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界界牌看平阳县境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37
颗粒名称: 从县界界牌看平阳县境演变
分类号: K295.5
页数: 7
页码: 165-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隆庆《平阳县志·疆域》记载了平阳县的广阔地域和界碑的存在。平阳县与周边县市的交界地设有界碑,分为单立、双立和三立界碑。现在,万全垟平原平阳与瑞安交界地的界碑主要有单立和双立界碑两种,上面刻有平阳、瑞安以及国务院等字样,且都有年代标记。
关键词: 平阳县 界牌 县境演变

内容

据明隆庆《平阳县志·疆域》载:“县治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五(里)。东至海二十五里,西至笠帽山一百二十五里,为泰顺县;南至庐屯山二百二十里,为福宁州界:北至散屿(象屿)三十五里,为瑞安界。东南至岭门一十八里,西南至分水岭一百里,东北至沙塘二十里,西北至湖岭二十里,自县抵府城一百五十里,北抵京师四千八百二十里。”
  界碑,大者为牌,小者为碑,比碑小者为桩。史上平阳县地域广阔,县界间均有立界碑为志。据了解在县级行政区域交界地方树立的界牌,作为行政区域界线的分界标志,对稳定交界地居民生产、生活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当今交界线上的界碑大致分为3种,即一是单立界碑,直接立在陆地,其碑号为自然数;二是双立界碑,竖立在界河两岸上,其碑号为自然数加(1)或(2)、或加(A)或(B):三是三立界碑,竖立在界河与内河交叉处或者分流处的三处河岸上,其碑号为自然数加(1)或(2)或(3)、或加(A)或(B)或(C)。
  现在,万全垟平原平阳与瑞安交界地的界碑,分别为单立界碑和双立界碑2种。双立界碑立在104西侧的直落浃河两岸,即平阳县万全镇孙楼村湾垟河岸和瑞安市飞云街道章桥村南垟河岸,分别为3A和3B界碑,界碑双面分别刻3至4行字,双立碑面朝平阳刻有:“平阳,3A(或3B),国务院,1997”,面朝瑞安刻有:“瑞安,国务院,1997”;单立界碑在平阳县第一农场海涂分场和瑞安市南滨街道阁一村交界地的防浪标准堤上,为4号界碑;界碑面朝平阳刻有:“平阳,4,国务院,1997”,面朝瑞安刻有:“瑞安,4,国务院,1997”。但是,史上的界牌就不一样了,下面介绍明清时期的两方界牌。
  明代平阳县界界牌
  明代平阳和福宁(今福鼎)两县县界界牌,明正德四年(1509)立于浙闽交界的平阳县(今属苍南县马站镇界牌村)界牌山上。界牌村,因地处浙闽交界,并有县界界牌立于此,故名。该界碑花岩石质,碑高125厘米,宽37厘米,厚11厘米,重约156公斤。界碑两面均刻有文字,面朝浙江省平阳县(今苍南),竖刻2行13字:“平阳县界,正德四年十二月吉旦。”面朝福建省福鼎市,竖刻3行18字:“福宁州界碑,建宁道立,正德四年十二月吉旦。”该界牌距今510多年历史,对于研究明代时期浙闽边界的行政区划具有重要意义。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闽长溪县升为福宁州,取福安、宁德两县首字,故名福宁州,辖区相当于今福建省霞浦、福安、宁德、福鼎。当时福宁州属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
  清代平阳县界界牌
  浙江省罕见的清代平阳和瑞安两县界碑,为清康熙二年(1663)立于平阳县万全杜山头,距今357年。据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载:“平安桥,在三都章奥(今平阳县万全镇瑞阳村章岙底),至象屿(今瑞安市飞云街道杜山头)出霸桥,在三都象屿,明嘉靖丁巳年(1557)建,桥东北首有碑,在道旁,为平瑞分界处(即杜山头天主堂前附近),距(平阳)北门二十里许。”该界牌现在藏于平阳县万全镇瑞阳村章岙底明代杜整登科牌坊内,花岗岩石质,保存比较完整。界牌高242厘米,宽73厘米,厚15厘米,重量约800多公斤。界牌额从右至左竖刻6行、每行3个字:“南至平阳县二十五里,北至瑞安县飞云五里”一共18个字;界牌中间竖刻“界牌”2个大字,右侧竖刻“康熙二年”等字,左则竖刻“平阳”等字,但其他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20世纪50年代河岸塌方,该“界牌”滑入河中,数年后由于旱情水位下降被村民抬上岸当作洗衣板,一直无人问津。2002年上半年,笔者发现该“界牌”,在杜山头村杜氏族长杜再旺和槽门的村民大力支持下,运至杜整登科牌坊内保管。该“界牌”的妥善保管,不仅对了解平阳、瑞安两县县界变迁历史具有较大的作用,同时对研究平阳、瑞安两县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演变、人文地理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如此大的平阳和瑞安两县界牌为浙江省所罕见。该“界牌”原立在平阳县北大门万全杜山头村下岸(今属瑞安市飞云街道杜山头村东岸天主堂前的瑞平塘河古驿道边)。“界牌”面朝东,其北首属瑞安市,南首和该村上岸(即瑞平塘河西岸)均属平阳县管辖。“界牌”中的文字记载,即杜山头村南至平阳县昆阳镇北门正好25里路程,北至瑞安市飞云江南码道5里路程,正好与平阳县昆阳镇北门头至瑞安南码道瑞平塘河古驿道里程30里,与民间相传的“三铺”塘河路相吻合。
  原来杜山头一村属平阳、瑞安两县三乡(即平阳县湖岭乡、瑞安县吴桥乡和孙桥乡)管辖,给老百姓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在1958年上半年,经平阳、瑞安两县代表协商,将杜山头村的大部分生产队划归瑞安县管辖,仍称杜山头村,保留杜整“登科”牌坊周边“纸蓬社”的一个生产队和章岙底自然村仍归平阳县管辖,称章岙底村。重新划定的县界界线,瑞平塘河西岸以象屿山山脊线、霸桥为界,东岸以直落浃河为界。为此瑞安的杜山头村下岸由原来界线向南延伸约100多米;上岸原来平阳县界界线向南退缩约200多米。新县界正好划在一座5间名崇象寺(俗称莲花堂)的正间,一寺分两县的景象,成为县界特殊地标。
  一寺分两县,县界地标
  无独有偶,在万全垟区域竟有4座佛教寺院“一寺分两县”的景象,并非崇象寺1座,而且其中3座寺院均以“瑞平”冠名,成为平阳瑞安两县界线上地标建筑。一是平阳县万全镇瑞阳村章岙底自然村象屿山北麓的明心寺,所占地盘跨瑞平两县地界,历来为周边瑞平两县佛教信众宗教活动场所。据说该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原名瑞平院,当时寺院规模较大,院中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玄奘殿等,元至正间(1341—1368)毁于战乱,后有重建。但是,据乾隆《瑞安县志》载:“瑞平院,在南社乡(今瑞安市飞云街道)杜山(象屿山),宋绍兴二年(1132)建。”两者所述的肇建年代是否有误,有待考证。二是崇象寺(莲花堂),据了解,崇象寺(莲花堂)为明代进士福建布政使杜整所建。据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载:“崇象寺,原名崇善寺,在象屿,明弘治间(1488—1505)杜方伯整叔母林氏守节栖身处,后舍为僧舍。寺,旧多莲花,一名莲花堂,清道光间重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章岙底和杜山头2个村在该寺共同创办小学。20世纪七十年代杜山头和章岙底2个村要独立办学,将该寺拆除。章岙底分得一些旧木料,在本村章氏宗祠创办了小学。杜山头村在崇象寺北侧扩建小学,几年后曾增设高中班,现在学校也被拆除,改办菜场。三是平阳县海西镇陡北村和瑞安市南滨街道阁一村共有的瑞平禅寺(俗称瑞平堂),也是一寺分两县。据了解,该禅寺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多年,历来为瑞平两县交界周边村佛教信众的活动场所,且故名“瑞平堂”。四是平阳县昆阳镇石塘岭村和瑞安市曹村镇丁岙村的瑞平堂,地处千年古道石塘岭分水(岭平),亦历来为瑞平两县交界周边村佛教信众的活动和过往行人歇脚小憩场所。据民国《瑞安县志·宗教门》载:“瑞平堂,在石塘岭,光绪间重修,二间,僧一人。”
  平阳县境多次演变
  平阳自从太康四年(283)建县以来,县境曾多次演变。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置处州,又省横阳入安固,安固属处州。开皇十二年(592),又省安固入永嘉县。同年改处州为括州,永嘉县属括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改括州为永嘉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置横阳县,属东嘉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又省横阳入安固,属括州。高宗上元二年(675),分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武后大足元年(701),又分安固置横阳,属温州。唐末五代初,横阳县为朱褒、丁章、张惠所据,后梁乾化四年(914),横阳既平,吴越王钱镠奏改横阳县为平阳县,一直沿用至今。后晋天福二年(902)安固改瑞安。唐末,温州先后被朱褒兄弟交替割据达22年之久,至天祐四年(907)三月,钱镠命子元瓘率兵于四月攻占温州。于是温州属吴越王地,设温州制置使,平阳属之,上隶吴越国东府。后晋天福四年(939)吴越升温州为静海军节度州,平阳县属之。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土归宋,平阳入北宋版图,属两浙路。南宋咸淳元年(1265),升温州为瑞安府,平阳县属瑞安府。
  元代改州为路,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置温州路,平阳属之。成宗元贞元年(1295),以平阳县户口超过五万,升为平阳州。明洪武初改路为府,二年(1369)复降平阳州为县,属温州府。代宗景泰三年(1452)析平阳归仁乡及瑞安地置泰顺县。清仍明旧,平阳归属不变。
  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闽、括间政局不稳,山民穷困无告,时有暴乱事件发生。为了加强统治,巡抚孙原贞奏设泰顺县,因析原归仁乡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三都的区域归泰顺。三十四都因无户口可稽,以其地分隶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都,全县由55都减为51都。
  清初,郑成功率兵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复明抗清斗争。清廷顺治十八年(1661)曾下令“迁界”由尚书苏纳海负责,“撤边海三十里居民而空其地”,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移民并村的残暴政策。造成“男号女哭,四境相闻”的惨状,田园弃置过半,“所存图里,十仅有四”。康熙九年(1670),清廷下令“展界”,一直到康熙三十年(1691)才恢复原来图籍。只有原属二十四都的南麂诸岛,明时居民因倭寇之乱迁入内地,名存实亡,那时,郑成功曾驻营其地,未入版图。中华民国初期,才开垦发展,建立乡制。
  平阳县被誉为“浙南延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就有地下党活动。抗日战争前夕,地下党曾划平阳矾山、马站、桥墩、灵溪等区和宜山区一部分以及福建省福鼎县前岐等地设置鼎平县。
  平阳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土地总面积相当于瑞安、文成二县之和;而耕地面积则比瑞安、文成、泰顺之和,还超出5万多亩;人口则占温州地区的三分之一。1949年5月12日,平阳县解放(陆地),属温州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鉴于革命根据地形成的传统,于1952年将瑞安县凤翔乡的瑞平村划归我县腾蛟区的龙尾乡。1953年,又将属瑞安县石龙乡的根竹村划归腾蛟包垟。195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南麂乡划归洞头县管辖,1957年8月,又将南麂乡重新划归平阳。1955年秋,国务院决定,将平阳县管辖的台山列岛划归福建省霞浦县管辖。平阳县宋桥乡的杜山头村毗邻瑞安,历史上属瑞安、平阳2县3乡管辖,管理方面诸多不便。经两县有关代表磋商,并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经上级批准后,于1958年上半年,将该村大部分生产队划归瑞安县仙降区吴桥乡管辖,“纸蓬社”的一个生产队和章岙底自然村仍归平阳县宋桥乡管辖,称章岙底村。1981年国务院和浙江省根据平阳县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接受全县干部和群众的要求,国务院和浙江省分别颁发了(81)国函字68号和浙政〔1981〕68号文件《关于平阳县划分为平阳、苍南县的通知》,决定于1981年6月18日开始,将平阳县的矾山镇和宜山、钱库、金乡、灵溪、桥墩、矾山、马站7个区析出,建立苍南县,这是平阳建县以来县境演变最大的一次。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收集多篇关于平阳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对苏步青教授故乡情的追忆、对马秀权教授优秀品格的缅怀、对南戏在平阳和剧中的遗存剧目的探讨,以及对平阳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呈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变迁。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平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感受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薛茂盛
责任者
杜再旺
相关人物
杜方伯
相关人物
王钱镠
相关人物
苏纳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