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难解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306
颗粒名称: 排难解纷
分类号: K250.6
页数: 5
页码: 233-237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宋文骥作为财会工作者在农村面对和处理财务疑难问题的经历。他通过细致的调查和分析,解决了多起财务纠纷和疑难问题,如某某大队的某某生产队送购粮款的争议、大队干部兼出纳挪用公款的问题以及一张有贪污嫌疑的救济补助付款单据的核查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他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运用专业知识和智慧,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维护了财务纪律和制度。整篇文章展现了宋文骥在财会工作中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以及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平阳县 会计 排难解纷

内容

由于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财会工作的逐渐民主化,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然而产生一些矛盾也在所难免。尤其是财务上的疑难问题,凡是公社、大队解决不了的,都反映到区委、区公所,作为主管全区经营管理具体工作的我难辞其责,何况这是我为人民服务的好机会,舍不得错过。在我脑海中记忆较深刻的有四件事,现叙述于下:一、某某大队的某某生产队,夏收夏种期间有一天,该队队长和社员数人送征购粮入库,归来后队长把粮款连同粮库的两张收购凭证交给出纳员。事过多天,出纳员说那天送购两次(因有两张收购凭证),粮款只交一次,还有一次粮款未交。队长说每天购粮回来,都把粮款交清,没有一次未交。争来争去,讲不清楚,矛盾激化,少数社员打算去出纳家把锅灶砸掉。公社知情后予以制止,向区要求派我去调查下结论。我接通知后立即赴该队,队长、社员们都在田间劳动,我去田头见了他们,问明简单情况后,和队长、会计去生产队办公处所,请来出纳员。出纳员交给我两张收购凭证,说:“第一次购粮价已交,第二次购粮未交。”队长反驳说:“都已交清,没有一次未交的,难道我贪污了不成?”我一听,这件事是发生在会计入账之前,出纳员同送粮经手人交接款项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又无第三者证明,像这样的问题是无法下结论的。虽然如此,但是我想到社员们对我这么信任,寄希望于我,我如摇头撒手而去,于心不忍,要尽一切可能找到蛛丝马迹,来说明点滴情况也好。于是我手持两张收购凭证,睁大眼睛,盯住看了又看,把两张凭证的号码一比较,问题就明白一半了。原来这两张收购凭证是同一本,顺序号码之间只差一号,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该生产在这一天只送一次粮,而且两张收购凭证的稻谷数量恰相当一只河泥船的负载量,很可能是过磅秤时因挑运接不上,被别队挤了一批后,接上再将该队稻谷继续过秤,另开一张收购凭证。这么一来,一次送粮就出现两张凭证了。另外,作为出纳员在收款时应根据所交凭证金额收款,如果粮款交不清,应该在收款时追问,这张收购凭证早已在出纳员手里,为什么到现在才发现呢?据此,我在田头向社员们汇报了自己的见解,至于粮款到底有无交清,请社员们自行分析下结论。社员们听后都笑了起来,有人说:“同志,你这么一说,我们全部明白了,我们自己会处理的,有劳你了。”
  二、有一天,我巡回辅导,经过区委工作组进驻的某大队,据一位区委委员说,某队社员普遍反映出纳挪用生产队公款,出纳员是大队干部兼任,社员要盘点现金库存,被山纳员拒绝。工作组要我在这个大队留一夜,帮助他们解决这个疑难问题。我闻此言,认为这是自己分内之事,义不容辞。用过晚餐后,我独自去那位兼出纳的大队干部家。其实我们是熟识的,他见我来,很客气地叫我坐。我们两人同坐一条床杠上,几句寒喧之后,我即问他经管的现金库存同会计账册上结存数是否相符。他沉默不语,接着我说明来意,说是受工作组的委托来盘查生产队库仔现金的。他听后,脸色苍白,全身发抖,抖得床上布帐也颤动不停。我见此情景,便抓紧进行思想教育,讲明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只要及时改正错误,就是好同志……我问他到底有没有挪用公款,他即说确有挪用200元给自己买牛。我劝他连夜去亲友家借来把公款补足,明天请社员们来检查就是。他听了我的诚恳劝导,答应连夜把它办妥,并向我表示谢意。当夜我向工作组汇报了经过情况,第二天我继续走我的巡回之路了。
  三、某年某公社某大队,社员选代表审有大队的账目,经过核对,发现一张有贪污嫌疑的单据。这是一张救济补助付款单据,单据上金额是20元,领款人说只领到12元,但这20元的收款单据上却有领款人盖章。为此事,该大队审账小组争议多天,下不了结论,公社书记要我去助他们一臂之力。我是个有求必应的人,随请随到。有一天,我到了公社,社员代表早已聚集公社会议室,大概是专为我在等待。我来之后,双方和公社书记都表示欢迎。我刚坐下,双方各说自己的见解。出纳员说:“领据是20元,我是按领据付款,难道有错吗?”审账代表说:“经向领款人调查,她发誓说只领到12元,难道这位接受救济的年老妇人会撒谎吗?”听来两方面之词都有理,但作为财会工作者来讲,应以单据为准绳,问题在于这张单据是否确实,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于是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张领据上,看了又看,突然发现这小写数字的“0”字内圈不清,似有擦改之嫌。我即请公社书记派人向大队植保员借放大镜一用,借来后我一照,小写数字确实有擦改之状,其中“0”字中有“2”字被擦,还留有模糊痕迹。我到内间把放大镜递给公社书记看,我说:“你看这个蛋(即指“0”字,像鸡蛋)里还有只小鸭(“2”像小鸭)呢!”这有可能把“12”元擦改为“20”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由公社书记做大队干部(兼出纳)的思想工作,劝他主动改正错误。分析任务告成后,我就离开了。后来听说事情果然是我分析的那样。
  四、1969年冬,万全区一个集体企业职工对企业领导有经济怀疑,说是一年利润不知何处去,虽聘请一位老会计审查该企业财务账册,在了很久,不见眉目。当时区革委会初步酝酿派我去审查,但未正式决定,而我更不知道此事。我虽然不知,却被该企业领导人知道了,他们大吃-惊,认为此案一落我手,必然真相大白,有几人建议买一只名牌手表向我行贿,要求手下留情。议论未决,被会计知道了,吓得魂飞魄散,夜不成眠。他知道我的根底,是一个不会被人收买的人,更不是不知查账技术的外行人,一夜冥思苦想,认定只有走带头坦白的道路。第二天就跑到我家,向我讲明该企业集体贪污的情况,要求我救他一命。我说:“你对我这般信任,我非救你不可,但救你只有一条路,即坦白从宽之路。尤其是集体贪污,会计参加贪污,责任比任何人都重,应赶在大家之先,带头彻底坦白,我向区革委会要求对你从宽处理。”他听了我的话,回去便将贪污账目一条条列得清清楚楚,甚至把贪污手段、账目上作弊都讲得明明白白。过两天,我去区革委会汇报情况,我未开口,一位分管的同志讲:“你来得正好,革委会即要调你去审查某某企业账目。”我说:“不用通知了,我已把这个企业集团贪污的情况搞清了。”这位分管同志喜不自胜,我把所有具体情况都说了,建议区革委会一定要执行政策,给他宽大处理。之后,经过多天工作,我帮助该企业职工审查小组进一步核对材料,调查取证,归纳调查材料,上报由区革委会自行处理。后来听说区在大会堂广场召开了处理大会,为首数名贪污嫌疑犯予以刑讯拘留,对会计主动坦白,免予刑事处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成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