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如李清照 工画如管仲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99
颗粒名称: 好古如李清照 工画如管仲姬
其他题名: 东瓯著名女画家蔡笑秋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7
页码: 46-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马廷驹先生是平阳县的教育家和爱国人士,创办多所学校并注重品德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他胸怀广阔,关心乡里,支持实业救国并鼓励学生参军。一生为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事迹值得铭记。
关键词: 平阳县 文史资料 回忆录

内容

蔡笑秋名巽,以字行,是我的姨母。他于1886年出生于平阳城关的一个书香之家。外祖父蔡英,因长兄蔡维屏参加金钱会起义,断绝了仕进之路,于是发愤学画,后来成为东瓯“名倾一时”的画家。
  姨母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酷爱绘画,七八岁时便能画得一手好画。稍长,外祖父便送她与我母亲蔡墨笑(名锐、以字行)进毓秀女塾学习古文,从此具有国学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画艺,外祖父还特地移家僦居温州,命姨母专拜名画家汪香禅(名如渊)为师。当时汪氏在众多的女弟子中,对我姨母和另一位张红薇(名光)另眼相看,赞赏有加。认为这两人秉赋聪颖,头角早露,系可造之才,前程未可限量。
  那时候,正是清末光绪年间。浙南一带风气闭塞,思想落后,一般儿女婚嫁都早在童年时便预订婚约。姨母早在六岁时,就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城关大街一位陈姓青年订了婚。到1900年,姨母还只有十五岁时,那位陈姓青年因身患肺结核,要求女方提前结婚以作“冲喜”。谁知那时候的肺结核俗称“肺痨”,是所谓“十痨九死”的不治之症。结婚未到一年,男方竟遭夭折。在封建思想统治下的旧社会,姨母万念俱灰,囿于旧俗,惟有守寡,终此一生。妙龄少妇寡居的悲惨情景,是不难想象的。
  全国著名学者、瑞安的孙诒让,和我外祖父素有交往,当他知道我姨母的景况后,十分同情。认为姨母还很年轻,且才艺兼备,决不可循从旧俗,埋没自己美好的青春和前途。因此多次鼓励姨母鼓起勇气,振作精神,摆脱旧礼教的樊笼。
  就在姨母寡居的第四年(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在天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女子学校——北洋女子师范,向全国招收学生。那时女孩子能够读书识字的寥若晨星,报名的人不多。孙诒让闻讯之下,便亲自找到我的外祖父,说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切莫失之交臂。外祖父这时也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深悔过去的做法,坑害了自己的女儿。但恐我姨母是个年青寡妇,孤身远行,如无伴侣,诸多不便。商议之后,决定由我母亲作伴同行。当时我姨母十八岁,我母亲仅十四岁,从未出过远门。而外祖父、母身边就只有这两个女儿,实在舍不得让她俩离家远行。但既有孙诒让的竭诚相劝,又幸逢这么好的深造机会,怎能轻易放过?堂舅蔡芸生也是维新派人士,知道了这事后,积极鼓励,并毅然答应护送两个妹妹赴津。临行前,还由孙诒让亲笔写了一封推荐信,交她带给学校。同去赴试的尚有平阳毓秀女塾的两个同学屠素侠和阮蜚娥。当时温州府五县赴试的,仅此四人。他们抵津后,都幸蒙录取,成了温州近代公办正规学校最早的女学生。
  姨母入学的这一年,正值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为了表示对这所全国唯一女子师范的关怀,慈禧太后特准全校师生赴京拜寿。那时京津之间已通火车,清政府为此专门挂了一节车厢,让师生们乘坐。据姨母生前回忆,那一天,大家都很兴奋。但拜寿时只能远远跪在金殿的阶陛下叩头,连龙座上慈禧太后到底是什么样子,也看不清楚。当天回校后,凡曾参加拜寿的人,由食堂供应一顿寿面,每人分到一只熏鸡,说这是奉懿旨对全校师生的“恩赐”。
  北洋女子师范由著名学者傅增湘任监督(校长),校内教师多系海内知名之士,外籍教师也不少。姨母因家学渊源,一进校便受到教师们的青睐。特别是美术一科,成绩居全校之冠。德籍女教师贝安纳看到她的作品后,大为赞赏,不仅鼓励她继续提高水平,在生活上也关怀备至。有一次,姨母生了病,她一天之中总要好几次带牛奶、水果等来到寝室探望。
  到了三年级时,贝安纳对姨母说:“你的画艺已经达到教师水准。我们学校刚办的女师附小,正缺少一名合适的美术教师。我已向校方推荐,由你前去执教,你看怎样”?姨母心有顾虑,推说读书、教学难以兼顾。贝安纳说:“这问题我早已考虑过了。只要女师的美术课同附小的课排在同一时间,你就可以到附小上课了”。从此,每当校中上美术课时,校方就用马车将她接到附小上课。教完课,又由马车将她送回女师。
  姨母既当学生,又当教师,大家对她无不歆羡备至。当时师范学生的膳食、书籍等费用,概由公家供给。姨母兼顾学业和教学,虽然劳累一点,但有了薪金收入以后,不仅不需家中寄钱,姐妹俩省吃俭用,还能汇点钱寄给家里补贴家用。
  就学四年中,姐妹俩没有回过家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时,因姨母学习成绩优异,遥居全班上游。校方就推荐她和另一位名叫周砥的苏州同学,到当时任军机大臣的袁世凯家,分别担任国文、美术课家庭教师。不少人向姨母祝贺,认为这是一条攀援权贵的捷径。姨母写信征求外祖父的意见后,就对富贵荣华弃如敝屣,毅然拒聘南归。周砥当了袁世凯的家庭教师后,受到袁世凯的利用,后来将她介绍给自己的心腹大将冯国璋为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竟然成了炙手可热的“总统夫人”。
  当年七月十二日,姨母等四人联袂乘海轮回到温州,惊闻孙诒让刚在两天前不幸病逝。回到平阳后,又特地赶到瑞安参加孙氏的葬礼,同时由我姨母执笔作了一副挽联,代表四人对引导自己赴津深造的前辈,深致悼念之情,联语是:
  得先生力,游学津沽,自愧野花开白日;
  正卒业时,归帆瓯海,惊摧梁木怅临风。
  姨母自津回里的当年,便随外祖父远游广东。当时她的国画已颇有名气,到广东不久,便受聘为广州秀实美术专科学校教师。其时张红薇的丈夫,瑞安名士章味三,正在广州附近的嘉应州任知州,张红薇也随章前往。少年同窗,相逢于南国,倍感亲切。两人在画艺上互相切磋,友情有了进一步发展,终于结拜为义姐妹。
  外祖父和姨母在广州逗留五年。那时广东的民主革命气氛日趋高涨,姨母在那里开始接受民主思想。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她随外祖父回故乡,在平阳县知事周继善的支持下,筹划创办平阳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学校开始设在坡南宕垟,后迁龙湖书院旧址(里人惯称作龙湖女学),并公推姨母出任首任校长。
  当时的社会风气未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残余思想仍在作怪。他们看到一个年轻寡妇出头露面,为筹办学校东西奔走,流言蜚语便接踵而来。因此仅两个学期,姨母就坚决辞职,转赴温州担任永嘉女子高等小学校长。龙湖女学校长一职则由温州庄竞秋女士接任(庄后来成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员),庄离任后,由我母亲蔡墨笑继任七年。
  当时平阳城关名士黄梅生(名光,以字行),与马叙伦、章味三、林公铎等,同为瑞安清末思想家陈黻宸(字介石)的入室弟子,攻篆书,善诗文,饮誉桑梓。不幸中年丧偶,中馈乏人。经友人说合,毅然不顾社会舆论的反对,与我姨母于1915年古历12月24日结婚。
  这时姨母守寡已达十五年之久,鳏夫再娶,寡妇再醮,本来无可非议。加上才子佳人,志趣相投,花晨月夕,题诗作画,更属风流韵事。在今天的眼光看来,应该是一件值得赞扬和令人羡慕的好事。想不到在当年却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飞短流长,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
  当时城关一个名叫吴醒玉的文人,思想顽固,品质恶劣,是远近闻名的恶讼师。平日喜欢舞文弄墨,专以诽谤,诋毁他人,来达到自己沽名钓誉的目的。他没有放过这一机会,以刻薄,刁钻的笔调,写了一副“贺联”,为维护封建的礼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副对联的联语是:
  叔度风流,黄士重婚廿四夜;
  文姬再醮,蔡家小姐半千金。
  联语对仗工整,用词精巧,虽然不得不将姨父比作东汉的名士黄叔度(名宪,后汉书有传),将姨母比作汉末的才女蔡文姬,但用蔡文姬再嫁董祀的典故,说姨母只是半个“千金小姐”,极尽嘲弄、挖苦之能事。这副对联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被人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笑资料。当时清政府早被推翻,民国建立已经四年,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了封建残余思想的根深蒂固和真正突破封建礼教藩篱是多么的不容易。
  黄氏曾于住宅旁筑有东山别墅一区,别墅紧倚仙坛山麓,占地十余亩,引葛溪溪水入墅。根据地势,建有枕山楼及双溪草堂,分别由浙南名士孙衣言,孙诒泽题写匾额。
  墅中遍植梅树及各种花卉,寒冬时梅花吐蕊,清香四溢;春暖时百花竞放,斗奇争艳,蔚为奇观。其中绿萼梅一株,系从扬州梅花岭移植而来,尤为珍贵。
  东山别墅被地人称为黄家花园,园中有“双溪流水”、“绿萼清香”、“仙坛晚钟”……等称为“黄庄十景”。曾为昆阳镇名景区之一。姨母与黄氏结婚后,谢绝教职,隐居潜心作画,夫妇志趣相投,品画吟诗,怡然自得,并于别墅东首修筑飞情阁作为画室,还请书法家张宗祥题写了“飞情阁”为匾额,此阁一直保留到七十年代,可惜今已废毁。
  姨母擅长工笔花鸟,以花卉草虫见长,尤工牡丹、菊花。她的画秀媚隽逸,形神兼备。曾在全国《金石画报》、《联益画报》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多帧。全国各地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求画。平阳著名学者刘绍宽,对她评价很高,称赞她:“好古如李清照,工画如管仲姬”(李清照为宋代女词人,词家“三李”之一;管仲姬为元代书画家赵孟妻管道升,字仲姬,工书画,擅长墨竹兰梅)。
  姨父于1945年逝世,1956年,姨母应温州市书画家之邀,移居温州市区,与金作镐、方介堪、苏昧朔等十人共同筹建“温州市美术研究所”,旋复受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为五十年代全省唯一的女馆员。今年值文史馆建馆四十周年,省方除举行隆重的纪念外,从历届及现任的馆员中,菟集了优秀书画作品八十六帧,刊印了精美的《馆员书画集》,姨母的遗作《月季兰石图》被选刊在该册第十七页。
  姨母自广东回里后,与义姐张红薇分隔两地,天各一方。但书信往来频繁。张红薇时常寄赠画册、画谱给姨母,姨母也回寄虾米、鱼胶等海味相馈。张红薇比姨母大六岁,晚年感到年老力衰,屡次来信要求姨母赴上海再见一面。但因交通不便,一直未能成行。直到1959年,温州、上海恢复通航后,姨母才乘海轮抵达上海。当她按张来信所开的地址,到达张的寓所时,想不到却闹出了一场笑话。原来张红薇不久前生了一场大病,病后精神恍惚。当他见到姨母时,竟说:“蔡笑秋清秀俊俏,哪里会是这么个样子的老太婆?你一定是个冒充的!”弄得姨母啼笑皆非,只得将她拉到穿衣镜前,对她说:“你也看看自己。五十多年过去了,大家不是都衰老了吗?”姐妹俩这才抱头痛哭起来。姨母在沪逗留十多天,畅叙了别后的离情,未免感慨万千。
  姨母晚年一直住在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内院,负责指导年青一代的学习。虽年事已高,仍孜孜不倦,挥毫作画,同时热心帮助年轻人学画。受过她培养、指点的人,遍布浙南各地。有的则远涉重洋,旅居美国、西班牙等地,目前都已成为中年的画家了。
  1974年1月,姨母病逝于温州市。享年八十八。温州艺术界曾为她举行过隆重的追悼会,知名人士纷纷送来挽联、挽幛和挽诗。其中华东师范大学苏渊雷教授的挽联是:
  艺 苑 星 沉 惊 宝 婺
  画 师 笔 妙 失 南 楼
  姨母一生没有生育,膝下空虚,因此视我和弟允伦如同己出,她曾鼓励允伦继承外祖父和我母亲的画艺,特请画家王楠作为导师,可惜他只学了半年,因考入大学就弃而不学了。为了不使家学失传,我的次女晓昀,自1962年以后,一直随侍姨母身边,同时跟她学习花鸟画。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温州画帘厂画室工作。外孙女陈菽现,在她母亲的熏陶下,从小热爱绘画,1990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年已是四年级学生了。我兄弟俩的后辈中,只有她母女两人能继承前辈的画艺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文合集涉及苏步青等数学家、罗晓晖等革命者、梅旭华等爱国侨领的回忆与传记,还介绍了蔡笑秋等艺术家、刘云五等医师和钱叔棠等名中医。文章涵盖平阳地区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历史,如解放初期的税收、小教班、黄公望籍贯考和道教水南派等。最后探讨平阳历代鼎甲和一中校歌作者。整体展现平阳丰富历史文化和人物多样性。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允元
责任者
蔡笑秋
相关人物
蔡英
相关人物
蔡维屏
相关人物
蔡墨笑
相关人物
汪香禅
相关人物
孙诒让
相关人物
屠素侠
相关人物
阮蜚娥
相关人物
傅增湘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冯国璋
相关人物
张红薇
相关人物
黄梅生
相关人物
吴醒玉
相关人物
黄叔度
相关人物
孙衣言
相关人物
金作镐
相关人物
方介堪
相关人物
苏昧朔
相关人物
张红薇
相关人物
张来信
相关人物
王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