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稻试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81
颗粒名称: 千斤稻试验
分类号: S511
页数: 2
页码: 185-186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1958年在中国某个县进行的“千斤稻试验”。在这个试验中,学生们被组织起来参与水稻的高产试验,他们的任务是将已经孕穗的稻苗从其他田地里挖出来,然后运送到试验田中。试验田位于城东,面积约二亩,由县、区、乡三级干部和公社大队的代表共同参与。
关键词: 平阳县 试验 水稻

内容

1958年2月27日至3月1日,在县、区、乡三级干部整风会上,县委提出实现“千斤稻、万斤薯”的生产目标。县领导亲自搞水稻高产试验,其中一块近二亩试验田位在城东(现在的县医院与联东菜市场位置附近,原为水田)。县区公社大队都派代表参加观摩劳动。据带队老师介绍,水田已深耕(深到脚膝),土化肥己施足。我们这些十四五岁学生的任务是跟社员一起挖带土稻苗(已孕穗),并用脸盆、篮筐等工具将其送到试验田里,让另一些社员栽种下去。我们个个赤脚,卷起裤筒,在稻田里小心地把己长成三四十公分高的禾苗挖起,在泥泞的田岸上穿梭运送。大家都干得很起劲、很开心。
  由于年轻,大家没想那么多,只是个别同学心中有几个疑问:把几亩的已孕穗的禾苗移植到一丘田中,是不是正确的高产试验方法?为什么插秧时不就把秧苗插在试验田中?如此移植会不会影响已孕穗的稻苗生长?能否结出果实?能否高产?
  学校把中饭送到现场。吃饭时,一个同学提出这个疑问,老师解析说,县里提出“每亩三万丛,每丛半两谷”的口号打算,这是解放思想、大胆的试验,要力争高产丰收。其实,老师也解释不了。
  植后的管理我们并没参加。据说,由于过密,不透气,稻叶黄了,社员们抬来鼓风机,用中间打空的毛竹筒向田里送风。不少稻苗长不出穗,开不了花,结不出实果,收成时大都是秕谷。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咸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