于工业的发展,市镇出现新姿。今天萧江镇是温州市十大商品专业市场之一。平阳县最大编织袋基地。
  萧江市区建设,改建老市区和建设新市区同步进行。今天新老市区总计建房3043间,建筑面积125037m2(厂房60座不计在内)。新老市区街道共计29条。以永乐路为中心,四向幅射,计有大同路、古院路、厦宅路、青龙路、渡西路、桑田路、沧海路、鼓殿路、校前路、公园路、沿河路、双庆南、北路、环山路、樟井路……等。
  本镇充分利用104国道线,开通永乐、大同两条“主动脉”连接国道线。对新旧市区29条街巷全部浇注水泥路面。为带动外围46个行政村的经济发展,修筑了后林至夏桥长1900米,宽6米的简易公路与夏桥至岙底坑矿区的长6.5公里的简易公路。还修筑了十条村间机耕路,全长12000米,修建桥梁23座。1994年7月新建萧江大桥一座,长45米,宽15米,三孔,最大跨径16米,荷载汽-20,挂-100,造价100万元。1991年建设桑田路停车场,已投入使用。
  外港航运,建筑了岱口、西炉、萧江搬运站(二座)、萧江面粉厂等五座码头,共1400吨级。拥有船舶11艘。计2655载重吨。全年吞吐量与外来船舶合计达10万吨。
  目前本镇人口增多。据统计农业户口的人住在城镇中的占农业户口总数11.54%。1994年市镇户口共2000户。在用水量剧增的情况下,几年前又兴建了2000吨/日自来水厂一座,流量标准93.2m/时。水源在朱家站河,用水问题得到解决。与此同时,用电量也与日俱增。今年用电量已增至3100万km/时,于是投资900万元兴建3.5万伏萧江变电所一座。已于1994年5月28日竣工送电。
  1993年投资600万元,从日本引进Nec公司程控电话机2700门,完成2.7公里杆道埋设工程,于1994年5月25日18时开通程控电话。
  教育投资方面,1984年至1994年共建萧江、后林、夏桥、高黎小学校舍9385m²。1985年创建镇一中,建筑校舍5500m²,并建成全县唯一的400米跑道的大操场;1992年又创建镇二中,一期工程教学大楼1700m²,已竣工投入使用。彻底结束了轮班读书的局面。
  1991年建成萧江影剧院一座,占地2109.6m。总座位729个,完全改变了“看电影自带凳”的状态。
  今天,萧江市区建筑面积已达100公顷,镇区人口超过1万,为使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协调。镇委、镇府又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于1993年12月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新思路——“建设花园式城镇”。把社会十项工作作为“子工程”,使文明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有形化、具体化。在子工程之一“植树绿化工程”中,紧抓季节,移栽了碧桃、红枫、紫竹、银杏、梧桐、金瓯、紫薇、白玉兰、水杉、杨柳等花木。在2000户居民及各部门各工厂、学校中还都有盆景装置或垂直绿化。1990年间初建在占地18公顷、海拔78.8米的萧江山上的“桔坡公园”,同时继续进行整建,现已建有牌坊式公园门一座,和仿古石亭三座。此外还开辟了“萧江八景”——玉峰秋月、白云晚钟、樟井问泉、榕亭残雪、石龟听潮、古渡晨曦、碑林吊古、石门探凉。其中五景全在公园内外。
  经济发展,百废俱兴。萧江原有古建筑70多处,有70%以上已由群众自发集资整修。相传宋侍郎萧振读书处的白云寺目前已重建得金碧辉煌,寺中有不少名家题联,游人如织。几年前还在凰浦山东麓兴建了一座灵云寺,该寺造型模仿杭州灵隐寺,塑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高11.4米,成为温州第一大佛。闻名全国的“萧江大鼓”,计有两个,最大的直径2.63米,鼓桶高2米,鼓声如雷。
  旧时在全国地图上找不到地名的萧江,今天已崛起于浙南大地,并被列为本省文明镇,1993年度又被定为温州市软科学研究典型城镇,而分别载入《浙江省名镇志》和《奋斗者的足迹》丛书中。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地区历史和人物的回忆文章的集合。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英语专家吴景荣教授、革命家邓扫空、池传盈先生的生平、世界竹类专家林维治、刘昌镠先生的二三事、张仲谦与夏承焘的诗词缘、许可先生的传略、好县官何子祥、民国时期开明县长徐用、会稽郡东部都尉、县人民政权初建时的史实、平阳人在丽水办的浙东书店、白区地下革命斗争、海匪黄吕正被击记、训政时期的国民党平阳县党部、平阳戏剧与艺人、解放初期的平阳小学教育、1946~1947年平中学生运动、崛起的萧江镇、平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以及沧海桑田话鳌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提供了对平阳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阅读

相关人物

林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萧江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