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华自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六輯》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58
颗粒名称: 周志华自传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9
页码: 35-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周志华(1920-),中国医学家,生于浙江嘉兴,毅然投身医学事业。历经艰辛求学和实践,成为医学领域专家,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发表多篇论著,致力于医疗救助和教育工作。在抗战、医疗实践中,坚持医者仁术精神,得到多方表彰。经历丰富、成就斐然,为祖国医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周志华 医学家 中西医结合

内容

我于1920年(民国九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四岁四原籍祖居平阳县郭庄村,按周氏宗谱行第“上品志高大,家修希圣贤,朝庭举正学,世禄万斯年”,我行“志”字辈,取名志华,“志在中华”,愿将来长大有志于中华民族。
  始祖讳纯公,世居闽之赤岸,至十三世祖明钦公由温州松台里迁平阳县万全区郭庄村,该村均为周氏姓族;先祖父讳上绵公务农,先君为嗣子,名德民,讳品䢀(1890~1956),先君早年入南京金陵大学高等科,后转山东齐鲁大学医科毕业,先后在温邑瓯海医院,白累德医院、董若望医院、平阳县医院任职,为温州一带名医;先母上〓蔡本悌公之次孙女蔡肃贤(1891~1923),系浙江杭州女子师范毕业;继母刘清杨(1899~1988),系浙江嘉兴福音医院护校毕业。先君学成后返温,除兼职外,曾自创立德民医院于温州大同巷。我为长子,继母育有五男四女,计有兄弟姊妹十人。
  我四岁丧母,幼年即寄养于祖父母身边,先君续弦后始被带到温州,七岁进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附属小学读书,寒暑假期间,延请先舅父蔡肃豪来温为我辅导,从小我就熟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书,尤重行为品德,“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之规范,稍有逾规即遭手心尺责。小学毕业后,父亲即送我进宁波一所教会创办的宁波斐迪中学就读而远离家乡。这所学校对学生日常的学习、品德等等方面管教非常严格,学生全部寄宿,假日也不准外出,家在本市也不例外,有事须请假,按时返校。在初级中学三年中,我除暑假返家外,寒假基本上都在校中度过,学校也给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从小便开始学习独立生活,品德行为要求自律和循规蹈矩;当时浙江省教育厅实施全省中学毕业会考制度,规定凡会考及格者方可免试入高中部,我被免试送到浙东中学(系宁波四明中学和斐迪中学合并后改称的)。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魔爪从东北伸向华北,这年凡高中新生,全部集中到省城杭州进行军事训练,除学习陆军步兵操典规范动作外,还模拟野战、实战训练。此外还到岳飞墓前接受“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等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结束了三个多月严格军事生活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又挑起了“八·一三”淞沪战争,上海和宁波相继沦陷,航运中断,学校纷纷停课,匆促西迁。我辗转回到家乡,转到省立温州中学高中部就读,但敌机不时来温狂轰滥炸,我父所创的医院院址也被炸毁,所幸家人事先疏散至郊区农村,才免遭于难。温高当局为了师生的安全,临时决定暂迁青田县水南乡,借当地庙宇及简陋民房复课。从此,整个高中阶段在战乱动荡中度过的。卧的是稻草铺,夜间靠汽灯、油灯或蜡烛照明。吃的是粗粮淡菜,偶或红薯充饥,教材均以油印讲义代替,课间实验更无法进行。当时,我们青年学生在这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紧要关头,同仇敌忾,同舟共济地克服各种困难,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努力完成高中阶段的课程。高中毕业后,有的同学投笔从戎,有的同学匆忙就业,少数报考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父亲常以古训“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教育我,我出身医学世家,耳濡目染,深深感到“医者仁术,业医者当以仁术为济世之本”,决心立下了学医的夙愿,终身献身于医学事业。于是,我辗转来到了上海,参加在租界内的高等院校考试,同时被同济等数校录取,为了实现立志学医的愿望,就报读了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八·一三淞沪战争伊始,同济大学已从上海、浙江、江西、广西,内迁到昆阳。我随同一批同学从法租界搭船,经香港、广州湾入国境,旅途上历尽了艰辛险阻,一路上随身所带的盘缠所剩无几,变卖了部分衣物,筹足了川资,到了遵义。当时同济大学又从昆明内迁四川南溪李庄,我只身启程从遵义,经娄山关七十二弯,不怕山高路险,翻山越岭,峰峦迂回,方到达重庆,再从重庆搭船溯长江而上,终于抵达同济大学的临时校址——四川南溪李庄。这里是一片山岗起伏的丘陵地带,土地肥沃,不负天府之国,学校借当地的庙宇、民房为校舍。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是十分清苦的,尤其我们这些来自沦陷区的学生,是靠政府的拨发的甲、乙种战区贷金生活,虽杯水车薪,但尚能勉强维持温饱。学校学风十分严谨,所用教材全部为油印讲义,上课需记笔记,夜间自修由油灯伴读,同济大学原是德国人创办,后归国立,但仍沿袭德语教学为主,德籍教授在课堂上用德语授课、课程结束采取口试,而我在高中时寸学的是英文,为了能跟上课程进度,必须先进德文特别班首先掌握德文,我下了最大的决心,克服语言关,基本上达到了听、讲的要求,终于赶上学习的进度。医学是一门广博高深的科学,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对维护人民健康负有重任,学医的基础课程多,学习的年限长,需要坚毅不拔和锲而不舍的毅力,学好基础课目,从学医前期的理论课进入学医后期的临床课。
  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偷袭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我国东南沿海相继沦陷,家中音讯全无。1944年,战火蔓延到我国大西南,敌寇长驱直入,独山沦陷,贵阳告急,重庆遭炸,天府之国的大后方——四川,到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心惶惶,校园内呈现一片混乱。学校当局酝酿西迁兰州,而我家乡沦陷,经济接济中断,再因感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遂响应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国家总动员号召,随同济大学志愿军500余人,参加了青年远征军某师野战医院和团卫生队,担负了战伤救治工作。在二年临床实践中,耳闻目睹前线浴血抗战战士餐风宿露、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勇业绩;以及他们身上血肉模糊的伤情,从而更激起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为我日后奠定了从事创伤骨科,献身于祖国的医学事业的基础。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终于胜利,举国欢腾,我们这批大专院校参军的同学,纷纷上书,恳求批准复员返校续学。经过反复多次交涉,于1946年5月分批复员。当时同济大学也正逐批迁回上海,我也随复员的专车、船,沿川南涪陵,绕道湘西沅陵、桃源、常德至武汉,再搭船溯长江到南京,改乘火车抵达上海。原校舍毁于战火,全校师生暂先安顿临时校舍,等待逐渐复课。我因参军辍学二年,返校后日以继夜地抓紧修完医后期各临床课程,临床实习一年,完成了毕业论文,于1948年毕业,学校授予医学士学位。后来我考入原国防医学院外科学系任助教兼联勤上海总医院住院医师;1948年8月我利用赴任前的空暇,返温与平阳二都山前曾石谷烈士次女曾文茵(她早年在温州白累德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毕业)完婚,婚后随我来沪工作,1949年原国防医学院迁台湾,我仍坚持留沪,迎接上海解放,解放后,我始终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在革命的大熔炉里茁壮成长,学习白求恩大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1958年部队保送我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市积水潭医院进修创伤外骨科和矫形外科,师从著名的骨科专家孟继懋教授、王栓生教授、洪若诗教授。大跃进时期,我们在教授们的指导下参加修筑十三陵水库民工的骨和关节创伤病员抢救工作。在抢救一例严重的臀部气性坏疽工人伤员时,经过我们抢救小组的努力,最后使伤员转危为安。教授的严谨治学和精湛的医术,使我永远铭记不忘。进修期满返校,分配到第二军医大学上海急症外科医院担任主治军医和讲师;在此又承院长兼野战矫形外科教研组主任屠开元教授领导的谆谆善诱和躬亲手把手地指导,为我在日后创伤骨科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和牢固的基础。1960年应陕西省卫生厅邀请,随第二医科大学以张涤生教授为组长的三人小组,代表上海市卫生局前往陕西安康县抢救伤员,达三个月,回程又到汉中、宝鸡、西安市等处会诊、讲课、咨询和座谈;卫生厅授予各参予单位锦帜一面,以示表彰。1964年被派参加了以孙克文院长为领导的医疗队,赴福建前线一带,一负责推广动物断肢再植实验,达到开展战伤外科基本功的训练,还协助解决一些骨创伤治疗的个案难题。
  1968年文革期间被隔离审查,后下放劳动,当过病房卫生员,后学校调防到西安,才被取消了隔离。后参加西学中医学习班,率领军医系学员赴陕西泾阳县农村开门办学。1976年军委为纠正邱会作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学校又迁回上海,开始全面恢复正常的教学和医疗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得到平反,重新戴上领章和闪闪五角红星,受株连的子女也得到了纠正。不久,又送我去广州参加全军中西医结合骨干学习班学习,学习结束返校后,在校、院领导下开设骨科中西医结合病房,中西医结合骨科门诊,开展四肢骨折等临床研究。同时,发表了不少的论著,登载于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性骨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最近被通知个人业绩列入“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有中西医结合论著载入“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
  1980年学校招收第一批部队研究生,在屠开元教授领导下,协助担任研究生的导师工作,指导研究生如何查考文献、选题、课题设计、实验模型、实验程序、预试、实验结果总结、论文书写等等;后又被派任全校科研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1984年又开创第一个军民共建长征医院、宝山县罗南乡骨科康复中心,为理疗科编写了骨科康复教材;1988年又应成都军区卫生部邀请,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一书,该书已于1989年由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1988年退休后又被返聘到医教部负责医院质量工作,先后发表《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医德医风问题》和《三级医疗检诊制度调查研究》二篇论文,分别被刊载于《上海医学》和《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上。
  四十余年来,我一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所属医院担任骨科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授予教授、主任医师等高级技术职称。1996年国家教委授予奖匾和从事高校科技荣誉证书,实现了为部队军医教育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夙愿。
  周志华历年发表的论著
  一、同济大学志愿军赴沪记,四川宜宾日报,1944年12月
  二、论青年军军医,南京青年赴征军复员管理处刊登,1947年
  三、桡神经损伤及肌腱移植术(合作),中华外科杂志,1953年5∶331—536
  四、硫本土劲静脉麻醉一年来的统计(合作),外科学报,1952年2∶102-104
  五、应用丙烯树脂帽完成髋关节模型成形状初步报告(合作),外科学报,1952年7∶456-457
  六、立体型三翼钉导针瞄准器之介绍(合作),第二军医大学学术资料5期98-99
  七、介绍一种整复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器,人民军医,1962年1∶30-31
  八、应用抱膝器治疗髌骨骨折(合作),中华外科杂志,1961年12∶864-866
  九、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四肢长骨干骨折(75例)体会(合作),第二军医大学学术资料汇编,15集:58-69
  十、上海市断肢再植实验研究,第一届全国断肢再植会议论文集,1962年1-2
  十一、动物肢体离断再植的方法和体会(合作),人民军医,1965年3:26-29
  十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体会,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资料汇编,吉林省科技情报所编,1978年87-90
  十三、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报告(合作),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80年100-102
  十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新鲜四肢骨折277例临床分析(合作),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年2(4)∶226-227
  十五、塑型石膏托结合小夹板治疗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67例报告(合作),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年3(5)∶285-287
  十六、双大腿截肢伤员康复治疗(合作),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86年6∶15-16
  十七、成功抢救一例严重挤压伤伴多脏器功能衰竭(合作).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5年6(1)40-42
  十八、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探讨和认识,全国第二届中西医结合代表大会资料汇编,1985年274-275
  十九、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清创术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合作),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5年6(1)∶40-42
  二十、应用不同水源配制新洁尔灭作创伤初期外科处理冲洗液实验研究(合作),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3年4(3)∶202-205
  二十一、抑膝器固定髌骨骨折48例(合作),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年10(6)∶351-353
  二十二、肿瘤肢体的段截和再植,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1989年8(1-2)∶28-31
  二十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新鲜腔腓骨骨干骨折84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11(7)∶422-424
  二十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768例临床报告,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年4(11)∶649-650
  二十五、正确对待卫生战线改革中出现医德医风问题(合作),上海医学,1990年26-27
  二十六、三级检诊制度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合作),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增刊)
  二十七、中西医结合治颈椎病104例临床分析(合作),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7(5)∶282-284
  二十八、国外四肢伤员后送固定概况对我军后送固定工作的建议,军队卫生装备杂志,1985年3∶21-22
  二十九、应用电动式自动牵引装置治疗颈椎病67例报告(合作),中国康复杂志,1987年2(5)∶217-218
  三十、献身医学,治病救人,张文主编“成才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55-58
  三十一、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合作),新华出版社,北京,1989年
  三十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几个问题,上海市1977年度骨科年会论文集,1978年35-36
  三十三、参加第二军医大学历年的教材编写有;外科学讲义(上、下册)、矫形外科学、创伤外科学,疾病外科讲义、理疗和康复医学(康复部分)
  三十四、另有关参加编审校、译著,指导博士生、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从略。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六輯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六輯》

本文汇总了平阳文史资料,涉及众多杰出人物,如通信卫星专家周圆生、博士生导师白正国等。还涵盖了平阳地区的艺术、教育、历史等方面,如平阳中学的学生社团、昆剧学馆及剪纸艺术。此外,还包括了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烈士事迹以及对于地方志的考证和意见。

阅读

相关人物

讳纯公
相关人物
蔡本悌
相关人物
蔡肃贤
相关人物
刘清杨
相关人物
蔡肃豪
相关人物
曾文茵
相关人物
孟继懋
相关人物
王栓生
相关人物
洪若诗
相关人物
屠开元
相关人物
张涤生
相关人物
孙克文
相关人物
邱会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温邑瓯海医院
相关机构
白累德医院
相关机构
董若望医院
相关机构
平阳县医院
相关机构
宁波斐迪中学
相关机构
宁波四明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嘉兴市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郭庄村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水南乡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浙江
相关地名
江西
相关地名
广西
相关地名
昆阳
相关地名
贵阳
相关地名
重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