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雄丽 溪水涵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76
颗粒名称: 山林雄丽 溪水涵濡
其他题名: 县城南门古迹述略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2
页码: 170-18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平阳县城南门地区的古迹和历史背景。南门曾是南来北往之客必经之地,因此古迹不少。文章通过作者与南门春元药店的后人黄士元先生的交流,介绍了回生堂、春元药店等老字号药店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这些药店与当地文化名人、学者等的联系。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南门地区的其他古迹,如陈劫尘故居、陈若佛住所等,并通过这些古迹的介绍,展现了南门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最后,文章强调了这些古迹对于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关键词: 平阳县 古迹 九凰山

内容

平阳县城以前有一首童谣道:“九凰山上白坟对白坟,大街直去是南门。南门直去是曹楼殿,曹楼殿上跑马灯。”南门曾是南来北往之客必经之地,是县城非常繁华的地方,人烟稠密,商贾辐凑,因此古迹不少。自从前几年回生堂店面房连同“回生堂”店招被火烧之后,这一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似乎从此烟消云散,南门好像再也没有好的古迹可谈。其实不然,如深入寻找,在南门直街、东坑、西坑,以及在一些老人记忆的深处,还有一些地方值得“拾遗”,于是笔者就想写一写南门旧事,“立此存照”,不致于湮没无闻。
  直街店肆 鳞次栉比
  经热心人介绍,笔者认识了南门春元药店的后人黄士元先生,由他带路,穿街走巷,先到回生堂。回生堂大概创办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店招“回生堂”三个擘窠大字,楷书,端庄朴厚,左右两边有小字,分别是“百年老店”和“道地药材”。老板姓包,是宁波商人,所以也叫“包回生堂”。回生堂与春元药店之间有一条长长的小巷,就叫“回春巷”。走在小巷中,仰望着两边青砖砌成的高高的围墙,仿佛如穿越时空的隧道,找到了以前对老县城的神秘的记忆,令人想起戴望舒《丁香》一诗中的句子,“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南门以前有老字号“李春和”雨伞店,可惜已没有了,平阳特产油纸伞也无从寻找。
  回生堂店面房烧后,前面砌了墙,再加上四周高高的青砖围墙,路人对里面的情况不大知道。其实里面规模很大,从街边到九凰山麓,都是,身临其境,就好像来到了一个古遗址,让人低徊留连,发思古之幽情。店面和后面大院子之间还矗立着双门台,形成到后面大院子的通道,门台里面的两厢房子还在。盛蜂蜜的大缸还有好几个,蜂蜜主要用来炮制炙黄芪。不知有没有鹿苑,而杀鹿,取鹿茸,不知又是在什么地方。最后面原来有包家的小洋房,共五间,已改建为人武部宿舍。
  除了经营药材生意,回生堂可能还办旅馆,南来北往经过通福门的客人有时就在回生堂后面客栈里过夜,如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刘绍宽还没迁到县城时,从江南来县城办事或到郡里、省城赶考,经常住在回生堂里。《厚庄日记》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初八日说:“赴省应试,夜宿县城回生堂。”又“晚至县,寓包回生堂”,“与叔同晋郡,夜宿回生包春庭先生宅”,等等,包春庭应该就是回生堂的创办者。瑞安黄家“三黄之一”、翰林院编修黄绍第来平阳,也住在回生堂,《厚庄日记》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十九日说:“于回生堂见瑞安黄叔庸太史绍第,示以奏参枢要诸稿。”
  因为回生堂药材道地(2009年回生堂中医药文化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刘绍宽年老体衰,经常到店里买药,有时记账,到年终由鳌江王广源王理孚结账付款,因为他们系师生关系,尊师敬师。春元药店也是他们理想的药店之一,如《厚庄日记》1941年10月22日说:“日前志澂、啸樵诸君以余老嗽多病,属金慎之拟一膏方,药品甚昂,余置未服。今啸樵来,云已交春元煎之,药资约百元左右,志澂拟代出,余实不敢当也。”志澂即王理孚。万全下薛宋漱石(《温州市志》主编宋维远父亲)曾被聘为春元药店经理。黄士元父亲黄召章是春元东家,1951年由于买了十几亩地,被定为工商业兼地主,后劳改。
  来到春元药店对面的陈劫尘(别号仲桐)故居,只见门台上写着“迎祥”两个行书的字,遒媚,门台的照片有收在《劫尘拾遗》一书的前面。黄士元先生指着左边的一间房子说,仲桐就是在那里服安眠药逝世的,因为解放前他在平阳国民党党部做过事,担心害怕。黄先生说陈仲桐解放后在春元旁边一家店铺开西药店,维持生活,平时很熟,把他名字文翰改为士元,笔画少些,读书时好写。陈仲桐毕业于由刘海粟等人创办的上海新华艺专,多才多艺,在平阳县小、平阳中学等校教过书,桃李满平阳,也曾兼任《平阳日报》(1940年11月创刊)副刊《文笔峰》的主编,培养了很多作者。1942年,刘绍宽逝世,他撰写了《吊刘厚庄先生》一文,开始说:“今天为浙东经学大师刘厚庄先生出殡之期,哲人其萎,悲感莫名!”写得非常感人,简明扼要。据陈云如女士说,其祖陈南弟打银,在南门开陈润华银楼,大房有四子,彰荫(打银)、彰琴(即平阳话“劫尘”的谐音)、彰修(做雨伞)、彰荣,其中彰荣即若佛,著名书法家,后来搬到青田。
  从仲桐故居旁边的仁寿巷进去,向右拐,曲径通幽,来到了一个小院子,其实就在仲桐故居的后面,是陈若佛住的地方。双开门,门楣是欧式雕塑,天井里原有一口1×2米的方形水井,有砖砌护栏。1983年,书法家张笑如女士买来,当时陈若佛已故,由其夫人沈吟、儿子陈东来代办过户手续。张女士一直住到2005年,后来卖与县小退休老师张蕴华。其间张女士在这座富有民国建筑风格房子里,发奋学书,步入书法艺术殿堂,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一员。那些年,家住附近的王光铭、叶志鉴、吴招廉、郑立于等老先生是常客,他们都说这屋古色古香,风水好,住这屋的主人都成为艺术家。
  从仁寿巷一直走进去,在左边就可以看到一个旧门台,兀然耸立着,外面门楣上写着“临祥”两字,里面写着“凝瑞”两字,端庄秀丽。走进门台,右边就是律师李刚的故居,再里面,是李家祠堂,已圮。谢瑞淡(谢侠逊哲嗣)教授在《我为什么给〈劫尘拾遗〉作序》中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家在南门‘春元’药店对面的‘抚松庐’,劫尘先生就住在我家前面,往来频繁,情谊笃笃。”棋王谢侠逊六岁时随父从腾蛟移居县城南门,其父在西坑口开旱烟店,就住在李刚抚松庐那里,后来搬到西门外的白石街。抚松庐的主人就是民国时期平阳律师公会会长李刚,字仲薇,鹤溪镇南岙人,刘绍宽弟子。李撰有《抚松庐记》,今收在《平阳李氏志》中,系古文,有师承。著名书法家杨悌也为李刚撰写了一篇《抚松庐记》,开头说:“李君仲薇得城南吴氏旧宅,拓而新之。吴氏园中旧有一松,虬枝夭矫,亦百馀年物矣。仲薇取陶元亮《归去来辞》中语,以‘抚松’名其庐。庐,余记之。”
  往南走,距回生堂不远的地方,孔一华先生开了一家香烟店。他祖父孔昭清曾在街对面两间两层楼开办孔大盛派报处,楼房外貌基本保持不变。以前二十几种全国各地报刊,如《时事新报》《申报》《大公报》等,每天从这里派送到全县及瑞安、泰顺等地,及时让读者了解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情,改变之前闭塞的状态,这是近代平阳新闻报刊发行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具体见孔庆杭先生《开平阳县发行报刊之先河——孔大盛派报处》一文(收在《命运两代人》书,孔庆杭编著)。
  据孔一华先生说,南门旅馆共有四家,即关西行馆、第一旅馆、平阳公寓、同源。关西行馆是江南人经营,江南人到县城来,都住此店,估计是江南杨家所开,因为他们推崇东汉时名臣杨震(号关西夫子)。第一旅馆是江南方良人方仁生开。平阳公寓是兵役科科长陈逸声开,解放后他韬光养晦,是一位传奇人物。同源是北港卢姓开。还有金家饭店(大风车幼儿园处),桐山(即今福鼎县桐山镇)卖“卢钩”(即牡蛎)的商贩都住此店。金家饭店,即在大风车幼儿园处,桐山(即今福鼎县桐山镇)卖“蛎钩”(即牡蛎)的商贩都住此店。
  律师有四家,即郑克之、李刚、李培刚(在邱国英家里)、孔梦韬。“郑律师”郑克之,原名绍烈,其弟名绍穀(在香港),他们的那座房子原来在县环保局(今昆阳镇环保分局)处,有两层的三间,还有两间平房,地势高敞向阳,很好。1951年土改时,被换到下面对街的关西行馆,现在由其后人郑光远、施小华夫妇住着。郑克之父郑式钦,金乡郑家楼人(其祖父郑观岳,号古樵,民国《平阳县志》有传),历任温州府中学堂监学、平阳县教育局局长,后在省教育厅工作,是刘绍宽早期弟子,与刘的儿子缙生是两姨夫关系,《刘绍宽日记》中有很多地方写到他们父子。据说西门绅士吴醒玉曾为郑克之写了一句话:“郑克之,大律师,只懂法律不懂诗。”郑克子长子世彬,原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胚胎系教授,副军级干部,今年已九十五岁,前几年还住在其子光远家,现住在北京女儿处。《刘绍宽日记》记到李培刚的只有两处,1940年5月21日:“午后至第一旅馆,晤李培刚,托以章良章道发事。”
  雨伞店有三家,即李春和、吴隆盛,以及陈彰修雨伞店等。诊所有两家,蔡云亭眼科,其女就是平阳一医看眼科的蔡雪梅医师,其子即蔡存恕、蔡存厚。另一家,即务垟牧垟下人邱国英(原名招恒)所开,历任上尉军医、省公安局卫生科科长、平阳县卫生院(即今平阳县人民医院前身)院长等职,曾组织民社党,任执委,开过戒烟院,系开明人士。1945年前后,曾接受地下党组织的指示,掩护地下党员的活动,有些受伤的党员到他那里医治。1951年误被镇压,1986年在黄先河、郑子雄等老革命一辈的过问下,平反。其胞弟邱国雄的夫人即黄先河的妹妹黄东君,老红军,在市图书馆离休。据邱传博医生说,其二伯父邱国雄与铁岭山房林谷成老人同是大伯父邱国英的西医学生。他们还有位胞弟,即国豪(传博医师父亲),再加上同祖父的国杰,“英雄豪杰”,如万全石塘宋超英、超雄、超豪、超杰兄弟一们。邱国英故居即在原劳动局办公楼处,其诊所办在家里,是西医。
  邱国英家街对面有铁岭山房,是“平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登录点”,门额上原有“铁岭山房”四个大字。有门联,只有一两个字还隐隐约约看得出来,前几年清楚的时候,主人林谷成老人的第四个儿子林义兴,曾把它拓下来,联曰:“山林雄丽;溪水涵濡。”妙联佳书,画龙点睛,对南门的环境概况得很好。九凰山和东山在这里形成岭门,山上老林密布,非常雄丽壮观。以前直街虽窄,两边都留有沟渠,上面铺着石板,从两山上下来的溪水潺潺地流着,滋润着街两边的人家。这对联可能就是老人的父亲林铁珊的手迹。里面门楣上有“天与厥福”四个字,不是很清楚了。以前主人是林明新、林铁珊兄弟,现在由后者长子林谷成住着,民国时期他是县兵役科的验兵医生,是邱国英的学生,今年己九十六岁。他说其父字写得很好,周围几个律师的状子都请他抄写。林铁珊与刘绍宽有交往,《刘绍宽日记》有多处记到他,如1927年6月3日:“李顺泰刷印丁匪广告,印工为省军所拘,送县追究,缮写之人为林铁珊,亦被拘在押。余函县长,以印工营业,惩之太重,乞开释。”又1932年10月2日:“送去年第十期诗钟卷于林铁珊处,属印。”林铁珊可能就在李顺泰印刷厂工作。1939年农历正月初一,林铁珊也和一些地方绅士到刘绍宽家拜年,“蔡孟平、李仲薇、林蔚之、吴达川、郑克之、黄六斋、林铁珊……来”,其中李、郑、林都住在南门。
  原劳动局办公楼最后面,老车站一带,清代时是昆阳书院所在地,以前没通公路时,与南门直街是一体的。知县余丽元在《昆阳书院落成记》中说:“平邑之南门城外曰岭门,有昆阳书院,实建置在龙湖书院之先。其地较龙湖稍隘,然而其址高迈爽垲,依昆山如锦屏,岭门山并峙其前,峭拔凌云,诸峰罗列,俯若儿孙。回望城中民居,如齐州九点烟在指顾间,有俯视一切之概。居近阛阓,而僻静高洁,脱然于城市嚣尘之外。山光云影,树色鸟声,会心不远,皆足以供人赏玩。以是为藏修游息之所,较诸龙湖书院,有其过之无不及也。”其历史比龙湖书院还早,学习环境比龙湖书院还要好。到了民国,其地改作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
  从铁岭再往通福门上走去,就要到西马路的地方,右边青砖房子就是尤德民(即德明)故居(现在为尤良楷夫人、蛋画非遗传承人王蕴英女士住宅),刘绍宽撰有《送尤德明至南洋序》,民国《平阳县志》节妇载:“尤吉祥妻林氏,家南隅。”吉祥即德民祖父。“南隅”即在南门外(古代县城谯楼大概在今南门老人亭附近,通福门不是城门)至通福门一带。继续走,差不多过了陡坡,来到平地,此处就是李顺泰纸店原址,街的左边是做纸厂,员工住的老房子还在,右边是印刷厂,拔贡、名医王鼎铭(王建之父)《彝庐医书》四种就是在李顺泰印刷。后来平阳印刷厂主要就是在原来的李顺泰基础上发展起来,其机器和熟练工人大部分来自李顺泰。走过李顺泰,就是原来的天后宫(原名天妃宫)旧址,当时天后妈祖的塑像立在街的左边,戏台搭在街的右边。毗连天后宫的是统捐局,是民国时期税卡所在地,相当于现在的税务所。
  南门名人还有在台湾的太极高手吴国忠,师从“五绝老人”(诗、书、画、中医、太极拳)郑曼青。据笔者老同事余益龙说,吴是南门曹楼殿(当作谯楼殿,平阳话音转)人,少年时就在那里推板车上岭门,再下坡到坡南埠头,赚些钱。九十二岁余素玮(解放初昆阳镇小首任校长、司后街江宅江寿兴夫人)老人说,曹楼殿在如今的东坑和西坑的路中央,殿中有曹楼爷,正对着通福门,黑脸,三只眼。曹楼爷眉心上的那只眼必须包上,如不包牢,一直看到通福门,会给这一路上两边的妇女带来不祥之事。古代时这里还是在城外,大街还没通到这里。古人到城里,是走西坑口,经南吊桥路,从吊桥上过护城河,入通济门。现在南吊桥旧址还在,桥墩完好。
  据民国《平阳县志》载,光绪廿九年(1903)八月设置的邮政局就在西坑口,是南门进出的必经之地。据《平阳六年》“整顿市容”载,1943年,县政府实行整顿县城街道的工程,其中有贯通大街、南门直街的一项。贯通后,还清除老屋基城基上面的积土,以便行走,1945年竣工。同时计划拓宽街道的工程,订定中心线,勒令两旁商店、住户拆让。老邮局至岭门的直街被定为一等街,宽度要达到市尺二丈四尺,就是八米。原来南门直街很窄,只够两辆板车通行,两边房子紧挨着,望衡对宇。
  东坑西坑 钟灵毓秀
  从曹楼殿往左、右走,就是东坑、西坑,坑就是溪坑。公路还没开通的时候,东坑与东山是连在一体的。西坑水可能主要是从现在的九凰公园牌坊后面山谷中流出来,经过原教育局后面,注入南门护城河(龙湖)。清代著名诗人张綦毋《船屯渔唱》中第三首诗曰:“屹立双山像斗牛,山泉两道夹城流。”“山泉两道”应该指的就是从东山和九凰山流下来的东坑、西坑的溪水。古代这一带风景肯定很清幽,水声潺潺,林壑尤美。
  南门方正印书社的原经理蔡寿璋先生住在西坑,其房子边门门额上刻着“吾庐”两个草书的字,由王光铭先生题写,他说自己房子以前是著名诗人陈天孩的。陈氏有《城南卜宅》,其尾联道:“凰山邀皓月,龙沼濯清波。”他家后门就是龙湖(“龙沼”)。其卧龙楼三字即系著名书法家张真园(住东坑)所书,“人皆金石求文字,我有楼台志姓名”。“吾庐”对面小巷中以前住着苏倜(达夫)、苏昧朔,前者是民国平阳戊社十个成员之一,后者是东瓯人物画鼻祖。陈天孩、苏昧朔、张真园可以说是邻居,都是同学关系。
  走过小百花越剧团的房子,有东坑大路巷,通向西马路。巷左拐弯处有座保存比较完好的老宅,是包宅,刚好在春元药店房子(部分已改作停车场)后面,可以由回春巷直通回生堂。包宅有个门台,上面原先有两个字,依稀有个“庐”字。共七间平房,中间以前可能是厅堂。院子前面砌着花坛,花坛墙上刻着很大的“寿”字,篆字,令人有钟鸣鼎食的感觉。余素玮老人(原平阳中学前面河对岸的宕前余宅人)说包宅厅堂是包家用餐的地方,她小时候在这里吃过饭,由于人多,大家都站着吃。她说整个回生堂主要是大房包曙东所有,他育有三子五女,包于凤、包于昌等,他非常能干。此处包宅原是包曙东、包舜卿叔伯兄弟所有,现在左边房子归舜卿女儿、原镇小教导主任包于君老师(其夫是宕前余家余舜善,回生堂职工)所有,其儿子余为人和媳妇孙娜佳两人很早就在回生堂工作,住在回生堂里。包曙东母亲是宕前余家,与回生堂后来经理张和光先生母亲是姐妹关系,包家与余家着有密切的姻亲关系。
  经陈修桃老人指点,在包宅花坛右边低低的墙角上找到了一块墓碑,字非常清晰,上面写道:“光绪丙午年玖月穀旦,世居本城东隅。皇清登仕郎、显考荣斋伍公暨祖妣元配黄氏孺人、次配林孺人,附显考按察司照磨琅琊公暨显妣元配徐氏宜人之墓。孙宪珍、曾孙桂生、崧生仝敬立。”可能是上世纪“破四旧”时,从后山上挖下来,随便砌在那里。墓碑照片发给原平阳县原政协副主席伍兆澄先生,他说宪珍是他祖父,崧生是他父亲。他祖父名楚舫,字宪珍,温州五马街老香山国药号学徒,到瑞安在宁波商人创办的三益堂药店任财务簿记,后来自己开设瑞安九成国药号,交游广,撰有《沪杭游记》一册。
  从西坑原来县教育局处右边的小巷走进去,一直到山边,再右拐,里面藏着一口古井,非常清冽,一眼见底。井口上建有高高亭子,仔细辨认,两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亭高明月美;井古水泉香。”堪称佳联,落款已泐灭不清。在井上建亭子,很少见。住在旁边的包道焕老板说,这就是“天下第一泉”,以前巷口建有圆拱形的门台,上面刻着“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天主堂一泉小学就办在老教育局处。小学校长游立夫,彭锦燕、章昂两位老人都说自己小时候在这小学读过书。包老板还说包曙东很聪明,把西马路下边的包家五间小洋楼等都捐出来,等把回生堂整个产业处置完,就把全家搬到温州,解放初土改时,因此没有成为工商业地主。解放后,包曙东在温州看病,像名中医金慎之一样,老是看不好,温州人讽刺他说:“包会死。”因为回生堂又称“包回生堂”,可能简称“包回生”,有包你起死回生的一层意思。
  往西走,在教堂和电视台之间,有一处老宅,上面有“凝瑞气”三个字,张鹏翼先生题写,是民国平阳绅士林蔚之的故居,刘绍宽在里面搓过麻将,《厚庄日记》1920年9月7日说:“风雨止,水仍满。午后至陈子琳家,与同诣林蔚之,为竹牌戏,输银圆三。”1927年1月6日:“午后在林蔚之家蒱戏。”“蒱戏”,可能指打扑克。又“往访林蔚之、张鹏翼,皆未晤”,等等。再往西走,就到了大岩下,巨大的岩石就屹立在路边,如开发出来,是一大岩景。大岩上面以前有节孝祠,商会就在附近,刘绍宽他们经常在商会聚会。大岩下方就是原来的龙湖,据说龙湖的水源出自大岩石的下面。到这里,已经超出了西坑的范围了。
  西坑路长东坑短,东坑巷曲西坑直。东坑巷因为短,所以成为乘客在山边公路下车后到南门,或到县府办事的捷径。东坑巷路呈Z字形,拐弯的地方窄如咽喉,上面铺着光滑的青石板,不知走过了多少人。靛青河右岸以前有个货头行,货都是从那里上下岸,再运到坡南和北门埠头,沿着河边有一条青石铺成的窄窄的古道,连接到东坑口,也不知挑过了多少货物。
  在东坑巷中间的右边有一条路,走上去,曲径通幽,来到一个斑驳的门台前,里面就是平阳中学首届校长、书法家张真园的故居。门台里靠墙处有很一株很茂盛的桑树,绿油油的,歪斜着,怀疑是主人故意种歪了,当篱笆用。桑树上边的枝叶紧挨着左边楼房,这样人差不多只能佝偻着进到里面的院子,大有“隔断红尘三十里”之感。这庭院就是以前张宅的中心位置,据说张宅四面曾有四五个门台,规模很大,后面有很大的花园,种了很多水果树,很漂亮。这院子里朝西的三间正间,还有拆建成工商宿舍的厢房,都是张真园的房子,西门郑得标将军孙子郑锡章住朝北的三间厢房,是从原来张家一房份买来的。张真园有首诗写道:“细雨槐花落满庭,窗前梅子大如星。十年旧恋从新理,一瞥春愁肯又经。始老红情犹怒茁,更多生意供温馨。莫怜吹皱江南雨,百岁柔波几次青。”好诗,写的就是他家的庭院。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书法家杨悌在《清振威将军浙江严州协副将郑公墓志铭》的后部分说:“孙锡章、锡丹、锡金,女孙若干人。”郑锡章(1923—2012),系将门之后,是西门郑宅郑大老郑得标将军长子郑刚的第三个儿子,郑刚长子在宜山阵亡,次子夭。
  解放前,他曾任县政府书记员,后任县田赋处稽征员。郑锡章多才多艺,写一手很好的仿宋体小楷,县前头最早的打字店就是他开的,当时用手刻蜡板印刷,效果就像印刷体一样。他还会算命、择日、打卦、看相、合婚、代书、算流年、义诊,长期在通福门附近山上的天后宫给人算命。义诊,就是义务给人看病,他懂中医。
  张真园(1899—1959),解放前温州师范学校毕业,曾在北京、上海、海南等地任教。他能诗工书,擅长行书,书法清丽。《刘绍宽日记》中有多次写到他,如1938年5月23日一则:“廿三日,廿四乙卯,阴雨。上午送蔡寿诗,过陈天孩,交与张真园书之。”刘绍宽自己写的诗也请张真园书写,可见他的书法水平不是一般的好。解放后搬到温州住,在温州卖字,温州剧院、南洋照相馆的招牌字就是他写的。1951年,被错划为地主,房子没收,分给大家住。后在瓯海中学(今温州四中)任教,1959年被下放到南门铁岭大队务农,一个人在平阳,大概只有不到一年时间,当年11月即逝世。
  在东坑的靛青巷口,也就是王光铭先生扣舷居旁边有一口古井,名通济泉。1936年10月,缙云人徐用到平阳任县长,当时干旱,城内用水紧张,他就派人勘察,在东坑找到了一个水源很好的地方,挖了一口井,并亲题了“通济泉”的三个字,意谓通到济南的泉水,即从泉城济南来的泉水,名字取得真好。解放后,徐用后人从缙云迁居济南,也可以说有些缘分。平阳县城以前是个山城,多泉水,古井也多,县志里有记载,现在不多了。
  县城南门的历史似乎比坡南街还要厚重,人文底蕴也深厚。后来随着公路的开通,河上航运急遽衰落,与坡南街一样,南门不再如昔日那样繁华而热闹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骋
责任者
郑锡章
相关人物
张真园
相关人物
徐用
相关人物
黄召章
相关人物
李刚
相关人物
孔一华
相关人物
郑克之
相关人物
邱国英
相关人物
林谷成
相关人物
尤德民
相关人物
王鼎铭
相关人物
吴国忠
相关人物
余素玮
相关人物
蔡寿璋
相关人物
陈天孩
相关人物
苏倜
相关人物
苏昧朔
相关人物
包曙东
相关人物
包于君
相关人物
伍宪珍
相关人物
伍兆澄
相关人物
游立夫
相关人物
林蔚之
相关人物
郑得标
相关人物
陈若佛
相关人物
张笑如
相关人物
张蕴华
相关人物
孔昭清
相关人物
孔梦韬
相关人物
郑世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