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铎民先生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97
颗粒名称: 陈铎民先生传略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7
页码: 34-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铎民是杭州学军中学和平阳县第二中学的创始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他历经艰辛,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地理教育专家,并致力于教育事业数十年。他坚守教育理想,不受名利诱惑,深受群众爱戴。陈先生在温州中学任教期间表现出色,多次掩护和资助中共党员的革命活动。在抗战期间,他回到温州师范任教并兼任事务主任,以严谨和廉洁的态度治理学校。陈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执着追求。
关键词: 平阳县 文史资料 回忆录

内容

陈铎民先生(1902—1993)原名陈基圣,南雁镇人,是著名的杭州学军中学(原浙江师院附中)和平阳县第二中学(原南雁初级中学)创始人。他不为名不为利,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为人民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解放后,他是温州市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并连任两届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到浙江师院后(杭州大学前身),又被选为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了表彰陈先生从事教育50年,中国地理学会于1989年授予荣誉证书和奖牌。
  陈铎民先生出生在山门坎头村(今南雁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岁时就读于山门“致用学堂”。1912年平阳县近代教育改革家陈子蕃先生(陈铎民先生族亲)于第二次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后,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他带头捐资在坎头前垟宫边创办“怀新高等小学”(南雁镇中心小学前身),致用学堂也于那时并入怀新小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无论是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还是学校组织领导,都跟旧时书院有别:学校除重视礼聘硕学名师传授知识,重视劳动和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建校劳动,填铺操场外,陈子蕃先生对新思想的宣传,更为重视,他向学生介绍《天演论》、《群学肄言》,给学生订阅《民报》等刊物。陈子蕃的“教育救国”思想深深地打入陈铎民先生幼小的心灵。陈铎民先生回忆说:“我们小学时代,正当辛亥革命半途而废,民主共和徒具虚名”“目睹列强侵略,中华陵替,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常存忧国忧民之思。”当时陈子蕃曾带领学校师生革除清朝陋习:如剪除发辫,反对前垟宫停课演戏。陈铎民先生均积极参加。陈铎民先生在小学时刻苦好学,毕业成绩列全校第一。因为陈先生品学兼优,常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1916年,陈铎民先生考入浙江省立第十师范(今温州中学)。在学五年期间正值“五四”运动前后,陈先生除了刻苦学习功课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如《新青年》等,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经受民主和科学的洗礼。在中学期间陈先生十分艰苦,穿的都是母亲自织的土布衣衫。据陈先生回忆,投考“第十师范”时,还是他妈妈拿出出嫁时带来的一捆夏布当了五元多钱作为赴考旅宿费的。后来,家境更加困难了,因此他只能报考公费学校,继续深造。1921年夏,陈先生以浙江省第二名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史地部。北高师是公费学校,吃饭是解决了,但其他费用仍需自理,而家中又无力支付。陈先生只好一边读书,一边做家庭教师,继而在春明公学兼课,以工读自给,直至北高师毕业。
  1925年陈铎民先生北高师毕业,由学校教务处介绍到山东济宁省立第七中学任地理教师,从此走上教育战线,为实践“教育救国”的理想辛勤耕耘。1926年春,温州中学电催陈先生回温为母校服务,陈先生于是离鲁南归。因为陈先生教学认真,效果又好,济宁七中校长坚决不同意,竟把他的行李留了两年之久。到第三年,才由一位友人替他带回温州。陈先生这次在温州中学任教达十年。陈先生对地理学科有潜深的研究。他精通中学地理教学。他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从未照本宣科,而是自己编写教案自己讲。讲课时我不按政治区而按自然区讲。在教学中我注意重点突出,使学生容易掌握。我从不强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回忆陈先生讲课时说:“他讲课要言不烦,有条不紊,逻辑性强,有时还结合教材介绍一些风土人情、历史掌故、逸闻逸事等,饶有趣味,引人入胜。”有的甚至说:“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1927年北伐军第十七军由闽入浙,二月中旬到达温州,陈先生积极参加温州学联举行的盛大欢迎大会。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温州中学经费没有着落,金嵘轩校长卖田办学,每月只给每位教师发25元维持费,陈先生几乎在断炊的情况下,仍然坚守教学岗位。是年冬天,陈先生的少年同学施味辛派专人到陈铎民先生家,约请他到玉环县当县长。因陈先生志在教育,便说:“我这个人只能教书,不会搞政治。”婉言予以谢绝。28年春温州中学马公愚先生在开学典礼上赞扬说:“陈铎民先生县长不做,宁可领25元维持费,献身教育,精神可嘉。”从1926年到1936年夏这十年中,温州学生曾经闹过几次学潮,陈先生均站在进步学生一边。此外,陈先生还多次掩护和资助中共老党员施味辛、张全敬等同志的革命活动。
  1937年夏,陈先生应聘到江苏镇江中学任教。1938年全面抗战开始,陈先生回到温州师范任教(校址在平阳郑楼),并兼任事务主任。他到校不久,便发现有两位事务员利用为学生做校服的机会,各自做了一套哔叽中山装而不付钱,陈先生便给以严厉的批评。另一次,一位事务员到几家大商店结帐付款,将一笔回扣钱落入私人腰包。陈先生知道后,便责令他如数退出货款。师生知道此事,称赞说:“陈先生革了几十年商业上的陋规。”陈先生对办事人员要求如此,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有一天,陈师母告诉他,“明天没有一分钱买柴米了。”他听后,便连夜走了两里多路向一老板借来四块白洋,也不向学校暂支。真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1939年夏,陈先生应聘到丽水碧湖浙江省联合高级中学任教,并兼任“雪峰班”班主任。那是抗日战争困难时期,师生白天在茅舍里上课,晚上在破庙里睡觉,不时还有敌机轰炸。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陈先生培养了一批国家栋梁之才。据不完全统计,光这个“雪峰班”,就出了8位教授,3位科学院研究员,2位系主任。
  1942年夏,日寇加紧入侵,由金华、永康等处南下,丽水各机关纷纷南迁,陈铎民先生也被迫离开省立联高,回平阳水头塔边岳母家。没几天,过去许多老学生如吴入鉴、陈圣范等就陆续到塔边,要求陈先生到水头街办暑期初中学生补习班,以使因温瑞沦陷而失学的学生,能重新就读。陈先生慨然答应,说:“我过去素有教育救国思想,际此国难当头,人民艰危时刻,我怎忍坐视不救这批将来有用的青年?”于是大家公推陈先生为校长。暑期过后,又有一批小学毕业生要升入初中,而当地又无中学,在“让贫寒子弟和年轻学生就近入学”的强烈呼声中,在地方热心教育人士和广大回乡的大、中学教师的推动下,9月间,陈先生又在补习班的基础上,创办了“平阳县私立南雁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简称“雁中”。根据当时法令,私立学校未立案,学生学业成绩政府不予承认。为了能在省厅立案,陈先生便和校董张树森先生从平阳水头一直步行到景宁县。(当时教育厅搬迁在景宁,因温州、丽水沦陷,水路不通。)陈、张两人白天翻山越岭,夜间在民家歇脚,接连步行五天,才至景宁。由于旅途辛苦,陈先生从景宁返家后,竟口吐鲜血。
  陈先生创办的这所“南雁中学”很有特色,曾经誉满浙南。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一)广泛集资,艰苦创业。办学需要校舍,需要操场,需要经费。除了各发起人慨捐巨款外,陈先生还动员地方各界出钱捐田,例如山门士绅李植生一次就捐资十万元,水头黄加箴用自己的田地跟人家换来毗邻学校的“十亩田”给学校辟为操场。陈先生听说自己的族婶吕妙贞有五间房子木料,准备建庵堂,便亲到婶母家劝说。在陈先生的耐心劝告下,吕妙贞女士终于献出了全部木料。山门、水头广大群众闻讯后,也自带饭包到“雁中”参加义务劳动。整个社会出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局面,令人钦佩。(二)办学目的明确,志在育人。创办“雁中”的目的是“救济因温瑞沦陷而失学的学生”,让“贫寒子弟和年轻学生就近入学”。陈先生在《创办南雁中学的回忆》一文中说:“我是本着教育救国的一贯思想,在困难时期为救济失学青年,培养人才而办学的。”要求所有学生能“精诚团结,三育并臻。”(三)师资阵容齐整,德才兼备。陈先生说:“师资质量高,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优秀的中学教师,必须具备精通本科专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品德高尚。这样,才会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敬”。为此,陈先生多次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沦陷区礼聘陈楚准、沈乃昌、杨士琳、全作镐等一批在大中学校任教过的知名教师。(四)严谨治校、爱生如子。陈先生严格按照当时部颁标准办学,决不因是私立中学而敷衍从事。
  学校有一整套的考勤、升留级毕业及奖惩等制度。要求老师以身作则,做到不请假、不迟到、不早退,因公因事请假均需事先商妥调课或请人代课。陈先生对学生关怀备至,经常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救济贫困学生,或代缴学费,或把自己儿子的衣服送给学生。为了解决山区学生无米可带的困难,亲自跟炊事员商量,为带蕃薯丝的学生另开炉灶,这就是闻名的“蕃薯丝团伙。”现在解放军后勤部当研究员的林声超回忆“雁中”学生生活时说:“陈先生在雁中提倡‘蕃薯丝团’立了大功,当时如果没有这一着,我的书就读不成了。今天的成就就是这‘蕃薯丝团’创造出来的。”由‘蕃薯丝团’培养出来的还有一大批专家学者。世界著名的农业气象专家、联合国粮食组织委员兼农业气象委员陈正祥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由于陈先生创办学校具有勤教苦学、求实奋进的良好校风,且卓有成效,外地学生也就纷纷慕名而来。
  1945年春,陈先生因与县参议长吴勃政见不同,为了避免政界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士耍手段,将他拉下水,即于是年夏,割爱离开“雁中”,到温州中学任教。陈先生离开“雁中”前夕,全校师生依依惜别,有两百多人列队,吹号击鼓,绕行水头街一周,高擎“如坐春风”的锦旗,送到陈先生住宅。
  陈先生这次在温州中学任教只半年。为生活计,1946年春又到上海国立临时大学任讲师,并兼教南屏女中地理。1946年夏,陈先生回温探亲,被老校长金嵘轩再三挽留,终又回温州中学任教并兼教务主任,一直到全国解放。
  1952年冬,陈先生奉教育厅令调杭,原拟委派陈先生办中学师资训练班,未成,旋调浙江师院(杭州大学前身)地理系任教。入师院,陈先生每月的工资竟比在中学任教还少几十元,陈先生也不计较。一年后学校发觉,才予补发。高校评薪时,学院拟评陈先生为高校六级。在小组自评讨论时,陈先生说:“我评七级就够了。”最后学院仍以六级标准发给。
  1958年浙江师院党委决定创办“浙江师院附中,”认为陈先生有丰富的办学经验,让他去担任附中校长。焦梦晓院长找他谈话征求意见时,陈先生不顾自己身体虚弱,欣然答应说:“这是党委决定,我绝对服从党的领导。”陈先生当上附中校长,继续发扬“雁中”艰苦奋斗、求实奋进的传统,团结同事,共创理想的社会主义中学。没几年,“杭大附中”便成为闻名省内外的一流学校,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学军中学。1965年陈先生患了严重的美尼尔氏综合症,经治疗,虽有好转,但已无法从事校长工作。经批准,于1966年1月光荣退休。陈生生退休后,仍然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尤其是家乡的教育事业。笔者每次到陈先生家拜访,他总要询问一下:“平阳教育局长是哪里人?才学如何?”“平阳二中校长是谁?资历品行怎样?”“我购买的四库备要还齐全吗?还有大钟?”他多次托人索取《平阳文史资料》。1992年平阳二中50周年校庆时,陈先生亲自拍电报祝贺。谁知过了数月(1993年4月)陈先生竟然与世长辞了(享年91岁)。即使在弥留之际,陈先生还念念不忘家乡,嘱咐子女,一定要把骨灰带回平阳山门老家安葬。
  陈铎民先生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1978年先生曾对自己一生作小诗一首:“一生不慕名和利,愿为人民作小兵。只缘热小光不大,有负党国亦负心。”从这首小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先生虚怀若谷,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陈铎民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既普通又高尚的人。参考资料:
  ①陈铎民:《创办南雁中学的回忆》《我的教育生涯》。
  ②吴良祚:《回忆施味辛同志》《陈振椒传略》。
  ③《平阳二中校史》《南雁镇小校史》。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文合集涉及苏步青等数学家、罗晓晖等革命者、梅旭华等爱国侨领的回忆与传记,还介绍了蔡笑秋等艺术家、刘云五等医师和钱叔棠等名中医。文章涵盖平阳地区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历史,如解放初期的税收、小教班、黄公望籍贯考和道教水南派等。最后探讨平阳历代鼎甲和一中校歌作者。整体展现平阳丰富历史文化和人物多样性。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志正
责任者
陈铎民
相关人物
陈子蕃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杭州学军中学
相关机构
南雁镇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温州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