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1947年平中学生运动的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44
颗粒名称: 1946—1947年平中学生运动的回忆
分类号: G635
页数: 6
页码: 93-98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46年至1947年间,平阳县最高学府平中学生在全国学生和群众反内战运动的影响下,积极开展了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他们通过选举新的学生自治会,利用壁报、会刊等宣传阵地,宣传民主、和平,反对内战。当国民党反动当局开除进步学生骨干、侵吞学生膳余食米时,平中学生愤而罢课,举行游行示威,提出了清算帐目、发还膳余食米等正当要求。在斗争中,学生们讲究策略,争取社会和舆论的同情,坚持斗争近二个月,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次学潮是平中建校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使学生们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为后来的地下斗争和游击队输送了人才。
关键词: 平阳县 中学生 民主运动

内容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饱受八年外敌侵凌之苦的中国人民渴望着和平民主,休养生息。1945年10月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和1946年1月召开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所通过的有利于和平民主的五项协议,给人民梦寐以求的和平、民主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双十协定”、五项协议墨迹未干之际,即背信弃义,暗中积极准备内战,妄图专制独裁,把人民重新投进水深火热之中。平阳县反动当局秉承他们主子的旨意,把黑手伸向教育阵地,插进平中,百般控制学生思想。他们笼络、胁迫少数落后保守的学生,把持学生自治会领导权,压制学生的民主进步活动,开展欺骗性宣传,窥探甚至监视学生的言论和行动。作为平阳县最高学府的平中学生,受到全国学生和群众反内战运动的影响,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求民主与保守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6年秋季新学年开学时,借学生会改选之机,李雍容、郑定英、陈继元、陈令言等广泛联系新老同学,积极开展宣传。李雍容、郑定英二位同学还在各种场合上台,发表了精彩而充满生气的竞选演说。在大多数班级和同学支持下,选举了以李雍容为主席的新的学生自治会。
  新的学生会组成以后,便利用其合法地位,充分开展活动。当时每个班级都有“壁报”,学生会有会刊,作为学生学习写作交流心得的园地。这些园地所发表的文章,过去大都是学究式的陈词滥调,人云亦云。新的学生会主张结合国家大事和形势,宣扬民主、和平,反对内战,力求形式多样内容新鲜。要求各班首先出一期以“庆祝双十国庆节”为名的特刊。庆祝国庆名正言顺,校方没有什么好说的。于是由陈令言执笔,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纪念文章,突出宣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革命精神,悼念1946年7月11日、7月15日为民主、和平运动而被特务杀害的李公朴、闻一多两位教授。高秋一班以《吼》为刊名的壁报,全版抄登当时能抄到的李、闻惨案真相和声讨反动特务的文章,还把周恩来悼念李、闻题词中的“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没“隐名作为刊头词。吴方徵、陈冠冕主编的《秋鸿》,以针贬时弊,揭露社会黑暗现实,开辟“开山斧”专栏,如一篇《应大人升天》就是揭露一个鞋匠参加黄埔军校,但又贪生怕死,逃避上前线抗日,回家镇压大刀会起义,成为张韶舞杀人帮凶的记实文章。肖善棣同学会画一手很好的漫画,他的《我们要饭吃,我们要书读》、《无声手枪》等画幅,富有战斗气息和吸引力。跟着,别开生面的各班级壁报,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刊出,激起同学们的热情和共鸣,大家都愿为繁荣学校文化园地而积极撰文投稿,以往沉寂得一潭死水般的校园,从此激起层层波澜。
  同学们不满足于校内活动,还走出校门,把壁报办到街上去,以平中学生会会刊的名义,经过精心设计,剪贴美丽醒目的图画,贴到人们必经之路——通福门,以及县政府大门左首围墙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当时反动政府还披着假和平、假民主的外衣,一时奈何不得。只得饬令学校当局注意防范,严禁越轨。
  在这期间,原来苦读书死读书的沉闷的校园变得活跃起来。苏联小说作品和哲学等理论书本,《母亲》、《铁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解放区文艺,如《八月的乡村》、《生死场》、《大众哲学》、《思想方法论》以及《群众》、《新观察》、《世界知识》、《新华日报》、《华商报》等源源不断地在校园内广为传阅。
  新的学生会就这样争取了民主权利,使同学们开阔了眼界,沟通了思想,更多地关心国家大事,团结了更多的同学。平中学生这种要民主、求进步的气氛日益强烈,反动当局再也沉不住气了,便卑鄙地偷拆学生信件,抓住外地寄给李雍容的一封信作为证据,迫不及待地亮出向进步同学开刀的反革命杀手锏,以学校名义贴出布告:“查学生李雍容、郑定英是共产党指派的查有实据的惟恐天下不乱分子……决定开除其学籍”限令立即离校。李、郑被开除。但我们学生会其他成员并没有被吓倒,当天就由陈令言和我们七、八个同学到校长室理论,我们提出李、郑能为同学办事,表现好,又无触犯校规,开除处分是无理的,要求收回成命,校长却拿出那封所谓“证据”的信,将信内经过他们用红笔圈点过的,有关剖析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等一些言论,向我们宣示,强调开除决定正确无误。说罢便不再理会我们。我们还不肯罢休,第二次又到校长家中请愿,其答复是县政府当局的决定不能更改。我们只好组织更多的同学向县长王启炜请愿,几十名同学排队进城,先在县府礼堂阶沿静坐,后推选陈令言等七、八名学生,由县府秘书朱××引到正风楼县长室谈判,王启炜对同学们说,只要大家安心读书,参加学期考试,保证对现在请愿的学生不作任何处分,但对收回开除李、郑成命的要求仍无着落,我们声明保留意见,继续长期交涉。
  1947年春,平中进入了新学期。这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已完全撕下了假和平的面纱,露出了真内战的狰狞面目。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民不聊生。全国各地掀起抢米风潮,罢工、罢市连续不断。4月15日平阳城内市民因买不到米,无数人拖着煤油箱蜂拥街头,举行罢市,要求严惩贪官污吏和不法奸商。五月初,反动县长王启炜等集体贪污工赈面粉的罪恶行径被揭露。天下乌鸦一般黑,平中住宿学生也发现膳余食米被侵吞的情况。学生会向校方提出清算帐目,发还膳余食米的正当要求,学校当局却认为是无理取闹,拒不答应。于是学生会召集班级代表讨论,决定罢课,以示抗议。由陈令言起草罢课宣言,赵雪平等撰写标语、印发传单;各班级骨干回去组织发动。5月16日下午,一个紧急集合号声响彻全校,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整队进城游行,沿途高呼口号,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群情激愤,声势浩大。到了县政府,要求县长接见,递交请愿书。请愿书提出五点要求:1、按省厅令全数发还学谷;2、退还膳余食米三分之一,今后膳余食米归属住校食宿学生,任何人不得占有;3、不得随意处分或开除学生;4、公布救济总署发放的各种救济物资;5、清算自募建筑盥洗所的经费。
  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平中学潮,十分惊慌,采取十分卑鄙的手段对付革命学生。先是布置插进平中的黑手,煽动极少数教职员工,盗用全体教员名义,于五月十九日到廿二日连续四天在《浙瓯日报》刊登所谓“启事”,诬蔑学潮,说什么“学生张贴标语,印发宣言,极尽诋毁之能事”什么“同仁等目睹学生此种暴行,无法再施教导,唯有引咎辞职”云云,挑拨教师与学生关系。又利用在学生会竞选中落选的原学生会头头等少数保守同学,组织什么“护校团”,也印发传单,叫喊什么“立即复课,反对闹风潮,做个好学生”,“欢迎校长、教师回校,整顿风纪”,以挑动学生斗学生,把水搅混。
  反动当局使出浑身解数,以为用“枪打出头鸟”方式,开除进步学生骨干李雍容、郑定英便可“杀一儆百”。然而事情恰恰相反,“一石激起千重浪”,反动的高压政策不会使正义事业屈服,觉醒了的学生,为维护真理,个个义愤填膺,留校的同学继续同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讲究斗争策略,争取社会和舆论的同情,一方面向《浙瓯日报》投函计两次,报社分别于五月廿日和五月廿七日以“来函照登”方式刊出。投函内容主要是澄清事实,说明游行请愿,提出五项要求是正当的,说明师生感情融洽,不容离间等真相。一方面由陈令言撰写《呼吁》、《我们再呼吁》,由赵雪平誊写油印,分发平阳各界。又派陈冠冕到温州,在温中西厢阅览室召开平中校友座谈会,并向瓯中、永中的校友通报平中学潮、学校侵吞学生膳余粮食和当局无故开除学生、非法搜检学生邮件和书籍的情况。得到温州地区学联(原称永嘉学联会),温州中学、永嘉中学和瓯海中学三校学生会的通电支持,进一步鼓舞了罢课同学的斗志。
  与此同时,学生会还派出代表走访富有正义感的教师,得到他们的同情和支持,绝大部份教师职员对所谓“全体教员启事”表示愤慨和谴责。学生会还派人找“护校团”理论,那“护校团”毕竟是被人利用的少数乌合之众,早就作鸟兽散了。
  平中学潮正在持续的时候,五月二十日,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地区学生六千余人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在南京举行联合大游行,向正在召天的伪参政会请愿。特务殴打和逮捕学生百余人,制造了“五·二0”血案。接着五月廿三日温州师范(设郑楼)学生响应全省师范生联合会宣言,实行罢课,要求增加膳费,缩短服务期限。消息传来,平中同学异常振奋,迅速集队上街游行,声讨“五·二0”事件制造者的血腥罪行。同时声援温师同学正义行动。增加了“反内战”、“反饥饿”、“向炮口要饭吃”、“抢救教育危机”等口号。当时平阳国民党政府他们惟恐平中学潮会引起社会反响,以致蔓延扩大而难以收拾。县长王启炜急急忙忙于五月廿四日抛出“紧急布告”。宣称所谓“姑息足以养奸,养痈足以贻患。本县长为维护社会秩序,学校安宁计,为迅速解决学潮计……,着该校即日起暂行停课,限令寄宿生在上午十时一律离校,……仰即凛遵毋违。”并勒令学校停伙,迫使学生离校。王启炜等反动头目,因离间、瓦解之计不成,来个釜底抽薪,以为学生解散了,便会使学潮示威的火焰熄灭。
  此时此刻,全国各地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示威运动风起云涌,平中学生积极响应全国学联开展“红五月”学生民主运动的号召,已经把本校的学潮溶入这个壮阔的运动中去,王启炜的反革命技俩不能动摇同学们的决心,住校同学继续坚持在学校里,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办伙食,通学的同学们依旧来校,同心协力,提出“我们要坚持到底以达目的”。在温州学联反内战、反暴行行动执行委员会影响下,积极声援温中同学空前的“六·二”反内战、反暴行大游行。提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饥饿,争取生存;反对暴行,争取民主”的主张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立即停战,永远停战!老百姓要活命,要饭吃!停止征兵征粮!反对美国助长内战!反对开除逮捕迫害学生!反对特务,保障人权!”等口号,坚持罢课近二个月。
  平中这次学潮的时间是建校以来最长的一次,其主要特点是从经济要求开始,根据当时社会形势,结合政治斗争,汇入全国学生运动的洪流,使同学们在斗争中得到锻炼。后来赵雪平、陈冠冕等与浙南特委安邦取得联系,参加了党领导的读书会,许多同学先后参加地下斗争和游击队,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和建设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九九四年七月

附注

注: 引文中部分资料摘自一九四七年五六月份《浙瓯日报》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地区历史和人物的回忆文章的集合。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英语专家吴景荣教授、革命家邓扫空、池传盈先生的生平、世界竹类专家林维治、刘昌镠先生的二三事、张仲谦与夏承焘的诗词缘、许可先生的传略、好县官何子祥、民国时期开明县长徐用、会稽郡东部都尉、县人民政权初建时的史实、平阳人在丽水办的浙东书店、白区地下革命斗争、海匪黄吕正被击记、训政时期的国民党平阳县党部、平阳戏剧与艺人、解放初期的平阳小学教育、1946~1947年平中学生运动、崛起的萧江镇、平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以及沧海桑田话鳌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提供了对平阳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冠冕
责任者
赵雪平
责任者
孔庆杭
责任者
李雍容
相关人物
郑定英
相关人物
陈继元
相关人物
陈令言
相关人物
吴方徵
相关人物
陈冠冕
相关人物
肖善棣
相关人物
张韶舞
相关人物
王启炜
相关人物
赵雪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