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镕铸千秋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六輯》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61
颗粒名称: 大手笔镕铸千秋魂
其他题名: 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6
页码: 59-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曾成钢是中国著名的青铜雕塑家,擅长将传统青铜器的特殊造型语言与现代雕塑艺术精髓相结合,作品兼具民族韵味和现代气息。他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努力展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思维,旨在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曾成钢 青铜雕塑 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

1997年的金秋十月,中国文联在北京向全国108名中青年文艺家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37岁的青年雕塑家曾成钢获此殊荣。
  论起雕塑界的许多元老,从艺近二十年的曾成钢实太年轻,但由他刮起的一股强劲的青铜旋风,着实令艺坛瞩目。
  与船赛跑的少年
  曾成钢出生在浙江平阳一个渔村里,父亲长年在外打鱼,几个月才回家一趟。父亲虽没有很高的文化,可手很巧,能把竹子劈成光滑的细丝,编出带亭台楼阁的的鸟笼,还能几笔就勾勒出兔、虾等小运动。父亲那几招很快被儿子超过了,成钢幼稚的笔触绘成的小动物活灵活现,慈爱的母亲让儿子把“杰作”都贴在碗柜上,邻居们见了都夸这孩子有灵气。
  伴着海涛声,成钢慢慢长大。每当父亲远航时,成钢就跑到海边,去看各种各样的帆船。他最爱画的是浙南特有的“大眼船”,那高高的风帆,令小男孩心中充满神往。成钢对画有一种天生的痴迷,信佛的母亲每天4点多早起诵经,却见儿子已经端起了画夹;酷热的暑天,小朋友们一起聚在院子里听老爷爷讲故事纳凉,独独少了成钢一个。一天傍晚,母亲招呼在墙边画画的他吃饭了,可一连几声,成钢没应声,过去一看,原来他太累了,捏着画笔竟站着睡着了。
  为了拜师学艺,只要打听到谁能教他,成钢就会央求母亲或托亲友带他上门求教。升入初中后,成钢每两周去一趟县城,跟着文化馆的一位老师开始较正规地学习绘画。为了节省一角三分的船票,他常搭乘熟悉的船老大的船。在搭不到“顺风船”的时候,成钢就会早早做好准备,听见船班的汽笛声远远传来,他就象离弦之箭,冲出家门,沿着大路开始与船赛跑。从家到县城有约一小时的路程,少年成钢的脚步是那么轻松、自信,充满勇气和韧劲,迎着晨风,一直奔向远方。
  成功的探索者
  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艺术家如何找到民族化和现代化的结合点,怎样根植传统文化而不墨守成规,借鉴外来文化而不生吞活剥,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进行着艰辛的尝试。
  曾成钢在艺术实践中敢于探索,其作品大量继承与吸收了中国商周青铜器所具有的特殊造型语言,同时汲取西方现代雕塑艺术的精髓,着意把握内在的精神和意蕴,“以形写神达意”,极富民族韵味。他的青铜作品,以脱尽俗套的大写意,将那传神的瞬间凝固在雕塑架上,令人一瞥之下就会怦然心动。《水浒》系列人物“黑旋风李逵”,缓提双斧,含胸拔背,浑身筋骨仿佛格格作响,从他大张的口中,人们似乎听到了几百年发出的那一声怒喝;《动物》系列中的“雄鸡”,昂首极度夸张变形的长脖,一副突兀的铁爪显得出奇弯虬苍劲,神圣不可侵犯,令观者感受到力的美感;《远古神话》系列之一“后羿射日”,弯弓劲射,强悍霸气,体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意志;历史纪念性作品《鉴湖三杰》,以身圆、腿尖、大义凛然的站姿,炯炯含威,尽现民主革命先躯的智慧与精神。一尊尊雕塑,似失真又传神,古掘的青铜中内蕴灵动的精魄,拂面而来。
  1994年,曾成钢当选为浙江省美协最年轻的副主席,此时,他的履历表上已有一串实实在在的记录:1989年,《鉴湖三杰》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金奖,同年成为刘开渠艺术基金奖的第一位获得者;1990年,雕塑《龙舟》荣获二届全国体育美术展一等奖;1992年,作品《提辖鲁智深》获浙江省首届西湖美术节金奖;1994年,作品《起舞》在第二届全国城雕作品展中获优秀奖。
  1998年初,曾成钢的又一力作问世,365平米的室内锻钢浮雕《忠魂》在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正式落成,这座巨型浮雕是曾成钢两年心血的结晶。1995年10月,烈士陵园筹建小组邀请国内10位知名雕塑家参加浮雕设计投标,由国内一流的雕塑、建筑、美术理论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一名中标者。历经三个月评审,最后曾成钢的设计稿夺标。这座浮雕紧扣历史纪念性主题,再现了上海吴淞口之战、小刀会起义、辛亥光复、工人运动、文化运动、中共地下党的斗争、解放上海等历史事件和人物,讴歌了先烈的丰功伟绩。整座浮雕布局和谐统一,造型简练庄重,气势恢宏,内涵深刻,极具震撼力。东方电视台为浮雕作了专题报导。
  近几年,新闻媒体频频聚焦曾成钢,《美术》杂志评论他的作品:“使人切切实实感触到属于民族、属于中国本土的血脉在跳动’、“曾成钢毫无愧色走在同代人前列”。《人民日报》及该报海外版、《浙江日报》以及电视台、美术专业杂志相继报道了曾成钢的创作与研究。
  曾成钢的探索给古老的青铜艺术注入新的亮色,深邃的青铜艺术则为他提供了一片长风飞舞的漫漫大漠。
  “丑小鸭”的使命感
  当人们戏谑曾成钢总是创造第一,是“金牌专业户”时,他很清醒,“我没有很高的天份,我所有的只是勤奋和对雕塑的挚爱”。他不会忘记,在通往艺坛的道路上,他的脚步曾经那么的蹒跚、艰难,他也曾飞不起来,就像一只孤独的丑小鸭。
  1982年,他从中国美院雕塑系本科毕业,但学非所用地被安排到一家陶瓷厂当了配电盘工。几经努力,调到园文局,能发挥他专长的,只有在每年菊展时用盘菊搭两条“龙”。但这位大海养育的儿子,仍然锲而不舍地攻外语、啃专业,一而再,再而三,历经六年,终于在第四次考回母校读研究生。再回艺术殿堂,曾成钢比常人更多了一份对机会的珍惜,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创作和研究。在著名雕塑家沈文强教授的指点下,酷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曾成钢开始关注青铜器。
  历经几千年沧桑的青铜器铜锈斑斑,缄默无语,可为什么这些遥远而又古老的青铜器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仅千秋过客为之倾倒?曾成钢跑图书馆、博物馆,查阅能找到的所有资料。他沿着黄河西行,考察了西安等地,做了大量调查研究。青铜器特有的坚实宁静的意志,在形体结构上的对称格式,布缀丰满,雄浑激越,极具民族形式感,纺饰线条上的装饰趣味,曲直方圆,纵横合度,暗含着生命的律动,这些都激起曾成钢无尽的想象与情思。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青铜艺术中刚健强悍的气势,是征服世界的意志体现,更是华夏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磅礴大气、庄严威重、质朴含蓄成了曾成钢雕塑创作中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透着这种特有的雕塑语言,无不表现出对这种“民族魂”的刻意追求。在孜孜的追求中,他感到自己在升华,旺盛的创作激情使他的才思源源不竭。几年中,他没有时间留连西子湖的水光潋滟,保俶山的摇红喷绿,以惊人的速度,相继推出三大系列几十件作品。当他的作品洋洋洒洒汇集在中国美院展览大厅时,引起巨大轰动。这件作品在注重艺术高品位的同时,更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昂扬之声,因而“群众拍手,专家点头”。然而又有谁知,为了创作这些作品,他有时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累得晕倒在工作室里?
  曾成钢做事靠的就是一股韧劲,为此他付出了许多。当他的《忠魂》设计稿夺标时,欣喜之余,他深感压力之大。浮雕设计稿很大,为此他专门用整张的三合板做了一张特大的桌子。为了优化设计方案,他趴在画桌上,三易其稿,整整半年,忘我工作,以致腰椎间盘突出,完稿后,不得不在硬木地板上躺了三个月。谈及这件艺术作品,曾成钢动情地说,这是自己以无限崇敬的心情,为深深感动他的革命先烈献上的一曲无词之歌。
  “承前启后是我的责任”
  曾成钢去过英、法、意大利等国学习考察,拍摄了几百张照片,十几卷录象带。西方的雕塑精品给他的感受非常强烈。他每天眼睛不停地看,脑子不停地思想,心里不停地追问,欧州之行,带回的思考是沉重的。中国的现代雕塑要与世界“对话”,必须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能一味跟在别人后面,所谓越民族化才越国际化,“对话”是要有自己的实力的。
  曾成钢更成熟了,他在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1996年初夏,曾成钢走上系主任的岗位。以往只知道埋头搞创作的他,开始琢磨怎样搞好系里的教学与创作。
  培养雕塑人才对场地要求特殊,而系里现有场地狭小,设备陈旧。曾成钢就与大家商量,由系里筹资造教学楼。这是个破天荒的想法,在我国艺术院校中尚无先例。开始一些同志想不通,系里掏那么多钱,把家底都掏空了。曾成钢就与其他系领导分头做解释工作,终于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一幢由雕塑系自筹资金100多万元的新教学楼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竣工了,而年轻的系主任曾成钢却为此瘦了一大圈。
  正处于创作黄金期的曾成钢每天要处理许多事务性工作,还带着三个研究生,留给自己搞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两年作品少了,有人为他惋惜,曾成钢却很坦然:“承前启后是我的责任,如果能为培养中国未来的雕塑人才做些实际的工作,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他更忙碌了:他要组织出版雕塑系史;要筹划建立雕塑专业工作室……
  风从海上来。
  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就如同投入大海的怀抱。曾成钢一定能在雕塑艺术的辉煌之路上走得更远。
  (转载自《情系中华》1998年第11期)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六輯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六輯》

本文汇总了平阳文史资料,涉及众多杰出人物,如通信卫星专家周圆生、博士生导师白正国等。还涵盖了平阳地区的艺术、教育、历史等方面,如平阳中学的学生社团、昆剧学馆及剪纸艺术。此外,还包括了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烈士事迹以及对于地方志的考证和意见。

阅读

相关人物

冯群
责任者
曾成钢
相关人物
李逵
相关人物
沈文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浙江
相关地名
平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