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书院 题额“会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378
颗粒名称: 寻访书院 题额“会文”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24-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访问盖竹书院后前往南雁山,题额“会文书院”并讲学。会文书院原名存疑,康熙前文献未见“会丘”记载。
关键词: 朱熹 盖竹 会文书院

内容

朱熹到了盖竹,有没有讲学,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当时盖竹学风正盛,学子又多,且宋时建有东山书院,因此在盖竹讲学是完全有可能的。
  明代宋濂《平阳林氏祠学记》载:“今平阳盖竹之林氏,立祠于始迁之祖之墓而祭之。祠后为斋,曰‘思孝’,以会其族人。复立祠于左偏,祀晦庵朱子之像,以其先宋吏部侍郎拱辰、千之、起鳌及其父阳江君配祀。”根据这段描述,林氏建祠,当中供奉的既不是林氏先祖,也不是孔子,而是朱熹,这说明朱熹对盖竹林家影响之大,由此可以反证,当年朱熹是有在盖竹讲学,其学说一直到明初,还深深地影响着盖竹的林氏学子。
  民国水头周喟在《南雁荡山志》中,也引用了宋濂的此文,说:“按,观此及《晦庵集·过盖竹》作二首诗,可为朱子尝至南雁山之证。”
  浙江大学硕士何生根先生曾考察浙江各地与朱熹有关的诸多书院,并在2002年发表的《朱熹与浙江书院》一文中说:“与朱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书院,后来大多数都立祠祭祀,或供其像于书院。朱熹在书院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这便对书院的内容有较大的影响,祭祀朱熹的书院一定以程朱理学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便遵循格物致知的路子。比如,乾道年间朱熹曾讲学于乐清县的艺堂书院(后改名为“宗晦”),由咸淳年间邑令郑滁孙改建,聘乡先生胡子实教授。胡便精于“四书”,讲解详明,深契要旨……一些仅仅因为朱熹名声而奉祀他的书院,象元大德二年(1298)建于鄞县的郧山书院,在历经拓新重修后至天历年间,教学内容主要是朱熹的《四书集注》。康熙年间建于杭州的紫阳书院,其学规便乘从“白鹿洞条规”。这些仅因为尊崇朱熹而祀之的书院还有:月湖书院(鄞县)、高节书院(余姚)、敷文书院(杭州)、丹山书院(象山)、东湖书院(鄞县)、丽正书院(金华)、甬东书院(鄞县)、衢讲舍(西安)等等,以上分析足以证明朱熹对浙江书院以至书院教育的广泛影响。”
  朱熹到了盖竹做一番停留后,继续前往南雁山,寻访陈经邦、陈经正的书院。清乾隆《平阳县志》载:朱熹与门人陈埴、徐寓、徐容、叶贺孙、钱木之及林湜、蔡㦛等人,“至经正书院,见陈氏肄业甚盛,因题曰‘会文书院’,讲学旬余,有题咏‘穷溪山之胜,极讲论之乐’,一时称胜事云。”
  关于“会文书院”,一直以来,都说其又名“会邱书院”。据目前我所看到的文献,最早出自康熙《浙江通志》卷十八载:“会丘书院,在南雁荡,陈经正、经邦读书处,朱文公题额。”其后的清乾隆《平阳县志》卷之三《建置上·学校》载:“会文书院,一名会邱书院,在雁荡山,宋陈经正等读书处,朱文公题额。”这个“一名会邱书院”的说法,应该是沿用《浙江通志》的内容。之所以“丘”成了“邱”,是因为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圣讳,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并加“阝”旁为“邱”。光绪《浙江通志》卷二十七中,在转载康熙版《浙江通志》时,便将“会丘书院”作“会邱书院”。
  然而,查考康熙之前的地方文献,并不见有“会邱书院”的记载。民国周喟《南雁荡山志》卷三“寺宇”载:“案,陈《志》:“朱熹来游,山门叶群为主人。熹醉笔标题陈经邦书院曰‘会文’,陈端彦书院曰‘棣萼世辉楼’,叶群书院曰‘毓秀’,朱梦良书院曰‘聚英’。”“陈《志》”,即明代嘉靖嘉靖三十六年(1557),邑人陈文源、陈玭编成《南雁荡山志》,文中不见有“会丘”的记载。
  周喟《南雁荡山志》卷三“寺宇”中的“会文书院”条目载:“郑《志》:“书院曰会文,曰毓秀,曰聚英,曰聚奎,皆南湖薛氏,盖竹、四溪二林氏共建,今悉废址。”
  文中的“郑《志》”,即明末郑思恭的《南雁荡山志》,文中亦不见有“会丘”,但却明确指出,盖竹林氏建有书院。
  那么,到底有没有“会丘书院”这个名称呢?
  首先,我们说下,在南宋时期,书院有没有可能以“丘”为名。
  孔子的名讳,在古代称为“圣人讳”或“圣讳”。在宋朝,孔子被谥为“至圣文宣王。宋徽宗时,曾接连下诏避“圣讳”。
  十八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一代儒宗”钱大昕(1728—1804)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一“避讳改郡县名”条的宋代部分载:“(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避孔子讳,改瑕邱县曰瑕县、龚邱县曰龚县。”钱大昕著述于清乾嘉年间,避圣讳,故书“丘”为“邱”。
  为避孔子名讳,宋徽宗先是下诏改了县名,接着又下诏改封孔子弟子曾参等人的爵号。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1254—1323)在《文献统考·学校五》中记载:“政和元年(1111)六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奉诏:‘孔子高弟子所奉侯爵与宣圣名同,失弟子尊师之礼。今乞以瑕丘侯曾参改封为武城侯,宛丘侯颛孙师为颍川侯,龚丘侯南宫縚为汶阳侯,楚丘侯司马耕为洛阳侯,顿丘侯琴张为阳平侯,瑕丘伯左丘明为中都伯,宫丘伯谷梁赤为洛陵伯,楚丘伯戴圣为考城伯。”
  从宋徽宗开始,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被列入帝王之列,享受回避名讳的尊荣,由此也开启了后世避孔子讳的先例。之后,从宋代一直到清代,上至天子王侯,下至平民百姓,从书面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敬而避之。写起来或缺一笔,或写作“某”,或用朱笔圈之,不一而足。
  在北宋徽宗时,就已经为避圣人讳,把一个县的名称与原有的孔门高徒封号都给改了,到了南宋时,读孔圣人的读书人书院,怎么可能还会不避圣讳,而直以“丘”命名呢?更何况,陈经邦、陈经正还是程颐的及门高第,深受儒家学说淫浸,并非不知礼数的山野村夫。再说了,即便陈氏不懂规矩,那作为一代儒宗的朱熹,又怎么可能会直书孔圣人名讳的呢?
  况且“会文”二字,是有出处的,即《论语·颜渊》中的“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会丘”二字,笔者遍翻诸家经典,却是怎么都找不到出处。
  因此,笔者大胆推测,“会丘书院”在历史上并不存在,鲁鱼亥豕,误“文”为“丘”,纯属康熙《浙江通志》误记。而后世不辨所以,以讹传讹,以致谬误至今。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收录多篇回忆性文章,涉及政协提案、个人履职、革命历史等领域,展现多位人物的情怀与担当。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何生根
相关人物
郑滁孙
相关人物
陈经邦
相关人物
陈经正
相关人物
徐寓
相关人物
徐容
相关人物
叶贺孙
相关人物
钱木之
相关人物
林湜
相关人物
叶群
相关人物
陈端彦
相关人物
朱梦良
相关人物
陈文源
相关人物
陈玭
相关人物
郑思恭
相关人物
钱大昕
相关人物
马端临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平阳林氏祠学记
相关作品
晦庵集
相关作品
过盖竹
相关作品
浙江通志
相关作品
卷之三
相关作品
建置上
相关作品
卷三
相关作品
十驾斋养新录
相关作品
卷十一
相关作品
文献统考
相关作品
误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