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绘与其故居南雁坎头顶新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33
颗粒名称: 陈正绘与其故居南雁坎头顶新厝
分类号: K928.725.5
页数: 4
页码: 147-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正绘是南雁坎头顶新厝陈氏开基祖,他重视教育并致力于家族文化的传承。他的家族在清末民初出了众多读书人,包括留学生和大学生,涉及多个领域。陈正绘还注重发展农桑蚕丝业和矿产业务,发明了硫磺简易煅炼法。他的家族传统和文化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为当地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平阳县 陈正绘 南雁坎头顶新厝

内容

乡贤陈正绘,系南雁坎头顶新厝陈氏开基祖。他重教兴业,三十而立,于1852年筹建古屋落成,迄今一百六十余年,现为平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登录点。该古屋设计颇具特色,主轴分明,左右大小对称,前后协调,结构功能齐全,可谓清代江南四合院木构建筑之典范。陈正绘之功绩更在于为山村古民居营造出浓厚文化氛围,至清末民国初,该厝出举人贡生四人,送外地读书十六人,其中留学日本四人。截至第五代,百年共出大学生二十六人,其中出国留学七人,从教者有十六人,能工巧匠多人。
  陈正绘(1822—1902),字汝响,号琴堂,清贡生,诰封五品衔,坎头陈氏六房顶新厝开基祖,传今九世,生四子,“均授教书耕,多所造就”。家学相承,入邑中蒙馆、学堂,或取入省城、京都贡院,或被选派留洋,多渠道让子孙接受教育,读书取仕,多有造就。长子振猛(庠生),次子振凑(州同衔),三子振集,四子振巽(增生)。他重教兴学功惠后世,自孙辈宏开(附贡)、宏读(清末举人)始读书之风鼎盛。晚清至民国初,计丁男四十二人中,送外地读书十六人,其中留学日本四人,即宏读(曾任财政部赋税司佥事,倡导新学)、宏馀(硫磺土硃简易煅炼法发明人)、基绵、基定。国内老牌大学毕业五人,即宏景、基填、基清(教授)、基淮、积楙(高工)。有传“坎头十八担书笼出门”,正绘公派下九担书笼或有几入列者。加上新中国初传承培养,五代百年,累加丁男九十二人,共出大学生二十六人,其中留学日、美、英、澳七人,先后从教者十六人,有宏开、宏读、基清、基启、基丰等史上教坛卓卓者。
  有四代孙基定留洋学成印染专业,于家乡推广种植靛青和麻桑,发展养蚕缫丝,印染乌纱和丝线。种桑养蚕,成为清末民初本土鼎盛产业。农历四、五月,春蚕上山(上麦草把结茧),挨家挨户门前露天立土灶,锅中水开即入蚕茧,每灶一妇女手持叉把,边搅拌边抽丝,抽出丝头绕卷在前上方丝梭,丝梭由轱辘带动绕卷,直到满梭,抽丝毕所剩即是蚕蛹,土称蚕子豆、娘子豆,红胖粒粒,见嘴馋的即任便捞大碗,回家烹制,热锅凉油煸干,葱姜蒜酒酱醋爆香,引来小孩成群,分享美味,不怕恶心的,吃着乐着。
  传至五代孙积三、积楠,已操有精湛打丝线技艺,并与南港同行工匠切磋交流,使产品精美,供不应求。打丝线是当时另一产业。农闲时利用该厝前后厅和中埕,前后三、四十米相距作工场,设备简便:丁字形固定挂丝架、丁字形移动纱戽架、搓打板等,操作一人或二人均可。先在后厅安好的丁字形丝戽架横梁上装上八个等距离丝戽,分别抽出八道丝头挂到前面一米相距的固定挂丝架上,挂丝架横梁上以长钉分隔成等距离八个挂丝档,操作工将抽出的八道丝头依次扎在八个挂丝吊坠顶端,再依次挂到架上相对应档位。接下抓举起移动丝戽架向前方跑动,随之带动丝戽不停出丝,直到终端的固定立竿,此时要横举丝戽架,再绕过立竿,让架上八道单丝有序绕定在立竿上,后又立举丝戽架返回,将八道单丝对齐固定挂架相应挂丝档,后将移动架安稳在后边一米相距的位置。此时前后二架上单丝还相连着,操作工即依次拉下八道单丝扎到对应的铜制吊坠上端,吊坠扎挂毕要拆断连着梭丝,紧接就是搓打丝线了。见工人左右手持搓板各一片,夹紧吊坠中部细条用力搓去,使每档位两条单丝迅速扭成一股,吊坠也随之向上缩去,并不停发出丝铜运动时美妙之音,直碰横架边,见音嘎然而止,更动听的是一个连一个依次搓过去,吊坠先后有序向上回缩,这样组合运动发出的响声犹如一曲天籁律音,十分悦耳。最后工序是收线,将终端立竿上八条线端向上挪出,往回对折再对折,拆下线头吊坠,便成八只丝线组合成品。若要打四股线,即须在未收线时将架档上八道线相邻两道相合拼,成为四道分别打线,便成四股丝线。
  发明家陈君毅顺应抗战之需,利用当地资源,试验成功土法冶炼硫磺和土硃、绿矾,并就地办厂开发矿业。君毅(1883—1943),名宏馀,正绘孙,日本早稻田大学商科毕业。北洋军政府时期曾在黑龙江省任职,其间协同胞兄陈经(谱名宏读,字藜青),组团带领邑人赴黑龙江开荒垦殖,退隐回乡后潜心研发矿产,成功发明硫磺简易煅炼法。其法:制备阴阳陶罐待用,阳罐高6.5寸,上口径1.5寸,肩径2寸,底径1.5寸,中稍宽,若腰鼓状;阴罐高3寸,上口径2寸,肩径2.5寸,肚稍大,底径2寸。工艺是先装料,将硫磺铁砂装满阴罐,捣实,以湿黄泥土封口并戳几个小洞孔,后将阳罐倒置插入阴罐至罐肩部,接下将装好料的阴阳罐一一移入炉窑内,窑中堆柴草煅烧,待炉温升高到硫磺熔化后即闭窑保温,半夜后开炉取罐。此时磺铁砂已熔化出透明硫磺液,流入下面的阴罐中,去除上面阳罐,趁余热将阴罐里的液态硫磺倒入陶制容器内,冷却即为成型硫磺。阴罐中下脚料砂渣还可利用制作绿矾、土硃等。
  陈正绘育人,耕读结合。“初置田数十亩”,发展农桑蚕丝业,又善农商并举。还勤俭持家,乐善公益,仗义施舍,开仓賑灾,成为闻名南北港望族巨富,能有力支撑子孙读书,且绰有财力筹建大屋,还在后边西山捐建文昌阁,从此文士联翩而至。后人赞曰:“顶戴官服饰,功名而立前。博经多武技,居积富粮絟。建阁招文士,赈灾开市廯。书香连百载,曾祖欲其然。”咸丰二年(1852),恰主人三十而立,顶新厝大屋落成。此屋占地十二亩,建筑面积约五千平米(未计小屋面积),木构古建筑为江南四合院之典型。大屋前后座共楼房二十间,其中后座两翼过水六间,左右厢房六间。另有单层小屋18间,占地800平方米。大屋通面宽50米,进深40.6米。以大厅为主轴,设计路巷、回廊、书斋、配房、小屋、闲庭、过道、坦地、水井、路沟、果园、围墙、门台等。其结构功能齐全,样式大小均左右对称,前后协调。四边家用石水缸、石磨、石捣臼,及四面板壁篾编和四角屋脊凤尾翘挑等,亦一一对应设置。中厅堂横梁悬钉十余块各方名士及官府赠赐匾额,前大坦旁摆着三对待用旗杆石。清代时若佳节喜庆宾客至,以官宅规格布置迎接。前廊停骄厅进入,打开前厅屏门,门扇文心雕凤镂空嵌镜。大厅左右栋柱楹联换新,皆后继秀才临场墨宝。从中迳入,前后大厅步廊左右两根粗大腾空立柱,楞形与鼓形础磉之上高擎承檩架梁,彩带花灯。立柱脚依有青白相间石鼓凳,凳底有莲花青石托垫。檐口八盏琉璃纱灯一字映红。中埕花簇地锦,两旁厢楼窗前吊柱栏栅,内厅“肃静”牌牍左右排开,八仙桌太师椅迎宾摆放,祖像神龛前香火彩烛,主人官服顶戴,恬逸端庄而喜气。撷前人口碑赞:曾祖开基大手笔,凤鸣新屋五云辉。中埕前屏厅双阔,边阁旁厢庭大微。廊回檐飞为幼设,梓园耕读出高围。该古屋于2016年被列入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而今年轻人纷纷外迁,旧屋年久失修,部分废于失管,濒临破落,昔日风光消去,拾句叹曰:古厅漠漠四合冷,闲庑危危三径寒。院帜庭花今何在,茨棘乱竹没千般。
  顶新厝大屋迄今一百六十余年,祖先留下颇具特色古建筑,凝聚前辈智慧心血,亟待今世后裔及有关部门重视,做好文化遗产修缮传承和保护。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收集多篇关于平阳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对苏步青教授故乡情的追忆、对马秀权教授优秀品格的缅怀、对南戏在平阳和剧中的遗存剧目的探讨,以及对平阳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呈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变迁。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平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感受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基预
责任者
陈正绘
相关人物
孙基定
相关人物
孙积三
相关人物
孙积楠
相关人物
陈君毅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日本早稻田大学
相关机构
北洋军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