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梅旭华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359
颗粒名称: 悼念梅旭华先生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5
页码: 75-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荷兰著名华侨领袖和外交家梅旭华先生,一生致力于华侨和外交事业,其伟绩和英名永存。
关键词: 梅旭华 华侨领袖 外交家

内容

2019年7月30日21点45分,在荷兰北部吕伐登市家中,梅旭华先生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6岁。噩耗传来,亲朋好友无不悲痛,大家都为失去一位华侨精英、华侨领袖而伤心。梅旭华先生是首位荣获荷兰皇家爵士勋章的华人,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华人外交家。
  1933年12月25日,梅旭华出生于鳌江东河村一个贫困的家庭。梅旭华刚满周岁时,其父梅仲微便只身闯南洋谋生。母亲陈春菊带着梅旭华姐弟二人,靠耕种两亩薄田和帮人缝补浆洗衣服度日。母亲陈春菊是一位吃苦耐劳、目光远大、精明能干、胸襟广阔的女性。尽管家境平寒、衣食无着,但童养媳出身的她却十分关心儿子的上学读书。她宁愿自己吃糠咽菜,受苦遭罪,也要把梅旭华送进学堂读书。梅旭华先生的童年是在鳌江小学度过的,他对母校鳌江小学有着深厚的感情。
  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母亲陈春菊的淳淳教诲,使梅旭华从小养成了要强上进的性格。他学习十分刻苦,从不需要母亲和老师的督促,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年仅十岁的梅旭华每天放学后,便和姐姐一道,拎着竹篮,沿着鳌江大街小巷叫卖香烟和火柴,以赚取几个零钱补贴家用。尽管如此,梅家的生活还是越来越艰难。再加上战乱频繁,家里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后来,从小酷爱读书的梅旭华以优异成绩考入平阳中学,但由于母亲实在无力供读,刚满十二岁的梅旭华含泪告别学堂,进了一家布店去当学徒。为了挣碗饭吃,减轻母亲的负担,他每天起五更睡半夜,辛勤劳作,默默忍受着学徒生活的辛酸。
  1949年春天,在年复一年的期盼中,梅旭华一家人终于盼到了父亲梅仲微从荷兰寄回来的第一笔钱。就这样,休学一年多的梅旭华又重新进了平中,他发誓一定要学业有成,以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新中国成立之后,梅旭华的母亲陈春菊参加了工作,当上了干部,梅家从此不再受人欺辱,梅旭华可以安心读书了。经过刻苦努力,他终于在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大三时,品学兼优的梅旭华被选入中国科学院“延边朝鲜族历史调查组”,经过半年多的调查,由梅旭华执笔的我国首部《延边朝鲜族历史调查报告》面世。1958年夏天,梅旭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与校友孙雨澄女士结婚。
  1963年9月下旬,梅仲微作为荷兰著名侨领,率团回国参加国庆盛典。在中国,他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已是大学教师的儿子梅旭华。为了弥补近三十年来未曾尽过的养育之责,父亲执意要求儿子移民荷兰,同他一起生活。梅旭华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父亲的要求对他来说太突然了。在国内,他不仅已经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而且更有自己热爱的事业。但望着饱经沧桑的老父亲,他怎么也不忍心拒绝老人家的要求。于是,1964年底,梅旭华夫妇商量决定辞去在大学的工作,进入荷兰国父亲的中餐馆,开始随父亲在国外经商。
  一年之后,梅旭华夫妇决定自己创业。他们在荷兰吕伐登市临街傍水的黄金地段买下来一栋小楼,1966年开办了“皇城酒楼”。餐馆开张后,生意很红火,但困难也接踵而至。首先是语言问题,为此,梅旭华的口袋里总装着一本简易《荷华词典》,勤学勤练,没过多久,他就能够处理荷兰信件了。其次是人手不够,当时中餐馆在荷兰发展很快,员工奇缺,梅旭华夫妇既当老板又是职员,不但要忙里忙外招呼客人,还要抽身下厨房洗碗碟,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活。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经营有方,“皇城酒楼”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餐馆。1983年,“皇城酒楼”荣获国际企业家协会颁发的“金牛奖”,成为荷兰中餐业的佼佼者,一些跨国旅游公司也愿意免费把“皇城酒楼”列入每年的《旅游指南》。
  从1974年开始,梅旭华事业走上新征程,其“梅氏有限公司”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业,经营范围从饮食业扩展到进出口贸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梅旭华开始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展合资经营,并将目光转向国内,以投资房地产为主,参与故乡的经济发展。
  在欧洲华人社会里,大家公认荷兰的华人“最团结、最具活力”。在荷兰七十多个华人社团中,“旅荷华侨总会”是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华人团体,是荷兰华人社会的核心。在旅荷华侨总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上,又清晰地记录着梅氏父子两代人的贡献。
  旅荷华侨总会(时称“瓯海同乡会”)成立于1947年,梅旭华的父亲梅仲微是主要创始人之一。进入七十年代,旅荷华侨总会迅速发展,会员人数激增,遍布荷兰各地,新一代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进入总会领导层。梅旭华便是第二代旅荷侨领中的代表人物。
  1984年,梅旭华当选为第五届旅荷华侨总会副会长,1984年至1987年当选为第六届会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为广大的侨胞们服务,为保护华人切身利益,提高华人社会地位,维护中国餐厅的声誉而四处奔走,同时积极推动创办了荷兰华人的正式刊物——《华侨通讯》。如今《华侨通讯》半月刊已经发展成为欧洲著名的华文报刊,每期发行量超过一万份,为帮助广大华人、华侨获悉祖国和家乡信息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荷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荷兰电视台推出了“你好”电视中文教学节目,当时的首相吕贝尔斯出席了首播式。以梅旭华为首的旅荷华侨总会凭借这股东风,不失时机地积极开展工作,为促进中荷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梅旭华等人多次拜会荷兰内政部和文化部官员,向政府提交有关华人问题的报告,恳请政府关注华人社会。在梅旭华等人的不懈努力下,荷兰华人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当地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竞相报道华人社会和华人生活,有的甚至推出中文专题节目,使华人社会开始赢得政府的重视。荷兰政府1987年首次决定每年拨款资助华人社团的活动。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改善华人的社会地位,加强华人社团的团结,以一个声音争取和维护华人的利益,梅旭华等总会领导人以前瞻的眼光,及时提出筹建“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的倡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于1987年10月正式成立,梅旭华当选为首届主席。在梅旭华的领导下,联合会所属的40多个华人社团团结在一致,以同一个声音发表讲话,进行交流,在“旅荷华人地位的界定”、“旅荷华人老年福利”和“旅荷华人中文教育”等重要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如今,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城市已建立了“华人老年福利院”。同时,荷兰政府还接受了联合会提出的“多元文化有利于荷兰社会发展”的观点,同意每年拨专款资助编写“结合当地情况的华语教材”,支持开办中文学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荷兰的中文学校已有近五十多所,学生以学习语言为主,结合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为了铭记历史,梅旭华精心考证,收集阅读大量有关资料,写出了近万字的史学论文《试述荷兰早期华人移民》,揭示了“早在四百年前就有华人抵足并逗留荷兰”的史实,以深情的笔墨描述早期海外华人感人至深的奋斗经历,为华侨艰苦创业、奋斗不息的事迹和情系中华的赤子之心树碑立传。
  梅旭华身在海外,情系家乡。自1979年以来,梅旭华多次为浙江家乡和吉林母校捐款,兴办影剧院、修建教学楼、设立奖学金、资助学术刊物。此外,他还多次贷款和捐助,为故乡铺路修桥,支持经济发展。由他出资的平阳中学“梅旭华奖学金”,多年来帮助过不少莘莘学子。梅旭华称不上商业大贾,惟其如此,他那关怀故土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加令人称道,越发显得真诚可贵。
  1990年5月,梅旭华被国务院侨办评为“海外华裔十杰”之一。
  我曾经和梅旭华先生生前碰面三次。第一次是鳌江小学百年校庆召开的校友座谈会上;第二次是梅旭华的母亲陈春菊女士逝世的追悼会上;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作为特邀嘉宾参加2013年12月25日在平阳国际大酒店梅旭华先生八十大寿宴会席上,当时我和梅旭华先生同桌同坐同用餐,近距离和谐交谈,他可谓师者风范、高山仰止。
  梅旭华先生为中国华侨和外交事业奋斗了一生,他的伟绩和英名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收录多篇回忆性文章,涉及政协提案、个人履职、革命历史等领域,展现多位人物的情怀与担当。

阅读

相关人物

侯千声
责任者
梅旭华
相关人物
陈春菊
相关人物
梅仲微
相关人物
孙雨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