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雁山下坎头村 黉门遗泽陈家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32
颗粒名称: 南雁山下坎头村 黉门遗泽陈家人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141-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雁荡山脉西北的坎头村,是陈姓家族的聚居地,已有375年的历史。陈家族人农桑并举,重视教育,培养出了众多贡生和留学生。陈振椒是平阳近代教育的改革家,他积极推广新式教育,并曾赴日本考察教育。陈家族人的善举和支教精神在当地传为佳话,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平阳县 南雁山 陈族

内容

在广袤的南雁荡山脉西北一隅,有一座雄奇秀丽的石狗山,石狗山下有一座粗犷古朴的坎头村,坎头村里住着500多户清一色的陈姓人家,在晨风夕月之间,陈家人聚族而居了375个春秋。明崇祯十五年(1642)许,陈君敬(1622—1696)自闽南漳州府云霄县来徙,但见此地襟山带水,有青山为屏,平野百里,东临古龙溪,南依玉家溪,遂结庐于山坎之上,后生齿日蕃,裔孙又析居山坎之下,始成村落,名坎头村。
  坎头陈族肇基伊始,农桑并举,耕读传家,棫朴芃芃,成为平邑一大望族。村中有一座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的陈氏宗祠,形制典雅,气势恢宏,现为平阳县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大门有楹联道:“水流颍川无二郡;祠对南山第一峰。”门庭两侧竖立八对旗杆石,其中一旗杆石刻有“光绪己丑年(1889)”字样,彰显着家族的荣耀。有清一朝,从陈家宅院走出的贡生很多(有些可能是捐来的),诸如陈时越(陈君敬五世孙)、陈思约、陈思极(陈君敬六世孙)、陈正芽、陈正绘、陈正韵、陈正汀、陈正随(陈君敬七世孙)、陈振椒(陈君敬八世孙)、陈宏开(陈君敬九世孙)。还有陈宏读(陈君敬九世孙),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清宣统元年(1909)中法政科举人。在陈宏读(即藜青)的影响和带动下,清末民初,从坎头出发,留学日本的很多:陈嵘(陈君敬七世孙)就读北海道帝国大学林科,陈振洛(陈振椒之弟)就读东京同文书院,陈宏儒就读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陈宏声就读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陈宏馀就读早稻田大学商科,陈振贺就读九州工业染科学校,陈基定、陈基绵(陈君敬十世孙)就读九州染科学校,陈载扬就读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一个幽闭的小山村,学风鼎盛如此,这在国内类似的村落中实为罕见。
  兴学支教 蔚然成风
  坎头陈家是著名的书香门第,素有“十八担书笼出坎头”的俚语。陈氏族人修文重教的善举,成为十里八乡的美谈。
  陈正绘(1822—1902),清诰封五品衔,其一向勤俭持家,善于居积,成一方巨富。他乐善好施,荒年设义仓,赈济灾民。他出资备械,设立民团,以保境安民。为保乡里文风昌盛,清同治年间(1862—1874),他于村之西山捐建文昌阁,由是黉门之士联翩而起。
  陈宏读(1877—1923),字藜青,陈正绘之孙。江苏试用知县,民国四年(1915)任财政部赋税司佥事。其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陈家祠堂右侧创办“致用学堂”,倡导新学,主授经史、舆地、格致等课程。他居家教授乡里子弟为乐事,训释大义,嘉惠学林,一时声名远播。次年,陈正荣自安吉县回故里坎头求学,入致用学堂,陈藜青为其取名“嵘”。越三年,陈藜青又帮助陈嵘赴日留学,这为未来中国著名林学家的诞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陈振贺(1885—1935),早年留学海外,知书达礼,热衷教育。民国十六年(1927),其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的儿子陈宏瑾,在参加北伐战争中不幸阵亡,其后数年间,陈家陆续领到当时政府发放的抚恤金计600元白银。民国二十四年(1935),陈振贺病危,在弥留之际再三嘱咐其夫人吕妙贞:“家中无论怎样困难,绝不可将抚恤金花掉,要把这笔钱用在支教或其他善事上。”民国三十一年(1942)夏,族内裔孙陈铎民筹办南雁中学,亟待兴建校舍。时陈夫人花700余元白银,购买了大量杉木、石磉等建材,正筹备于坎头坑内营造庵堂修善。陈铎民获知此事,特登门造访,吕妙贞深明大义,毅然将全部建材捐献给南雁中学。她随即发动100多个陈氏宗亲,敲锣打鼓义务抬送木料到二十里外的水头街,一时轰动了北港地区,此举掀起了“雁中”募捐支教的热潮。
  陈振椒:平阳县近代教育的改革家
  陈振椒(1873—1921),字子蕃,原名慕琳。宣统二年(1910)恩贡。年轻时师从陈际中(陈筱垞父),光绪十六年(1890)以县试第一名、院试第二名入学,就读于龙湖书院,师从著名学者、平阳县训导吴承志,“吴师小课,陈慕琳第一”(《刘绍宽日记》),同时受温州文化名流孙诒让、陈黻宸、陈虬、宋衡等主张变法维新、提倡新学的深刻影响,求真务实,博涉约取,致力于革新教育,以匡救时弊。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科举办学校,停办龙湖书院,创办平阳县学堂,陈振椒被聘任中文教员,是年正月,他在山门东屿倡办集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中旬,陈振椒与同仁刘绍宽联袂赴日本考察教育,历时70天。从东京帝国大学到村町小学,他们都认真参观,深入座谈,关注学校管理、学制、教学方法、教程内容及社会重视情况,同时还购置了一批教材和教具回国,为办好平阳的新式学校开阔视野。他提出了全新的办学主张,认为学务应“取法东西各国为改良之地”,首要任务是“广开师范学堂,培植中小学普通教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振椒携其侄陈民权在南雁创办龙里初等小学,尝试新式教育,声名日隆。因生源广进,一些贫困生无力外出升学,有鉴于此,民国元年(1912),陈振椒带头捐资献料,在坎头前垟宫旁新建怀新高等小学(南雁镇中心小学前身),并锐意革新。他发动师生带头剪辫子,倡导师生参加劳动,开辟操场,配备体育用具,开展体育活动,为学生订阅进步书刊,宣传新道德新思想,注重教育教学质量,聘请德高望重的教员……在平阳县内开新风气之先河。同年冬,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议会议员。民国七年(1918),陈振椒任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水头镇中心小学前身)校长。在这一所北港地区的最高学府里,陈振椒革故鼎新,进一步践行了自己教育创新的理念,尽心尽力把学校办成培养人才的摇篮。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他兢兢业业,宵衣旰食,终因积劳成疾,不幸于民国十年(1921)八月辞世。
  陈嵘:中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
  陈嵘(1888—1971),字宗一,陈君敬七世孙,祖籍南雁坎头村。清同治四年(1865)许,陈时员(陈嵘之祖父)听闻浙江安吉一带经历清军同太平天国军队的鏖战后,土地荒芜,于是携家带眷北迁千里垦荒,遂居焉。陈嵘出生于安吉县晓墅镇三社村,光绪二十年(1894)上私塾,光绪三十年(1904)只身回故乡坎头入致用学堂,次年转入平阳县学堂。陈嵘在平求学期间,生活上得到族内宗亲的接济,学业上勤勉致知,日益精进。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经陈藜青介绍,陈嵘入日本东京宏文学院日语班,夏,考取大学预科,宣统元年(1909)考入北海道帝国农科大学,民国二年(1913)学成回国,受聘为浙江省甲种农业学校(浙江农业大学前身)校长。民国四年(1915)任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南京林学院前身)教授、林科主任。民国六年(1917)1月,陈嵘在上海发起并成立了中华农学会,任首任会长。民国十三年(1924)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树木学硕士学位,次年开始受聘金陵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历时27年。民国十七年(1928),值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陈嵘领衔向民国政府呈文,倡议将原定于清明节的植树节,改为3月12日(孙文先生忌日),获得认可,沿用至今。1952年,出任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一职,直到终老。陈嵘自25岁主政农校,便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虚己乐闻,博学睿思的林业教育和科研生涯。其足迹踏遍祖国的千山万壑,毕生致力于树木分类学、造林学、林业史的教研,造诣精深,著作等身。30岁开始在《中华农学会会报》上连续发表《中国树木志略》,45岁出版《造林学概要》《造林学各论》,为近代中国造林学的奠基之作,49岁出版《中国树木分类学》,63岁出版《中国森林史料》,64岁出版《造林学特论》,73岁出版《中国森林植物地理学》,78岁完成《竹的种类及栽培利用》书稿。因长年的辛劳懋著,1971年1月10日,一代宗师陈嵘陨落了。苏步青博士为宗一陈嵘先生题撰“黉门遗泽,科苑流芳”的石碑,竖立于南雁坎头陈氏宗祠。
  陈铎民:南雁初级中学的奠基人
  陈铎民(1902—1993),原名陈基圣,陈君敬十世孙。光绪三十四年(1908)入致用学堂,民国五年(1916)考入浙江省第十中学校(温州中学前身),民国十年(1921)夏,以浙江省第二名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史地部。民国十四年(1925),应聘山东省立第七中学任教,次年春,应温州中学电邀,陈铎民旋即离鲁南下执教。民国十六年(1927)冬,少年同窗、中共党员施味辛(时任北伐军第十七军政治部负责人)派专人到陈家,约请陈铎民出任玉环县长,他志在教育,遂婉拒。在来年的春季开学典礼上,马公愚校长称赞:“陈铎民先生县长不做,宁可领25元维持费,献身教育,精神可嘉。”1937年夏,抗战爆发,陈铎民转辗浙苏各地任教,1942年夏,丽水沦陷在即,陈铎民被迫撤离所任教的浙江省联合高级中学,返回坎头老家。旋即,老学生吴仁鉴(震旦大学毕业)等登门邀请,陈铎民领衔在北港水头街开办暑期补习学校,以救济温瑞沦陷而失学的少年。时平阳北港尚无中学,在“不能让寒门子弟升学无门”的强烈呼声中,在社会各界和大批回乡避乱的大、中学教师的推动下,同年九月,在水头镇创办了“平阳县私立南雁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平阳县第二中学前身),陈铎民被公推为校长。草创伊始,陈铎民本着“教育救国,在困难时期为接济失学青年,培育人才而办学”的理念,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他聘请当地优秀教师,奔赴沦陷区礼聘知名教师任教,以艰苦创业,严谨治校,勤教乐学,树立了办学特色,“雁中”一时享誉东瓯。1945年夏,浙江省“联中”复办,崔东伯校长二度派员专程来水头邀请,盛情难却,为践约而惜别“雁中”。临别前夕,全校两百多名师生列队,高举“如坐春风”锦旗,敲锣打鼓,绕水头街一周,将锦旗送到陈铎民家里,一时传为佳话。陈铎民离任后,由“雁中”设备组长陈大法(原名陈基清,南雁坎头人,暨南大学毕业,陈君敬十世孙)接任校长。1946年夏,陈铎民回温省亲,被金嵘轩老校长再三挽留,重回温州中学任教兼任教务主任,直至全国解放。1958年,出任浙江师院附中(杭州学军中学前身)首任校长,建树卓著。1966年春,因身患疾病而离休,1993年4月与世长辞。
  石狗山下,坎头村宁静而美丽着。从陈家那黛瓦素梁的院落里走出来的大批饱学鲁之士,因浓郁的教育情怀,让百年古村鲜活,德泽流布四方……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收集多篇关于平阳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对苏步青教授故乡情的追忆、对马秀权教授优秀品格的缅怀、对南戏在平阳和剧中的遗存剧目的探讨,以及对平阳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呈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变迁。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平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感受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潘孝平
责任者
陈正芽
相关人物
陈正绘
相关人物
陈正韵
相关人物
陈正汀
相关人物
陈正随
相关人物
陈宏开
相关人物
陈君敬
相关人物
陈基定
相关人物
陈基绵
相关人物
陈载扬
相关人物
吕妙贞
相关人物
孙诒让
相关人物
陈黻宸
相关人物
陈虬
相关人物
宋衡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东京同文书院
相关机构
北海道帝国大学
相关机构
九州染科学校
相关机构
美国哈佛大学
相关机构
中华农学会
相关机构
震旦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