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结缘,探索不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326
颗粒名称: 与海结缘,探索不止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2
页码: 27-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洋科研者蔡老师,经历40年探索,为海洋保护做出贡献,计划整理资料出版专著,传承经验。
关键词: 海洋科研 南麂保护区 生态保护

内容

1978年,我参加高考,当时才刚满15周岁,有幸被浙江水产学院海洋捕捞专业录取,从此开启海洋知识学习和研究探索之旅。1982年7月毕业之后被学校选中留校工作,并派去厦门大学海洋系进修鱼类生理和行为研究生课程,从成长、兴趣、学习到科研,随着时代的变迁研究领域从捕捞到养殖,再到自然保护,走的每一步都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这缘分也伴随了我近40年的海洋科研之路。在高校10多年时间里,我曾担任过《鱼类行为学》《声光电在渔业上应用》《定置网渔业》等课程,自行设计建设鱼类行为实验室,带过10多位学生做毕业论文,先后在《水生生物学报》《动物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在国内水产院校中率先开出《鱼类行为学》课程,1984年编出我国首部《鱼类行为学》讲义并于日后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和台湾水产出版社正式出版,为我国首部《鱼类行为学》专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建康院士专门为该书作序,该书出版后被国内多所海洋、水产大学采用为教材并指定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由于成果突出,先后获评学院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先进工作者、院级科研工作积极分子等。
  1993年4月由于家乡的召唤,我回到了平阳故土,踏上了南麂岛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开始白手起家,埋头苦干,不忘初心,继续进行海洋科研探索。保护区成立之初,整个管理局在平阳县城只有两三间租来的民房,充作临时办公室,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岛上,在大陆连一张办公桌也没有。而在岛上原有的几间部队旧营房成了研究所的主要办公场地,海边的废弃坑道则成了实验室。300多米的坑道,幽暗狭长,我们铺设了100多个水箱和20多个水池,用来做各种实验,靠柴油机发电照明。坑道潮湿,电线经常短路,就在这忽闪的灯光和时不时的台风侵袭里,南麂保护区科研拉开序幕。由于地处偏僻的荒山野岭,刚去的时候没有电,晚上只能点蜡烛,有的同事就被吓得不敢睡在那边。好在我从大学开始就受过出海训练,又来自农村,再苦也不怕,只要科研有进展,也能乐在其中,搞科研哪有不苦的。我只知道到这里就是科研基层第一线,有挑战、有开拓性,可以出成果,其他的就没想太多了。由于深入海岛渔村,跟渔民打成一片,受到大家的欢迎,听到岛上的渔民习惯称呼我为“蔡老师”,乐于向我请教海洋知识和关于鱼的事,我的心里就更踏实了。
  从2009年2月开始担任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为了掌握保护区环境和生物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我们在保护区内15个断面上定期监测潮间带生物。在南麂保护区不同区域内,我们要研究海洋生物几十年、一百年的长期变化,追踪人类开发活动对它的影响。只要保护区在,我们就应该一代一代做下去。这是保护区最基础的工作,虽然不一定马上出成果,但意义重大。近年来,保护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学术联系,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还每年选送科研人员外出进修,科研队伍在一步步壮大。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我接下来的计划是安心整理这些年科研积累下来的资料,再出几本专业类书籍,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传递给更多人。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收录多篇回忆性文章,涉及政协提案、个人履职、革命历史等领域,展现多位人物的情怀与担当。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