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南雁荡山脉的文化符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393
颗粒名称:
南雁荡山脉的文化符号
分类号:
P942.76
页数:
6
页码:
170-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雁荡山脉地质历史悠久,散落着多处古遗址和山寨。本文介绍了这些遗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说和民谣。
关键词:
南雁荡山脉
古遗址
山寨
内容
南雁荡山脉重峦叠嶂,纵横四方,逶迤峻秀,耸立在北港大地之上。山石雄奇,洞窟诡谲,飞瀑流白。高山峥嵘千秋在,四季苍翠如画,这是亿万年地质历史中大自然的杰作。青山共云天,酝酿人世沧桑。在时光长河里,那些散落在大山深处的传奇,值得钩沉,颇可回味。
商周遗址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北港这一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据考古调查发现,在今水头的雅屿山、腾蛟的凤山、卧牛山、山门的凤岭、闹村的北山、南湖汤家岭等地,就已有人类的活动遗迹。在这些考古遗址中,采集到了商周时期的石器和陶片,这是遥远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不朽的文化遗产。石器有石锛、石矛、石镞头,多为残片,制造方法有打制、磨制。陶片有泥制灰陶、泥制黑陶、印纹硬陶、印纹红陶等,以印纹硬陶为主。可复原器物很少,可辨认的器形有陶质印纹罐、壶、瓮等,纹饰主要有直条纹、方格纹、曲折纹、米格纹、细绳纹等。这些出土陶片胎体厚,质地硬,做工精细。瓯地先民是一个濒海而居,依山结茅的族群。自古以来是“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绝书》卷八)。北港境内的商周时期人类活动遗址,大抵分布在滨水的低丘缓坡上,这样便于采集狩猎,防止野兽侵袭,又可采水为生,得水之利。
稻桶城 又名炮台山,屹立于水头镇外岙村口,有“古寨雄关”之誉。其山高峻兀立,山岗上怪石嶙峋。峰际有寨墙拱卫,城墙山石垒砌,高丈许,宽三尺,状如一个硕大无朋的稻桶,故而乡人俗称“洪桶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平阳境内“山谷多烽燧,田园半草莱”,各地农民起义军风云涌起,山寨林立。至正十三年春,浙闽边区的山民在李师、金翁瑞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支拥有数万人的农民军,出没于浙闽交界的长山远水之间。这支农民军曾一度攻克平阳州城,焚烧公廨,劫富济贫,“蔓延平阳且两岁”。至正十五年八月,农民军进入平邑江面来袭,时摄平阳州事的元将周嗣德带兵渡江与战,李师、金翁瑞所部抵挡不了周的凌厉攻势,撤退到泾口(今水头)西部山区。农民军以稻桶城为前寨,以北峰青湾寨为后寨,互成犄角之势,据险防守。是年冬,周嗣德移兵泾川,纵兵大战。将士闻鼓声而进,引弓齐集,农民军失利。旋即,另外一支农民军在金安三、吴邦大带领下,驰援李、金所部,在泾川山寨同周嗣德指挥的元军展开一场生死战。两军大战三次,因起义军后路被切断,元军坚壁清野,令起义军人心涣散,自相蹂躏,终将溃退。周嗣德率部向北追击数十里,起义军被杀被俘甚众。后周嗣德又用计诱杀李师、金翁瑞等数十首领,同时在阵前高喊:“荷戈来从者,优待之。”许多农民士兵眼看大势已去,便纷纷弃仗来降。
乞丐寨 位于稻桶城西侧五里许,系仕静窑前山主峰。元朝至正年间,有大批乞讨为生的人寄居于此,故名乞丐寨。因稻桶城一战,起义军溃败。对于归降的农民士兵,不愿继续从军,要求解甲归田的,周嗣德均予发放两块银元,以作路资。一些农民士兵惯于游走绿林,懒散已久,远离农耕,又觉得没有颜面回家,便选择过着游民日子。仕静窑前山主峰有天然洞穴,可容百人,冬暖夏凉。洞中有泉水,四季不竭,正宜栖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这一群人白天三三两两到泾川、山门、凤卧等地沿路行乞,傍晚时分陆续来归洞穴,是以为家。就这样,这一群人在仕静窑前山度过日出日落的苍苍岁月。至于结局,这一拨人或被遣散,或因厌倦林泉而入世,或终老山中,这已然无人知晓了。但是洞窟遗址今还在,“乞丐寨”的久远传说今还在,至于他们最后的归宿,就留给后人去想象吧。
岩头山窑址 乞丐寨下是岩头山。其在清代之前称窑前山,因此地曾设窑制陶故名。窑址位于仕静村岩头山东南面山坡上,分布面积约八百平方米,堆积层厚1米余。其主要有缸、罐、瓶、壶和少量碗等日常生活器皿。烧制窑具有匣钵、喇叭形支座及垫圈,都是经高温焙烧而成。所烧制的器物纹饰以刻划花纹为主,陶片胎质坚硬细密,釉色淡青,匀净光亮。从出土器物的标本考证,窑址烧制的年限大体为宋至元代。此处陶窑之所以被废弃湮没,徒留窑址,这或许跟元朝末年周嗣德的稻桶城一役有关。因稻桶城与岩头山陶窑仅一岭之隔,樯桅毗连,殃及窑前山了。岩头山窑址是平阳县首度发现的一处古窑址。这为研究我县古代制陶技术提供珍贵的范本,2003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凤湾寨 位于水头镇凤湾村北面。山势挺拔险要,山下平原一览无余。山顶有一片开阔的平地,前后山坡峭壁陡立,易守难攻。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这里曾有“贼寇”在此立山寨,聚众作乱。凤湾寨之名,因一场官兵戡乱而流传下来。明洪武十四年(1381)十月,“括寇”叶丁香、青田县黄坦“寇”吴达三等纠众四千余人,作奸犯科,攻城略地,破青田,杀巡检,焚烧县署。后攻占凤湾,在山头扎寨。当时明王朝初立,百废待兴。老百姓在饱受了元末社会大动荡的颠沛流离之苦后,天下民心思定,渴望能够安身立命。民众对于叶、吴等人骚乱乡里之行径,深恶痛绝。镇守平阳的管军千户马俊和校尉肖寿率兵前来围剿,在当地乡民的全力配合下,势不可挡,出林浦,越龙潭,袭击攻破黄湾(今凤湾),直抵吴岩山(今吴山)。当是时,凤湾一地兵戈方止,四境得以安宁。
吴岩寨 又名吴山寨,位于南雁镇东部,其地蒲潭幽深,峰峦峭拔。凤湾一役,叶丁香、吴达三等残部仓皇西遁,凭吴岩山一天然洞穴为据点,负隅反抗。《平阳县志·职官志》载,“吴岩山最号险绝,中悬崖有穴若堂,四面壁立万仞,贼据为穴。”时马俊率官兵乘胜追击,同武士弘的另一支自平邑十八都梅溪入鹤溪迂回包剿的队伍会合,奔袭吴岩山。面对易守难攻的阵势,马俊审时度势,一面挑选一批骁勇有力之将士,沿着石壁,缠抓藤蔓奋力向上攀援,直捣“寇”窝;一面挑选一批技艺精湛的弓弩手,在山谷张弓搭箭以助攻,历经惨烈鏖战,最终攻破吴岩寨,剿杀大部“贼寇”。吴达三在两军混战中率一干人等突围西进,散入了南雁荡山腹地。
银屏寨 位于南雁镇北部小龙里之银屏峰。银屏峰处于南雁荡山的腹地,一峰高耸,四野开阔,一有风吹草动,易于觉察。马俊、肖寿遂率大军于此安营扎寨,并在银屏峰麓建筑一座粮仓,以作补给。官军分兵多路,坚壁清野,进行地毯式搜索,深入东溪,铲除彭坑“流寇”,横扫万松林。历时数月的搜山捣穴,围追堵截,马俊所部以两百户阵亡的沉痛代价,攻破大小二十山寨,擒斩吴达三等千余人,彻底肃清叶、吴余“贼”,最终平息了这一场“寇乱”,北港地区的连年兵燹方休。如今,银屏峰下的营寨遗址还可辨,粮仓遗址尚存,南雁的后仓村之名仍在,它们勾连起600年前南雁荡山脉的那一场刀光剑影的惨烈。
季山寨 位于闹村乡西部季山村。此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四围有层层危岩拱卫,只有沿着一条盘山小道蜿蜒而上,抵达山垭口,进入山间谷地。季山村为季氏聚族而居的古村落,系武术世家,为了安境护民,保族自卫,依独特山势构筑山寨,超然世外,自成一统。山寨中季日祐、季日表、季日长等八个兄弟,智勇双全,嫉恶如仇,人称季氏八英雄。时值清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闽人陈仓等地方抗清武装,在平邑南北港竖旗募兵筹饷,为避官兵追杀,一度进驻闹村盆地。越四年,金华总兵马进宝、温将王晓等率兵前来进剿,陈仓等义军将士相继就擒受戮。时季山村民及相邻乡民因及时入寨避险,而幸免于难。康熙十五年(1676),清廷贝子传剌塔领兵压境招降,为了乡民免遭生灵涂炭,季山寨随之归清。300多年过去了,如今寨子虽不存,而遗迹尚在,还有寨后、寨底、寨上谷、寨下谷、寨尖山、营基地等老地名犹在,印证着曾经的烽火连天的岁月。
金塆寨 位于腾蛟镇西部金塆山上。此地原有金氏人家居住于凤凰山与鲤鱼山交界之拐弯处,故有金塆之名。金塆地处大山深处,险峰沟壑纵横,踞山守隘,固若金汤。山寨始建于元代时期,民间传说姚赛花兄妹武艺高强,行侠仗义,有民族大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聚众抗元,为乡民拥戴。后遭官军重兵围困封杀,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山寨沦陷,乡勇义军慷慨就义。今山寨聚义厅遗址尚存,其墙基轮廓依然清晰可辨,大体呈圆形,厚约2.5米,直径58米许,大门朝东。现古寨遗址上建有一座庙宇,当地乡民奉祀山寨大王神像,以表敬意。1994年,古寨遗迹被列为平阳县第一批文保点。在朝代更迭中,穿越漫长的时光,今天我从容地置身于古寨废墟之上。苍穹下,满目青山在望,一阵阵枞金伐鼓,攻城掠寨的厮杀声,仿佛在我的耳际回响,让人油然而生一份悲壮的情愫。
赤岩山 俗名银坑山,位于腾蛟镇湖窦村。赤岩山有瀑,泉源高远,自百仞绝壁潜云而下,訇然震谷。这夺人心魄的“双龙飞瀑”,牵引着山外人登临的脚步。公元422年初冬十月,永嘉太守谢灵运游屐抵此,也许谢公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物,在他眼里,赤岩山只是“水石之间,唯甘蕉林,高者十馀丈。”那漫山凌云森森的芭蕉林,何其苍苍,这是近1600年前赤岩山上的原始景象。200多年前,诗人张綦毋慕名来到赤岩山,想起了谢太守,不禁吟咏:“谢公遗迹想追攀,何处堪乘兴往还?栀子花开楼石渡,甘蕉林满赤岩山。”只是他难觅当年的芭蕉林,唯有银坑洞窟在目。据民国《平阳县志》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赤岩山银矿开采,朝廷派遣太监前来督办银课,当地民众饱受其苦。正统元年(1436),明英宗下诏封坑,“以苏民困”。清嘉庆年间,乡绅白钦治探访银坑时,慨叹:“银坑洞古信幽深,探宝谁来此地寻。当日富翁何处去,巉岩一片到如今。”而今,飞瀑在,银坑声名在,谢公的传说在,赤岩山依旧在演绎着精彩。
邵子摩崖诗 位于南雁镇后仓之银屏峰后山麓峭壁上。摩崖诗刻正文为:“鳌极初分立,天开图画看。荡深秋雁泊,湫静老龙蟠。淡月萝香永,苍崖瀑溅寒。因怀仙迹古,钟梵殷云端。”落款题刻:“大德九春月夜邵子题。”摩崖之诗分四行,每行两句十字,末行缩进两格九字。刻字俱颜体,大径寸余,末字稍小。这是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一位自称“邵子”的人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邵子何许人也?700年以来一直是个谜。早前当地就有民谣:“日起晒狮头,日落曝龙喉,若能懂得仙字意,白银九担另一头。”这其中,或许流落着对于邵子真实身份的一个探究。据当地《邵氏宗谱》(1891年修)载,唐景福三年(894),邵永瓘自闽省赤岸迁居平邑南雁后仓小龙里,聚族而居,耕读传家,蔚成大族。南宋时期,邵家甲第蝉联,成为北港望族,世称“小龙邵氏”。宋亡元立,仅仅过去二十六年,这个题摩崖诗的邵子,也许便是邵家之后裔吧。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收录多篇回忆性文章,涉及政协提案、个人履职、革命历史等领域,展现多位人物的情怀与担当。
阅读
相关人物
潘孝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