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平阳硫磺厂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99
颗粒名称: 到平阳硫磺厂工作
分类号: K250.6
页数: 4
页码: 218-221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宋文骥在1958年的一次工作调动中,因为揭露企业管理上的弊端而遭到排挤,被调到地方国营平阳硫磺厂工作。在硫磺厂工作期间,他经历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但最终与工友们共同努力,使企业在当年建厂、投产、出产品,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同时,作者也讲述了自己学习珠算的经历和建国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聚餐经历,展现了团结、奋进、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此外,作者还对比了不同领导的艺术和作风,表达了对领导体恤职工的感激之情。
关键词: 平阳县 平阳硫磺厂 瓯南棉织厂

内容

1958年的第一次工作调动使我感到突然,因为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但回头想想也是必然的。在那大鸣大放期间,我以大字报形式对瓯南棉织厂在企业管理上存在的弊端及个别厂领导的不良作风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发,他们能不记恨吗?但对于我工作的调动,厂领导却美其名为支援大跃进、支援新企业建设,达到了他们报复、排挤一箭双雕的目的。
  使人感到气愤的是他们竟把我与地主分子同时调动。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简直是带侮辱性的排挤。我气愤之下余,却以平常心待之,因为能跳出不平等待我的企业而感到欣慰。是年我虚龄23岁,新婚刚两个月。从此我们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家庭,开始了独立艰苦的人生之旅。
  5月8日来到新单位——地方国营平阳硫磺厂报到。硫磺厂正处在筹建的初始阶段,我是该单位第六位报到者,分配我的工作是出纳兼管食堂。筹建处租用两间民房,一楼用作办公,又矮又暗的二楼作宿舍,大家睡在楼板上的统铺。
  厂址选在山门镇上垟村的一个山坡上,下坎是溪石滩,后面是柴枝山,离山门街不远。但要经过两条溪,小雨涉水过,大雨则过不去。如果几天连续下大雨,只得饿瘪肚皮过日子。受环境限制,大家生活得很艰苦。
  随着基建进度加快,人员不断增加,两间民房已解放不了食宿等的生活问题,筹建处通过山门区政府征用了村里的一座宫庙,戏台作办公厅,前落和两厢用作外地来的职工宿舍。三个人挤在几平方米的房内,生活得很无奈,如遇家属来访,真的很尴尬。后厅是木工、泥水师傅的工场和厨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大家团结一致,以大跃进的精神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出产品,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1959年,以黄铁矿为原料的炼磺厂、绿矾厂、硫酸厂合并,成立了地方国营平阳硫磺厂,全厂有正式职工100多人,它就是现在平阳化工厂的前身。
  合并后的平阳硫磺厂在原来绿矾厂的厂址上盖了办公楼、会议室,楼上作宿舍、仓库、食堂等。企业初具规模,生产蒸蒸日上,一片繁荣景象。厂领导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生活上关心他们。领导与工友同在一个食堂吃饭,大家亲如一家,共同为搞好生产而工作。
  我初任厂出纳时,还不会珠算。当时我用笔算,既费时,又易弄错,致使担运硫铁矿的民工要排长队,等待结算工资。笔算忙得我汗流浃背,民工也怨声载道,弄得我很尴尬。我妻子包秀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下决心教我珠算。
  她从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落二的加法教起,把中学课堂上学到的加、减、乘、除毫无保留地都教给了我。她教得耐心,我也学得认真。工夫不负有心人,我很快便掌握了珠算的要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排长队领担运矿石工资的现象不见了。从此终身受用,我忘不了我的珠算启蒙老师,我的贤内助——包秀凤。
  使我难以忘怀、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庆祝共和国建国十周。
  1959年,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举国欢腾,厂部决定10月1日召开庆祝大会,会后聚餐。领导交代:聚餐时一个人也不准缺席,如本人有事外出,也要请家属来参加,大家欢聚一堂,共同欢庆美好的时光。
  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已经来临,物资紧缺,食品供应尤其紧张。100多人聚餐,给我这个当司务长的可是一个大任务、重任务。虽经多方设法采购了一些食品,山门供销社也答应届时供应一些新鲜水产品。10月1日早晨,两位担箩筐去供销社买水产品的工友只拿回一条7斤多重的大鲥鱼,其他一无所有,我惊呆了,今天的聚餐能举行吗?我当即赶赴山门街,供销社主任亲自出面解释说:“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确实组织不到货源。我们也知道一条鲥鱼解决不了100多人的宴席需要,那条鱼就让几位领导品尝吧,请代向工友们解释,请大家谅解。”他的态度很恳切,让人没有话说。
  我向领导汇报了这一严重事实,厂领导果断地说:“把那条鱼切成100多块,供全厂员工共享。”豁达大度的决定,使小小的鱼块大大地调动了全体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工人干劲倍增。这大概就是领导艺术吧。
  对于不同的领导艺术,我深有体会,有些事还真让人难以忘却。回想瓯南棉织厂郑贤科先生,是他不合理地延长了我的学徒期,使之长达7年,以致后来我的工资一直很低,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1957年第一次全国工资改革时,我工资才由每月19元增至每月24元。调入硫磺厂,我月薪还是全厂最低。硫磺厂是新建企业,员工从全县各行各业调入,他们的报酬都高于我,很显然在工资待遇上,我吃了大亏。厂领导也认为这有违按劳分配原则,是极不合理的。为了我的工资问题,蔡承宽厂长两次专程到平阳向县有关部门反映,要求网开一面,给我增加工资。既成事实的低工资,受工资政策所限,两次反映均没有成功,但是领导能体恤职工的实事情况,并付之行动,使我非常感动。两种领导作风,对比之下,使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非常的满足。
  调高我的工资受挫之后,领导又千方百计想办法增加我的收入,便在我爱人的就业问题上出谋划策。最后我爱人包秀凤终于在大家的帮助下,在山门区教办谋到了计划内代课教师的工作。代课教师的工资虽然不高,但增加了我家庭一定的收入,使我的生活有所改善,领导也为我感到高兴。
  两个单位,两种领导作风,不同的领导方法左右着企业的是否能兴旺发达和职工的人心所向,值得今人深思。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苏立余
责任者
包秀凤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蔡承宽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平阳硫磺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