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家张红薇与蔡笑秋的姐妹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六輯》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65
颗粒名称: 名画家张红薇与蔡笑秋的姐妹情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5
页码: 80-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1997年的温州书画名家展上,张红薇与蔡笑秋展示了她们才华横溢的绘画才能。两位画家都擅长工笔花鸟,尤其擅长牡丹、菊花等题材。姐妹俩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和相互扶持,甚至结拜为义姐妹。她们都没有生育子女,将画艺传承给了姨甥,为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张红薇是一位广受推崇的女画家,作品风格秀丽娴雅,曾获多个国内外大奖。姨母蔡笑秋也是一位备受尊重的画家,于1974年去世,享年89岁。
关键词: 张红薇 蔡笑秋 姐妹情

内容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掘地方文化遗产,温州书画院联合美术家协会等有关单位于1997年12月3日至7日在温州市文化宫举办了“温州已故书画名家作品展览”,展出佳作123件,在24位的名家中,女性画家2人—永嘉籍的张红薇和平阳籍的蔡笑秋。
  张红薇(1879~1970),字德怡,晚号红薇老人,系明朝温州籍首席大学士张孚敬(张阁老)的后裔。书香门第,渊源有自。幼年颖慧,头角早露。父母亲发现她别具艺术天赋,便送她拜驰名东瓯的名画家汪香禅(字如渊)为师,攻习国画。
  汪如渊原籍温州,因出嗣龙泉汪家而易姓。生父杨德霖系温州知名画家,我的外祖父蔡英拜其为师,因而结识了汪如渊。汪氏举拔贡,擅长工笔花鸟,才艺兼具,名倾一时。家筑“香叶楼”广收弟子。外祖父推荐自己的长女笑秋入学,汪氏欣然接受。
  外祖父膝下无子,仅姨母与我母亲两个女儿。为了女儿的前途,毅然从平阳迁居温州,以便姨母就近入学。汪氏弟子众多,而女性仅张、蔡二人。她俩同窗学艺,朝夕相处。红薇长我姨母7岁,遂以大姐自居,在画艺上切磋诱导;在生活上关怀爱护。姨母幼承庭训,学有渊源,七八岁时已能画得一手好画,在平阳早有“少年女画家”之称,今得名师指点,学友切磋,如鱼得水,技艺猛进。汪老师看到后,兴奋地说:“我有幸收受了两位女弟子,皆卓荦不群,青出于蓝,指日可待。”
  张红薇后来婚配章味三,章系当时温籍知名之士,历任广东琼、崖、潮、海知州,红薇随宦所至,怡情绘咏,提倡女学。在广州年仅二十岁时就担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监督,接受并传播维新思想。后来又担任私立洁芳女子师范监督多年,誉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温州才女”。
  我姨母蔡笑秋(1886~1974)名巽,由瑞安著名学者孙诒让推荐,偕我母亲蔡墨笑于1904年同进北洋女子师范就读。于是和张红薇劳燕分飞。姨母在女师学习期间,画艺出众,深得德籍女教师贝安纳的赏识,三年级时便推荐兼任女师附小美术教师。1908年毕业后,随外祖父远游广东,受聘为广州秀实美术专科学校国画教师。这时候,章味三正在广州附近的嘉应州任知州,红薇与姨母重逢于南国,欢欣之情可以想见,在友情发展的基础上,两人进一步结拜为义姐妹,并由章味三在一次宴会上郑重予以宣布,从此两人过从更密。
  广东是我国革命发源地,开风气之先。张红薇这时虽已年逾三十,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毅然放弃安定的随宦生活,投考北京女子师范争取深造,决心为祖国教育文化事业而献身。
  我姨母在广州逗留五年,辛亥革命的次年,平阳县知事周继善,有意创办女子学校,经地方人士举荐,认为如由姨母出面筹建,最为合适。于是函电邀她归里,与我母亲共同创办了“平阳县立女子高等小学”。翌年,她被温州聘为永嘉女子高等小学校长。
  1916年姨母与平阳名士黄梅生结婚,黄梅生与章味三、马叙伦、林公铎等同为瑞安晚清思想家陈黻宸(字介石)的入室弟子,红薇夫妇闻讯,甚为兴奋。虽两地睽违,天各一方,而鱼雁往来不断,红薇常寄赠画册、画谱给姨母,姨母也回寄虾米、鱼胶等乡味相馈。
  姨母婚后,于昆阳东门葛溪旁东山别墅内筑“飞情阁”,潜心作画。此阁倚山临水,风景秀丽,书法家张宗祥曾为题写匾额。夫妇志趣相投,怡然自得。汪如渊闻讯后,曾专程来平作客,寓于此阁,乘兴挥毫作《秋圃晚香》图,上款以“梅兄秋弟”相称。此画乃汪氏晚年杰作,已作为珍品保存于江心屿温州文物馆。
  民国后,章味三任北京大学教务长,与校长蔡元培成手足之谊,因两人是同年旧友,蔡元培称张红薇为“年嫂”,多次为她画作题诗,并为《红薇诗草》写序。姨母与张红薇师承一脉,擅长工笔花鸟,尤工牡丹、菊花。作品秀媚隽逸,形神兼备,曾有多帧入选《金石画刊》、《联益画报》等国家级画刊。浙南著名学者刘绍宽称赞她“好古如李清照,工画如管仲姬”(管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之妻管道升,工书画》。
  八年抗战,隔绝了张、蔡姊妹俩的讯息,直至1945年,姨母才知道红薇自抗战军兴,即迁避四川。在艰苦的岁月里,她仍醉心作画,作品先后应柏林、芝加哥画展皆膺一等奖。从此誉满画坛,名驰海外。她曾在岭南历三年时间画成一幅长逾三丈的长卷,名曰《百花画卷》,设色淡雅清新,布局错落有致。当时国府主席林〓亲为画卷题跋。蒋介石闻讯,题赠“媲美徐黄”(徐黄指五代时的名画家徐熙和黄荃),并将其作品贻赠危地马拉总统。宋美龄赞曰:“绘事造诣之深,艺林崇之”。
  张红薇不仅工于丹青绘艺,且嗜临池真书。篆隶端严古朴,诗词清新自然。著有《红薇吟馆诗集》、《忧仙馆诗抄》等多册。晚年广收女弟子,出其门下者逾千人。吴国桢夫人黄卓群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曾以“三绝寿古稀”为老师晋七十寿。所谓“三绝”,指她的画、诗、书兼备。温籍知名文人陈仲陶先生为其立传,评价她:“夫吾国妇女能擅书画一艺者,已啧啧称之,若老人之三绝胥兼,驰名寰海,谓为合茂漪、易安、道升为一人,岂虚语哉!”
  抗战胜利,红薇离渝返沪,寓居外甥郑曼青家,1948年在上海举办画展,轰动艺坛。我姨母闻讯之后,从此又恢复鱼雁往来。此时,姐妹俩都已丧偶寡居,深感人事沧桑,急欲晤面,以倾积愫,无奈苦于交通不便,未能遂愿。五十年代,姐妹俩分别受聘为上海市和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均系当时罕有的女性馆员。虽年事已高,均仍孜孜不倦于绘事,多次在各地画展中展出艺作。红薇受聘为上海画院画师,1955年她有感于祖国欣欣向荣,向国家捐赠了自己保藏多年的精心作品《百花长卷》,陈毅副总理代表周总理写信表示感谢。我姨母则从平阳迁居温州,与方介堪、苏味朔、金作镐等10人筹办“温州市美术研究所”。
  1959年,红薇已达80高龄,函电邀请姨母赴沪一聚,姨母当时也已年逾古稀,仍毅然只身乘轮前往,抵沪后,按址找到郑曼青寓所时,想不到闹出了一场笑话,原来红薇不久前患了一场大病,病后精神恍惚,当她见到我姨母时,竟说:“蔡笑秋清秀俊俏,哪里会是这么个土里土气的老太婆?你一定是个冒充的!”弄得姨母啼笑皆非,只好拉她到穿衣镜前对她说:“你也看看自己,半个世纪过去,不是大家都老了吗?”姐妹俩这才抱头痛哭起来。姨母在沪逗留半个多月,彼此畅叙离情别绪,最后才依依惜别,想不到这一别竟成为姐妹俩的永诀了。1970年12月,张红薇病故于上海,享年92岁。相隔4年之后,我姨母也作古于温州,享年89岁。平阳籍著名文人苏渊雷教授挽联是:“艺苑星沉惊宝婺;画师笔妙失南楼。”
  张红薇与我姨母有一个共同之处,两人都没有生育过,膝下空虚,同以姨甥作为后嗣,并以画艺相传。张与姨甥郑曼青,二人共同生活数十年,感情胜过母子,在家学熏陶下,郑的画艺猛进,28岁受到刘海粟之聘,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部主任、教授,后与黄宾虹等创立中国文艺学院,五十年代以后漫游国外,曾在法国巴黎和美国纽约举办画展。新加坡称他为“画圣”、西欧国家称他为“东方水墨画大师”,驰誉海外,蜚声艺坛。
  我姨母因没有亲生子女,视我和胞弟允伦如同己出。我于高中肄业时即进银行工作,与艺事无缘,允伦原有绘画天赋,中学时代曾得美术教师施公敏的嘉许,勉励他继承姨母的衣钵,姨母也曾为此介绍著名画家王楠作为他的导师,攻山水画。嗣因他考上公费国立大学,遂弃而辍学,家人常以此而惋惜。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的次女晓昀,60年代以还,一直代表下辈,服侍在我姨母的左右,同时跟她老人家学习花鸟画。后来在温州画帘厂画室任画师二十多年,获工艺师职称,现已退休。她的女儿陈菽现,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执教于温师院美术系,其作品曾被选送全国美展,并由师院两度公派前往北京进中央美院深造。去年与同系美术教师胡建南结婚,夫妇共同从事绘艺。此外,允伦的次孙知力,从小喜爱涂抹,在校读书时,常利用课余假日随美术老师陈杲学画,去年因美术成绩突出,以“特招”考入瑞安中学高中部,被认为是美术领域上的可造之才。我姨母的画艺传薪,就寄厚望于他们这一代了。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六輯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六輯》

本文汇总了平阳文史资料,涉及众多杰出人物,如通信卫星专家周圆生、博士生导师白正国等。还涵盖了平阳地区的艺术、教育、历史等方面,如平阳中学的学生社团、昆剧学馆及剪纸艺术。此外,还包括了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烈士事迹以及对于地方志的考证和意见。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允元
责任者
张红薇
相关人物
张孚敬
相关人物
汪香禅
相关人物
汪如渊
相关人物
杨德霖
相关人物
蔡英
相关人物
蔡笑秋
相关人物
孙诒让
相关人物
蔡墨笑
相关人物
黄梅生
相关人物
章味三
相关人物
马叙伦
相关人物
林公铎
相关人物
陈黻宸
相关人物
张宗祥
相关人物
蔡元培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李清照
相关人物
管仲姬
相关人物
赵孟頫
相关人物
管道升
相关人物
徐熙
相关人物
黄荃
相关人物
吴国桢
相关人物
黄卓群
相关人物
陈仲陶
相关人物
郑曼青
相关人物
陈毅
相关人物
方介堪
相关人物
苏味朔
相关人物
金作镐
相关人物
苏渊雷
相关人物
刘海粟
相关人物
黄宾虹
相关人物
胡建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温州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