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芸一生的三大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29
颗粒名称: 陈仲芸一生的三大贡献
分类号: K825.4
页数: 7
页码: 120-1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陈仲芸先贤的教育事业及其对鳌江教育事业的贡献。陈仲芸不仅创办了鳌江书院,还担任了多项慈善职务。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发现并培养了杰出的学生张鋆,后者成为现代中国解剖医学的先驱。此外,陈仲芸还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陈再华,他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平阳县 陈仲芸 教育事业

内容

陈仲芸(1875—1932)先贤是鳌江人,原名毓琦,清末生员,年少时在其姑丈刘绍宽处受教,与王理孚同为刘绍宽的开门弟子。在老师刘绍宽的影响下,陈仲芸一生与教育结缘,虽然去世时年仅57岁,却为近代鳌江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陈仲芸从创办鳌江书院开始,他先后担任平阳县贫民习艺所所长、平阳县救济院院长,还身兼育婴堂、施药局等慈善工作。纵观陈仲芸先贤的一生,有三大成就值得一提:发现了一个好学生,培养了一个好儿子,创办了一所好学校。这三大成就值得后人尊敬和怀念。
  一、发现了一个好学生
  为人师者,最大成就莫过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张鋆是陈仲芸先贤的学生,平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现代平阳第一个名字收录《辞海》的名人。
  张鋆(1890—1977),字伯钧,鳌江镇东河人,父亲张邦安为人正直本分,在镇上一家商店做店员。张鋆幼年丧父,其母靠替人缝补浆洗,抚养张鋆和张镕(原广西医学院教授)兄弟俩,生活颇为艰难。
  张鋆有从小聪慧好学,陈仲芸甚是喜爱,也同情他的身世,所以予以格外的关爱和栽培。1904年,张鋆以优异成绩在平阳县学堂毕业。由于家贫,无力继续升学。陈仲芸先生爱惜人才,他不愿自己的高足从此失学谋生,便鼓励张鋆东渡日本留学。但张鋆家贫,无法筹措留学费用。陈仲芸先贤虽然也是一介清贫书生,家无余财,但他不仅倾囊相助,还亲自组织了一个募捐活动。1905年春,张鋆带着家乡父老资助的100块银圆,怀着救国大志,东渡日本求学,从此走上其医学生涯。
  1911年,张鋆毕业于日本慈惠专门医学校。民国十年(1921)、民国二十二(1933),两度赴美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理学院和卡内基研究所留学深造,攻读人体组织学,获博士学位,当选为美国解剖学会正式会员。张鋆曾历任江西医专、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校教授。他精通日、德、英三国文字,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人类学均有深刻研究,发表过一系列论文著作,主编《人体解剖学》,为解放后高等医科院校通用教材。
  针对西方反动学术权威,为了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散布“黄种人脑沟回与高等灵长类相似,不同于白种人”的谬论,为“黄种人是劣等民族应受天之骄子白种人统治”的观点制造理论根据,张鋆率学生齐登科,在抗战极端简陋困苦的条件下,一丝不苟地进行五十具尸体解剖,发表震撼中外的学术论文,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脑沟回与洋人并无区别,粉碎了长期统治医学界污蔑中国人民的论调,用科学维护中华民族和亚洲黄种人的尊严,使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觉得扬眉吐气。在协和医学院做实验时首次发现人类脑颅有一块被西方学者忽略的骨骼,因此被命名为“张鋆骨”,对脑外科手术作出重要贡献。
  由于张鋆少年离乡赴外国留学,长期在外生活工作,家乡故里对他的情况知之甚少,不知道鳌江竟然还有这么个大人物。其实张鋆教授是近代平阳最杰出人士之一,他被称为中国现代解剖医学先驱,生前担任诸多要职,是国家一级教授(相当于院士),其夫人余韵芳也是鳌江人,可以说他的一家是地道的鳌江人。
  张鋆的成就离不开恩师陈仲芸的鼎力扶持,没有当年恩师慧眼识才并悉心栽培,就没有张鋆教授的后来。后来陈仲芸先生的独子陈再华在广州从事革命被捕,张鋆教授曾参与救援,可惜功亏一篑。在陈再华烈士牺牲后,张鋆教授一直援助陈家,直至其后人长大成人。
  二、培养了一个好儿子
  陈再华(1904—1935),是陈仲芸先贤的独子,原名锡光,又名黄光,笔名白明、沙丹。陈再华七岁时进入鳌江公学读书,共读了八年。后又跟从徐志清、王冶青两位前辈学习国文,因此文学功底深厚。
  陈再华在求学的路上孜孜不倦,追求真理。1920年考入温州艺文中学,1923年夏到天津南开大学附中读了半年。1924年进入上海自治学院学习期间,接触到马列主义,因参加学运被开除。后入光华大学,在同学中结识共产党人,学会世界语,深入研读马列著作,奠定了革命人生观。
  民国十七年(1928),陈再华带着党的秘密任务,前往广州,公开的身份是培正中学国文教员。培正中学是一所颇有名气的教会学校,学生多是豪门子弟,老师也多名流学者,学校提倡师道尊严,师生之间少有交流。陈再华却与一般教师不同,虽然学识渊博,但是不摆架子,与学生关系亲密。他正直严谨,不沾烟酒,在培正中学仿佛是一股清流,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也被学校重用,身兼培正中学国文主任、舍监等诸多职务。陈再华以培正中学为阵地,先后成立“一般文艺社”“新兴文艺社”“争取言论自由大同盟”“左翼剧联广州分盟”,出版《培正文艺》《一般文艺》《新兴文艺》,发表大量诗文及译作。他率领学生到三元里等地参观,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九·一八”事变后,陈再华创作《奋起救国》歌词,被音乐家何安东谱成歌曲,响彻两广港澳大地,比《义勇军进行曲》还要早三四年,大大激发了南国人民的抗日斗志。1933年经周总理主持的中央特科批准,陈再华任中共广东省委成员兼负收集华南情报工作。1934年,他突然被捕关押,在狱中受尽酷刑的折磨,始终坚贞不屈。1935年1月24日,被枪杀于黄花岗。陈再华牺牲后,培正中学黄启明校长及同事王颂三冒着危险,协助同乡陈步阶将烈士遗体装殓偷运出境。运抵鳌江后,鳌小教师项经川带领鳌小学生前往接灵,肃穆地列队静候在江边,向烈士灵柩鞠躬致哀,亲人师友学生全都失声痛哭。刘绍宽老夫子挥笔写下了饱含血泪的挽联:
  逐炎洲翠,竟陷虞罗,叹异乡谁相救援,伤哉独行踽踽:
  生积善家,偏遭横祸,痛乱世难全性命,遑云天道茫茫!
  挽联深深道出了父老亲人内心的哀伤。项经川等友人将他部分作品定名《再华文拾》予以刊行,在那风雨如磬的年代,很多有志青年,就是读了他火热的文章走上革命道路的。
  陈仲芸对陈再华成长有着极深的影响。胞妹陈秀梅回忆到,父亲教育子女极为严格,有一次邻居孩子一直骂再华,再华忍不住回骂了一句。仲芸知道后命再华跪在地上,边训边打,再华一声不吭,也不哭,咬着牙让父亲打。后来在母亲再三劝阻下,父亲才停手。再华在文章里也提到,父亲“公正、严谨、坚苦、负责精神”给他莫大的影响。
  从陈再华的书信文章中可以读出,他对家人有着深深的眷恋,深爱自己的妻子勖华。但是为着家庭,他负重前行,宁可独自承受无边的相思之苦,为着能够节省开支,多寄一些钱回家。书信中,再华对二妹砥中婚姻困惑的指点,对妹夫羽玉失业的同情和鼓励,尤其对妻子的爱情表白,字字深情动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无限深情,洋溢着一个革命者的情怀。他不愧是父亲陈仲芸的好儿子,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三、创办了一所好学校
  清朝末年,中国备受列强欺凌,内忧外困,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剧烈。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危难之际,士绅阶层中的有识之士首先站出来,提倡“开民智,育人才”,大声呼吁“教育救国”。鳌江虽远在东海之滨,一场影响深远的维新思想运动悄悄拉开序幕。
  光绪二十三年(1897),陈仲芸和王理孚、王惺园等社会名士发起创办“鳌江书院”。中国当时是极度贫穷落后,办学经费无从筹措,陈仲芸他们不惧前清遗老的恐吓阻扰,毅然将文昌阁、娘娘宫这些社会公产用以办学,普惠大众。大业初兴,举步维艰,陈仲芸毅然卖掉自家几亩良田,筹集资金改建文昌阁。文昌阁在杨府庙(即海神庙,俗称杨爷殿)后面,厅廊相连,里面有许多泥塑偶像。为了要将这后殿改为学校,首先需要将那些偶像搬出去。工人们不敢动手,陈仲芸就亲自搬掉了泥塑神像。他的行动触怒了信仰神灵的乡亲,大骂陈仲芸是信洋教的洋鬼子,其实他什么教都不信,不过是热衷家乡教育的一介书生。陈秀梅校友百年校庆时回忆到,在改建文昌阁的那段时间,她的父亲陈仲芸每晚吃过饭,就提着灯笼,拖着多病的身躯,走进海神庙,摸到后殿去睡觉,直到改建完毕。事成之日,他向家人表示如同“又生了一个儿子一样高兴”。
  鳌江书院后改称“江北乡学堂”,这就是鳌江小学的前身。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者将几所小学合并作“鳌江小成学院”,引入现代学制,开设新式课程,鳌江小学正式创建时间习惯以此开始。此后学生逐年增加,学校渐渐有了声望。1904年,学校聘请日本留学归来的陈竞生和革命党人陶成章、陈大齐、龚宝铨等人来校执教,校内政治气氛也大为活跃。可是,学校因此被疑有革命党而易名为“鳌江公学”。其时,公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仲芸、理孚、惺园、性夫仍风雨同舟。以后,鳌江公学蓬勃发展,影响鳌江社会,一时“鳌江商业学校”“鳌江公浦学堂”“鳌江女子学校”象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陈仲芸始终主持共事,前后长达十三年之久。
  百年鳌小从文昌阁起步,1902年引进现代学制,易名鳌江小成学院。以后民国时期,范介生、温秉民任鳌江公学校长时,学校办学成绩卓越,几次受省教育厅嘉奖。抗战期间,鳌江小学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学校迎来又一个发展高潮。建国后,侯昆梅校长带领鳌小连攀高峰,收获省市重点小学乃至全国先进单位的殊荣。进入新世纪,鳌江小学搬迁吉祥路新校区,硬件设施一流,2020年秋季在校生达二千七百多人。学校百年人文一脉相承,艺术教育、家长学校、人文校史、校本教研四大办学特色交辉相映。
  树大有根,水深有源。百年鳌小从她诞生开始至到今天,学校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我们饮水思源,不能不感谢创办者,尤其是陈仲芸先贤。
  陈仲芸先贤一生热心教育、乐善好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的学生在他死后成立“芸社”,定期集会,赋诗、切磋学问,感念他的恩德。刘绍宽在《芸社记》中写道:“仲芸非有雄辞博辩倾倒一时以取声誉也,非有高门积赀表著乡里以相引重也,非有树植党授广通声气以号召徒众也”,虽然“名不挂仕籍,足不出里闬,但乡人无不其言而信其行”。
  刘绍宽还评价陈仲芸“立身治事有三善:曰诚、曰公、曰廉”。感叹他“居下而泽不流”,意思说,是他的社会地位限制了他不能发挥更大作用。然而,陈仲芸能够在鳌江这样一个小地方,做成三件大事:发现了一个好学生,悉心栽培,终成大器;培养了一个好儿子,为国捐躯,流芳千古;创办了一所好学校,百年基业,享誉桑梓。
  陈仲芸一生有这三大贡献,他的人生岂不是有价值的人生!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收集多篇关于平阳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对苏步青教授故乡情的追忆、对马秀权教授优秀品格的缅怀、对南戏在平阳和剧中的遗存剧目的探讨,以及对平阳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呈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变迁。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平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感受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崇洁
责任者
陈仲芸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张鋆
相关人物
张邦安
相关人物
黄启明
相关人物
王理孚
相关人物
王惺园
相关人物
陈大齐
相关人物
龚宝铨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美哈佛大学
相关机构
纽约大学理学院
相关机构
卡内基研究所
相关机构
中央大学医学院
相关机构
上海医学院
相关机构
北京协和医学院
相关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
相关机构
鳌江小成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