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前后那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80
颗粒名称: 1958年前后那些事
分类号: S511
页数: 9
页码: 185-193
摘要: 本文主要回忆了1958年前后中国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包括千斤稻试验、围剿麻雀、洗铁砂和炼钢铁等。这些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于高产、消灭害虫、钢铁生产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描绘了这些活动的场景和过程,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 平阳县 试验 水稻

内容

千斤稻试验
  1958年2月27日至3月1日,在县、区、乡三级干部整风会上,县委提出实现“千斤稻、万斤薯”的生产目标。县领导亲自搞水稻高产试验,其中一块近二亩试验田位在城东(现在的县医院与联东菜市场位置附近,原为水田)。县区公社大队都派代表参加观摩劳动。据带队老师介绍,水田已深耕(深到脚膝),土化肥己施足。我们这些十四五岁学生的任务是跟社员一起挖带土稻苗(已孕穗),并用脸盆、篮筐等工具将其送到试验田里,让另一些社员栽种下去。我们个个赤脚,卷起裤筒,在稻田里小心地把己长成三四十公分高的禾苗挖起,在泥泞的田岸上穿梭运送。大家都干得很起劲、很开心。
  由于年轻,大家没想那么多,只是个别同学心中有几个疑问:把几亩的已孕穗的禾苗移植到一丘田中,是不是正确的高产试验方法?为什么插秧时不就把秧苗插在试验田中?如此移植会不会影响已孕穗的稻苗生长?能否结出果实?能否高产?
  学校把中饭送到现场。吃饭时,一个同学提出这个疑问,老师解析说,县里提出“每亩三万丛,每丛半两谷”的口号打算,这是解放思想、大胆的试验,要力争高产丰收。其实,老师也解释不了。
  植后的管理我们并没参加。据说,由于过密,不透气,稻叶黄了,社员们抬来鼓风机,用中间打空的毛竹筒向田里送风。不少稻苗长不出穗,开不了花,结不出实果,收成时大都是秕谷。
  围剿麻雀
  1958年前后一段时间,麻雀变成了“四害”之一。此前人们把老鼠、苍蝇、蚊子、臭虫作为“四害”。
  如何除掉麻雀这个高飞难捉的“四害”之一,人们想到了很多办法。一是寻窝拆窝。寻麻雀经常出入的瓦逢墙洞等地方,架梯子,上梯拆窝、摸蛋、捉小雀,在夜间用手电筒照捉成年麻雀,用弹弓击打,用笼网诱捉等等,但成效有限。饥饿(由于虫、草籽少)的麻雀还是冲锋陷阵,一群群飞下来吃谷子、麦子。
  1958年的一天,县长下达命令,全民动手围剿消灭麻雀。各机关单位、学校、部队、农村男女老少各就各位,分布在每个山头、高地、楼顶、屋顶、大树旁,每人都带上一二件工具,如铁油筒、面盆、口杯、锣、鼓、桶、竹筒、长杆、梯子等。听到炮声,万人手击有响声的工具,挥动长杆,扑打驱赶,口中呐喊,使麻雀惊恐,无栖身歇脚之地,迫它不停飞翔,乃至心疲力竭,跌下被捉。
  我们班学生手拿面盆、口杯、木棍、竹竿,被分派到东门上大树旁。在看到信号弹,听到鞭炮声后,大家一齐行动,呐喊声与各种撞击声、锣鼓声相互交会,声音震天撼地。可惜我们只守阵地,没有活捉到一只麻雀。
  之后,听说这次人海战役,全县共捉杀了“十多万只麻雀”,我当时并无怀疑这个数字。这是我一生唯一一次参与全民捕雀活动,现在想起来,实在有点想笑。鸟以食为天,是人类砍树挖根,割光青草,使鸟无虫无草籽可吃,它们只好找稻谷麦粒吃了。那时人类不反思自己,却把麻雀误当成“四害”之一,受到无情的捕杀,实在有点冤枉!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才认识到错误,并把麻雀作为生态平衡的益鸟来保护。
  洗铁砂
  在县委“以钢为纲”、“年产二万吨钢”、“依靠群众建千座(温州万座)小高炉”口号指引下,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洗铁砂、筑小高炉、炼钢铁等活动。
  我们班的男女同学到坡南至轮船码头这段沟溪上(有些班级同学到城西沙岗溪上)洗铁砂。同学们个个赤着脚,站在溪沟水中,用自己的脸盆扒入泥沙和水,旋转脸盆,把泥沙溢出。反复摇晃,多次操作,脸盆底留下一点黑色较重的铁砂,把它倒入碗杯中。在三个多钟头洗砂过程中,我只洗了半碗多铁砂,另外还拾到一些锈铁钉、铁皮、铜钱等。全班同学共洗了50斤铁砂与废铁器。老师说虽然收获不多,总算是为大炼钢铁尽了一份力量。
  炼钢铁
  在1958年9月,我们学校老师在坡南东岳观后殿东首的坡地上建了一座土高炉。该炉内膛用城南缸窑厂调来的耐火砖砌成,当中筑有铸铁栅栏,有出渣和铁水口、进风口。炉高四米多,内径约一米多,原料从顶部料口进入。这些设计都是老师的佳作。我们学生有几个人帮助搬、称原料,把木炭、铁屑、铁片、铁砂装在料斗中,还要加点石灰石、荧石等熔剂。大部分同学分工去拉风箱。老师在指导指挥,有些老师直接参与劳动工作。学校叫来的10多个生产队社员,是主力军,木炭都是这些队里社员上山烧的。很多烂废铁也是大队收集而来的。
  大热天,我们在高温炉边做作业,边拉风箱,炉顶喷出点点火星,大家汗流浃背。我们轮流地工作,可休息一会再上阵。人们不断加炭加料,都没看到铁水流出来。或许拉风箱力量不够,温度过低,或许铁水还不够多,未能流出,于是大家加大劲头,把风箱拉得更快些,一会儿终于流出了红彤彤的“铁水”,我们大家都在尽兴地欢呼……敲打检查冷却后的“铁水”,老师说大部分是铁渣,真正铁很少,更没有什么钢。干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我们干不动了,休息了一天。之后,高炉因膛内结块而停止冶炼,第二年被拆掉。
  这就是一个小高炉的结局。
  烧木炭
  我们学生没有参加1958年的砍树烧木炭这项工作,但我们的确在现场目睹了当时干部组织社员砍树烧炭情况。这是给生态造成最大破坏的一项运动。为了炼钢铁,必须要有炭这种能源和还原剂,否则就成了“无米之炊”。上面的任务必须完成,社员们无奈到山上砍锯较大的树木。
  在城南东山山坡和溪岸上,数十名社员上山把麻绳捆在2—3米高的树上,用柴刀把数十公分的大树砍后,用绳把树拉倒,并砍去叉枝。经过几天作业,山上的大松树、杂树倒下一大片,剩下的只是平阳中学后山几棵大松树,其余山上都只有几公分直径的松树、杂树。
  据说,到10月中下旬,全县已建土高炉3000多座,有高炉的地方都组织社员砍树。尤其是在莒溪(今属苍南县),据说组织5000人上山砍树烧炭,县里还成立了钢铁和木炭生产两个指挥部,派千名干部下去指挥领导协调。谁能统计算出砍了多少树?这对生态文明的损失有多大多久?
  出于好奇,我与一个同学还跑到东山岗看土窑烧炭。社员们在山坡上挖了一个上高下低,如坟洞一样的一个坑,高处开一个烟道孔,把树枝柴草放在坑下面,周边用大木架空,把己锯成棒状的树干树枝一层又一层均匀叠铺在上面,再用黄泥土封闭,在下端开一个进柴点火孔。点火燃烧到一定时候,不再进柴,只控制进风大小。后面烟道冒出青烟,坑背也冒出蒸气。最后把进风口封堵住,不再进气,靠自热闷火。蒸发了水与挥发分,木料就变成木炭。我想这不是“烧炭”,宜叫土法控制燃烧“闷炭”法。
  全县办公社
  1958年8月中旬,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钢城人民公社成立,由城关镇和城西、城东、城南、水亭乡合并而成。嗣后各区镇相继成立。公社实行“一大二公”,采取“一平二调”生产队、大队的劳力、财物的方法,实行土地、劳力、农具、粮食、资金“五统一”。又将山林荒山收归公社,取消农民对山林所有权。组织上实行军事化、行动上战斗化,分配上采用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取消按劳记工分配。生活上集体化。生产队为单位,公共办食堂、幼儿园等。出现了“人民公社是天梯,共产主义是天堂”、“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这样的口号。全县16—50岁公民编成15个民兵团、143个民兵营、1252个民兵连,计38.4万人。采取大兵团作战、大协作精神、大跃进速度,组织社员砍树烧炭,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工程(如桥墩水库),建立国营农林场和进行移民大搬迁。公社各级领导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引发体制的共产风、浮夸风、特殊化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等“五风”。有些地方出现饥荒、人口外流,1959年4月,县长带队到福建规劝动员其返乡,共2万来人。1960年春,万全有一批食堂缺粮停炊。1961年春,全县4030个公共食堂、80.92万人中,有3366个食堂、68.03万人,人均粮食不到0.8市斤。全县缺粮,以野菜充饥的人口达13.15万人。
  1960年11月,万全公社调查,全公社共72735人,一年来死亡人数达3481人,其中大部分属因饥饿等造成的不正常死亡。1961年5月,县委认为办公共食堂弊多于利,先后停办。1961年5月,县委就万全公社1960年饥饿病死事件向省市写出检查报告。
  楼上洗脚和罐饭被吃
  1960年暑假,我已从麻步中学初中毕业,那时还住在上周村江边的老房子里。这一年,我有难以忘怀的惊和喜。
  惊的是特大的台风和史无前例的洪水。8月9日晚,9号台风发出刺耳的呼啸声,伴着倾盆大雨,瓦片飞摔声和门框撞击声,任何人都难以安心去睡眠,我们家中的水桶、脸盆、水瓢……凡是可盛水的水具,都拿出来接漏。箩筐、粮柜都盖上稻草。爸爸时而拿着电筒巡视,北港洪水暴发已满到地坦,并继续上涨……
  清早,农田已全部被淹没,水越来越满,很快进到了家中。我爸爸、妈妈赶快把日用品、衣柜、米桶、锅碗等搬到楼上,把鸡鸭集在笼中,提到楼上。洪水还在快速上涨……到了10来点钟,水快满到楼上(约3米深)。我坐在楼板上,用双脚挂着,可以扑打到水。在楼上嬉水洗脚,这可是很好的新闻。“从来没有见过水涨得这么快,也从来没有见过满得这么高。”爸爸嘀咕道。我们全家(与其他村民一样)逐步产生了惧怕:如果墙壁倒塌,房子浮起,被冲走,散了架,全家可都没命了。我家开不了伙,后用煤油灯煮饭烧菜,有些人家吃生的地瓜丝、花生等当饭。直到第二天洪水才从屋内退出,第三天才从田园中逐步退去。
  这次洪水为什么满得这么高?之后才陆续报道说是南北港洪水汇合,尤其是桥墩水库大坝在10日凌晨4点多钟被冲垮决口,4万立方米水瞬间飞流直下之故,桥墩、灵溪、麻步三公社当时一片汪洋,共冲毁房子1100多间,损坏5000多间,死亡人数370多人。这座1958年9月动工的重点工程,是大跃进的产物,每天有成千上万社员参加义务劳动(我也曾参加劳动二天)的民生工程,由于缺少科学设计和施工管理,毁于一旦,共造成4000多户19000多人无家可归……
  喜的是这一年我被平阳二中高中部录取。当时录取178人,分4个班,我被分到高一(1)班。高中三年,生活特别困苦,大多数同学衣衫单薄,没吃饱饭,很少能吃到白米饭。学校蒸饭,同学们在陶罐中蒸的大多是地瓜(丝)、蕉藕(渣)、菜叶什么的。在1961、1962年曾几次出现一些同学白米罐饭被人拿去吃了,空陶罐被放在厕所边的墙上,全校轰动一时……我读书10多年,除了这两年,这种偷吃别人饭的现象从来未听说过。现在想想,这些偷吃饭的同学实在是无奈的选择——饿得受不了了,否则,决不会如此去糟蹋自己的人格。此事,学校没有深入追查,相关的领导马上叫厨房予以应急解决,有时同学们会众人待一,各省一口,帮他度过肚皮危机,以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
  辍学严重
  由于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很多人辍学。高二时,只剩3个班,高三时只剩2个班,读到毕业的,只剩63人(不到2个班)。休学大多是由于家中难以维持生活,再也无力支持孩子读书。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团委都去这些同学的家里动员做工作。老师走几十里山路,到学生家,家长对学校的关心没有不感动的。有些同学都流泪送别回去的老师。这些工作虽然叫回几个同学,可多数学生为了全家生计,他们急着寻找出路:去当兵、教书、当半脱产干部、做工、种田……我妈的“讨饭也让你读毕业”一句话让我感动十分,也坚定了我的信心。我读完了高中三年。在高一当学习委员,加入了共青团,高二、高三任校团委组织委员林邦颜老师任团委书记,吴成怒当宣传委员。高三下半年即将高考,我转任高三(1)团支书。在高中的三年中,我五个学期被评为三好生,三次被评为五好团员。我想这是我对父母最好的交代与回报。
  人的精神不能垮
  与万全区饿死许多人与卖儿鬻女乡亲相比,北港山区的社员是幸运的。因为这里干部刮的“五风”稍逊一筹,二是毕竟山上、溪边、坟前杂地还有垦植的地方,地瓜藤叶、南瓜花果、蕉藕杆渣、野菜、嫩叶等还可充饥。
  困难总是暂时的。不少父母叫孩子辍学,主要是见识不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在精神上被压垮了。我们留下的同学都认为,有书读是荣幸的,可是父母因此承受了经济上、精神上更多的压力。我们则必须把书读好,把身体锻炼好,这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在三年困难受饥饿威迫的时候,坚持“三好”方向,响应学校的劳卫制“跑北京”体育活动,坚持每天清晨、下午课余时间跑千米。即使某日跑不足,或有事未跑,之后的一二天就给补跑回来。三个多月后,我们凭着锻炼登记表到体育老师处领到了“达标”奖章。
  百天长跑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与毅力。长跑能耗大,在饮食不足的环境下,肚子饿得咕咕叫,睡上饿得睡不着。有一次一个同学到街上买来两个面包,分我一个,我只二三口就入了肚,面包的味道真的比鱼肉还香!
  人有了精神理想时,处在苦难之中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困难艰苦是暂时的,会变化转化的。物极必反,世界上的事物是辨证发展的。三年之后,我们两个班毕业的63人有12人考取了大学,除本人外,如张恒、张正铲、白洪车、白希斌、周月钊、王学丽、许忠恳、杜晓峰、谢炳明、曾达生、蔡成蛟等(其中水头区2位,腾蛟区4位,麻步区3位,鳌江区3位)。高中毕业又经过实际锻炼的周青宣、温青本、王孝狮、温香焦、陈丽霞、赵沛萍、陈香红、陈细延、陈开发、吴招生、李信涨、许祥渡、颜贻调、李惠中、黄平生、张日文、苏德宝等50位同学,一个个都走上了各自工作单位,不乏为公务员、干部、教师、校长、医生、工程师、企业家的。
  一个人想成事,往往需要一股精神,需要在坚持再坚持之后。三年困难,只是人生的瞬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精神来支撑。人生的理想方向目标永远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我们都曾有过理想,有了一股精神,经历过苦难,受到过历练,所以现在大家都很坚强。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咸文
责任者
周青宣
相关人物
温青本
相关人物
王孝狮
相关人物
温香焦
相关人物
陈丽霞
相关人物
赵沛萍
相关人物
陈香红
相关人物
陈细延
相关人物
陈开发
相关人物
吴招生
相关人物
李信涨
相关人物
许祥渡
相关人物
颜贻调
相关人物
李惠中
相关人物
黄平生
相关人物
张日文
相关人物
苏德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