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工部尚书、学者林拱辰略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23
颗粒名称: 南宋工部尚书、学者林拱辰略考
分类号: K827
页数: 9
页码: 8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是老平阳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南宋,由于政治中心南移带来的影响,平阳出了众多文武进士,其中包括2名文状元和14名武状元。林拱辰是南宋平阳的一位著名文武双全进士,历任要职,曾任工部尚书充金国通谢使、淮西安抚等职。他因不附权臣而著称,并在出使金国期间表现出色。林拱辰的事迹在《吴郡志》、万历《温州府志》、乾隆《平阳县志·宦业》等史志中均有记载。他的历史资料值得深入挖掘,以展示其在历史上的更多真貌。
关键词: 平阳县 南宋 林拱辰

内容

宋代是老平阳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南宋,由于政治中心南移带来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终宋一朝,平阳不仅出了2名文状元,14名武状元,众多文武进士(700多位)。单老平阳一县,在《宋史》中有立传的,就有陈桷、萧振、徐谊、王自中、黄友、朱熠、潘方七人。另外《宋史》中有提到还有多人,如宋之才、陈岘、林拱辰、陈昉等人,他们都是老平阳人民的骄傲。
  这些进士之中,有众多朝廷高官,任职知府、各部侍郎以上的就有十几位之多,最高职务是武状元朱熠,水头人,官拜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是宋代平阳武科甚至文科进士中在朝廷中任职最高的官员。最近笔者查阅史料,发现盖竹林拱辰任职众多,同时又是一位著名学者。但是在历代志书中记载却很简略,因此觉得有必要将其历史资料加以挖掘,以求展示其人更多历史真貌。
  文武双全历任要职
  林拱辰(?—1216),字岩起,初名一鸣,南宋两浙东路温州平阳县凤林乡盖竹(今麻步镇盖竹村)人。孝宗淳熙五年(1178)武进士。淳熙八年(1181),改名拱辰,又中汪应辰榜文进士,历太府寺丞、借工部尚书充金国通谢使,除户部郎,出为提举浙西常平茶盐司,除淮西安抚、直宝谟阁(民国《平阳县志·林拱辰传》考证为“直秘阁”)淮东运判兼提举,历知扬州、婺州、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终吏部侍郎。林拱辰立朝刚介,以不附权臣史弥远、韩侂胄见称。其事迹见《吴郡志》、万历《温州府志》、乾隆《平阳县志·宦业》并有传,《宋史·宁宗本纪》等。
  自古进士有文武之分,历史上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南宋不例外。而林拱辰文武双全,他先于淳熙五年(1178)考取武进士后,三年后淳熙八年(1181)又中汪应辰榜文进士,成为了平阳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进士。此后步入政坛,历任要职。
  林拱辰考中文科进士后,先任官承议郎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诸司粮料院,官署名。宋初承唐制,有都粮料使,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分立诸司粮料院、马军粮料院与步军粮料院,后并马、步军为一院。掌文武百官与诸军俸料。承议郎南宋淳熙间为从七品。后升任大理寺主簿,在南宋大臣卫泾(1159—1226)《后乐集》卷一载有《承议郎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林拱辰依前官特授行大理寺主簿制》:
  廷尉之狱,民命所系,朕以文法吏与儒者参用,厥有深旨。尔学识敏茂,尝决两科,宰剧甚优,晓畅世务,盖有用之材也。列属棘寺,益试尔能。其钩考稽违,参订疑误,庶几助朕哀矜钦恤之意,毋曰簿书期会而已也。可!
  大理寺,官署名。为国家最高审判机构,掌决正刑狱。置卿、少卿、丞各一员,下设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宋承唐制,南宋初并省官寺,唯大理寺不并,重司直、主簿之选,增选试取人数。
  林拱辰任大理寺主簿事迹,史志无载。后升任职太府寺丞。据李之亮撰《宋代京朝官通考》载:“林拱辰,《宋史》全文卷二九下:‘(开禧三年六月)癸亥,太府寺丞林拱辰为金国通谢使。’”太府寺,官署名,元丰官制行,始正职掌,置卿、少卿各一人,丞、主簿各二人。“掌邦国财货之政令及库藏、出纳、商税、平淮、贸易之事。共设24个部门,与茶有关的主要是交引库、茶库等部门。太府寺丞,从六品上。掌判寺事。”
  林拱辰后于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借“工部尚书”充金国通谢使。众所周知,宋金之际,两国关系微妙,南宋是处于从属国地位,并不是平等国家相交。而出使金国是个苦差事,一般人敬而远之。林拱辰借工部尚书充金国通谢使,这就是朝廷给个头衔,其实并无实际职务与职权。其在出使金国期间发生许多故事,林拱辰不卑不亢,有所作为。具体详细见下文另一段。
  从金国回南宋后,因得罪于权臣韩侂胄,林拱辰被外放任职淮西安抚、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等事。据李之亮撰《宋代京朝官通考》载:“《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三五八:嘉定二年己巳(1209)“拱辰字岩起,淳熙武举。历太府丞、工部尚书,除淮西安抚,直宝谟阁、淮东运判兼提举。”按:拱辰任淮东运判在嘉定二年。”后任提举浙西常平茶盐司,据宋朝蔡幼学《德育堂外制·林拱辰浙西提举》载:
  朕选拔能士,详试外庸,或寄以镇抚之权,或付以诹询之事。职守虽异,倚任实均。尔志意坚强,论议慷慨,简自班列,往守边城。警遽方闻,整暇自若。朕察其可用,擢登郎闱,遂跻禹阁之华,俾涖介藩之重,而近畿将指,复难其人,载审厥宜,于焉改命。听辞寓直,以成尔谦。朕之用材,顾岂以彼此为间哉?其体睠知,一新风采。
  另据范成大《吴郡志》七:“提举常平茶盐事、朝奉郎林拱辰,嘉定元年(1208)闰四月到任,二年(1209)除直秘阁淮东运判,是拱辰尝为浙西提举。”此事与李之亮撰《宋代路分长官通考》、《宋代郡守通考·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合。南宋时,淮南东路转运使司置司真州(今江苏仪征)。据明隆庆《仪真县志》载,林拱辰任运判。林拱辰在淮南东路运判任上有所作为,林拱辰时与真州知州潘友文、吴机等人积极经营,真州(今仪征市)地方经济、文化很有振兴。
  真州,本唐扬子县属地,宋初升为建安军,宋真宗时因铸太祖、太宗像成,更名真州,治今仪征市,北宋时真州为南北水陆要冲,掌管江、淮、浙、湖、荆六路漕运和茶盐钱政的发运司驻于此,经济地位盛极一时。南宋偏安江南,真州地处江淮国防前线,丧失了南北漕运要冲的地位。南渡初年及开禧年间金兵南窥长江,真州皆首当其冲,破坏极其严重终南宋之时,一直处于衰落之中。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趁着开禧北伐失败后宋、金双方再次妥协带来的短暂的安定岁月。
  真州古迹众多,嘉定初(1208)运判林拱辰、郡守潘友文再次修复真州澄虚阁、清宴堂,重刻欧阳修《东园记》,复刻苏东坡煎麦门冬饮诗于堂之北窗。运判林拱辰刻石真州东园中共乐堂之北窗,其题中‘睡起’上有‘馆寓东园一日’六字,送’上有‘急’字,较诗序篇尤完备,仪征旧志截之甚祥。另外在林拱辰主政下,当地梅园又重新兴起。明朝隆庆《仪真县志》卷二载:“梅园:在县西十五里,内有古意亭,嘉定间吴机建。”嘉定九年(1216)曾任真州录事参军的刘克庄晚年在文章中回忆说:“余尝游于仪真之梅园,极目如瑶林琪树,照映十余里”、“极天下巨丽之观”《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06。称梅花连绵“十里”,可见当时梅花种植规模之大。这是林拱辰淮南东路运判任上的主要政绩。
  南宋嘉定六年至七年(1213-1214),林拱辰出任扬州知州,据李之亮撰《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载:“林拱辰字岩起,平阳人,淳熙武举,换文登第。除淮西安抚,直宝谟阁、淮东运判兼提举、知扬州,改婺州。”
  南宋嘉定七年至八年(1214—1215),林拱辰任婺州(今金华)知州,据李之亮撰《宋两浙路郡守年表》载:“嘉定七年甲戌(1214),林拱辰,《金华府志》:“林拱辰,平阳人,嘉定间由朝奉大夫任。”嘉定八年乙亥(1215),林拱辰,《宋会要·职官》七五之九:“(嘉定八年九月二十三日)知婺州林拱辰与宫观。理作自陈。”朝奉大夫为从六品上,当时林拱辰身体已经不好,“以臣僚言:“拱辰每每卧病,间一出厅。”
  另外,李之亮撰《宋代京朝官通考》载:嘉定九年丙子(1216),林拱辰,《会要·职官》七三之五〇:“(嘉定)九年二月二日,监六部门林拱辰与在外合入差遣。”【六部监门】,据史料载:宋代六部监门官一员,掌司门钥。绍兴二年置。选升朝文臣有才力人充,仍令六部踏逐奏差。序位、请给依寺、监丞,郎官有阙得兼之。总体上,林拱辰为官“历有政声”。另有弘治《温州府志》、《东嘉先哲录》载其有任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宝谟阁直学士,终吏部侍郎。
  出使金国 不辱使命
  宋金交战期间,南宋派出的泛使有通问使、奉迎梓宫使、祈请使、通谢使。战时遣泛使频繁,亦显示南宋通和心切。上文说道林拱辰于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借工部尚书充金国通谢使之事,因行文过长,此段展开详细叙述,来看看林拱辰任通谢使出使金国的来由去脉与期间发生的历史经过。
  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已出任太师、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为求盖世之功,收复中原失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倡议北伐。主持发动了对金的军事进攻,史称“开禧北伐”。但由于韩侂胄对形势判读失误,军事准备不足,同时用人不当,不久,南宋诸师败绩,复主和议,一再派壮士任通谢使致书金人,均未能获得实质性进展。
  所谓“通谢使”,指的是开禧三年(1207)前后,南宋派往金国的求和使节称“通谢使”,共遣三次。第一次于开禧三年四月,遣方信孺以“奉使金国通谢国信所参议官”身份与金议和。第二次,开禧三年六月遣林拱辰为“金国通谢使”。第三次,“嘉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诏起居郎许奕、门舍人吴衡差充通问金国使、副。既而改作通谢”。盖因宋金交恶,由宋先启衅北伐,故这三次遣使,使名称“通谢使”。
  宋金两国自“隆兴和议”(1163)以来,双方都经历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到开禧二年(1206)已有43年。这时金国人口已发展到4800万,南宋2800万。在政治上、经济上双方都比较稳定,总的形势是金强宋弱。在这种形势下,韩诧胄出于巩固个人权位的动机,不顾群臣的竭力反对,冒险出兵,很不明智。在前线失利,军力损失过半(南宋包括三衙和江上诸军原有33.8万,开战后仅三个月,仅剩16.1万),在金兵大举反攻的情况下,韩侂胄惊慌失措,从开禧二年11月至开禧三年11月,数次派人赴金营求和。
  在遣萧山县丞方信孺出使金国议和时,金国提出割让两淮、增加岁币、犒劳将士、索还归正人、索要韩侂胄人头等五项要求相要挟,和谈失败,未果。开禧三年(1207)六月,南宋遣太府寺丞林拱辰为金国通谢使,右骁卫中郎将林仲虎副之,按此事《金史·交聘表》不载,据《宋史全文》卷二九下载:“(开禧三年六月)癸亥,太府寺丞林拱辰为金国通谢使,右骁卫中郎将林仲虎副之。”林拱辰与方信孺一起,携带国书及同意给予通谢钱一百万缗的口信,再赴汴京。金人提出,宋朝必须将正隆以前的岁币付,两国边界以现在为准,并且索要犒军银两数千万,还要将用兵主谋缚送金营。
  而金国对南宋的议和条件仍不满意,并以“诛杀禁锢”要挟二人。林、方二人针锋相对:“留在这是死,辱没君命回去后也是死,不如现在就死在这儿。”恰巧四川地区宋军攻取大散关,金人不敢妄为。林、方二人方回到南宋朝廷,回朝后,在朝堂上汇报时不敢明言,在韩的一再追问下,才约略提到。韩侂胄听后大怒,将林拱辰调出京都,改任淮东运判兼提举。将方信孺贬官三级。不久,朝廷改以王楠出使金国,订立和议,增加岁币,将北伐主谋、宰相韩侘胄斩首送给金廷。
  这个金国通谢使是个苦差,一般官员都不愿担任前往,林拱辰为了南宋国家安危,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前往,其在为金国通谢使任上,面对强敌,历经生死考验,不卑不亢,只可惜史料记载过少。而时任副使林仲虎擅作诗文,《宋诗纪事补遗》收录有他的《出疆》诗一首记载此行:
  去时不敢留姓名,一身万里鸿毛轻。征鞭不返长淮水,正恐来者愁此行。吁叹此行良独准,出门儿女更辛酸。平生崛强身是胆,自许虎口能生还。犬羊异种犹人类,惟有肝胆倾相示。此语历历端不诬,毕竟言之无二意。从前鸥鹭奋不飞,机心一动成惊疑。愿言嘻嗑啖儿齿,直到齿落儿不知。
  从林仲虎诗中可知可见,对于出任金国通谢使这个苦差职务一般而言,官员们都是置生死于度外,虎口求生。而遗憾的是林拱辰由于文集无存,史料失载,因此也是没有办法可展开叙述。但能平安返回,总体上林拱辰算是不辱使命,还是有所作为。故后史料文献称其“立朝刚介,以不附史、韩见称”。
  文学世家 经学大家
  林拱辰立朝多年,人脉丰厚,其与当时朝中名流交往甚广。南宋大儒朱熹是其好友至交,曾于庆元五年(1199)二月,在众弟子陪同下,来到平阳并拜访林拱辰盖竹府第,并写下《过盖竹二首》诗:“二月春风特地寒,江楼独自倚栏杆。个中讵有行藏意,且把前峰细数看。”“浩荡鸥盟久未寒,征骖聊比驻江干。何时买得渔舟就,乞与人间画里看。”时盖竹林氏裔孙为了朱熹来访,专门在当地兴建一所“朱林祠学”,以供后辈钦崇与祭祀。这事在后来明朝宋濂《平阳林氏祠学记》有载。
  林拱辰不仅交往当世名流,而且也喜欢交往年轻的后辈学人,在南宋著名学者李刘《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二六有《代回浙西林提举拱辰启》一文记载,全文如下:
  簪笔何功,蒙误恩之起废;函笺为惠,感妙语之嘘枯。或承之羞,不知所贺。恭惟某官高谊绝俗,厚德镇浮。宜颉颃于飞霞,犹簸弄于明月。驾彼四牡,名大震于京师;遗我双鱼,光自生于庭户。某拜命之辱,有味其言。咫尺不违颜,虽少华于末路;八十犹行脚,谅见笑于大方。
  李刘(1175—1245),字公甫,号梅亭,崇仁白沙(今江西崇仁县)人。南宋后期骈文作家。嘉定元年(1208)进士,初任宁乡县主簿。后在四川荣、眉两州任知州,后担任西南一带的漕运使,统领成都等诸路军马,掌八印于一身。后迁两浙运干,历任礼部郎官兼崇政殿说书、起居舍人、吏部侍郎、中书舍人兼直院,宝章阁待制等职。他治事果断,措施得当,僚佐无不叹服。
  另外林拱辰还是南宋杰出一位学者,研究《诗》《春秋》。著有《诗传》刊于平江,朱彝尊《经义考》注(佚),引《温州府志》曰∶“拱辰,字岩起,平阳人。淳熙戊戌武举换文登第。历广东经略安抚使。”清末大儒孙怡让《温州经籍志》曰:“林安抚拱辰,万历《温州府志》、乾隆《平阳县志·宦业传》并有传”。
  宋时平江府属两浙西路,浙西提刑、提举于此置司。范成大《吴郡志》七:“提举常平茶盐事、朝奉郎林拱辰,嘉定元年四月到任,二年除直秘阁淮东(南)运判。是拱辰尝为浙西提举(旧府志、县志并未载),《诗传》之刻当在其时矣。按:《宋史·宁宗本纪》有林拱辰,金国通谢使,不知是否一人。”
  另据《温州府志》及《宋史·艺文志》载,林拱辰另撰有《春秋传》三十卷,刊于婺州(金华),佚。其事见《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二载:“林拱辰,字岩起,平阳人。淳熙武举换文登第,历太府丞、工部尚书,累知扬州、婺州、广东经略安抚。立朝刚介,不附史、韩。有《诗传》刊于平江,《春秋传》刊于婺州。弟应辰,字渭起,同榜进士,监尚书六部门,著有《易说》《骚解》。”
  盖竹林氏乃书香门第,拱辰弟林应辰,字渭起,淳熙八年(1181)进士,与其兄拱辰同榜。授安溪县令。著有《易说》《龙冈楚辞说》(应即《骚解》),佚。弟林齐贤,字思斋,嘉定元年(1208)进士。长子林嗣宗,字廷之,福建同安主簿、漳州签判。次子林士囦,南剑州通判。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收集多篇关于平阳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对苏步青教授故乡情的追忆、对马秀权教授优秀品格的缅怀、对南戏在平阳和剧中的遗存剧目的探讨,以及对平阳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呈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变迁。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平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感受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新祥
责任者
林拱辰
相关人物
陈桷
相关人物
萧振
相关人物
徐谊
相关人物
王自中
相关人物
黄友
相关人物
朱熠
相关人物
潘方
相关人物
朱熠
相关人物
吴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诸司粮料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