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南雁坎头清末举人陈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392
颗粒名称:
南雁坎头清末举人陈经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165-16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平阳县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陈经,包括其生平、教育和政治成就。
关键词:
陈经
平阳县
政治成就
内容
平阳乡贤陈经,系清宣统元年(1909)法政科举人。他年青时研究新学,提倡实学,创办致用学堂,培养新人,帮扶造就后来成为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的陈嵘、陈铎民等,而他的生平、中举和仕途经历却很少有人人知道。鉴于他的文稿、史料几乎遗失殆尽,笔者只能从县志有关记载和民国时期泰顺附贡周恩锜所撰《陈藜青佥事传》一文,结合时代背景资料,撰写此文,以供认识和复原这一平阳县近代史上的历史人物。
陈经(1877—1923),字藜青,又名宏读,祖居南雁镇坎头村顶新厝。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振巽,增生。祖父正绘,贡生,清诰封五品衔。家学相承,幼聪颖,博通经史。年龄未到二十岁,补“博士弟子员”(即生员),接着就先后到南雁荡山会文书院、县城龙湖书院读书,朔望(初一、十五)月考,他都名列前茅,很有文名。
清末欧化东渐,新学兴起,清廷罢科举,兴办学堂。陈藜青于是顺应历史潮流,专心研究新学,希望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材。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与堂弟少铭、少玉、子蕃在坎头陈氏宗祠里创办致用初等小学堂,顾名思义,其办学宗旨即在学堂名称里:“学以致用。”当时留学方兴,翌年,他携弟君毅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因此邑中人士闻风兴起,东渡日本求学、考察。其间他曾与从兄弟合资,在水头街创办国利公司,讲求实业,“其高识伟量,盖自属不凡矣”。
五年大学毕业,回国,时宣统元年(1909),学部主办京考。此时清政府已废除以八股文的儒学为内容,以各地儒生为对象的科举制度,转移为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归国留学生为对象,其余旧日规章仍延续的京城考试。难得一次会试级别的留学生归国考试,这对藜青是至关重要的仕途起点。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十《选举志三》载清宣统无年(1909)法政科举人:“陈经,字藜青,居北港山门,江苏试用知县。民国四年(1915),荐任财政部赋税司签事。”当时坎头隶属山门。“签事”即“佥事”。周恩琦《陈藜青佥事传》说:“晋都应学部试,登法科”。可见他不失时机应试,且有国外名大学留学五年毕业,其资历学识更具优势,终于“及第登科”。学部考试规定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的会试是学成考试,即考所学专科知识;第二阶段的廷试才是入官考试。会试成绩分最优等、优等和中等,中试者分别赐“进士出身”和“举人出身”功名。此二项功名考试录取者必获其一。具第一阶段会试及第“登科”者,才有资格参加“次年廷试”(即同最高级别的殿试,应试者举人,中试进士)。
考后所赐官位,便是对廷试获取中试名称(功名)的实际定论。按规定,举人实际是候补(试用)官员,即获得做官(县官)资格,能做候补官很少。留学生归国参加廷试的中试者,赐“进士出身”和“举人出身”,依出身录用。钦定为进士出身,一般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官职,还要候补。另旧制规定,殿试取一、二、三“三甲”,有“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之分,其余选文章书法优者赐“同进士出身”。留学生归国考试及第榜文及访册(文凭)按各所学科目还有“学科”字样。廷试后,陈藜青有了举人的功名,《陈藜青佥事传》说:“分发江苏候补知县,需次省垣,历充督署审查员、交涉使署调查员、提学使署(相当于省教育局)文牍,皆称职。”并且非常受到清末政治家张人骏的器重。
辛亥(1911)光复后,中华民国军政府外交总长伍廷芳委任他为秘书长,财政总长陈锦涛又调派他到日本华侨募债会办事。完事后回国,刚好南北统一,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推荐他任财政部编纂处编纂。次年(1913),财政总长熊希龄推荐他任赋税司佥事,兼改订崇文门税则。崇文门税关向来是一个著名的肥缺,有总办某带着巨款想贿赂他,被他拒绝。当时诸公要人纷纷赞誉他,“腾骧云路,在指顾间”。其中推荐人周学熙,安徽省东至县人,两任财政总长,与南方的南通实业家张謇齐名,有“南张北周”之誉。其家族出了很多人才,其父周馥,历任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也是实业家。其兄周学海,其侄周叔弢,其子周叔迦,第三代周一良、周珏良、周杲良等,个个是英才。
在1993年版《平阳县志》人物卷《陈嵘传》中,用括号的形式,介绍了陈藜青:“名经,山门人,江苏试用知县,民国四年荐任财政部赋税司佥事。”非常简单,就是出自民国《平阳县志》,并且没有提到举人的身份,而周恩锜《陈藜青佥事传》(载坎头《陈氏宗谱》)比较详细。作者周恩锜,字季兰,泰顺县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附贡,是年九月廿一日《刘绍宽日记》载:“本年秋闱温郡中式七人:项方纲、李炳光(皆瑞安)、黄式苏(乐清)……周恩锜(泰顺,副榜)。”“副榜”即“附贡”,系贡生的一种,相当于举人,由举人来写举人,可谓“旗鼓相当”。刘绍宽任温州中学校长时,周恩锜曾在中学教书,后辞去。以前知道周恩锜名字的人不多,而周季兰在平阳南北港是很有名的,他晚年可能以修族谱谋生,南雁坎头旧的《陈氏宗谱》可能也是他修的,所以里面才有这篇难得的《陈藜青佥事传》。
作为南雁坎头陈氏清末举人的陈经,史上未有彰显,今人更不为知晓。究其原因有四:其一是所处时代背景之必然结果。宣统元年,帝制风雨飘摇,科举制度在一片改革声中被废除,作为旧制度产物“举人”,不被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以留学生为重点对象的京考,并非自下而上,没有广大学子参与,不为老百姓知晓,不成气候。其二是与藜青一生重作为,重教兴学,淡名利有关。其三,孜孜以求,寻求强国富民之路,无奈当时南北党争,其“伯乐”伍廷芳、熊希龄都“奉身而退”,周学熙父亲周馥早就不做民国的官,鳌江开埠先贤王理孚也是如此。知时事不可为,他绝意仕途后,效仿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顾炎武北上经商,投身实业,与弟君毅(时在黑龙江省任职)、堂侄基启组团赴黑龙江开荒垦植,与堂弟克明(历任财政部主事)合作筹建湖州农林业协会,以及后来到福鼎办民生垦植公司等,南北奔波,呕心沥血。一向任职于异地他乡,厌恶官场龌龊,终改操律师业,客死厦门,年四十六。从成就功名至寿终的十四年时间里,跋涉六省,造福异乡,其经历、业绩不为平阳邑人了解。其四,由于留守祖居后裔,靠守种薄田度日,不再问津前辈名人事。他殁于异乡,发丧回,停柩八年,至弟去世后才一起安葬。
其创办的致用学堂为培养出陈嵘、陈铎民等栋梁之材打下基础。陈嵘(1888—1971),字公益,又字宗一,坎头人。中国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树木分类家。少年入陈藜青他们创办的致用学堂学习经史、舆地、格致等课程,藜青为他取名嵘。三年后即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藜青的介绍和资助下,东渡日本,考入北海道东北帝国农科大学森林科,民国二年(1913)学成回国报效,终成林业林学巨星、林学泰斗。陈嵘成才之路,始于陈藜青之兴学重教,藜青是他人生中最重要帮扶人和导师。陈藜青启蒙授教后成材的南雁坎头乡贤陈铎民(1902—1993),他是著名的杭州学军中学(原浙江师范附中)和平阳二中(原南雁中学)创始人,前后为江、浙、鲁等多地大中专院校教授和教务工作。
陈藜青只有一个儿子,名基清,号大法(1910—1984),暨南大学毕业,1945至1946年任南雁中学校长,后历任原上海跑马厅建筑学校、复旦大学国语教授。陈藜青生前,曾有陈氏族众集资为他立旗杆石,清制规定有举人功名的人可以竖旗杆。曾几何时,搁置半世纪的石料不见了,连钉在厅堂上的赏赐举人匾以及家传古籍文稿,也被拿去付之一炬,名人印记于是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
有诗叹曰:“博士生徒位,未冠经史臻。登科殿试足,佥事在官贫。秋水朱颜老,急流林隐喑。南图旬未就,哀哉早归云。”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收录多篇回忆性文章,涉及政协提案、个人履职、革命历史等领域,展现多位人物的情怀与担当。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基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