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鳌江记忆——《鳌江渡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25
颗粒名称: 民国鳌江记忆——《鳌江渡头》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5
页码: 98-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鳌江在民国时期不仅是老平阳的缩影,也是整个浙南闽东北区域的发展史的体现。其商贸兴盛使其成为浙南闽北的商贸经济中心,与温州具有同等的对外交流功能。鳌江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其地缘优势,在中国沿海地区首次被卷入全球市场的过程中,鳌江扮演了窗口和桥梁的角色。此外,鳌江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市镇截然不同的市民阶层,成为鳌江近代城镇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 平阳县 民国 地方史

内容

对于研究与发掘区域地方史,就鳌江而言,其实目前有个误区,有些认为研究民国鳌江只是目前鳌江镇范畴的历史。其实不然,民国时期的鳌江发展就是整个老平阳当年的缩影,是当时地方精英人物的聚集才能导致鳌江的迅猛发展。研究与发掘民国鳌江,就是发掘整个老平阳民国历史与瓯南——鳌江流域,甚至也是整个一部民国时期浙南闽东北区域发展史。
  民国鳌江是瓯闽小上海
  早在民国七年(1918),著名地理学家林传甲编撰出版的《大中华浙江省地理志·平阳县》载:“古鳌头为全县商业中心,茶、矾、海产所萃,由帆船装运出口。”《中外地名大辞典》载:“古鳌头市一,浙江省平阳县东南三十里,东濒东海,甫临鳌江。交通便利,茶、矾、海产咸萃于此,商业繁盛,为全县冠。”由此可见,其实至少在清末时期,鳌江就已是一个商贸兴盛之港口中心城镇。
  民国十二年(1923),鳌江港正式开埠。民国廿二年(1933),携渔业与船运之便,鳌江正式建镇,这是浙南闽东北地区现代第一个以经济贸易港口立镇的新型市镇,这是开天辟地第一遭,有学者认为,其对区域的发展影响,可与1927年上海市建立一样意义重大。
  当年鳌江建镇是一个完全依靠经济市场化行为发展起来的民国新式市镇,与以往依靠政治、军事行为设镇完全不同,可以说,鳌江是完全依靠现代港口贸易发展起来的浙南闽北商贸经济中心,其当时的商业地位成了具有与温州同等地位的对外交流功能的浙南港口中心城镇。时称“中国古鳌头”“瓯闽小上海”。
  民国鳌江何以崛起?一言以蔽之,鳌江在民国及近代以来的崛起,本质上是其地缘优势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变现。换言之,当时,在中国广泛的沿海地区首次被卷入全球市场的过程中,鳌江扮演了其窗口和桥梁的角色,使其一举发展成为浙南繁华的现代市镇,鳌江街头,海关、银行、邮局、医院、印刷厂、照相馆应运而生,商铺、商行、渔行林立,以“中国古鳌头”“瓯闽小上海”的美誉享誉中外而傲视浙南闽北地区,这正是其昔日荣光的投射与荣耀。
  随着鳌江开埠后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建镇后,鳌江人口迅速增长,时多达10000多人,完全是个新兴的市镇。鳌江社会经济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工商业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鳌江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镇中出现了与传统市镇截然不同的市民阶层,正在构成鳌江近代城镇的社会基础,并出现多个现代经济的同行商业工会(即商会)。民族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工人、个体经营者组成了近代鳌江新市民社会。新市民阶层已逐渐摆脱了传统乡族社会的束缚,他们所共同具有的一个特征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是鳌江社会现代转型的重要体现,鳌江也已具备了近代城市的初步形态。
  另外,民国鳌江为何当年能在外地报道较多?如《申报》《礼拜六》等报刊、副刊等。这是因当年鳌江港口开埠与鳌江建镇后,对外交流频繁,特别是直接与当时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通航后,当时世界上最时尚新生事物和国内外新闻潮流第一时间到达。这也大大提升鳌江实力与地位,促使其转变成了具有与温州同等地位的对外经济交流功能的浙南港口中心城镇。另外,鳌江也集聚了老平阳与浙南闽北及各地众多的文化、商业精英人物,才能烘托起当年的兴盛,“中国古鳌头”“瓯闽小上海”美誉名符其实。
  《礼拜六》刊载的《鳌江渡头》
  说起民国初期海派文学期刊,首先要提的就是《礼拜六》。《礼拜六》是民国初年市民文学期刊的“代表作”。创刊于1914年6月6日,王钝根编辑,孙剑秋、周瘦鹃一度参与,由上海中华图书馆负责发行。《礼拜六》创刊后,每周一期,内容活泼,很快就脱颖而出,备受欢迎。
  《礼拜六》每期大约两万册的发行量,成为当时的杂志之冠。前后两度出现、两度走红,并两度引起市民文学杂志中兴的潮流,前后出版两百期,影响中国文坛近十年。无论是考察民初文学的整体风貌,还是研究市民文学在五四前后的渐变轨迹,《礼拜六》都是无法越过的文本。对于这样一份重要杂志,学术界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当年上海有句“宁可不娶小老嬷,不可不看《礼拜六》”的广告语深入人心的,也代表着《礼拜六》在海派通俗文学期刊史上的地位。
  下面所刊载的文章《鳌江渡头》一文,笔者查询原刊载于《礼拜六》周刊(第十二号),出版时间:1947年,卷期(页):[第66期,15页],作者是董慧娟,具体个人情况介绍不详,笔者没有查据到具体资料,但从其所写的作品来看,应该算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影响力的作家。在《礼拜六》杂志能够刊登有关介绍民国时期的鳌江,也是少有,下面全文刊登,大家可以了解下民国外地文化人对鳌江的印象与评论。
  鳌江渡头
  董慧娟
  鳌江,虽为小镇,却属温州水道间的要塞,从那狭窄平静的埠头上,可泛一叶轻舟,漫游整个浙江省,有时也能坐上大轮船,北赴上海、青岛、天津、济南。南奔福州、厦门、广州、香港。以及通达到南北更遥远的地方。在地理关系上说,它该是温州的水陆门户,然而笼罩着那座小镇上的气氛,则较温州朴质,具有遗世的古老之姿。
  去年深秋,我在温州住了一个月,日久生厌,想回上海,恰巧朋友有信自鳌江来,说是在那经营渔业,尚称顺利。嘱我乘便住鳌江游玩一番,换换空气。于是,在友谊的挽留下,我便欣然赶到鳌江,开始认识了那个小镇的面目,而它的面目的唯一特点,即为静美。
  到鳌江时,已近黄昏,彩霞映在江面,闪耀着磷光,这是它给予我的第一种怡然的感觉。我所寓的又是临水的一间小屋,推开窗户遥眺,见初冬寒风,吹不枯小港港边的水草,见自悠然飘荡在天空,见那夕阳像一双红色的气球,又见港口有一艘庞大的南行轮船的烟突在冒烟,这是它给我的第二种欣然的感觉。这些景物别的地方早已司空见惯,本不足奇,可是因为环境里的色彩太好,一切平常线条,就显得有些不凡,而况我在都市里的漩涡中囚泳太久了,偶然间获得一点闲情,现对于这许多平淡的东西,格外会兴起亲切之感的。
  朋友来此无几,已成为小镇上交际很广的人物,他为我沽酒买菜,殷切招待,还邀来三四绅士之流人物,和我对斟聊天。酒,我是能喝,然而那边的茶,和温州、福州相仿,含上一些腥味,我对腥味素不习惯,所以望茶兴叹,不能下咽。朋友不知我的秘密,自然不会为我另外添茶。其实,人在兴奋时侯,真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虽说当前并无下酒之肴,我的酒兴依然不坏,结果竟喝了得酩酊大醉,不待终席,已和衣醉倒在一双竹榻上了。
  住在鳌江半个月,差不多就作了半个月的醉汉,醉熏以外,便在镇上东游西逛,找对象闲谈。那边的人,忠实朴质得很,男性、女性都富于热情,肯婉委,告诉我许多战争时期中的故事。彼此言语固然隔阂,因为往往站在听的地位,便竭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去猜测,却也不至绝对茫然。有时还留我午膳或晚膳,我因怕闻腥味,总是一走了事。镇上的商店不多,证明那边的人,消费程度有限。
  渡头有捕鱼船数十,也有渡船数十。渡船专为大轮船接客送客,但忙的时间少,他们或她们,闲来无事,便坐在船头,和倚在岸边小楼栏杆上的居民们说说笑笑,他们的生活是平淡的,在平淡的生活中,培养了精神上的愉悦之花。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收集多篇关于平阳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对苏步青教授故乡情的追忆、对马秀权教授优秀品格的缅怀、对南戏在平阳和剧中的遗存剧目的探讨,以及对平阳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呈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变迁。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平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感受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新祥
责任者
林传甲
相关人物
王钝根
相关人物
孙剑秋
相关人物
周瘦鹃
相关人物
董慧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