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五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87
颗粒名称: 数学教育五十年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12
页码: 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苏步青从事数学教育已五十年,期间经历悲伤与欢乐。在国内外学生祝贺之际,我回顾教育经验,深感党和人民给予的高誉。我想借此机会,将我的经验和教训献给祖国、党和关心我的人。
关键词: 平阳县 文史资料 回忆录

内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931年春天,我从日本留学回国,从事数学教育以来,转眼已五十个春秋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过是一瞬间,但它却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在这期间,我有过悲伤与痛苦,也有过欢乐与幸福。近来,国内外的许多学生,在我从事数学教育整整五十年之际,纷纷来电来信表示祝贺,使我感到荣幸和惭愧。其实,我只不过教了几十年书,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党和人民就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可以说,这就是最好的祝贺。乘此机会,我想回顾一下五十年来从事数学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以此献给祖国、党和一切关心我的人们。
  一
  1931年3月,我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毅然从国外回来。那时,我也深知祖国灾难深重,民不聊生。但是,祖国毕竟是生我育我之母,游子思乡心切,我不能不回来。另方面,我和先辈学友,也是我的老师陈建功教授有约在先,日本留学学成后,一起回故乡培养人才。此时,陈建功教授聘我到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就这样,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来一看,国家确实困难啊!我收到的聘书上写明:“月奉大洋三百元”,可是校方一连欠薪四个月,除了每月十四元钱的饭费由学校会计室统一结算外,零花钱一点也没有。第二年春节,代理校长勉强给了二十六元钱,一家人总算过了年关。此后几年间,不断传来汉口大水泛滥,河南旱灾严重的消息,国民党政府却乘机搜括,连我的几百元公债,也被一笔勾销了。
  条件虽然极差,但书还是要教的。数学系连我只有三位副教授和两个助教,学生共有十四名,我担负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星期要上十四节课,有时还得自己改学生的作业本子。记得那时的数学系,只有几百本书,期刊、资料更是少得可怜。1934年,为了研究和教学的需要,我利用暑期远涉重洋,到日本去查阅资料,并且不分日夜地翻译,抄回了四十六篇论文,约二十几万字。后来学校西迁,就靠这些资料作为教材。在解放前的旧社会,学生上大学的本来就少,能毕业的就更少了。教育,在那时不过是一种装饰品,根本就没有它的地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的爱国师生员工,紧密团结,以坚韧不拔的大无畏精神,开始了西迁,我和数学系师生于10月从杭州出发,历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长途跋涉五千里,于1940年2月抵达贵州遵义,先后在遵义、湄潭建校,直到1946年才迁回杭州。
  在西迁途中,我们每到一地,草草定居,立刻上课。到了遵义后,先是集中在遵义办学,后来文学院和工学院留在遵义,理学院和农学院迁到七十五公里外的湄潭县。在理学院任教期间,我一个学期仍担任三门课的教学任务,再加上为家里张罗柴米油盐,已忙得不亦乐乎。1942年,工学院要我开《微分方程》课,考虑到他们没人教,我想既然是教学需要,就去吧。平时无法安排,只能利用暑假,每天一个上午,足足教了一个月。尽管学生是在暑期里上课,我还是和平常一样严格要求他们。
  我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严格。你作业做不出来,或者想偷懒,我都不原谅。在西迁之前,我就是这样做的。那时数学系有个江西来的学生,名叫熊全治,功课在班里算不上太好。有一天夜里,他突然跑到我家里来,我一见面就问:“这么晚了,你还来干什么?”他吞吞吐吐地说:“明天的讨论班由我报告,我怕过不了关,想来请教先生……”话还没说完,我就板起面孔说:“怎么不早来啊!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一听,满脸涨得通红,二话没说,立即向我告辞。返回宿舍,他足足准备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他总算过了关,如今,熊全治已是美国里海大学数学系的教授。去年,他从美国回来,特地来看望我,谈起这些,他记忆犹新。在欢送他去美国的茶话会上,他说:“幸亏四十年前苏先生痛骂了我一顿,把我给骂醒了,否则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话可能说得过头一点,但看得出来,学生对此是永世难忘的。
  我对工学院听课的学生也是不客气的。演算不出来,照样“挂”黑板。去年,从美国回来一位搞电子学的专家,他要求见我一面。原来他叫徐立成,就是那年暑期听过我《微分方程》课的一名学生。近四十年前的事,我都遗忘了,可是,我严格要求学生,学生还没忘记。
  在西迁的艰苦岁月里,值得一提的,就是由我和陈建功教授倡导的数学讨论班,并没有因为条件困难而中断。1931年,我们俩开始主持微分几何和函数论两个讨论班。这种讨论班是由科学研究项目相同的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组成,人数不定,每星期举行一次。内容多种多样,有介绍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和科研动态,有阅读专著和重要文章并谈体会,有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要在讨论班上报告,要经受多方面的提问并提出答辩。这种形式很能锻炼学生做学问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到了宜山、遵义,虽然环境艰苦,但是讨论班活动仍旧坚持进行。没地方去,我就把学生找到山洞里,他们搬来两条木板凳,围着一张石桌,就讨论起来了。这山洞里因阳光折射,还挺明亮、幽静,我就做了决定:“此后,这儿就是我们的数学研究室。山洞虽小,但数学的天地是广阔的。大家要按照确定的研究方向读书,定期来这里报告、讨论……”当时在山洞里参加讨论班的四位学生,如今都已成材。张素诚,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白正国,现为杭州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吴祖基,是郑州大学数学系教授。还有一个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熊全治教授。
  1931年到1946年,我教微分几何已经十五年了。当我第一次讲这门课时,虽然准备了好长时间,可是学生却不容易听懂。后来,我每教一次,就作一次修改,删掉次要的部分,增添新的内容,有人说我,你教了那么多年了,还要备什么课?可是,我备课的功夫从没少花过。每教一年,就把自己写论文的心得和成果放进去。我几乎是上一节课,就要抽一小时备课。根据历届学生的反映,我的教材越修改越好懂。历经修改的教材,终于在1947年出版了,书名就是《微分几何学》。
  1946年,学校从贵州迁回杭州。抗日战争虽然胜利了,但人民还是过着苦难的日子。我仍然精心地培育着青年。然而许多优秀的学生在政治上觉醒了,在大学里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和反迫害的进步学生运动。我对这些运动有时同情,有时并不理解。但我坚决反对国民党当局迫害学生。在可能的条件下,我还保护了他们。1949年春节,地下党以“中共杭州市工委”的名义给我邮寄了贺年片,表示了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二
  1949年5月,杭州解放了。我随着蜂拥的人群,去迎接解放军。回家之后,我却陷入深思:共产党来了,教育又会怎样呢?一天,一位身穿军装的陌生人来探望我,原来是浙江省军管会主任谭震林同志派来的。这位代表还带来了一个消息:北京即将召开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准备请我去参加,我顿时激动不已。
  1950年到1952年,我已经是浙江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务长了。但是,我仍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的重点仍然放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上。浙江大学在治学上一向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传统,在解放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提起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想起了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件事。那是我1928年进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研究院当研究生时,有一次我在研究几何的一个问题上,碰到了一些从前没学过的解析几何知识,便去请教我的老师。他叫我去查沙尔门·菲德拉的解析几何。这部书共有三厚本,又是用德文写的。我只好去啃,但遇到啃不下去时,心里便生气了,埋怨老师怎么不来指导我。但是,埋怨归埋怨,书照样硬着头皮读下去。没多久,当我读完这三大册之后,不但解决了我的研究问题,同时得到一生都有用的基本知识,对以后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我在教学上,也像我的老师一样,经常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希望他们碰到不懂或难懂的地方,自己先做做看,到了实在做不出的地步,再请教老师。看来一时吃苦头,但日子一久,效果就显著了。所以要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是最可靠的力量。”
  1952年,全国进行了院系调整,我和几位浙江大学的教师,来到上海复旦大学,从这以后,我在培养人才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突出的一点,就是培养人才要注意拔尖人才的培养,拔一个,带一批。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在于要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在这一点上,我是有过教训的。
  院系调整前,我为浙大的一批教师和研究生开《黎曼几何》课,用的是法国著名数学家加当的著作,我曾经把这本书完全译出,写成教材,但效果却不理想,只有二、三个人能够跟得上去。是听讲者无才吗?无恒心吗?都不是。我分析了原因,主要还在于自己对他们的情况知之不详,对这本书的难度估计不足,因而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从那以后,我这个五十多岁的人,就争取和学生接触,从各方面多了解学生的实际,并选择适合他们需要的材料进行教学。在五十年代中,我开过《仿射联络空间》、《外微分形式论》、《几何学基础》等课程,学生反映都说收益很大。现在中科院数学所的女教授胡和生,是我解放后第一个培养的研究生,当时她读了这些课程就能运用,连续地写出了不少有水平的论文,后来她对加当的黎曼几何有很好的理解,做出了惊人的研究成果。从这一反一正的教训中,可以看到因材施教的效力。
  从1956年到1966年,我在从事教学的同时,科研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这种进展,主要是党对科学的重视、人民政府对科学家关怀的结果。早在1942年,我在西迁遵义的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就写出了在几何学上有所创见的专著——《射影曲线概论》,但是在国民党统治下,著作却不能问世,一直到1954年才得以出版。到了1958年,这部专著又被译为英文发表。1958年,我出版了《一般空间的微分几何学》,1961年出版了《现代微分几何学概论》,1964年出版了《射影曲面概论》。
  在这期间,为了寻找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做了一些尝试,如招收研究生,举办数学竞赛,和选拔一些拔尖学生进行特殊培养。1960年,我从应届高中生中挑选了一批人,直接进入大学,编为数训班。我们对这个班配备了较强的教师,为他们单独开课,根据他们的特点,制订教学要求。经过四年半的培养,结业时已达到研究生一年级的水平。我们从中抽调一部分人充实数学研究所,其他学生现在大都也已成为各个单位的教学和科研骨干。
  自1960年至1966年,我还参加了上海市的中学数学教材编审工作,想从改革中学教育来促进人才的培养。
  三
  1966年初,一场风暴席卷中国大地,我也因“学术权威”以及其他莫须有的罪名靠了边,受到了残酷的批斗,被剥夺了教学的权利,这是我一生中遭到的最大痛苦之一,打击是严重的。
  1973年2月,我被赶到上海工具厂去劳动。厂里的技术员听说我是数学家,想跟我学微分几何,我答应了。以前我曾写过文章,讲到数学在生产中的应用的问题。如今我已到生产第一线,何不亲自应用一下呢?在一间设备简陋的房间里,我开始给技术员和工人们讲微分几何,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可是,不知上面哪个“头头”,听说我在劳动改造期间,居然当起老师,教起课来了,便飞来一道“指示”,“不许苏步青继续放毒,”“要批判他一下。”技术员却抵制这种“指示”,他们说:“数学没什么毒,不用批判。”就这样,讲课持续了五个月之久。
  在工具厂劳动一段时间后,我又被赶到江南造船厂去“改造”。在江南厂里,我听说技术员、工人正在搞技术革新,希望把船体自动放样和自动切割搞上去。这时,我又动起脑筋来了。我在实践中,把工人、技术员提出的问题,变为数学问题,然后再运用计算几何的原理加以解决。数学系两位青年教师和我一起搞,直到1975年初,技术革新基本上获得成功。现在,人们只要把船体设计数据送入计算机,绘图机就会伸出灵巧的手,自动绘图扩大;切割机就会喷出绚丽的火花自切割。数学在生产实践中真正地发挥了作用。
  四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喜讯,给祖国带来了希望和新生,我兴奋极了。那时,我已是七十四岁的人了,但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又跃跃欲试,准备在教育的天地里再做一番贡献。
  粉碎“四人帮”不到一年,1977年7月底,我出席了邓小平同志召开的一次座谈会,我用了半天时间,向邓小平同志汇报了数学界和复旦大学的情况,建议及早恢复研究生制度,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赞同。“四害”横行时,有一些青年偷偷给我寄来论文,向我询问数学问题。我发现他们当中有些人很有培养前途,便将他们的姓名、地址抄了下来。经过继续的了解,我推荐了十四名青年报考研究生,结果我们复旦大学就录取了十二名。他们经过三年的学习,进步很快,有的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有的被派往国外深造。
  随着年岁增大,体力也差得多了,再加上繁忙的行政工作,连参加数学系几何组的讨论班和写讲义,也不能完全做到。但是我热爱教学,总以能登台讲课为乐。1978年夏天,我已经担任校长工作了,还应杭州大学邀请,前去讲学。那时,杭州的气温高达摄氏四十一度,人们连乘凉都要流汗,我在讲台上却越讲越有劲。讲课内容还是微分几何,但其中增加了不少新内容,这是我在“四人帮”横行时期阅读国外新出版的微分几何新书的收获。这次讲学只有七天,但却讲了二十个小时,内容并不少,这些讲课教材为我出版《微分几何五讲》打下了基础。
  回校后,我一边继续整理阅读笔记,一边给研究生上课,大约又上了五十个小时。这样我的专著《微分几何五讲》便写成了,于197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0年并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译成英文出版。
  最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还出版了我和刘鼎元同志合著的《计算几何》一书,过不久,我写的《仿射微分几何》也即将问世。但是我并不以此为满足,我还盘算着,再写几部数学普及读物,作为献给年轻人的礼品。
  五
  教学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人才。我一生中没干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只不过培养了一批接班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正在为“四化”做贡献。想到此,自已也就觉得宽慰了。
  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呢?我还可以谈三点体会:
  第一,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作为一位教师,首先要把书教好,但这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教师讲课与辅导,既要使学生听懂,又要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学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除了教学经验的积累之外,主要靠参加科学研究,了解新学科的发展和成果来获得。自己的科研成果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而且有新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二十多年来,复旦大学数学系教师参加教学活动,边上课,边举办讨论班,不但开出了新课,而且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许多学科带头人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另外,教学和科研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还可以通过精心编写讲义和教材来实现。我于1947年出版的《微分几何学》,1979年出版的《微分几何五讲》,都是教学和科研结合的产物。后来,我的许多学生,也是在教学、写作论文和编写教材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第二,严谨治学,以身作则。
  培养人的工作,是一项极为严肃的科学工作,必须养成尊重科学的风气。因此,对一个教师来说,严谨治学,注重科学态度,是极端重要的。这种严谨的作风,包括了实事求是,不懂决不装懂;艰苦奋斗,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珍惜时间,舍得花功夫等等。早在我求学时期,我在演算数学习题时,就养成严肃的习惯,微积分演算了上万题,有的题目还不以算出为满足,而是力求用多种方法来演算,从中找出使我最满意的解法。自从我回国任教起,我的所有教材,都是有完整的讲稿的。对于国外同行的研究动态,我一直比较注意,即使在“四害”横行时,我也不断了解国外新的科研成果,经过认真的消化,写到新的著作中去。
  我的严谨学风,不仅表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也表现在最平常的写字上面。我写字,早就养成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的习惯。至今保留下来的笔记本都装订成册,共有二三百万字。看过我笔记的人,有点夸张地说:“简直像誊印社刻印出来的!”
  要学生养成严谨的学风,做老师的一定要身体力行。1978年8月20日,上海遇到百年未有的暴风雨袭击,复旦园内水深过膝。第二天,正是数学讨论班活动的日子,原定由一位青年教师做报告,我答应去参加。此时,眼看风势未减,暴雨继续倾泻。家里人劝我不要去了。但是我坐立不安,约好的时间,我决不能随便改动或迟到。于是我卷起裤脚,撑着雨伞,涉着深水,一步步向数学楼走去,到了讨论地点,我的衣裤都湿了。参加讨论班的青年人正在议论我是否会去的问题,看到我出现在他们面前,既惊讶又感动,纷纷劝我去休息,我喘了一口气说:“开始吧……”那位青年教师眼眶有些湿润,用激动的声音,开始了他的论文报告。
  我培养的严谨学风,正由我的学生们一代代地传下去,这对我是莫大的快慰。
  第三,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
  我们这些人,过去曾有过黄金时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学问老了,精力也差了,科学的发展需要千百万青年人来继续奋斗、接班。因此,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应该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如果学生超过自己了,那就应该感到高兴。
  就以我和谷超豪教授的关系来说吧!从1946年开始,他就跟我在一起,我发现他是个有才能的人,便着意加以培养。在1953年到1957年这四年中,他学术上进步非常快,不仅吸收了我的学问,而且还学习了许多新东西。到了三十岁时,他在学术上的某些方面已开始走在我的前面。对其他学生,我也创造条件,如出题目,介绍资料,指导做论文等等,使他们能尽快成长起来,为建立攻坚梯队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常想,如果你有许多学问,但没有学生向你学,你又不主动培养人超过自己,那样的学问再多又有什么用呢?看到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继承和发展了自己的学问,我们就应该支持和欢迎,这是使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
  此外,我还主张人才要流通,不要使优秀人才过于集中,否则他们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往,我们向各地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如今他们已成为当地的骨干力量。今后仍应该重视这项工作,提出有效的措施,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内地、到边疆去,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
  五十年来我只不过做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该做的工作,但是,党对我一直是关怀和爱护的。1959年3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我更加热爱数学教育工作。如今党给了我很高的名誉和地位,我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艰苦奋斗,继续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附记:
  这篇文章发表以来,时间又经过了十年。由于年龄和精力的关系,这十年间没有做什么教学工作,只在退居二线的头三年里(1983—1986),为上海市部分中学的数学教师开设三期培训班,每期三个月。后来,把讲义内容编成三本书出版:《圆与球》(译自柏拉须凯的德文原著,1986年)、《拓扑学初步》(1986年)、《高等几何五讲》(1991年)。另外,1980年来写了几本专著和文选。详细地说:1982年出版《仿射微分几何》(另有英译本1982年美国出版),1983年《苏步青数学论文选集》(美国出版),1989年《计算几何》英译本在美国出版。《苏步青文选》(1991年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报国丹心在,迎春白发妍。
  1991.7.1于复旦大学
  本文转载于《浙江文史资料选辑·浙江近代科技名人》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文合集涉及苏步青等数学家、罗晓晖等革命者、梅旭华等爱国侨领的回忆与传记,还介绍了蔡笑秋等艺术家、刘云五等医师和钱叔棠等名中医。文章涵盖平阳地区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历史,如解放初期的税收、小教班、黄公望籍贯考和道教水南派等。最后探讨平阳历代鼎甲和一中校歌作者。整体展现平阳丰富历史文化和人物多样性。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步青
责任者
陈建功
相关人物
熊全治
相关人物
徐立成
相关人物
张素诚
相关人物
白正国
相关人物
吴祖基
相关人物
谭震林
相关人物
沙尔门·菲德拉
相关人物
胡和生
相关人物
苏步青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刘鼎元
相关人物
谷超豪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浙江大学
相关机构
美国里海大学
相关机构
上海复旦大学
相关机构
杭州大学
相关机构
浙江科技出版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