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在湄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413
颗粒名称: 苏步青在湄潭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9
页码: 17-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苏步青教授在贵州湄潭度过了六年的艰苦生活,期间他一家与生物学家罗宗洛一家合租在破庙中,生活简朴贫困。尽管物资紧缺,苏步青教授仍坚持教学和科研,通过讨论班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同时,他也开垦荒地种植蔬菜以补充生活所需,这种艰苦的生活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在湄潭期间,浙大坚持教学和科研,产生了国际影响,被誉为“东方的剑桥”,其中苏步青执掌的数学系贡献突出。
关键词: 湄潭 苏步青 生物学家

内容

1940年5月26日,苏步青跟随浙江大学第一批西迁大军来到贵州湄潭,至1946年5月才随校迁回杭州。苏步青与家人在驻地湄潭生活了六年之久,从此与湄潭结下了不解之缘。
  艰辛往事
  在湄潭,苏步青一家与著名生物学家罗宗洛一家合住在县城南关一座叫朝贺寺的破庙中。苏步青曾经对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施亚西(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说过:“在贵州湄潭时,什么都没有,生活很艰苦,幸亏你舅舅用木头给我做了张桌子、凳子,可以用来吃饭看书……”虽未必“家徒四壁”,也可见简陋贫困到了何等程度。
  当年湄潭县城仅有1000多户人家,要养活数以千计的浙大师生和家眷,还有国民政府第十七临教院、实验茶场以及从沦陷区逃难来的数千人,物资十分紧缺,“鱼米之乡”史无前例地出现物价暴涨。苏步青每月350元的教授薪金,实在难以维系一家8口人的生活。于是苏步青就买了把锄头,把破庙前向阳的半亩荒地开垦出来,种上红苕和蔬菜,以补充生活之不足。每天下班回来,除了备课、研究外,还要忙于与夫人一起给地浇水、施肥、松土、除虫。苏步青小时候干过农活,对此得心应手,于是多了个“菜农教授”的美名。一次,湄潭街上的菜馆蔬菜断了供应,他们知道苏步青教授那里有花椰菜(俗称花菜),就特地派人去要了好几筐。苏步青曾作诗记述了当年种菜度日的生活:
  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
  曲渠疏雨水,密栅远鸡豚。
  丰歉谁能卜,辛勤共尔论。
  隐居那可及,担月过黄昏。
  为了纪念苏步青,浙大西迁主题餐厅将一道“苏家杂粮”的菜品保留至今。
  那时湄潭人把吃猪肉叫“打牙祭”。多数人家每月初二、十六才吃肉,农民每月还吃不到两次,一般是在过年过节才有这个待遇。艰苦条件使得浙大教授们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吃肉少了,都说“菜根香”了,不但是粗茶、淡饭、布衣裳,要是粮食不济,还得“瓜菜代”。苏步青子女最多,经常将红苕当作主粮,用水煮熟后蘸盐巴水当饭吃。由于营养不良,苏步青一个儿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还有一个儿子,抗战胜利后,路过武汉才第一次吃到白糖,竟惊奇的问:“爸爸,怎么会是甜的呢?”
  在湄潭的一天傍晚,苏步青正在家里翻晒将要霉烂的山芋。竺可桢校长到浙大湄潭分校视察,专门到他家看望,进了门便问:“搬此物何用?”苏步青如实告知:“这是我近几个月赖以生活的粮食。”竺可桢哪里知道,苏步青一家生活是如此艰辛,随后,便对浙大附中校长胡家健说:“今后把他在附中读书的两个儿子,改为公费生免交膳费。”苏步青儿子拿了竺校长手书去办手续,由于家中抽不出两条被褥供儿子住校,不符合公费生规定,所以仍不能享受该待遇。不久竺可桢闻知此事,又“特批”可以住在家里,又能同时享受公费生待遇,从而减轻了苏步青两个儿子的费用。第二年,竺可桢校长把苏步青作为“部聘教授”上报教育部并获批,他的工资从350元提升到700元。在当时,这些钱虽不过买三担米而已,但却解了苏步青一家燃眉之急。
  由于全家多年没有添置新装,苏步青就穿着缀满补丁的衣服走上讲台。每当他转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的时候,学生们常会对着他的背后指指点点:“看,苏先生的衣服上三角形、梯形、正方形,样样俱全!”“看,屁股上还有螺旋曲线!”苏步青在八十年代庆祝教师节的时候,回想起执教于湄潭时的艰难岁月,写了一篇《冷板凳与菜根香》文章,其中有一首《忆江南》小令词曰:“教师节,秋日亦春风。冷板凳浮沧海外,菜根香透旧斋中,回首思无穷。”还说:“一谈到菜根香,我就想起抗战期间跟随浙江大学‘流亡’(这是影片《流亡大学》里所采用的词汇,我对此虽不完全赞同,但姑且借用一下),到遵义附近湄潭的情景来。那时一家八口在破庙里安身,生活困难,吃地瓜、蘸盐巴过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我刚满四十岁,在庙前开垦出一块大约半亩荒地种蔬菜,夜晚在桐油灯下还在吟诗作乐。”
  科教成就
  浙大在湄潭期间克服万重困难,坚持教学和科研,恪守“求是”学风,使得这所处于黔北穷乡僻壤的学校产生了国际影响。1942年11月,被前来参观考察的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称誉为“东方的剑桥”。其中,苏步青执掌的数学系贡献是比较突出的。那时,苏步青即使躲避空袭,也不忘带着文献,在防空洞里坚持研究,举办讨论班,通过介绍文献、资料,报告读书心得,宣读科研成果等严格要求,培养了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工作的能力。在讨论班上苏步青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经过讨论答辩,使论文达到较高的水平。讨论班报告通不过者不得毕业,对青年学生无形中也有一定的压力。那时候,数学系学生之用功,在整个浙大湄潭校区是最出名的。每当深夜,如果还有亮着烛光的房间,那里住着的一定是数学系的同学。
  白天苏步青潜心教学,夜晚他把一盏烟熏火燎的桐油灯摆在菩萨香案上,看书写作,苦心孤诣。在射影微分几何学方面,苏步青用富有几何意味的构图来建立一般射影曲线的基本理论,写出《射影曲线概论》一书。苏步青还研究了许多重要类型的曲面和共轭网,得出内容丰富的几何构图,特别在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图(T4)方面,研究了周期为4拉普拉斯序列。苏步青研究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情况,要求它们对角线构成一个可分层偶,这种序列在国际上被称为“苏链”。1946年出版的《射影曲面概论》专著,是这方面的总结。
  苏步青在湄潭时,数学研究转入一般空间微分几何为重点,对于一般空间的微分几何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苏步青得到了射影形式的可积条件,研究了仿射同构、射影同构及其推广,在讨论这种空间的几何结构时,苏步青推广了嘉当有关平面公理的研究。苏步青在一般空间几何学方面的成果,获得了我国第一届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湄潭的六年间,苏步青本人先后发表论文近100篇,编撰数学专著和教材多本。仅1940年一个学期,就在中国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寄往国外发表的多达20余篇,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由于数学研究的重大成就,他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兼学术委员会常委。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76年美国数学代表访华团在总结中指出,在浙江大学建立了“以苏步青为首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
  据统计,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是创造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现象。
  诗词雅集
  苏步青不但是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也堪称一位不凡的诗人。一生创作古典诗词五六百首,并著有《苏步青业余诗词钞》,有些诗作被选入《历代诗词选注》和《科学家诗词选》等诗集里。在湄潭期间,他与一批爱好诗文的浙大教授学者们,常闲暇小聚湄潭茶场,或品茶吟诗,或论评时事。1943年2月28日,在钱宝琮、苏步青等教授的组织倡导下,“湄江吟社”正式成立,初创时有社员七人,继增为九人,史称“九君子”,苏步青是其中五位“海归派”之一。吟社成立后,从1943年2月至是年10月,由社员轮流召集共活动8次,基本做到每月聚会一次,主要为诗词唱和,内容多为吟咏湄潭四季景物,共得诗词258首。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社员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实现了吟社“记存一段文字因缘,藉为他日雪泥之证”的初衷。
  苏步青参与历次吟社活动,共写下诗25首、词8首,其诗词中常常表达出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情感。但是并没有因为时局动荡、生活困苦而更丧失信心,反而以更饱满的热情积极生活。苏步青首课赋《满江红》:“欲试单衣,寒食近、时轻还冷。春正好、河桥台苑,柳晴花暝。细雨青回溪畔草,夕阳红入墙头杏。对空山、寂寂鹧鸪啼,行人听。追往事,伤流景。千万缕,难重省。怕残宵远梦,被莺催醒。未请长缨投彩笔,先教华发窥明钟。望江南、羞说赋归来,荒三径。”
  后期吟诗集会,更是盛况空前,除了社友之外,其他教授也自发前往参加。尤其是1943年中秋,竺可桢校长和苏步青、陈建功等30多位教授,为庆贺钱宝琮先生在浙大任教15周年,以诗致贺。苏步青《水调歌头》词云:“白露下湄水,早雁入秋澄。桂香鲈美时节,天放玉轮冰。求是园中桃李,烟雨楼头归梦,一十五年仍。何物伴公久,布履读书灯。西来客,吟秀句,打包僧。文章溯古周汉,逸韵到诗朋。好在承欢堂上,犹是莱衣献綵,瑞气自蒸蒸。回毂秀州日,湖畔熟莼菱。”
  8月17日举行第七次雅集,以“湄江秋思”为题,限“初”韵。苏步青作诗:“干戈岁久梦乡疏,每到秋来忆故居。几树江枫丹叶后,一灯夜雨白头初。哀时文字因人读,种菊庭院课子锄。湄水无潮复无雁,不知何处得家书。”
  这期间,除了诗社集会创作之外,苏步青业余时间写诗也很勤,记录当时浙大的历史和教授们的生活,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寓居》《咏湄江水车》《初夏偶成》等很耐人寻味。1978年12月,苏步青致函张鸿谟,感叹道:“湄江之游匆焉三十余年,《湄江诗存》早已不存矣。当时吟侣仅留下青与足下二人而已,可慨也夫。”
  故土情结
  苏步青一生奔波辗转,在人生地图中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记,而湄潭在他心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份量和特殊的纪念意义。
  “50年前,正当抗日战争的第四年,浙大师生历尽艰辛,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这一伟大的壮举载入浙江大学史册,也在湄潭留下了一页页宝贵的篇章。没有这里得天独厚的地势、物华和纯朴的人民,不仅没有浙大的今天,更谈不上浙大‘东方剑桥’的称号了。我作为一位在湄潭工作、生活了6年的浙大老师,每当回想起湄潭的往事时,心里总是充满着兴奋和感激。”这是苏步青为“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揭幕典礼写的一封祝贺信。在信的最后,他写着“为参加这次揭幕典礼,本人早已做好准备,整装待发。不料足疾复发,阻我西行,万分遗憾……”苏步青把未能亲自到湄潭走访当成垂暮之年的一件憾事。
  苏步青对湄潭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和终生难忘的情怀,湄潭与浙江大学之间中断了30年的情感桥梁,就是他牵线的。
  1985年7月,湄潭县政协派两位秘书长前往上海拜访苏步青,收集浙大在湄潭期间的文史资料。这是苏步青离开湄潭多年后第一次见到来自湄潭的客人,他说:“岁月如流水,转眼又是40年了。想当年湄潭人民对我们的帮助真不小呀!湄潭的一山一水至今仍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如今老了,但是有机会,我还想回湄潭看看,看看湄潭的变化,看看我住过的朝贺寺还在不在?”苏步青还为县四套班子题写4张条幅。他祝愿湄潭:“辟开解放康庄道,写下人间显耀篇。”
  1989年,湄潭政协主席洪星前往上海复旦大学拜访作为“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筹备委员会顾问的苏步青。苏步青无比深情地说道:“在湄潭,我常到七星桥,那里风景很美,是浙大师生经常游玩的地方。湄潭这地方很好,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湄潭是我的第二故乡,比我家乡印象还深。现在湄潭变了,我真高兴。我写过几首关于湄潭的诗,陕西师范大学要出版,以后给你寄去。”当时在座的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蒋培玉告诉洪星,学校要为苏老拍一部专题片,7月份要去湄潭拍外景。苏步青接着说,今年可以去一次湄潭,但不要惊动贵州领导。洪星风趣地告诉苏老:“我一定为您‘保密’。苏老,您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是我的直接领导,您到湄潭后要视察一下政协的工作。”苏老诙谐地说:“你是主席,我是副主席,你是领导。”在座的同志哈哈大笑起来。苏步青平易近人的精神,给湄潭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洪星返回县城不久就收到了苏步青为“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和湄潭“求是中学”题写的两幅匾额法书。苏步青在信中说:“原定于7月份赴贵地参观学习兼拍外景,因为这次北京的动乱实现不了计划,知注顺闻。”10月,苏步青专题片摄制组到湄潭拍片,苏步青又写信嘱托:“希望给予工作方便,不胜感盼之至。”
  1991年9月是苏步青90岁大寿,9月10日上午,洪星和县委书记华金河专门前往上海看望苏步青。苏步青关心地问:“湄潭水灾严不严重,县城的湄江饭店还在不在,他住的朝贺寺还在不在?七星桥和万鸟归林的沙星还好不好?他说,湄潭是个好地方,我对湄潭印象很深。湄潭的酒好,是与湄潭的水好、空气好分不开的。我在湄潭住了6年多,那里气候好,物产也很丰富。我种过白菜,上山打过杨梅,湄潭人好客,客至湄潭十分亲切。湄潭是我的第二故乡。”9月11日,苏步青在复旦大学外国专家楼设宴,与洪星一行共庆90岁寿辰。苏步青说:“你们是从贵州酒乡来的,一定要喝点。我在湄潭时,因为生活困难把烟戒了,但每天都要喝点酒,湄潭的酒好喝。”宴会上苏步青讲起湄潭七星桥,浙江大学师生常在那里玩,有的谈恋爱,“无事不登三宝殿,游人常到七星桥”,再一次表现出苏步青对湄潭的情怀是那么深、那么厚。
  1992年2月和5月苏步青又先后给洪星写过两封信。信中说:“前年夏天由于生病,失去了遵湄之行的良机,不胜惆怅,但我们想抓住机会偕往贵地。知承远注,顺以奉闻”、“久疏音候,时萦怀念,惠赠湄江名茶,深感深情厚谊,使我回忆起50年前在南郊茶场品茶的韵事来,时间飞逝是无情的,而对旧游之地怀念的心情是永恒的。”1993年苏步青还为《湄潭报》题了报名。
  苏步青在他晚年的一首诗中,还将湄潭与杭州、上海等沿海大城市一样,视为他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故土:
  初上教坛而立年,如今八十转流连。
  漫夸桃李遍天下,更盼光风润大千。
  居恐偷闲成敝屣,退思补过着新鞭。
  平生最是难忘处,扬子湄潭浙水边。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收集多篇关于平阳地区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展现了平阳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对苏步青教授故乡情的追忆、对马秀权教授优秀品格的缅怀、对南戏在平阳和剧中的遗存剧目的探讨,以及对平阳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介绍。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平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呈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变迁。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平阳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感受这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罗祖雄
责任者
苏步青
相关人物
胡家健
相关人物
钱宝琮
相关人物
竺可桢
相关人物
陈建功
相关人物
蒋培玉
相关人物
华金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浙江大学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相关机构
复旦数学研究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贵州
相关地名
湄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