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西坑 钟灵毓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78
颗粒名称: 东坑西坑 钟灵毓秀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页码: 177-18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东坑和西坑两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东坑和西坑是平阳县南门的两个溪坑,历史上是当地重要的水源和交通要道。文章详细描述了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和人物故事,包括著名诗人陈天孩、苏昧朔、张真园等人的故居和生平事迹,以及包家老宅和伍家墓碑等历史遗迹。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这些地方与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如回生堂和春元药店等老字号药店的历史和规模,以及它们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通过这些介绍,读者可以感受到平阳县南门的古老韵味和文化底蕴,了解当地的历史和人物故事。
关键词: 平阳县 古迹 溪坑

内容

从曹楼殿往左、右走,就是东坑、西坑,坑就是溪坑。公路还没开通的时候,东坑与东山是连在一体的。西坑水可能主要是从现在的九凰公园牌坊后面山谷中流出来,经过原教育局后面,注入南门护城河(龙湖)。清代著名诗人张綦毋《船屯渔唱》中第三首诗曰:“屹立双山像斗牛,山泉两道夹城流。”“山泉两道”应该指的就是从东山和九凰山流下来的东坑、西坑的溪水。古代这一带风景肯定很清幽,水声潺潺,林壑尤美。
  南门方正印书社的原经理蔡寿璋先生住在西坑,其房子边门门额上刻着“吾庐”两个草书的字,由王光铭先生题写,他说自己房子以前是著名诗人陈天孩的。陈氏有《城南卜宅》,其尾联道:“凰山邀皓月,龙沼濯清波。”他家后门就是龙湖(“龙沼”)。其卧龙楼三字即系著名书法家张真园(住东坑)所书,“人皆金石求文字,我有楼台志姓名”。“吾庐”对面小巷中以前住着苏倜(达夫)、苏昧朔,前者是民国平阳戊社十个成员之一,后者是东瓯人物画鼻祖。陈天孩、苏昧朔、张真园可以说是邻居,都是同学关系。
  走过小百花越剧团的房子,有东坑大路巷,通向西马路。巷左拐弯处有座保存比较完好的老宅,是包宅,刚好在春元药店房子(部分已改作停车场)后面,可以由回春巷直通回生堂。包宅有个门台,上面原先有两个字,依稀有个“庐”字。共七间平房,中间以前可能是厅堂。院子前面砌着花坛,花坛墙上刻着很大的“寿”字,篆字,令人有钟鸣鼎食的感觉。余素玮老人(原平阳中学前面河对岸的宕前余宅人)说包宅厅堂是包家用餐的地方,她小时候在这里吃过饭,由于人多,大家都站着吃。她说整个回生堂主要是大房包曙东所有,他育有三子五女,包于凤、包于昌等,他非常能干。此处包宅原是包曙东、包舜卿叔伯兄弟所有,现在左边房子归舜卿女儿、原镇小教导主任包于君老师(其夫是宕前余家余舜善,回生堂职工)所有,其儿子余为人和媳妇孙娜佳两人很早就在回生堂工作,住在回生堂里。包曙东母亲是宕前余家,与回生堂后来经理张和光先生母亲是姐妹关系,包家与余家着有密切的姻亲关系。
  经陈修桃老人指点,在包宅花坛右边低低的墙角上找到了一块墓碑,字非常清晰,上面写道:“光绪丙午年玖月穀旦,世居本城东隅。皇清登仕郎、显考荣斋伍公暨祖妣元配黄氏孺人、次配林孺人,附显考按察司照磨琅琊公暨显妣元配徐氏宜人之墓。孙宪珍、曾孙桂生、崧生仝敬立。”可能是上世纪“破四旧”时,从后山上挖下来,随便砌在那里。墓碑照片发给原平阳县原政协副主席伍兆澄先生,他说宪珍是他祖父,崧生是他父亲。他祖父名楚舫,字宪珍,温州五马街老香山国药号学徒,到瑞安在宁波商人创办的三益堂药店任财务簿记,后来自己开设瑞安九成国药号,交游广,撰有《沪杭游记》一册。
  从西坑原来县教育局处右边的小巷走进去,一直到山边,再右拐,里面藏着一口古井,非常清冽,一眼见底。井口上建有高高亭子,仔细辨认,两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亭高明月美;井古水泉香。”堪称佳联,落款已泐灭不清。在井上建亭子,很少见。住在旁边的包道焕老板说,这就是“天下第一泉”,以前巷口建有圆拱形的门台,上面刻着“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天主堂一泉小学就办在老教育局处。小学校长游立夫,彭锦燕、章昂两位老人都说自己小时候在这小学读过书。包老板还说包曙东很聪明,把西马路下边的包家五间小洋楼等都捐出来,等把回生堂整个产业处置完,就把全家搬到温州,解放初土改时,因此没有成为工商业地主。解放后,包曙东在温州看病,像名中医金慎之一样,老是看不好,温州人讽刺他说:“包会死。”因为回生堂又称“包回生堂”,可能简称“包回生”,有包你起死回生的一层意思。
  往西走,在教堂和电视台之间,有一处老宅,上面有“凝瑞气”三个字,张鹏翼先生题写,是民国平阳绅士林蔚之的故居,刘绍宽在里面搓过麻将,《厚庄日记》1920年9月7日说:“风雨止,水仍满。午后至陈子琳家,与同诣林蔚之,为竹牌戏,输银圆三。”1927年1月6日:“午后在林蔚之家蒱戏。”“蒱戏”,可能指打扑克。又“往访林蔚之、张鹏翼,皆未晤”,等等。再往西走,就到了大岩下,巨大的岩石就屹立在路边,如开发出来,是一大岩景。大岩上面以前有节孝祠,商会就在附近,刘绍宽他们经常在商会聚会。大岩下方就是原来的龙湖,据说龙湖的水源出自大岩石的下面。到这里,已经超出了西坑的范围了。
  西坑路长东坑短,东坑巷曲西坑直。东坑巷因为短,所以成为乘客在山边公路下车后到南门,或到县府办事的捷径。东坑巷路呈Z字形,拐弯的地方窄如咽喉,上面铺着光滑的青石板,不知走过了多少人。靛青河右岸以前有个货头行,货都是从那里上下岸,再运到坡南和北门埠头,沿着河边有一条青石铺成的窄窄的古道,连接到东坑口,也不知挑过了多少货物。
  在东坑巷中间的右边有一条路,走上去,曲径通幽,来到一个斑驳的门台前,里面就是平阳中学首届校长、书法家张真园的故居。门台里靠墙处有很一株很茂盛的桑树,绿油油的,歪斜着,怀疑是主人故意种歪了,当篱笆用。桑树上边的枝叶紧挨着左边楼房,这样人差不多只能佝偻着进到里面的院子,大有“隔断红尘三十里”之感。这庭院就是以前张宅的中心位置,据说张宅四面曾有四五个门台,规模很大,后面有很大的花园,种了很多水果树,很漂亮。这院子里朝西的三间正间,还有拆建成工商宿舍的厢房,都是张真园的房子,西门郑得标将军孙子郑锡章住朝北的三间厢房,是从原来张家一房份买来的。张真园有首诗写道:“细雨槐花落满庭,窗前梅子大如星。十年旧恋从新理,一瞥春愁肯又经。始老红情犹怒茁,更多生意供温馨。莫怜吹皱江南雨,百岁柔波几次青。”好诗,写的就是他家的庭院。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书法家杨悌在《清振威将军浙江严州协副将郑公墓志铭》的后部分说:“孙锡章、锡丹、锡金,女孙若干人。”郑锡章(1923—2012),系将门之后,是西门郑宅郑大老郑得标将军长子郑刚的第三个儿子,郑刚长子在宜山阵亡,次子夭。
  解放前,他曾任县政府书记员,后任县田赋处稽征员。郑锡章多才多艺,写一手很好的仿宋体小楷,县前头最早的打字店就是他开的,当时用手刻蜡板印刷,效果就像印刷体一样。他还会算命、择日、打卦、看相、合婚、代书、算流年、义诊,长期在通福门附近山上的天后宫给人算命。义诊,就是义务给人看病,他懂中医。
  张真园(1899—1959),解放前温州师范学校毕业,曾在北京、上海、海南等地任教。他能诗工书,擅长行书,书法清丽。《刘绍宽日记》中有多次写到他,如1938年5月23日一则:“廿三日,廿四乙卯,阴雨。上午送蔡寿诗,过陈天孩,交与张真园书之。”刘绍宽自己写的诗也请张真园书写,可见他的书法水平不是一般的好。解放后搬到温州住,在温州卖字,温州剧院、南洋照相馆的招牌字就是他写的。1951年,被错划为地主,房子没收,分给大家住。后在瓯海中学(今温州四中)任教,1959年被下放到南门铁岭大队务农,一个人在平阳,大概只有不到一年时间,当年11月即逝世。
  在东坑的靛青巷口,也就是王光铭先生扣舷居旁边有一口古井,名通济泉。1936年10月,缙云人徐用到平阳任县长,当时干旱,城内用水紧张,他就派人勘察,在东坑找到了一个水源很好的地方,挖了一口井,并亲题了“通济泉”的三个字,意谓通到济南的泉水,即从泉城济南来的泉水,名字取得真好。解放后,徐用后人从缙云迁居济南,也可以说有些缘分。平阳县城以前是个山城,多泉水,古井也多,县志里有记载,现在不多了。
  县城南门的历史似乎比坡南街还要厚重,人文底蕴也深厚。后来随着公路的开通,河上航运急遽衰落,与坡南街一样,南门不再如昔日那样繁华而热闹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