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平阳县志》整理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17
颗粒名称: 民国《平阳县志》整理后记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5
页码: 50-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
关键词: 平阳县 民国 县志

内容

民国《平阳县志》点校整理工作终于结束,整理本即将付之梨枣。搁笔的一刹那,内心顿时轻松了许多,回首近三年来的点校整理时光,感慨良多。
  民国《平阳县志》全书一百三十馀万字,皇皇巨著,内容宏富,倘若没有专业的知识和充足的时间,整理实在不易。即便整理出来,想要付梓出版,费用亦非少数,所以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单位或个人愿意担此重任。然而,民国《平阳县志》是一部优秀的志书,其广搜博采,考订精当,被誉为“近代浙江方志之佳作”。想要了解和研究平阳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化,此志不可不读。在平阳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借阅纪录中,此书至今保持着最高的借阅次数。由于原书为竖排繁体字,且没有标点符号,普通读者阅读还是有不小的困难。鉴于此,有文史学者呼吁早日整理出版民国《平阳县志》,以飨读者。2014年,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图书馆研究馆员卢礼阳先生在市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建议及早落实民国〈平阳县志〉重版专项经费》的提案。卢先生热心公益性文化事业,对温州文献、历史掌故又颇为熟悉,他的提案是有相当分量的。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民国《平阳县志》整理出版工作未能得到热烈地响应。
  2015年春节期间,笔者在单位值守,偶遇县方志办陈盛奖兄,谈及卢先生的提案及县志整理一事,二人叹息良久,一时相顾无言。我趁机向陈兄提出由平阳县图书馆牵头整理民国《平阳县志》的想法,得到了他的肯定和支持,这给了我极大信心和动力。春节过罢,我向时任平阳县图书馆馆长林天利汇报了由图书馆牵头点校整理民国《平阳县志》的想法,得到了林馆长的热情支持,随即我们便着手撰写《关于点校整理民国(平阳县志)的建议》,从整理民国《平阳县志》的必要性、优势和面临的困难等方面作了阐述,经过林馆长不懈地努力和局党组慎重研究,民国《平阳县志》整理工作正式立项,并被列为县文广新局重点工作。接着我们成立了民国《平阳县志》整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编辑部,办公室和编辑部设在县图书馆,办公室负责后勤协调,编辑部负责全书的点校整理工作。
  2015年5月,我们开始着手谋划整个点校整理工作,从制定整理计划、编制预算、挑选点校人员到文字录入、选择底本、撰写凡例、任务分配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完善。比如挑选点校者时,我们既选择了一些熟悉本地历史文化的学者,也加入一些熟悉点校整理业务的年轻人,同时注重老、中、青人员的搭配。既要保证整理的质量,又可以培养锻炼新人。
  民国《平阳县志》点校整理工作具体分工如下:陈崇华负责《舆地志》《建置志》,李成廉负责《学校志》《食货志》《武卫志》,陈正印负责《风土志》《职官志》《选举志》,赵丹负责《人物志》《神教志》《经籍志》《金石志》,张奋负责《古迹志》《杂事志》《补遗》《正误》《考异》,郑振国负责《文徵内编》,陈盛奖负责《文徵外编》。赵丹、陈盛奖二人负责整部书稿标点、文字审校工作,其中赵丹为民国《平阳县志》点校整理工作的主持者,负责全书的编辑及点校整理工作的管理。
  古籍点校整理工作绝非易事,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随意加几个标点那般简单,这其中涉及到底本选择、疑难字辨识、字体转换、文献审读、内容校勘、学术考证等方面。古籍整理既需要有语言文字、文献、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广博知识,又要求我们要有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甘于寂寞的精神。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对错分明,古籍标点中,不同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结果,所以即使再权威的学者也很难保证不出错误。比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被公认为古籍整理的典范,然而一经出版,标点勘误的文章亦层出不穷。汉字音、形、义的关系比较复杂,通假、繁简、异体等关系大多都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在整理中不能不加辨识、随意转换。例如,在民国《平阳县志》底本中,“已”“己”“巳”三字往往混用不别,空闲之“闲”与空间之“间”皆作“閒”,我们在整理中就要根据语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又如,“於”字的简化字为“于”,但当“於”作语气词“於戏”讲时,语音语义发生了改变,就不可随意简化作“于”了。标点古籍也有很多细节,例如,句子中只用引号而不用冒号,末尾的标点需放在引号外边。引号末尾附加有不属于原文的语气词时,下引号放在附加语气之上,上引号的前面也不宜使用冒号。又如,《咸淳临安志》、雍正《浙江通志》,此二书的书名号位置有所不同,年号一个在书名号里面,一个在书名号外面,之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标点形式,就是要看原书的题名本身是否有加年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兹不赘举。
  民国《平阳县志》虽然堪称典范之作,但受当时条件限制,也有一些不足。比如,《金石志》中的一些石刻文献收录不全,录文有误等,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会尽可能根据最新的考古成果进行勘正。又如,《文徵外编》中刘克庄的文献多录自上海涵芬楼藏赐砚堂钞本《后村先生大全集》,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版本错误较多,在进行版本调查、反复比较研究后,选择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后村大全集》对底本进行了勘正。
  在整理过程中,对于一些字书未收或者难以输出的文字符号,我们或采用造字,或采用截取图片的形式来处理,特别是《金石志》中有大量的残缺文字和特殊符号,一是难以输出,二是为了存真,我们都采用了截图的方法来呈现。
  在点校整理民国《平阳县志》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新的发现。例如通过文献比勘,我们发现民国《平阳县志》的多个印本之间存在异文,或改字,或增加新的内容,或删减文句,或打墨丁。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异文多达一百多处。由此可知,民国《平阳县志》并非一次刻成,而是经过了多次剜补修正。我们认为,民国《志》在民国十四年(1925)刻成付印后,因陆续发现字句等错误,不得不通过挖补的办法改正错误,这个过程持续到民国十五年(1926)。有人根据牌记将此志定为民国十四年刻本,从这个发现来看,将民国《平阳县志》的刊刻时间定为民国十四年至十五年刻为妥。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刻本的用字来探究地域的历史文化,比如本书“〓”“垟”“〓”等字习见,这些字其实就反映了浙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交通历史文化。
  千淘万漉虽辛苦,一波三折终收获。民国《平阳县志》的杀青付梓凝聚着众人的汗水,首先要感谢平阳县原文广新局和现文广旅体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政策和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障。特别是在王扎艇局长的关心和重视下,整理出版工作完成临门一脚:感谢林天利同志,在最初项目申报、经费争取上做出的不懈努力:感谢平阳县图书馆黄静、郑经盾等馆长的鼎力支持,协调解决后勤保障及出版招标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感谢平阳县图书馆同事们的通力协作和理解支持;感谢卢礼阳、林军等先生在图书出版、后勤管理方面的指导建议;感谢李成廉老师为县志点校整理提供了可资校勘的重要版本;感谢平阳县档案馆包崇调同志在资料查阅和县志地图复制方面提供的便利;感谢中华书局编辑同志,对稿子进行了仔细审校,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使稿子减少了许多错误和不足。最后,特别要感谢点校小组成员们的辛苦付出,尤其是盛奖兄在质量上的把关。
  民国《平阳县志》总纂原是江西宜黄人符璋,然而修志不久,符璋便“辞就沪上修书之聘”,离开了平阳。副纂刘绍宽便负责志书的纂修工作,是实际的总纂,为此志的纂修呕心沥血。2017年我们完成了民国《平阳县志》点校整理工作,正值刘公诞辰150周年。如今,此书得以顺利出版,算是对刘公最好的纪念。
  民国《平阳县志》整理本出于众人之手,点校者水平有别,加之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舛误在所难免。如果稿子的付梓出版能够为读者查阅资料、学习研究带来一丝便利的话,这完全是大家的功劳,至于书中的错误和不足,皆由自己学识浅薄、粗心大意所致,恳请诸位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民国《平阳县志》整理本于2020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收集多篇关于平阳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对苏步青教授故乡情的追忆、对马秀权教授优秀品格的缅怀、对南戏在平阳和剧中的遗存剧目的探讨,以及对平阳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呈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变迁。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平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感受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赵丹
责任者
卢礼阳
相关人物
林天利
相关人物
陈崇华
相关人物
李成廉
相关人物
张奋
相关人物
赵丹
相关人物
陈盛奖
相关人物
郑振国
相关人物
黄静
相关人物
郑经盾
相关人物
卢礼阳
相关人物
林军
相关人物
李成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