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横湖村的历史文明印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399
颗粒名称:
横湖村的历史文明印记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4
页码:
186-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湖村水碓坑古岭是历史文明的见证,承载着世代村民的辛勤与红色记忆,是乡村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
关键词:
横湖村
水碓坑古岭
历史文明
内容
每一个古老的村落,都有自己历史文明印记的载体,诸如:宫殿、古桥、古井、古墓、老屋、摩崖石刻等。横湖村的历史文明印记便是水碓坑古岭。
横湖村位于平阳县城东向5.5千米处,是一个面山临水的村庄。900多年前,宋室南迁,国家人口动荡南移,本村郑氏先祖携眷来到横湖村,在水碓坑自然村肇基定居。
横湖村面对东西蜿蜒的横屿山,这是一座宝山,山上有沃土、巉岩、清流、修竹、茂林,横湖村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小半食源都来自这座大山。
山上本来没有路,先民们为了向大山广求食源,先用刀斧锄锥劈荆斩棘,再用双脚踩踏攀爬,逐渐在山间劈出一条条狭窄短小的山径。历经风雨岁月,先民们尝到了大山源源不断提供的优厚丰富食源,日积月累地将小路向大山深处延伸,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通山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到了700多年前的元代,我国农耕技术已经比较发达,人口繁昌思想前沿的郑氏先人非常崇尚农耕文化,引进了许多先进的农耕技术,特别还在水碓坑沿溪先后建起了18眼水碓和一座油炸坊,为本村族众和周边远近村邻带来了便利。
由于水碓和油炸坊引来了络绎不断的来往人流,尤其是许多负重的行人,原有崎岖的小路已经不能满足村庄发展的需求。于是郑氏先人便发动族众集资出力,修建了一条自东西通村大路向南延伸至大山深处的大岭。
近二米宽的大岭,先缘溪延伸到最高处的一眼水碓,长约3千米,巨石垒坎,大岩砌墙,粗石铺面,阶平级缓,给周边负重挑担前来稻米加工和油菜籽加工砸油的亲邻予以安全方便。深谙中华文化内涵和道德心厚重的横湖村先民,为了表达对周边亲邻的欢迎与爱心,他们请来了工匠,在比较光滑的路面巨石上雕刻了许多花纹与文字,如:鲤鱼、莲花、民间棋盘和“走好”等。
鲤鱼表示对亲邻的祝贺,祝愿他们岁岁平安,年年丰收有余;莲花表示对亲友的思念,也即对大家的欢迎;棋盘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既可为亲邻在等待休憩时提供文化活动,又向大家宣示社会文明;“走好”有两种含义,一是警示大家行路注意安全,雨天路滑步步小心,二是表示对亲邻的友好之意,欢迎再来。这种文化宣示是横湖村水碓坑古岭的历史特色。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到了明末清初,横湖村除了郑氏著姓以外,又陆续迁来了池、李、胡等姓氏,人口剧增,原来的羊肠小道已经无法承载更多的村民上山劳作。于是,村民们又对水碓坑古岭进行了延伸修筑,修成了三条纵横交错,宽约1米左右,长达8千米的上山大岭,形成了岭接村庄,屋宇连山的特殊格局。随着岁月递增,草长树茂,大岭隐藏在绿被中时隐时现,甚是委婉壮观。
横湖村的水碓沿溪而建,古岭也缘溪而上。从东西通村路至募远堂前小桥一段,是小溪防洪堤坝,巨大的石块重复叠垒,既阻挡着洪水侵袭农田,又供民众行走运输。古岭连接水碓,自募远堂前小桥开始,未开步的桥头便是头碓,即第一眼水碓。至10米便是新殿;新殿前道旁原本有一棵粗叶大榕树,树下有两张石椅,可供往来亲邻乘凉小憩。新殿往前10米便是碓岩碓,即第二眼水碓;继续向前便是油车碓和油炸坊;再往前分别是中秋碓和宅头碓,一路向上直通中央坑最高一眼水碓。这样建成了水碓18眼,古岭3千米。
古岭承载着横湖村民上山劳作和与邻村的交通往来的重任。数百年来,远近亲邻常年不断地用双肩挑着稻谷前来水碓舂米,带茧的脚掌将这条古岭的每一级石阶磨平,信念的汗水把道旁的小草浇青。他们在等待的闲暇欣赏古岭上饱含艺术韵味的图画,或围着简易的棋盘,拾起路边大小不一的小石子进行一场小小的对抗赛,抒发各自的欢欣。回归时,他们挑着白花花的大米带走了横湖村民世世代代的一片爱心。
横湖村水碓坑古岭非常大气坚强,山坎大岩的缝隙中小树繁密杂草丛生,一年中有开不败的野花,四季芬芳四溢香气扑鼻。古岭缘溪,溪水常年奔腾欢唱,在巨石间穿梭游走,时而溅起朵朵浪花,泛起处处涟漪,时而形成小小的飞瀑。18眼水碓建有18个碓湖,湖水平静波澜不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四处辉映。溪流、碓湖、巉岩构成一幅自然山水图画。
古岭还承担着村庄发展的重任,而且还承载着历史与社会前进的职责。抗日战争暴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横湖村建立红色交通站,建立中共横湖村党支部;许多不同级别的革命领导干部前来横湖村指导工作,或经过横湖村前往各地,都是从横湖村水碓坑大岭上下经过;大批的地下革命工作者都是从横湖村水碓坑大岭上下,前来横湖村开展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从此,横湖村水碓坑古岭留下了红色革命印记。
数百年的时光流逝,数百年的雪雨风霜,使古岭变得古朴苍劲,浑身绽透出一股耐人寻味的沧桑与厚重。
横湖村水碓坑古岭地处偏僻小山村,历史上虽然不曾有过文人墨客的身影与足迹,但却随处可见浸渍着世代村民和亲邻辛勤劳作默默耕耘,饱渗甜酸苦辣汗水的印记;也可见在那黑暗岁月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红色记忆。
古岭是一个村庄赓续延年的记忆载体,是一股从远古吹来的心灵之风。不是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的存留于村庄时空中的岁月痕迹和文化积淀,而所有这些都是文化遗产和非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优秀的传统风貌,以及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观,是每一个村庄不可或缺的要素。保存乡村记忆,保护好历史的延续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必须,是不可忘怀的乡愁,是世世代代必须传承和构建的精神家园。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收录多篇回忆性文章,涉及政协提案、个人履职、革命历史等领域,展现多位人物的情怀与担当。
阅读
相关人物
任咏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横湖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