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与海结缘,探索不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326
颗粒名称:
与海结缘,探索不止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2
页码:
27-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洋科研者蔡老师,经历40年探索,为海洋保护做出贡献,计划整理资料出版专著,传承经验。
关键词:
海洋科研
南麂保护区
生态保护
内容
1978年,我参加高考,当时才刚满15周岁,有幸被浙江水产学院海洋捕捞专业录取,从此开启海洋知识学习和研究探索之旅。1982年7月毕业之后被学校选中留校工作,并派去厦门大学海洋系进修鱼类生理和行为研究生课程,从成长、兴趣、学习到科研,随着时代的变迁研究领域从捕捞到养殖,再到自然保护,走的每一步都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这缘分也伴随了我近40年的海洋科研之路。在高校10多年时间里,我曾担任过《鱼类行为学》《声光电在渔业上应用》《定置网渔业》等课程,自行设计建设鱼类行为实验室,带过10多位学生做毕业论文,先后在《水生生物学报》《动物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在国内水产院校中率先开出《鱼类行为学》课程,1984年编出我国首部《鱼类行为学》讲义并于日后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和台湾水产出版社正式出版,为我国首部《鱼类行为学》专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建康院士专门为该书作序,该书出版后被国内多所海洋、水产大学采用为教材并指定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由于成果突出,先后获评学院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先进工作者、院级科研工作积极分子等。
1993年4月由于家乡的召唤,我回到了平阳故土,踏上了南麂岛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开始白手起家,埋头苦干,不忘初心,继续进行海洋科研探索。保护区成立之初,整个管理局在平阳县城只有两三间租来的民房,充作临时办公室,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岛上,在大陆连一张办公桌也没有。而在岛上原有的几间部队旧营房成了研究所的主要办公场地,海边的废弃坑道则成了实验室。300多米的坑道,幽暗狭长,我们铺设了100多个水箱和20多个水池,用来做各种实验,靠柴油机发电照明。坑道潮湿,电线经常短路,就在这忽闪的灯光和时不时的台风侵袭里,南麂保护区科研拉开序幕。由于地处偏僻的荒山野岭,刚去的时候没有电,晚上只能点蜡烛,有的同事就被吓得不敢睡在那边。好在我从大学开始就受过出海训练,又来自农村,再苦也不怕,只要科研有进展,也能乐在其中,搞科研哪有不苦的。我只知道到这里就是科研基层第一线,有挑战、有开拓性,可以出成果,其他的就没想太多了。由于深入海岛渔村,跟渔民打成一片,受到大家的欢迎,听到岛上的渔民习惯称呼我为“蔡老师”,乐于向我请教海洋知识和关于鱼的事,我的心里就更踏实了。
从2009年2月开始担任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为了掌握保护区环境和生物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我们在保护区内15个断面上定期监测潮间带生物。在南麂保护区不同区域内,我们要研究海洋生物几十年、一百年的长期变化,追踪人类开发活动对它的影响。只要保护区在,我们就应该一代一代做下去。这是保护区最基础的工作,虽然不一定马上出成果,但意义重大。近年来,保护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学术联系,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还每年选送科研人员外出进修,科研队伍在一步步壮大。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我接下来的计划是安心整理这些年科研积累下来的资料,再出几本专业类书籍,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传递给更多人。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收录多篇回忆性文章,涉及政协提案、个人履职、革命历史等领域,展现多位人物的情怀与担当。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