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县官何子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34
颗粒名称: 好县官何子祥
分类号: K827
页数: 7
页码: 38-4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何子祥作为清乾隆年间的平阳知县,因其卓越的教育和水利政绩,深受平阳人民的怀念。他关心教育事业,兴建书院,修复义学,并设立社学,为地方培养了众多人才。同时,他重视农田水利,疏浚河道,创建陡门,解决了小南平原的缺水问题,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平阳人民设立了多处祠堂,岁岁奉祀。
关键词: 平阳县 何子祥 县官

内容

何子祥系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自浦江县调任平阳知县,三十六年,因积劳成疾,离开人世。平阳人民为表示对何子祥的哀思,曾立祠数处,岁岁奉祀。
  1、何公祠。共有两处;一在钱仓城东一里的数十仞石壁之下,此为何子祥专祠,殁后数月建;并访其诞辰以为祭期。一在鳌江江口北岸陡门边,乾隆年间建,原为何子祥专祠,以后增祀道光时知县廖重机。
  2、三公祠。在万全倪垟地方,乾隆年间建,与王约(明弘治时知县)、万民华(万历时知县)同祀。
  3、邑侯祠。在城隍庙(今县委党校)右,清道光初建。与徐绍先(康熙时知县)、徐恕(乾隆时知县,早何子祥二任)、黄元规(嘉庆时知县)同祀。
  4、名宦祠。在孔庙(今平阳县第一中学)内,清乾隆时增设。祀在平阳为官廉明清正者自何子祥及以前至北宋庆历年间县令赵尚宽等共五十六人。
  为什么平阳人民这样怀念何子祥?兹就已掌握的有关资料,叙述于下:
  一、关心教育事业。
  何子祥认为:“士为四民之首,培植以转风气为为政之第一义”。当疏浚县城内外河时余下经费四十缗(即贯或串,古代一贯为一千个铜钱),即用此来兴建龙湖书院,其不足部份,劝地方绅士助之,又拨田园二百余亩作为师生膳脩膏火之资。事在乾隆三十年(1766)。
  其时岭门旧有昆阳书院,原系鲍辉家塾,裔孙鲍王辅于乾隆十三年献此产为义学,因屋宇破漏不堪,有人提议将此产变价并入龙湖书院。何子祥则曰:“不可”。他说:“坡南屋宇稠密,而书声寥寥,以幼年清俊子弟,肄业无资,失时故也。……修而葺之,拨产具脩,延师以教之,则半亩之宫所造者大矣,修之是.”于是进行修理,并从按勘中判给田产以充经费,仍作为义学予以保留。
  万全倪垟地方原有社学,系明万历时知县万民华所设。后废。清康熙初,倪、宋二姓因其址建殊胜寺、分东、西二房,东房宋姓而西房倪姓。西房住持僧殁后被东房吞并。乾隆三十二年,生员倪廷飏以西房献之官,请复社学。何子祥判令东为僧房,供香火,西为书院,并亲署其额口:逢源书院。分拨其产为膏火之资。
  清康熙时北港林康山有第一山房,系知县王元位所设,其南为安境寺。乾隆三年飓风,寺与山房俱圮,财产亦为寺僧荡尽。当地士绅方步青为之赎产,恢复山房与寺。后来又被外来和尚占去。何子祥判分此产为二:一归寺,一归山房为诸生膏火之资,并易其额曰:环青书院。
  乾隆三十年,南港水头人李长春、张致礼等倡议在石佛亭后面废寺基上建南和书院,得到何子祥的支持。其时有西隐寺僧行为不善,何子祥将其寺产八十三亩田判归书院作为师生膏火之资,并书其额曰:吾南书院。
  江南方梁周家桥地方,原有观海阁,是该地的子弟读书处(乾隆十六年建)。何子祥到任后,拨田十亩帮助解决膏火之资,易其名为观海社学,并手谕劝其地方捐募解决其经费不足部份。柘园的文昌阁也是如此,当何子祥过此阁时没有听到读书声而觉得奇怪。其时适有当地士绅陈际清谒见,备述此处只有祭祀尚虚讲席的原因,何子祥即拨涂田十亩作为经费,鼓励陈际清捐募田产,使每年师生足用,并署观澜二字于楣,称为观澜社学。
  二、重视农田水利。
  何子祥任平阳知县期间,最突出的政绩之一,恐怕是兴修水利了。他于乾隆三十年到任,三十一年着手疏浚县城内外河,完成后大气未喘,即于当年的十二月上旬动工疏竣坡南河。或有劝其“岁已暮,请俟来春。”则曰:“不可。旱极则潦,天气晴燥久矣!交春雨水,又需岁月也。且众擎易举,城河成效备见,时不可失也.”于是知县带头,发动群众,至次年正月中旬止仅一个半月时间,完成自汇头殿至坡南河头的河道疏竣工程,在淤泥中清出宋代钱币数百,可见淤积已达数百年之久。疏浚后,鳌江方面来的船只可直抵汇头(今烈士墓)水埠。
  小南平原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有耕地5.5万亩,其中绝大部份是水田。境内除梅溪外,所受之水虽有象山溪、环溪、荆溪、塘川溪等四条,最长者唯环溪,自源头至注入小南河全长仅八公里,此外没有较大溪流,因此山虽多而水源缺乏,常患旱灾。乾隆三十五年(1770),何子祥乃于梅溪下游东垟地方亲自堪定地址创建陡门,同时又在浦岙地方重筑鹅颈埭,并开凿钱仓河长二公里,引梅溪入江之水经南雁第一桥至岱头注入小南河,以解决小南平原的缺水问题。此外又考虑到若遇大水如何排水问题,乃修筑江口陡门(在鳌江下埠,即今下埠水闸)与奇石陡门(在钱仓即今城村水闸)。在此以前,相传在宋代末年曾在梅溪下游黄渎地方筑堰以蓄水,后圯。元至元六十三年,里人林光祖建闸,半载无成;十七年(1280),周应奎召富民筑堰救旱,垂成而溃;至正七年(1347)春正,大集人工,堰始告成,阅三月复溃。著名学者史伯璇于1347年作《上河埭记》,历述以上七十余年事实后,独抒卓见云:“天下之水,源之深者流必长。是浦发源之处曰梅溪,梅溪之地,周围不啻百里,皆山地,其源可谓深矣。必有纵横数百里之渠以容受之,使其流得以周旋、游荡乎其间,而后乃可蓄耳。今乃即浦以为渠,其长不过数里,其欲束其流使不得纵,一旦溪水大至,欲无浸淫决啮之害,难矣。辟犹建数斛之水于一觞之中,幸其容受而不滥,天下宁有是哉l”他主张搞配套。并告诫后人,切勿“邀功而致害”。何子祥接受史伯璇的启示,创建东垟陡门,重筑鹅颈埭,开凿钱仓河,修筑江口,奇石陡门,四役并举,全面的有计划的解决小南平原的灌溉与排水问题。在清代中叶,这样较大规模地搞水利配套工程,实属罕见。怪不得小南人民每遇水旱,人无不指其所获之数曰:此皆何公之赐也!”可见何子祥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三、以科学头脑进行技术革新
  江南垟平原辽阔,计约168.2平方公里,有良田二十万亩。西有横阳支江,北临鳌江,东濒大海,属于沿海冲积平原,地势低矮,因此,如遇雨水多时便泛滥成灾。当时排水入海仅靠阴均陡门(南宋嘉定年间建),当地人民曾数次商议,欲于阴均左侧另建一陡门以分杀水势,此议终以工程浩大,经费困难而决定不下。何子祥则认为“金犹其后耳。阴均所以固者,下透山石故也;若埭则跨在泥泞,软无底止。有如拆埭造陡,陡不成而埭削,潮汐冲入,则八都之人不鱼鳖乎?”于是示之以木枧之法,其法“用合抱大松木,锯开,槽其中而仍合之,首尾用铁箍箍之,外凿一眼,长如宽数,就眼作板以入槽,板有把,视水为关放;枧安埭中,露其首尾,其势斜而实以灰土,仍捣令固,则埭籍松益坚,而枧之出水如建瓴,十枧当一陡,价省而工廉。”此法很快被群众接受,并加以推广,江南之排水问题,就这么解决了。木枧之法应该是何子祥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得出的成果,或许以前在别地曾经用过,所以说来头头是道,这么有信心;但在我们平阳,确是创举。这是他以科学头脑,因地制宜,进行的技术革新。
  鳌江下游的江口陡门,建于南宋端平三年(1236),亦是排水入海的陡门。历经:1287、1361、1375、1383、1476、1491、1594年七次大修理。清初,由于“久废不修,陡石湮涨”。乾隆七年(1742)知县罗守仁命贡生叶之瑗修筑,没有成功,姜朝勋继续修,亦没有成功。三十五年(1770),何子祥在建造东垟陡门、开凿钱仓河之后,与训导朱风藻、县尉李珍等下了很大决心“疏浚积淤,尽起旧陡废石,熬蜃灰杂黄沙周填之以为址;纵入地以橛,比如栉,横压巨松,上铺条石;四隅两翼中树石楹,覆之以石梁,横丈许,直二丈八尺有奇,深一丈三尺;层其级以泄水,箕张其口以御潮纳流。又于端平旧址为护闸石渠、绕闸之堤悉烧灰和秫以实之。”考虑得多么认真和周密。何子祥真可称为水利专家。据说这项工程是何子祥亲自规划并现场施工的。所以,江口的“何公祠”是有其原因的。此陡门建成后真是五个都人民之福,故改名为五福陡门。
  北港的南湖陡门也是如此,何子祥还懂得地质知识,他亲自选择建闸地址,“依石线建石闸”,及至清基到底部时果然发现岩石,“众皆哗然谓其所见不谬”。此陡门至现在仍在发挥作用。
  四、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
  江南李家溪武生李商铭关心地方人民疾苦。西塘旧有黄浦埭,横截横阳支江之水以注江南,东塘则有湫及陡门十八处,以备旱潦蓄泄之用自黄浦埭废后近二百年,湫及陡门又皆堙塞,每夏秋少雨,则苦干旱,一遇大雨,又水积经旬,田禾淹烂。欲于西塘筑埭,东塘浚湫,规复全乡水利,而旧有工程废弃已久,其地为群众占为私有,欲购地则动索高价,经费无法解决;拟请由官府勘办,则又行文上下,稽延时日。李商铭考虑再三,适值乾隆皇帝巡视江南(1762年),乃拟就《水利策》(相当于现在的水利工程规划)赶赴杭州北新关候驾。呈上奏章并《水利策》后,侍从官令他随驾听召;至夜漏二下,寂无报命。杭州府尹认为“可疑”予以拘禁在钱塘狱;及至“圣驾”回京,便以“琐渎定谳”罪名,革去武生,遣返原籍。当李商铭在杭州候驾时,何子祥亦在杭州,他是在浦江知县任内被委派为随驾办事,具体负责管理内外行宫603名驿夫的。在杭州期间可能曾风闻李商铭之事,可惜无权干预。及至1765年调任平阳知县后,马上以本县知县名义出钱为李商铭疏通关节,经过许多周折终于得到平反,并官以从九品衔。可是李商铭以满腔热情为家乡办好事而经受如此打击,遣返回乡后便心灰意冷,隐居于荪湖山不问世事,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括山将军岭数千户农民因其他硗寒,水稻只种单季,因而口粮不足,当青黄不接之时便到岭外籴米。岭脚土棍张朝贤勾结营兵以搜检“私贩下洋”为借口,私自拦截抄没,农民不胜其苦。何子祥查明,移文协宪将其杖革,张朝贤枷责示众,并告示准岭内外粮米流通,岭内农民赖以为安。
  此皆不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凭他的一颗爱民之心而加以干预,确实是十分难得。所以刘绍宽在民国《平阳县志》中评何子祥说“以实心办实事”可谓很有见地。一般来说,作为县官,在他的治下办点好事,原是常事,何况在古代也有考核制度。但像何子祥对李商铭这样关心,恐怕很难找到类似的例子。这只能说明何子祥的办事,一切都出于内心——一颗非常善良的心。当司马迁《史记》写到《管晏列传》时,禁不住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真有这样的感觉。
  何子祥不仅在平阳,在浦江任知县六年期间也是如此。浦江胥史衙役勾结社会上讼棍恶少,私押拷打,敲诈勒索,无所不为。百姓投一状词,要多次往返送礼,告准者设席宴请,故衙前设有三家酒楼。生员黄芳茂,家巨富,仗其兄在抚台当差,肆无忌惮,无恶不作。何子祥到任后整饬衙门,先设“内号送牌卷”制度,规定案件即告即收即送,满四十卷悬牌明示审期,当案人按期而至,不必衙役传呼。审案不稍息,饭后即继续,尽量不耽误百姓候讯时间。如此一年后,衙前酒楼因生意冷落而自废。黄芳茂和两名胥吏,经查获罪证呈报,一绞刑,一充军,一杖枷。从此胥吏衙役不敢为非作歹,老百姓说:“百姓本畏差役,今差役反畏百姓。”若逢年过节或县令生日,浦江富户士绅皆竞先送礼致贺,此风由来巳久。何子祥初至浦江,一一将礼物婉言辞退,随即抛出《却年节生日送礼示》,杜绝了沿袭已久的送礼风。这些事都是非常难得的。
  何子祥字象宣,号蓉林。福建省云霄县马铺石鼓村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世代读书,母为庠生曾震女,亦好诗书。子祥八岁丧父母,兄为课读;雍正元年(1723)兄亡后,以家中“遗书颇多”勤奋自学。乾隆十二年(1747)应乡试第二十七名举人,十六年,会试第六十六名进士,十九年为平和县(今云霄县清时属平和县)南胜书院山长,二十三年兴建炉峰书院。二十五年(1760)选授浦江知县,三十年以治绩调平阳,加通判。三十六年(1771)卒,享年六十五岁。遗著有《蓉林笔抄》四卷传世。
  千秋万代,我们将永远怀念好县官何子祥。
  (本文承福建省漳州市志办公室何万年同志提供资料,特此致谢)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地区历史和人物的回忆文章的集合。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英语专家吴景荣教授、革命家邓扫空、池传盈先生的生平、世界竹类专家林维治、刘昌镠先生的二三事、张仲谦与夏承焘的诗词缘、许可先生的传略、好县官何子祥、民国时期开明县长徐用、会稽郡东部都尉、县人民政权初建时的史实、平阳人在丽水办的浙东书店、白区地下革命斗争、海匪黄吕正被击记、训政时期的国民党平阳县党部、平阳戏剧与艺人、解放初期的平阳小学教育、1946~1947年平中学生运动、崛起的萧江镇、平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以及沧海桑田话鳌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提供了对平阳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光铭
责任者
何子祥
相关人物
倪廷飏
相关人物
李长春
相关人物
张致礼
相关人物
陈际清
相关人物
姜朝勋
相关人物
李家溪
相关人物
李商铭
相关人物
张朝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