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谦与夏承焘的诗词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732
颗粒名称: 张仲谦与夏承焘的诗词缘
分类号: K825.6
页数: 5
页码: 29-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79年,夏承焘先生庆祝八十诞辰,回顾了自己的诗词创作历程,特别感激张震轩、张仲谦和朱疆村三位导师。夏老首次尝试写诗时得到张老师的赞赏,之后加入了张仲谦领导的诗社,在张的指导下诗词技艺大进。张仲谦是夏承焘的莫逆之交,对他诗词才华十分看好。张仲谦曾为了不影响学业而选择在星期天结婚,但因参加诗社活动而晚归,其胞妹张凤仙女扮男装替兄拜堂。张仲谦带回来的诗社同学中,有一位姓夏的同学,张仲谦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关键词: 平阳县 张仲谦 诗词

内容

1979年正月十一,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八十诞辰。这一天,京华朝阳楼内宾朋满座,欢声四溢;夏先生的书斋——天风阁,满室都是贺寿书画,其中刘海棠的巨幅丹青“万年松”和那题画诗:“静质严骨,奇形正体,得道以安,其寿莫纪”更加引人瞩目。
  祝寿会上,夏先生在叙述自己一生对词学的研究与创作的过程时,曾动情地讲了下面一席话:“我从事诗词创作六十载,心中特别感激三个人:一个是当时的省立十中(现温州中学)师范部国文老师张震轩,一个是我的师范部高年级同学张仲谦,再一个是近代词学大师朱疆村。”
  “我的诗词兴味缘于一个偶然的机遇。”夏老饶有兴致地接着说:“一次作文课,我懒得开动脑筋去作长篇大论,第一次仿照古人自作清高地涂了四句七言以代之。从来没有写过诗,心中毫无把握,深恐吃零蛋挨责备。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非但没有受批评,倒还得到张老师的赞赏,诗句下面画满了红圈圈,并加了评语。”
  “诗亡迹熄道沦胥,风雅欣君能起予。
  一发千钧唯教育,三年同调乐相于。
  空灵未许嗤欧九,奔竞由来笑子虚。
  听尔夏声知必大,忍弹长铗赋归欤。”
  “这是三年后我从省立十中师范部毕业时,张震轩先生的临别赠诗,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我的殷切勉励和期望。张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激发了我对诗词创作的兴趣,同时也敲定我向诗词进军的决心!”
  “我第一回作诗得到张老师赞评的数日后,张老师就郑重其事地介绍我参加了以高年级同学张仲谦为首的省立十中师范部诗社。张仲谦精通诗词,很有才学,又肯帮助人,对我特别关心。在他的热情鼓励与精心指导下,我写诗填词能力大有长进,从而使我走上闯荡诗词广阔天地的道路……。”夏老打开记忆的闸门,向大家滔滔不绝地讲述了旧时师长和同窗好友对他成长道路的积极影响。
  张仲谦是平阳县水头镇人,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十中师范部。其人聪颖好学,机敏过人,是当时省立十中师范部诗社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当他接纳了张震轩老师所荐的这位低年级新社员夏承焘之后不久,发现夏在诗词创作上,虽然还是一位新兵,但胸怀博大,才学非凡,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张仲谦将自己的看家本领和盘托出。一个认真指导,一个刻苦学习。后者很快地掌握了诸如诗词选题、立意、平仄、对偶、韵律和避犯孤平等要领,不久,夏便成为这个诗社技压群芳的小神童。张仲谦与夏承焘也结下了深情,成了莫逆之交。
  师范部诗社活动十分频繁,每天两小时,每周六下午集体笔会。张仲谦是这个诗社的中流砥柱,自然更加忙得不亦乐乎。
  张仲谦的胞妹张凤仙曾给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16年秋,家父决定为哥哥仲谦完婚。按照哥哥的建议,为不妨碍学业,务必选择在星期天举行婚礼。婚礼头一天傍晚,六亲九眷齐到我家喝起媒酒,唯独哥哥没有回来,一直等到晚上十点还不见影儿,这可急坏了我家父母和亲朋故旧。那时候没有汽车,从温州到水头起码得换乘四回河轮和江轮。一算潮水早已平落,哥哥今晚肯定是回不来了。莫非他另有所爱而变了挂?谁心里也没个底儿。结婚大事非儿戏,到了明天迎亲花轿一到,没有新郎拜堂,岂非笑话?这时候,大家心里都很着急。还是舅舅开窍,他说:“大家别着急,我有主意了,一、立即遣人去温州催谦儿速回;二、我看凤仙儿与谦儿长相近似,且身材相差无儿,不妨由凤仙儿当一回祝英台——女扮男装,拜个堂蒙混过关再作道理。
  舅舅的主意虽好,却打苦了我,然而事到如今火烧眉毛,也只有这么干了。大家七手八脚搬来哥哥的婚仪礼服让我当场扮演。穿戴完毕一亮相,大家都说不象,哥哥龙腰虎背大脑袋,而我肩窄腰细小脑壳,礼服穿在我身上宽松得象戏服,礼帽戴在我头上空荡荡的直转圈,明天厅堂上拜天地一弯腰,帽子非落地不可,那时候现出了长发女子的真相,岂不露馅出丑误大事!怎么办?大家七嘴八舌决定另借礼服,一直到深夜十二时,总算借到了我合身的新郎衣帽,一比试,大家拍手称好!
  那一夜,我着实没合一眼,心里一直惦记着明天的拜堂事,生怕演不好这出戏会出洋相。翌晨,我与大家都早早起了床,不知谁眼尖,突然惊叫了起来:“那不是仲谦吗?”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灰蒙蒙的远方,果真不错,是仲谦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班人马。他们个个文质彬彬,书生意气。
  父亲怒气未消,狠狠训了哥哥一顿,哥哥和颜悦色地解释:“星期六下午是我们诗社笔会活动时间,我作为诗社的头目,不能说话不算数,终究没有误大事么。”碍于宾客在场,父亲也就此作罢了,反正哥哥已经回来了。
  谢天谢地,我怕当不好“新郎”的心石总算落了地。
  张凤仙回忆说:哥哥带回来的那一班人马,都是省立十中师范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而且都是那个诗社的诗友。其中的确有个姓夏的温州城里人,哥对他最好,曾对我们说起过:这个同学将来必定大有出息。
  夏承焘登上诗词领域的艺术殿堂,成为我国一代祠宗。论理,张仲谦的诗词艺术天才并非在夏承焘之下,但后来由于家境的破落和妻室的牵累等因素,未能象夏承焘一样,直抵大雅之堂。据说张的原配夫人能吟诗填词,但继室说他这是不务正业。她认为作为男子汉只有挣钱,挣钱再挣钱,一心一意搞发家致富才是正道。一些曾与张交往甚密的诗友无不受其责怪、刁难,后来竟一律被拒之门外。尽管如此,大家仍绞尽脑汁变换手法,通过各家的妻子到张家串门,乘张的继室不提防之机将作品与张偷偷交换。但时间稍久,仍被张妻发觉,于是张仲谦诸诗友之妻皆遭张妻的奚落。据说张妻一气之下竟将张的平生之作与所有书籍付之一炬。从此,张家门庭冷落,无人光顾。
  我县颇负盛名的诗人陈梦麟先生和主持南雁荡会文书院传学的苏尚珍先生与张仲谦交往甚密,时有诗歌唱和,常常一聚数日不散,昼夜联句。据说陈梦麟曾说过这样的话:“论诗才,仲谦在尚珍与我之上矣!”张之诗友王志凯、白竣明、白昭等曾对笔者说:“一次,陈、苏、张诗兴大作,在南雁荡山连续联句七昼夜。知情者对这次联句评语是:“思路陈上乘,妙语苏为先,成句张最佳。”尽管张仲谦在诗坛上名不见经传,但其诗词的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省立十中师范部毕业后,张仲谦先生先在水头上店小学任教,后到北港区署当小职员,工作之余,致力于诗词创作,作品大多供作自我欣赏,和诗友交流之用,其诗稿屡遭其妻焚毁和“文革”中破“四旧”的劫难,传世甚少,《湖海诗钞》刊载有他的《咏雪》二首:
  其一
  六出飞花玉映门,顿教天地失黄昏;
  烹将茶鼎尝来谈,装满蓑衣讶不温。
  带雨舞空偏有态,随风落水了无痕;
  天公狡掷兜罗帐,难与人间贫士分。
  其二
  琼瑶满地懒开门,窗外观书眼不昏;
  庭院漫呼童子扫,家醅先遣老妻温。
  寒空仿佛翻飞絮,黑夜依稀逗月痕;
  欲画山川难着笔,只缘湖色不能分。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地区历史和人物的回忆文章的集合。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英语专家吴景荣教授、革命家邓扫空、池传盈先生的生平、世界竹类专家林维治、刘昌镠先生的二三事、张仲谦与夏承焘的诗词缘、许可先生的传略、好县官何子祥、民国时期开明县长徐用、会稽郡东部都尉、县人民政权初建时的史实、平阳人在丽水办的浙东书店、白区地下革命斗争、海匪黄吕正被击记、训政时期的国民党平阳县党部、平阳戏剧与艺人、解放初期的平阳小学教育、1946~1947年平中学生运动、崛起的萧江镇、平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以及沧海桑田话鳌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提供了对平阳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步宽
责任者
张仲谦
相关人物
夏承焘
相关人物
张震轩
相关人物
张凤仙
相关人物
陈梦麟
相关人物
苏尚珍
相关人物
王志凯
相关人物
白竣明
相关人物
白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