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郡东部都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36
颗粒名称: 会稽郡东部都尉
其他题名: 平阳史志小札之一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7
页码: 49-55
摘要: 本文探讨了新编《平阳县志》中关于会稽郡东部都尉的争议问题。作者根据历史文献和地理沿革,提出将原注中的“南部都尉”改为“东部都尉”的观点,并解释了这一改动的依据和必要性。文章还讨论了历史记载中关于建置年代的差异和混乱,并强调了方志编纂中尊重历史和追求真实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分析和论证,作者认为将“南部都尉”改为“东部都尉”是有凭有据的,并对历史记载进行了合理的订正。这一改动对于平阳县志的编纂出版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存史、资治和教化。
关键词: 平阳县 东部都尉 历史地理

内容

新编《平阳县志》的编纂出版,在“存史、资治、教化”诸方面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前承县志办公室送给审读《建置志》初稿时,笔者曾就《建置沿革》(含表)写了一个《校记》,涉及会稽郡东部都尉问题:
  正文“回浦县”下,当加:隶扬州会稽郡东部都尉。注据《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回浦,南部都尉治。“南”考订为“东”。会稽郡东部都尉,西汉治回浦,东汉治章安。表中“扬州会稽郡”下加“东部都尉”。否则,下文“临海郡”注“会稽东部为临海郡”的“东部”,就难以索解了。
  撰稿同志接受了这条意见,把“南部都尉”改为“东部都尉”。但是,新近出版的《平阳县志》,正文和表中的“东”字却又回改为“南”字。可见,撰编审定之间,未能达成共识。因此,有必要把《校记》的根据和推断说明一下。果真错了,当然由我负责,而与撰搞者无涉。
  平阳,西汉时曾为回浦县地。《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
  钱唐,西部都尉治;回浦,南部都尉治。
  煌煌史籍,写得明明白白。前志也未曾予以深考。
  然而,认真的读者也许会提出疑问:既然平阳曾为“会稽郡南部都尉”回浦县地,而后来所隶“临海郡”却是从“会稽郡东部(都尉)”析出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显然,这其间存在着矛盾。换句话说,这里还有一个前人尚未搞清楚的问题。
  新编方志既要“存史”,就当尊史;而尊史,首先是要力求真实。二十五史留下了不少糊涂帐。举一个与此不无相关的例子来说吧。且看下面两条记载:
  会稽郡: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晋元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未详。(《后汉书·郡国志》)
  临海太守:章安令,续汉志故治闽中地,光武更名。晋太康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汉章帝章和中立。未详孰是。(《宋书·州郡志》)
  暂且撇开“故冶闽越地”与“故治闽中地”、“晋元康记”与“晋太康记”的讹异不说,两种记载的内容约略相同,而其中关于章安县建置年代,建武初年(25年或稍后)和章和元年(87年)两种说法,则相差了好几十年。如果说,《后汉书·郡国志》悬疑不断,原是出于谨慎的话,那么《宋书·州郡志》人云亦云,以至后世陈陈相因,直到近年各种新编方志,有的采光武更名说,有的取章和中立说,有的二说并存,这就变成一本糊涂帐了。
  鄙意,如果与平阳直接相关的某个问题,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探究清楚,只要有凭有据,就是把史籍上的个别文字订正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或问:改“南部都尉”为“东部都尉”的凭据是什么?这还得从“都尉”说起。
  秦行郡县制,郡置守、丞、尉。汉承秦制,“景帝中二年,更名守曰太守,尉为都尉。光武省都尉,后又往往置东部、西部都尉。”(《宋书·百官志》)“光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以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后汉书·百官志》)由此可见,汉郡分部,以都尉治理;而其废置无常,则根据实际需要。一般说来,边郡地域广阔,常置东部、西部都尉,名义上是郡的职司一方治安与军务的派出机构,实际上可视为介于郡县之间的一级政权,略如后代省、县之间的“行署”之类,分管若干县,有其治所。
  秦置会稽郡,治吴(今苏州);闽中郡,治冶(今福州)。汉初废会稽郡,初为荆王刘贾封地,后改封吴王刘濞;废闽中郡,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以下括注年代省“公元”二字)以其地立闽越王。惠帝三年(前192年),“叙功”封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俗称东瓯王),实际上是把原闽中郡地划为两部分,对闽越和瓯越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之互相牵制。文、景年间,中央与藩封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景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吴王刘濞遂于前元三年(前154年)以“清君侧”为名掀起了“七国之乱”。濞败被诛,国除,复置会稽郡。闽越王未及发兵随从作乱,东瓯王以反戈诱杀刘濞,均得免罪。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王以闽越兵围都城求救于汉,汉兵未到而闽越撤围。东瓯王仍不能自安,“请”以举国徙居江淮间。把边鄙部族全数内迁,是西汉加强统治的又一策略。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攻击南越,武帝命将出师征讨,闽越王郢被杀。汉于其故地先后立越繇王和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反,东越王馀善请以卒八千人从征南越,而又首鼠两端,次年复称帝造反。汉既灭南越,遂挥师讨伐东越。元封元年(前110年),越繇王杀馀善降汉,国除。武帝以“东粤(越)狭多阻,闽粤(越)悍数反覆,诏军吏将其民徙处江淮之间”。这样,会稽郡就从吴中、浙西扩展到今浙江全省和福建省,地域广袤,而郡治吴县偏于北隅,于是在东越故地(主要是原闽中郡地,亦称冶地)置东部都尉,来强化这个地区的统治。相应在钱唐(今杭州)置西部都尉,分管钱江南北原会稽郡地。当时并无南部都尉之设。
  以上我们就《史记·东越列传》和《汉书·两粤传》等有关记载,从建置沿革和地理位置来推断,西汉会稽郡未曾有过南部都尉的设置,《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回浦,南部都尉治”,“南”字当是“东”字之讹。
  有没有文献根据呢?当然是有的。《汉书·扬雄传》:“西北一候,东南一尉。”《注》引孟康曰,“东南一尉”释为“会稽郡东部都尉”。姑不论“东南一尉”究竟何指(异说纷纭,迄无定论),而从孟康之说可知,扬雄在世的汉武帝时,会稽郡只有东部都尉,而无南部都尉。
  要说这种间接证据,只可存参,不能作准,那么下面试举两条直接证据;
  景帝四年濞反诛,乃复为郡,治于吴。元鼎五年除东越,因以其地为治,并属于此而立东部都尉。后徙章安。阳朔元年又徙治鄞。或有寇害,后徙句章。到永建四年,刘府君上书,浙江之北以为吴郡,会稽还治山阴(《三国志·吴志·虞翻传》引《会稽典录》)。
  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后汉分会稽为吴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宋书·州郡志》)。
  《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分置西部都尉和南部都尉,并无东部都尉;而这两部历史文献都着重记明,西汉会稽郡设置了东部都尉,却未及南部都尉。管辖同一地区的都尉,而有两个不同的名称,二者之中必有一误。比较这两种记载,显然是《汉书·地理志》错了。
  何以见得?我们探究一下上述文献所记都尉的治所,就可以搞清楚这个问题。
  先说回浦。回浦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置。这是原东瓯地建置的第一个县。其辖区包括今灵江、瓯江、飞云江、鳌江诸流域,即台州地区、温州地区和丽水地区全部,以及宁波地区的宁海、象山和金华地区的武义诸县各一部。从前引《后汉书·郡国志》和《宋书·州郡志》关于章安的记载,可知其地在东汉改置章安县之前,曾经省为鄞县的回浦乡。
  再看章安。《后汉书·郡国志》和《宋书·州郡志》载,章安原为冶地(后者“冶”讹作“治”),即秦闽中郡地;而据所征晋《太康地记》(前者“太康”误作“元康’),也就是西汉的回浦县地。
  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回浦县“故治在今临海东南一百五十里”;章安县“故治在今临海东南一百十五里。”现在临海市地图上,临海东南115里灵江北岸,还有一个章安镇。回浦故治若在临海东南150里,其位置当在灵江南岸今黄岩县境了。疑该辞典“五十”或为“十五”倒误,那么,东汉的章安就是西汉的回浦更名,沿用至今了。
  《三国志·虞翻传》征引乡邦文献《会稽典录》,记吴孙亮时山阴名士朱育回答太守关于会稽“以何年复为郡而分治于此”的问题,对会稽郡东部都尉的设置及其治所的迁徙,说得颇为详实。汉武帝除东越时,还没有回浦县的建制;所立会稽郡东部都尉即以东越故地为治,依上下文义当是山阴(今绍兴)。移治回浦,至早在昭帝始元二年建回浦县时。成帝阳朔元年(前24年)“徙治鄞县”云云,其实只是由于回浦省为鄞县之回浦乡。由此观之,回浦废县为乡,当在西汉末年,而不是新莽或东汉初年;而章安县之建置与会稽郡东部都尉迁治章安,当从光武初年,即建武六年(30年)省诸郡都尉之前近是。句章县今慈溪,故治在今慈城镇南15里。总之,两汉会稽郡东部尉治所,由于各种原因几经迁徙,但转来转去,不出今绍兴、宁波、临海一带。由于西汉会稽郡东部都尉治所回浦和东汉会稽郡东部都尉治所章安,实为一地更名,前后相承,时间最久,彰明较著,所以分别上了正史。至于《宋书·州郡志》所记“前汉〔会稽郡东部〕都尉治鄞”,与《汉书·地理志》:“回浦,〔会稽郡〕南(东)部都尉治”,其实是一回事。为什么?因为回浦县一度省为鄞县之回浦乡。这在前面已经说清楚了。《宋书》这条记载,也可以作为西汉回浦是会稽郡东部而不是南部都尉治所的一个佐证。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会稽郡南部都尉的设置呢?有的,但这已经不是西汉的事情了。如上引述,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分置吴郡,会稽郡迁治山阴。根据调整过了的地域,西部都尉治所从钱唐迁到乌伤(今义乌);至于会稽郡南部都尉的增置,请看下列记载:
  闽,汉冶县,后汉改为侯官都尉,属会稽郡(《旧唐书·地理志》)。
  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临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宋书·州郡志》江州建安太守条)。
  由此可知,东汉会稽郡南境,曾有侯官郡尉之设,治所在今福州;后在建安(今建瓯)置南部都尉。(参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图集》)建安县以年号为名,系献帝建安初年(196年或稍后)析侯官置,那么会稽郡设南部都尉来分治今福建省地,当在东汉末年了。三国时期,吴国初承汉制。《三国志·吴志·陆绩传》:“长子宏,会稽南部都尉。”可为例证。随着经济的逐步开发,陆续增县析郡。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年)从会稽东部析置临海郡;孙休永安三年(260年)分会稽南部为建安郡;孙皓宝鼎元年(266年)会稽西部立为东阳郡。(据《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等),这样,会稽郡辖区越来越小,东、南、西三部都尉就先后不复存在了。
  综上论证,西汉会稽郡只置东、西二部都尉,而无南部都尉;回浦是会稽郡东部都尉治所,而不是会稽郡南部都尉治所。当代是否有人,也持此说呢?就我所知,《浙江分县简志》是其一例。该书虽有承袭回浦为会稽郡南部都尉治所说之处,但其《浙江省建置沿革表》(第19页)则明确表述:
  西汉会稽东部都尉治回浦(《汉书·地理志》作南部都尉治),东汉会稽东部都尉治章安。
  把汉志记载作为夹注,显然是表示不同意。此志之所以前后参差,盖非出于一人之手。可见该书撰编审定的专家学者当中,是有人与笔者持同样看法的。他们怎么得出这个论断无从得知,但至少可以说是“吾道不孤”了吧。
  这就是几年前我把《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回浦县“南部都尉治”考订为“东部都尉治”,认为平阳在历史上并未与“会稽郡南部都尉”发生过隶属关系的推断及其根据。卧病经年,不可能为这个问题再去查找资料,旁证博引,来作什么“考辨”。这里只是循着原来思路复述一遍。是否有当,期待高明教正。
  (1994年8月于浙江医院)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地区历史和人物的回忆文章的集合。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英语专家吴景荣教授、革命家邓扫空、池传盈先生的生平、世界竹类专家林维治、刘昌镠先生的二三事、张仲谦与夏承焘的诗词缘、许可先生的传略、好县官何子祥、民国时期开明县长徐用、会稽郡东部都尉、县人民政权初建时的史实、平阳人在丽水办的浙东书店、白区地下革命斗争、海匪黄吕正被击记、训政时期的国民党平阳县党部、平阳戏剧与艺人、解放初期的平阳小学教育、1946~1947年平中学生运动、崛起的萧江镇、平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以及沧海桑田话鳌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提供了对平阳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阅读

相关人物

吴良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