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城窑看平阳陶瓷业的兴盛衰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34
颗粒名称: 从墨城窑看平阳陶瓷业的兴盛衰落
分类号: F426.899
页数: 5
页码: 151-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墨城窑是浙南主要民用陶瓷生产基地之一,创办于清末民国初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主要生产青花瓷系列民用瓷器,产品远销各地。然而,随着市场变化和体制、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问题,墨城窑于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衰退并解散。现今,墨城窑的瓷器、瓷片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而制瓷人的乡土情怀和精湛手艺则仍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关键词: 平阳县 墨城窑 陶瓷业

内容

墨城窑主要生产碗和盘,与原南港蕉滩碗窑(现划归苍南桥墩)、北港顺溪窑厂一道被作为浙南主要民用陶瓷生产基地,创办于清末民国初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于80年代末因种种原因而倒闭。作为平阳陶瓷业的代表,一个百年基业的兴盛存亡见证了时代的变化,从中也可以窥见平阳手工业的艰难发展历程和生存现状。
  创办历史
  墨城窑位于东海之滨的鳌江墨城办事处。墨城依山傍水、土沃树茂,具备办窑厂先决的条件:优质的高岭土、适宜的水源、丰富的柴禾,同时还具有得天独厚的鳌江水路交通优势,所以当初先人选择在这里办窑厂有其独到的眼光。
  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墨城之窑创自民国初年,岁产值约四千圆。”《王海髯先生年谱》民国八年(1919),王理孚四十四岁:“投资墨城烧造。”1993年版《平阳县志》中记载:“民国元年(1912),墨城瓷窑建成,烧制釉瓷盘碗,年产值约4000元。”刘绍宽《顺溪瓷厂记》说:“然颇闻吾邑焦滩近出之瓷,如江、巫诸家,极意规仿,致精其业。小南乡墨城属亦开厂,江、巫诸家并执业其中。”说明墨城窑由焦滩碗窑(今属苍南县桥墩镇)老板来投资创办,时间晚于焦滩碗窑(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和顺溪窑(光绪十七年,1891年)。而据墨城窑厂目前尚健在的老人们回忆,墨城窑厂最初应创办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潘姓(福建宁德人)和余姓(桥墩人)两家创办,据说在潘和余两家的早年族谱上均有记载,时间和创办人与《县志》记载似有出入,但现已无从考证。
  解放前墨城窑属于私人窑,解放后墨城窑由县二轻局接收,厂名改成平阳县墨城瓷器厂,属于集体单位。上个世纪50年代困难时期,墨城窑厂曾经有十几位工人被派到杭州的建工集团当工人,1960年返回。1961年县二轻局把窑厂下放给墨城联社,后来被人民公社收并掉。墨城窑厂从最初的小型私人窑厂,发展到鼎盛时期的集体企业,窑工最多时有100多人,现今除了几位已过世的窑工,大部分人都还健在,今年91岁的朱荣清老人,还能拿出家中保存的当年制陶工具器盘鼓,当场给我们演示制陶工艺。
  发展鼎盛时期
  墨城窑占地50亩以上,共有5条窑,属于阶级窑,俗称“蜈蚣窑”,样子像蜈蚣盘旋而上,窑址分别在山门、东山和岩下。窑工们从墨城山上挑来高岭土,用村里水井的水一遍遍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用上面的泥油来制陶瓷。成型工们用山上的红柴自制器盘鼓进行拉坯成型,器盘鼓像炮弹一样很准,根本不用轴承。彩绘工们再在拉好的泥坯上用自制的狗毛笔蘸上氧化钻进行施釉作画或写字。因为采用的是釉前画,所以需要相当流畅、有功底的人才会画,一般人画不来。施釉后的碗待晾干后,就进入最后一道工序烧窑了,工人们把碗坯一排排小心地放入十三级的龙窑中,待放满后点上柴火,用1300度的高温进行烧制。
  墨城窑主要生产民用青花瓷系列,有碗:大斗、二斗、三斗、四斗、可二、可三、大水、中水;盘:五寸、六寸、尺盘、九寸盘,还有其他少量的茶壶、盐钵、筷笼、汤罐、酱油壶等,用作赠送亲朋好友。墨城窑厂生产的青瓷器虽然看起来比较粗糙,但吸收了江西景德镇和龙泉青瓷的制瓷技术,1300度高温烧制出来的碗盛放饭菜不容易坏,很受当时市场欢迎,温州解放北路当初卖的都是我们墨城窑厂的碗,说我们的釉水好。墨城窑瓷器产品还远销到浙江省宁波乍浦,上海十六铺码头,江苏的南通、江阴、泰兴、安庆、淮安,山东的牛庄,东北以及台湾等地。据说在内蒙也有看到墨城窑厂生产的碗盘,可能是江苏南通的人带过去销售。在文革时期其他窑厂停工情况下,而墨城窑厂照常生产,产量曾达到顶峰,产品通过水运远销全国各地,产值和销量一度达到顶峰。
  如今,虽然墨城窑瓷器、瓷片所剩不多,但上面偶尔可见的窑变痕迹和红色印记,仍诉说着窑火的炽热和制瓷人的乡土情怀。“驱逐日寇”“保卫祖国”……身为普通制瓷人,他们将浓浓的乡情融入了瓷坯。那些经1300摄氏度高温窑火烧制而成的器物牢固耐用,至今,个别老人家里还有留存。当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墨城窑这些老器皿时,惊叹于民间手工艺人的精湛手艺,那略显粗糙的外形、有时代特征的文字,瞬间勾起了我儿时对“嘎鹅碗”的记忆和那浓浓的乡愁。
  衰退解散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墨城窑厂的粗碗外省不要了,而江西景德镇和丽水龙泉的瓷器及时调整思路,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体制改变,以及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改造,抓住机遇,快速占领了全国市场。而墨城窑厂却因体制无法适应市场需要,技术和设备跟不上,慢慢地变成只供应温州本地市场,后来也卖不动了。1984年墨城窑进行了承包,1986年上报技改方案,但终因窑厂无资金积累,集资有困难,只好停产,最后于1989年宣布解散。历史原因比较多,处理起来也比较困难,原来有些没有折价,后来县政策落实办公室委托墨城乡政府处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每个倒闭的企业也各有一本心酸的账,里面的故事很多,恐怕一时难以说清。墨城窑厂,一个曾经辉煌、历经百年的基业,也像平阳其他的陶瓷企业一样,终因体制问题、设备简陋、技术落后、销路欠佳等原因倒闭,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最终倒闭,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今,窑厂的领导和工人们还是唏嘘不已。
  墨城窑作为老平阳颇具代表性的陶瓷生产企业,它的兴衰成败是众多本地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缩影。从兴办到鼎盛再到倒闭,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倒闭,百年沧桑,历史巨变,已经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坦的道路。当它们面对残酷的市场法则时,往往会变得遍体鳞伤,是传承还是变革?坚持本土还是跟随潮流?坚守单一还是更加多元?针对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自身及社会又该做出怎样的努力?这是许多民间工艺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墨城窑创作小组进行专题拍摄的初衷,希望通过对墨城窑、窑工、瓷器以及上面的符号追溯历史,感受岁月沧桑和时代变革,用影像重拾消失的记忆,唤起人们对本土历史和文化的共同关注。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拍摄和实地走访调查,本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关注和作为平阳人的强烈责任感,专题创作组成员们克服种种困难,几经讨论,几经采访,几经拍摄,几经制作,几经修改,直到最终定稿。在县文广旅体局、县文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20年7月15日—19日在平阳视觉艺术展览厅进行了《溯源墨城窑》专题影展,还印制出版了画册,市民们前来参观络绎不绝,温州和平阳各大媒体均进行了报道宣传。其中收录了上世纪墨城窑出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瓷器影像、老窑工的照片以及瓷片窑变的艺术影像,再现了老平阳以墨城窑为代表的陶瓷工业的前世今生。这些极具年代感的瓷器影像资料,唤起了人们对逝去历史的重温以及对本土文化的关注,感受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革,感受浓浓的乡愁。同时,作为首部以墨城窑为题材的专题画册,它也填补了我县陶瓷工业历史影像资料方面的空白,相信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收集多篇关于平阳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对苏步青教授故乡情的追忆、对马秀权教授优秀品格的缅怀、对南戏在平阳和剧中的遗存剧目的探讨,以及对平阳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呈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变迁。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平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感受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玉茹
责任者
王海髯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鳌江墨城办事处
相关机构
墨城窑厂
相关机构
墨城瓷器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