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为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97
颗粒名称: 山为媒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3
页码: 215-217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宋文骥在寨头山小学任教期间,与爱人陈玉多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共同奋斗,最终走到了一起。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他们的婚姻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定地走在一起,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这段经历不仅奠定了他们一生的从教事业,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 平阳县 寨头山 教书

内容

寨头山,奠定了我一生的从教事业;寨头庙,赐给了我终身大事。
  1965年10月,我患的慢性肠炎复发,于是请了一个月病假,暂住在东门姜宅大姨母家进行调理。中心校领导给我聘请了一位我不认识的女代课教师,她后来就成为陪伴我一生的爱人,陈玉多。
  她世居县城白石街,家境较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她己穿上了白底夹细花的连衣裙了,身材匀称,气质不错,在小县城中有时也引人注目。走出校门几年后,她的几个在县机关工作的姐姐曾为她物色了对象,未果。说起爱情这事儿,只有在阳光充足,气候适宜,加上未被污染的肥沃土壤,爱的种子自然扎根发芽,即使遇到板结泥块或石头等障碍物,爱的魔力也会使种子在贫瘠的土里深深札根,并能顽强伸出地面,见到阳光,呼吸空气,枝壮叶茂,直至含苞欲放,开花结果,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个月病假很快结束了,我俩相识到相知,我经常出入她家。有时忙了,也总要用写信方式互通情况,节假日经常碰面联系,这样以来,由相知进入相爱了。
  一转眼到了第二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号角吹响了。当时出了个政策:“村村办学,回队任教。”我被石塘公社召回,到本乡半山区的白岩小学任教,玉多被安排城西公社北台小学,成为民办教师了。
  这样我俩都成为农村小学民办教师,共同语言多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多了,由爱而结的情深了。春夏秋冬,在车路边山岭上,绿竹树下,都留下我俩身影与脚印。在阶级斗争天天讲,年年讲的岁月里,婚姻自然也染上强烈的政治色彩,甚至还带上火药味了。那时人们的择偶标准,首先是阶级成份、政治背景,其次是工作单位、经济状况,对照一下,我没有一条合格,用旁人说的一句话:“四等残废。”在那样潮流下,面对现实说句实话,哪位父母会同意把自己女儿嫁给一个家贫如洗,成份地主的儿子?自然地当她长辈明白我俩关系后,我的第二场婚姻必定也不会风平浪静。不过真的,在那政治氛围下,即使我碰到张三李四的任何长辈也会说不,这是完全可以理解,无可指责的,只不过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善良的玉多父母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最后还是同意了我们的婚事。
  谈婚论嫁了,那年月物质极其匮乏,我家更惨,结婚时一张钢铁床向亲戚借的,棉被不够,姐姐送过来的。要好的朋友贺礼是一套《毛泽东选集》的。洞房间的顶层及四壁,要感谢张国钧老师,是他辛苦帮助下,全部给贴上报纸。至于家具,也就把旧的改一下,涂上油漆,油光发亮。
  我俩终于走到一起了,在那硕果累累的仲秋。她穿着随身衣服,没有伴郎伴娘,我自个进城把她迎到乡下家中。家里只摆了两桌酒席,一桌同校教师,另一桌至亲朋友。没放一个鞭炮,没点两堆“火堂”,几乎在“文革”武斗枪声中办了人生第二大事:洞房花烛(当时红烛是买不到的)。
  非常刻骨铭心,在那样落魄境遇下,玉多面对家人的压力,面对亲戚朋友的世俗之见,毅然冲出来了。这不是演戏,这是一本现代版的“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民办总团圆”的苦喜剧。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宋文骥
责任者
陈玉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