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平阳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43
颗粒名称: 解放初期的平阳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8
页数: 4
页码: 89-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49年平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对小学教育进行了全面调整与发展。初期,小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实行校长负责制兼辅导制,教师实行聘用制和工资等级制。在土改完成后,办学热潮掀起,小学数量和学生人数大幅增加。解放初期的小学教育体制对今后的小学教育改进与发展仍有借鉴之处。1952年后,小学教育事业纳入全民所有制,教师成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拿固定工资,聘用制转变为组织调动。同时,为突击培养小学师资队伍,平阳县开办了初师短师班。本文详细描述了这一历史时期平阳县小学教育的发展变革过程。
关键词: 平阳县 小学教育 解放初期

内容

一九四九年九月一日,平阳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县府设文教科领导全县文化教育工作,对旧有小学进行调整,规定区公所驻地的中心小学,为全区示范性中心小学,简称区中心校。乡政府驻地的小学为乡中心小学,解放前国民学校(村校)改称初级小学。1949年建国后的第一个新学期,全县有中心小学60所,初级小学213所,在校学生18233人。1952年春,“土改”完成,广大农村掀起办学热潮,全县中心、初级小学增至576所,在校学生增至5024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63%。
  在当前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形势下,解放初期小学教育的体制,对进一步改进和发展今后小学教育,或许还有借鉴之处。首先,办学经费来源于当地,全县小学基本是民办;其次,实行校长负责制兼辅导制,校长有权任免教务,总务一级的学校干部,也有权聘用教师,区乡两级中心校校长还带辅导任务。第三,教师实行聘用制和工资等级制。
  1949年5月12日平阳解放时,以教学年度计算,正是1948年度第二学期的后阶段。这时,旧政权已崩溃,国民党最后一任的县长罗杰和教育科长郭智光都先后逃离。旧政权任命的各地小学校长可分为两种情况:一部份有秩序地领导学校处理学期结束工作,迎接解放,迎接接收。自己也主动投靠新政权,积极参加新政权办的各类学习班——青训班、小教班,如万全区宋埠乡的鲁顺光、潘惠光等同志,解放前是宋埠中心小学校长、总务主任。近解放时,他们已与地下党取得联系,解放后即受推荐进入县“青训班”学习。一般学校的校长都处理好学期结束工作,坐守静观。广大教师都提前回家。1949年5月至8月是小学提前结束的暑假期间。这一间歇阶段,县人民政府筹委会文教科对各区小学,均派员进行普查摸底。县委宣传科及时在平阳中学校址(今平一中)内举办“青训班”、“小教班”,进行干部和骨干教师培训。
  9月1日,县人民政府宣布正式成立,接着各区、乡人民政府亦先后成立。全县文化教育事业的领导机构设文教科,各区政府设文教助理员。首届政府成立时,我从县委宣传科调任县府文教科副科长,主持全县文教工作,当时科室人员少,没有设股,科员仅有张业扬、王朝东、黄严钧、林晓同志等四人,朱汜任会计。张业扬负责中教,王朝东、黄严钧分管小教,林晓管人事。文化工作包括地方剧团亦属文教科领导的县文化馆负责全面管理。林声松担任馆长、林桂兰同志专管图书室工作。全县八个区镇都配备一名文教助理员。直属镇(城关镇)周超群,鳌江区王书康,江南区魏王玑,北港区彭振地,南港区李文标,南雁区李仁通,蒲门区黄正云,万全区倪绍文。
  全县小学陆续在十月一日第一个国庆节前后开学。由于暑假中办了三期“小教班”,培养了骨干教师200人左右。对各区、乡中心校校长人选,区、乡政权组织基本有个数。当区、乡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后,各区文教助理员很快汇集了各乡镇政府推荐的校长名单上报县文教科,经审查后并上报县府。全县60所区、乡中心小学校长,由县府正式发文任命。其实,九月间校长人选内定后,各地已经积极筹备小学开学工作。所以建国后第一个新学期开学工作,比较顺利,除教育方针“教育为工农开门,为工农服务”,教材、领导人员(部份变动)与过去不同外,其他方面基本沿袭已经实行多年的认为较好的制度与措施,下面三项体制,沿用后一直比较肯定:
  (一)小学经费来自当地,农村分秋冬两季,以田亩征收稻谷。学校开学后,一般以乡为单位,统计全乡中心校和初级小学的教师数。中心校教师一般以每人每月150至180斤大米计,初级小学130至150斤计算。全年全乡教育经费(包括办公费与修建费)共需多少斤大米,按全乡田亩数分摊。每亩须交多少斤稻谷(以70%折米)分秋晚两季征收。城镇如城关、鳌江等还从工商税中补充征收经费。中心小学和初级小学根据解放前惯例办理,仅县府补助米暂行停发。解放前,小学的补助米以每校有几位合格教师和代用教师计算。合格教师(师范学校毕业)每月补助100斤大米,代用教师(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经过考试合格者)80斤。
  各乡镇经费筹集工作由校委会负责,校委会由乡农会主任任主任。他们参考过去存册,一般筹资都比较顺利。虽然农村有受解放前抗租宣传影响,但对办学让子女读书,群众都是积极拥护缴纳。解放初期,地方财政还未有积聚,全县小学全部民办。1950年下半年后,才开始由县发给部份补助,当时称“民办公助”。从1949年下半年至1952年上半年的三年中,小学教育基本由地方负责,国家仅给部分补助。而且补助亦属奖励性质。
  (二)1949年下半年新学期,小学校长任命后,除中层干部,如教务主任、生活指导和总务主任人选,校长主动与区、乡政府负责文教工作的领导联系研究外,教师均由校长聘请,学校编制人数和经费预算亦由校长负责上报。刚解放,各地人员政治情况虽然比较复杂,但校长一经任命,他们一般也都能承担起他们的职责。一个学校只要按照学生和班级数配备定额的教职人员,其他,文教行政管理部门就不多加干预。学校要把聘用人员的学历、经历、证件上报,而对教师的聘用期可以一学期,也可以一学年,由各校自己发聘书。此外,区、乡两级还设立中心辅导制,每区有区示范中心校,乡有乡中心校。区、乡中心校校长都兼有辅导任务。区中心校担负辅导区内的乡中心小学;乡中心校辅导本乡内的初级小学。每周六下午教师集中政治学习,一般是分乡集中。教学业务亦有辅导任务,乡中心校校长到初级小学听课。区中心校校长或教导主任规定一定时间到乡中心校听课指导。
  (三)1949年下学期至1952年上学期,整整三个教育年度,全县小学教师都实行聘用制,教职人员可以自由流动。每学期与每学年的始末,校长和教师都要考虑去留的变动。只要聘约期届满,双方都有主动权。甲方有另行聘用权,乙方有离开和易地、易校受聘权。这样,人才交流就较畅通。解放初期,由于土改和抗美援朝运动,各地政治宣传任务较多,并加师范教育经费困难,平阳师范一直停办。以致小学音、体、美技能科教师特别缺乏。学期一结束,到处争聘。校长为聘请急需的教师,常几顾茅庐,有教学经验和有技能的教师,则门庭若市。教师沿用聘用制,工资亦自然不能固定,需要时就必须高一些。各区、乡、各学校由于财力不同,标准亦不同。一校之内亦实行等级制,高年级和低年级、老教师和新教师,有学历教师和代用教师都有差别。此外,校长与负责教务、总务、生活指导等人员,亦另加职务补贴。
  1952年暑假,开始“教师思改”运动,‘思改’后,全国小学教育事业纳入全民所有制。教师象公务员一样,属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拿全年固定工资。小学教师从聘任制变成组织调动,校长亦无权辞退教师。1952年春,由于土改完成后,各地掀起办学热潮,师资越来越缺乏,这年下半年,教育战线为突击培养小学师资队伍,我自己亦从政府文教行政部门被调入“平阳初师短师班”(解放后第一所平阳师范,学制一年),担任教导主任兼代校长。从1952教育年度第一学期起,全县小学教育事业又开始走上新的路程。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地区历史和人物的回忆文章的集合。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英语专家吴景荣教授、革命家邓扫空、池传盈先生的生平、世界竹类专家林维治、刘昌镠先生的二三事、张仲谦与夏承焘的诗词缘、许可先生的传略、好县官何子祥、民国时期开明县长徐用、会稽郡东部都尉、县人民政权初建时的史实、平阳人在丽水办的浙东书店、白区地下革命斗争、海匪黄吕正被击记、训政时期的国民党平阳县党部、平阳戏剧与艺人、解放初期的平阳小学教育、1946~1947年平中学生运动、崛起的萧江镇、平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以及沧海桑田话鳌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提供了对平阳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中肯
责任者
罗杰
相关人物
郭智光
相关人物
鲁顺光
相关人物
潘惠光
相关人物
张业扬
相关人物
王朝东
相关人物
黄严钧
相关人物
林晓
相关人物
朱汜
相关人物
林声松
相关人物
林桂兰
相关人物
周超群
相关人物
王书康
相关人物
彭振地
相关人物
李文标
相关人物
李仁通
相关人物
黄正云
相关人物
倪绍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平阳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