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正面抗战中的平阳籍英烈史事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40
颗粒名称: 乡土正面抗战中的平阳籍英烈史事述略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11
页码: 189-19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平阳人民为保卫家乡和温州地区做出的巨大牺牲。文章重点讲述了平阳地方自卫武装在抵抗日军入侵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平阳籍健儿在保卫温州战役中的英勇表现。文章通过列举有名可查的平阳籍烈士的姓名、籍贯、所属部队、职别、年龄等基本信息,铭记了这段悲壮惨烈的乡土历史。
关键词: 平阳县 英烈史事 抗战时期

内容

平阳历来为人口大县,在战争时期自然是兵源大县、烈士大县。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平阳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平阳籍抗日军人不仅转战全国各大抗日战场,乃至远赴印缅杀敌卫国,而且也是抗击日寇入侵温州地区的重要力量。本文拟介绍抗战中平阳健儿保卫平阳、保卫温州的简况,并呈现在这些战斗中殉国的有名可查平阳籍烈士的姓名、籍贯、所属部队、职别、年龄等基本信息,这也是对这段悲壮惨烈的乡土历史应有的铭记。
  平阳人保卫平阳:地方自卫武装成主力
  抗战时期,平阳境内无正规军驻扎,以本地人士为主体的自卫大队等地方自卫武装成为保卫平阳的主力。1941年10月25日,日军在南麂列岛竹屿登陆。1942年6月4日,日军登陆大渔,次日进犯镇下关(霞关),7月27日又登陆鳌江。1943年9月11日,日军登陆赤溪。1945年5月27日至6月8日,从温州南下的日军独立混成第八十九旅团一部和从福建北撤的独立混成第六十二旅团相继侵入平阳,两部在鳌江会合后经温州撤往奉化,平阳沦陷14天,史称“五·二七事变”。在抵抗日寇的历次入侵中,多名地方自卫武装人员殉国。《平阳六年》所附《平阳县历次抗敌剿匪阵亡官兵事迹简表》中就收录了27位在上述战斗中殉国的平阳县自卫队及南麂乡预备队、宜山区任务队官兵的英名。
  这些烈士英名在国民政府国防部联勤总司令部1947年12月编印的《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浙江省平阳县分册)(以下简称《忠烈将士名录》)中没有收录,平阳县政府1946年4月编印的《平阳六年》又将其与《平阳县出征抗敌阵亡员兵名录》(以下简称《抗敌阵亡员兵名录》)分列,故而常为人忽略。必须承认,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寇正规军,弱小的平阳地方自卫武装做了顽强抵抗,他们不该被遗忘。据1942年7月27日登陆鳌江镇的日军急袭部队《古鳌头战斗详报》记载:当天7时30分,中国方面约20人以步枪对敌反击,日军飞机使用13毫米机枪扫射,使之沉默。9时40分,日军飞机受到中国机枪阵地的顽强反击。9时43分,日军飞机对中国阵地进行轰炸。11时10分,在金鸡山下发现中国方面构筑的阵地,日军飞机4架进行轰炸,自卫队进行反击。平阳自卫大队在全无制空权的情况下,以机枪、步枪反击肆无忌惮的日军飞机,是既无奈,又悲壮。
  平阳健儿:保卫温州的中坚
  1944年8月下旬,日军由武义南下,先占丽水,窥伺温州。9月3日,日军由青田海口出发,于9月9日侵占温州城区(时为永嘉县城)。中国方面陆军突击总队第三突击队、新编二十一师、暂编三十三师、浙江保安四团等部展开了历时约一个月的反攻温州作战,其中包括著名的莲花心(营盘山)战斗和温州城区巷战(如小南门、双莲桥等处),中国军队伤亡约三千人。在这一战役中,有大批平阳籍健儿壮烈殉国,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就是平阳籍的突击队战士。从1941年开始,中英两国开展军事合作,基于建立既能打正规战,也能打游击战新型部队之定位,于1941年创立了突击队,中方实际主导者为西南干训班教育长、湘鄂赣边区挺进军总指挥李默庵。1942年秋,李默庵调任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突击队随李入浙抗战,其总部驻于丽水碧湖,温州地区特别是平阳自然又成为该部的重要兵源地。
  《忠烈将士名录》、《抗敌阵亡员兵名录》中记载了多位阵亡于此役的第三突击队平阳籍烈士的信息。其中陈亦佃等四人9月19日、29日先后阵亡于营盘山,李加泉等四人9月12日阵亡于小南门,郑孟段等五人9月12日、15日先后阵亡双莲桥,陈圣义等五人9月27日阵亡于广利桥,施克义等10人殉国于9月6日至10日的青田祯埠、小溪口及永嘉(温州)天长岭、源口等外围战斗。郑宗林等15人阵亡于9月4至19日的战斗中,《忠烈将士名录》将其阵亡地点标注为“浙江”,《抗敌阵亡员兵名录》亦未注明具体地点。按所在部队逐日战况,均可确认是在青田与温州(永嘉)城附近战斗中阵亡。总计在此次丽温战役中有名可查的平阳籍第三突击队烈士共44人。此外,还有7位平阳籍浙江保安四团战士在此役中阵亡,阵亡地点亦标注为“浙江”,亦可确认是在温州城附近。上述烈士最小的21岁,最大的也不过32岁(详情见下表)。
  在此役中,第三突击队两次攻入温州小南门,与日军展开惨烈巷战,多位平阳籍战士血洒小南门与双莲桥。陆军突击总队内部刊物《突击队》月刊第1卷第8期(1944年12月)刊发的《丽温战役散记》曾以“二进小南门”为小标题对此做过生动描述,从中也可以窥见平阳籍战士的忠勇精神。
  两千四五百公尺的平原,尽是些青禾水田,而又池沼纵横,经过架便桥,架电线,花费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并未遭受敌人的顽抗。但一到小南门口,敌人就作困兽斗——激烈的巷战开始了。
  拥有一团烈火的突击战士,对于敌人的炮火已经相当习惯。敌人的炮火像倾盆大雨似的集中于小南门,突击战士们前赴后继,向第一目的地——双莲桥前进。当突击战士攻克该地时,桥那边的民房已被鬼子放火焚烧了。但突击战士的攻击精神,反而给这寡情大火烧得更旺盛,更坚强。出乎鬼子意料,突击战士敏巧地进占了永宁桥。
  “稳扎稳打吧!因为我们已经是孤军深入了。”指挥官(指第三突击队指挥官龙云骧,引者注)在电话里警告前进部队,接着,指挥官也进城来了。
  堵塞街道,构筑据点,选派敢死队员,遂成了突击队当时的中心工作。可惜“协攻莲花心”的命令下来了,突击战士只得暂别永宁桥。
  1945年春夏之交,窃踞温州的日军已是穷途末路。为确保在其撤出温州时不被侧击,4月28日至5月1日日军由乐清白石出发进攻永嘉枫林,与中国新编第二十一师六十团在永嘉徐公田、陡门、枫林一带发生激战。6月中下旬,日军相继从温州城区与乐清撤离,六十一团又参与追击日寇作战,一直追至黄岩,史称永乐黄战役。《忠烈将士名录》收录了九位牺牲于上述战斗中的平阳籍烈士英名(详情见下表)。
  勿忘无名烈士
  平阳人民对温州乃至全民族抗战功勋卓著、牺牲重大。遗憾的是能够留下英名的烈士只是少数。因为抗战结束后烈士认定、抚恤工作未能完成即陷入全面内战,此后数十年来相关查证、研究工作的缺失,导致85%的抗战英烈成为无名烈士。按国民政府公布的数据,八年全面抗战正面战场阵亡官兵有1324271人,而目前作为我国民国档案收藏的重镇——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仅收录约15%总计不过192363人的信息。
  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史料中明确记载的平阳籍烈士,居然没有列入忠烈名录。如《突击队月刊》第1卷第6期(1944年8月)《陆军突击总队第二突击队参加龙衢战役阵亡官兵忠勇事迹表》所载,该部第二突击队在1944年6月龙(游)衢(州)战役中殉国的平阳籍官兵尚有4位在《忠烈将士名录》查不到(见下表)。
  《忠烈将士名录》、《平阳六年》中所收录的平阳籍烈士都只有六七百人,经初步剔除两份史料中重复的名单,实际有名可查的总计不过九百余人。如果按85%都成了无名烈士来推算,平阳籍的正面抗战烈士人数当有6000余人。如果再加上负伤者,平阳籍军人正面抗战伤亡不会少于万人。根据《平阳六年》的记载,从1936年至1945年平阳县实拨中央及地方部队新兵44374人,以抗战之惨烈,约万人的伤亡(伤亡率25%左右)只能算是一个保守估计。
  无论是少数有名可查的烈士,还是为数众多的无名烈士,我们都应当敬仰与铭记。在此,我想引用穆旦《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中的诗句来为结语:“你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收集多篇关于平阳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对苏步青教授故乡情的追忆、对马秀权教授优秀品格的缅怀、对南戏在平阳和剧中的遗存剧目的探讨,以及对平阳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呈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变迁。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平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感受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长明
责任者
李默庵
相关人物
陈亦佃
相关人物
陈圣义
相关人物
李加泉
相关人物
郑宗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