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北港的庙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75
颗粒名称: 平阳北港的庙会
分类号: K892
页数: 14
页码: 156-16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平阳北港的庙会,一种汇集祭祀庙神、商贸活动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民间节日。庙会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其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平阳北港的庙会历史悠久,其中怀溪庙会尤为独特,每间隔三年举办一次,会期三天,期间有一系列科仪法事和文艺表演。庙会期间,还有市集活动,商品丰富多样,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赶集。此外,庙会也是人们交流感情、会人缘的载体,主人家会热情款待亲朋好友。文章还介绍了庙会的历史演变和北港地区庙会的特色,以及怀溪庙会的具体内容和传统习俗,如放花猪、还花愿等。最后,文章强调了庙会对于交流城乡物资、满足民众需求和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平阳县 北港 庙会

内容

民俗是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是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庙会是因为庙而形成的具有一定仪式等特定内容的聚会。《辞海》(1979年版)载:“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宋代大型岁时风俗记《岁时广记》“游蜀江”这样描述:“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都人士女络绎游赏,缇幕歌酒,散在四郊。……于是日,自万里桥,以锦绣器皿结彩舫十数只,郡僚属官分乘之。妓乐数船,歌吹前导,名曰游江。于是都人士女骈于八九里间,纵观如堵,抵宝历寺桥出,宴于寺内。寺前创一蚕市,纵民交易,嬉游乐饮,倍于往岁,薄暮方回。”这是一个地方性节日的缩影,可以管窥唐代春日庙会和庙市的盛况。
  庙会就是民俗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出现空前的大影响,甚至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教庙宇林立,石窟大兴,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使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明代时期,一些庙会除了进行祭祀典礼,邻近村民趁机在庙旁摆摊设点,向香客兜售自制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以招揽生意,由是逐渐地向市集的属性转变。清朝及民国时期,庙会的市集形式更加明晰,人们在神祗崇拜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游览观光和购买商品的要素,这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民众需求有着积极的作用。
  平阳北港的一些乡镇通常有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它是汇集祭祀庙神、商贸活动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民间节日,是当地民间自发组织产生并长期积淀形成的。北港地区的庙会是由正月十五怀溪庙会拉开序幕,十一月初六水头街庙会进入年度收官阶段(至于闹村的八月十五、山门的国庆节、南雁的十一月初一,只是后来兴起的官办物资交流会,非庙会之范畴)。各个地方在庙会期间,集市的繁盛景象基本相类,到处张灯结彩,红幔遮天,百戏横陈,笙歌弦乐不绝于耳,文娱节目丰富多彩。大街小巷都摆满了形形色色的摊位,从四面八方前来赶集的人群车马骈阗,摩肩接踵,气氛热闹非凡。当年的会市是以销售农具等农资物品为主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眼下的会市商品日趋多元,时尚的,古朴的,琳琅满目,已不再局限于农资物品了。市面上,像“五代桶”等传统婚娶物件,很受民众青睐,还有像柴刀、锄头、竹椅、簸箕等传统的铁器和竹篾器,也是普遍受欢迎的,毕竟这些物品平时在街面上已很少见。庙会期间,一向热情好客的北港人,杀鸡宰鸭,忙得不亦乐乎。各户人家都会热情地向亲朋好友发出邀约,“明日玩这儿会市,来看闹热,小酒儿来啉两杯哦!”主人家推杯换盏盛情款待的欢喜劲儿,别无二致,于是,庙会又自然成为了人们走亲访友会人缘的一个载体。
  正月十五,怀溪庙会
  正月十五,怀溪乡民为祭祀五显大帝而举办庙会。当地有两座“五显爷庙”,一座在金山村,乡人习称“坎头宫”,一座在南山村,乡人习称“垟溪宫”,均始建于明末,均供奉五显大帝,香火均传自平邑钱仓“五显灵官庙”。怀溪庙会始于明末清初,每间隔三年举办一次,会期三天,隆重庄严。庙会期间,有一大帮道士在宫殿内做一系列的科仪法事,同时延请提线木偶班,在庙台上演唱《华光传》,歌颂五显灵官华光大帝的神迹。
  神座前面除了供上常规的三牲祭品,还摆祭一头千斤神猪。这头神猪很有讲究,要形大如象,要在三年前由神灵指定的猪仔,经用心饲养,俗称“放花猪”。庙会之前三天,由宫庙首事手擎五显大帝令旗,一路敲锣打鼓,披红挂彩,将神猪迎回庙宇,供善男信女观光。待到良辰吉时,由神灵指定屠宰师傅操刀,然后将净身后的神猪供奉在大殿的木架上祭请。同时,董事者住持还“花愿”仪式,这是信众因曾向五显爷请愿,心愿既成,便奉献一株焰火树来“还愿”。这一个还“花愿”的传统,是有当地村民代代相传的历史渊源。
  传说明季时,怀溪地处莽莽大山之中,山高林密,有老虎出没袭人,四境不宁。时有当地猎户周氏兄弟为保境安民,决心除虎害,便在五显爷前许下“花愿”,祈求神灵保佑。不久,有村民来报,一只老虎在垟溪路出没,周氏兄弟立马带上火铳,找好伏击位置,“砰”“砰”两下,那大虎应声暴毙,由是山乡获得了安宁。为感恩五显爷的神助,周氏兄弟便置办福礼,用虎皮祭请,燃放烟花,以还除虎之前许下的“花愿”。从今往后,乡亲们有事祈求五显爷的,都会许个“花愿”。数百年来,“花愿”一直集中在庙会时来还,且都于庙宇的门庭之前举办,乡民栽种百来棵当地出产的粗壮毛竹,一如森林,谓之“焰火树”。每棵焰火树都安置二三十盘焰火,于正月十五前后的一个吉祥之夜,一棵棵焰火树次第燃放。刹那间,整个怀溪的夜空流光溢彩,缤纷多姿,引得万人叹为观止。值得一提的是,北港地区的庙会为一年一回,怀溪独异:庙会通常都有会市,而怀溪独无,但有其他地方没有的烟花节。烟花通常三年一放,五年两头放。近年来为安全计,遂转移到怀溪之畔那空阔的溪滩上燃放,当年土制的焰火也改为正品的烟花了。
  二月初二,渔塘庙会
  二月初二,麻步渔塘庙会,这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的久远传说有关。相传明万历十九年(1591),平阳知县万民华派其县丞来渔塘修建水利,某一天县丞不幸为猛虎重伤。为吓跑猛虎,保境安民,知县和本村民众商定于二月初二把当地宫庙的佛萨请出巡游。后来大虎果然不知所踪,民心始安,此后渔塘村每年于这一天都举行巡游大典。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廿九突有大风雨,五昼夜不止,人畜溺死无以计数。相传时渔塘山林遭重创,洪水暴涨,渔塘垟一片汪洋,内山中冲来一只老虎被卡在树桠间,被山洪吞没。待洪水消退,村民发现了大虎尸体,经本地乡绅提议变卖了老虎,并用所得资金在村西顶岙的狮山之麓兴建了一座老虎宫,奉祀五显大帝,以祈风调雨顺,一方平安。
  渔塘“抬佛”巡游活动,出巡佛萨主要有文昌帝君、五显大帝、圣母娘娘、总管元帅、齐天大圣、玄壇元帅等,各尊神像来自渔塘村的文昌宫(又名德胜庙)和范岙底的五龙庙。按照往年惯例,五龙庙佛萨于正月廿九上午出游,二月初一下午回殿,文昌宫的佛萨于二月初一中午出游,初二傍晚回殿。这两座庙宇的佛公都会来到老虎宫做客,这也许跟万历年间的历史传说有渊源。巡游时刻注重轰轰烈烈,旨在敲山震虎。游行队伍一路上鼓声震地,歌吹连天,广大村民簇拥着冠冕堂皇的帝君、慈眉善目的娘娘、浓妆艳抹的七仙女、还有披金戴银的金童玉女蜿蜒前行,声势颇为浩大。队伍每经过一个村口,或一条街道,乡民都燃放鞭炮迎接;每到暮色四合时节,乡民还会在村口的开阔地焚烧早己架设好的一堆堆柴木,为巡游助势扬威,一时间火光冲天,那熊熊烈火将渔塘平原映照得如同白昼。
  二月初五,鹤溪庙会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初二,鹤溪民众集资兴建的灵佑殿和娘娘宫竣工,民众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这一天,当地的民间表演团队踊跃前来助兴,高歌漫舞,十里八乡的贩夫走卒汇集,游人如织,一片喧腾景象。从此以后,乡人便把这一天定为庙市日,周边的镇境庙也将庙市日定在二月初二,长年累月,鹤溪的会市定型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当地乡民借用镇境庙办学堂,庙会停止。民国四年(1915),当地乡民借用娘娘宫办学堂,灵佑殿和娘娘宫庙会停止。民国三十年(1941),鹤溪南山宫于正月二十日举办迎神赛会,请出白鹤大帝神像出巡,乡人便把这一天定为庙会日,持续下来。“文革”开始后,当地停止庙会活动。1987年3月4日(古历二月初五),时值麻步显桥至鹤溪段乡间公路竣工通车剪彩的大喜日子,鹤溪各村民众自发举办庙会,载歌载舞表达欢庆。鉴于原正月二十庙会日系多雨时节,影响活动,故当地乡贤提议于当年二月初五开始,每年的这一天定为鹤溪的庙会,延续至今。
  鹤溪庙会主要有迎神赛会和演戏敬神活动。迎神赛会时刻,神像出巡的场面威仪大观,队列十分讲究:“高照”开道;“头牌”高举“回避”、“肃静”随后;接着是众学童的彩旗队及吹长号、敲七星锣和擂将军令的乐队;其后为符使和土地;接着是扮演“令”、“印”的乘轿男童;元帅正襟危坐于四抬敞篷大轿之上,元帅一手捧书一手握令,出巡时刻,元帅不得下轿、如厕,沿途始终要求仪态大方;元帅后面是大香炉,最后耀眼出场的是端坐于彩轿的神像。为了规避庞大的场面冷场,还有几班锣鼓穿插于队伍中间,队伍后头常常安排一些诸如坐刀轿、穿铁丝表演,还有人数众多、身戴刑枷的“罪人”,殿后的是舞龙队。当巡游仪仗途经村庄或宫庙时,要燃放鞭炮迎接,并设祭坛,请禠公宣读祭文以祈福禳灾。
  演戏敬神所演之戏乡民习称为“神戏”,即请戏班唱戏酬神,人神同台共乐。庙会时节,鹤溪各个宫庙同时唱大戏,有和剧、越剧、京剧、瓯剧、木偶戏和布袋戏等戏种,各个戏班为拔头筹,暗地里展开斗台戏,纷纷较着劲而卖力表演,赢得台下连连喝彩。鹤溪庙会的踩街活动名闻遐迩,享誉瓯南。它由村民自发组织,主要有抬高阁、踩高跷、扮八魔、敲腰鼓、跳扇舞和滚龙等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踩街游行的队伍在震天的咚咚锣鼓声中,浩浩荡荡,招摇过市,直教人啧啧称奇。
  二月十五,詹家埠庙会
  二月十五,詹家埠庙会。据当地老人传说,二月十五会市是为了清代时地方上有抽乌烟(鸦片)的人,把“佛公”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迎神赛会,抬一圈后,抽乌烟的人就好了。此后,乡人就年年二月十五庙会“抬佛”游春了。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鸦片在我县西部山区猖獗一时,不法烟贩诱使詹家埠、凤湾一带村民种植罂粟,熬制鸦片出售,以获暴利。直到清光绪八年(1882)之后,方被平阳县令汤肇熙严令禁绝。由此推算,詹家埠的庙会与由此而产生的民间集市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作为传统的民俗活动,詹家埠的庙会上午做彩戏,打八仙,在演戏前要演出一段以喜庆吉祥著称的民间“大八仙戏”。“打八仙”演完后,开始进行隆重的“抬佛游春”活动。“大八仙”每年都在“桥头宫”戏台表演。八仙戏,民间称“打八仙”,是一种吉祥的折子戏,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生意兴旺、五谷丰登。其形式为神仙聚会,亦唱亦舞,主要内容是天官赐福、魁星点斗、财神送宝、洞房花烛等等。八仙戏分“大八仙”和“小八仙”,“大八仙”需剧团的全班人马上场,演员阵容强大,场面壮观,气氛颇热烈,深受群众喜爱。不过像“大八仙”戏,其他地方庙会通常选择在下午或晚上演出,唯独詹家埠庙会是在上午就开演,这有它的独特历史传统。
  三月三,麻步庙会
  三月三麻步庙会,这跟一个名叫郑锡璋的乡贤有关。郑锡璋(1701—1767),字士亭,麻步街郑氏宗祠三世祖,附贡生,署理赤城县事。郑锡璋为官期间,曾为断一起无头公案微服私访,途经一座城隍庙入殿歇息,后安坐神座下睡着了,睡梦中城隍爷为他指点迷津,如何判案。郑锡璋醒来后,插草为香叩谢,随即回衙按照梦里所指,果然了断该案。此后,郑锡璋每遇疑难杂案,便自然来到该庙祭拜,以求仙人指路,每轮都使案件成功告破。老百姓以郑锡璋审案公正严明,深得民心,被誉为“郑青天”。当郑锡璋卸任归乡时,特意去城隍庙请得香炉,带回麻步故里,供奉在家中。郑锡璋在鳌峰山前的过河桥内安度晚年的日子里,乡民每当遇到疑难事情,便会去讨教他,郑锡璋一时困惑就在城隍爷前烧香求解,相当灵验,屡试不爽,在当地声名日隆。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当地乡绅的同心勠力下,一座三开间的广惠庙在麻步街永安下埠头建成,择三月初三黄道吉日,将香炉请入庙里奉为城隍爷,定这一天为庙会,举行大祭。“文革”期间,广惠庙圮毁。后乡人在鳌峰山麓重建城隍道院,在麻步街郑氏宗祠旁重建广惠庙,均供奉城隍爷,均以三月三为庙会日。
  麻步庙会,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迎神赛会。游春队列打着彩旗,舞着大龙,乡人用鸾轿抬着城隍爷的神像,还有村民打扮成元帅、哪吒等戏剧人物,在永安街、中街、万安街等街道及周边村庄巡游,一路彤管笙乐,好生热闹。游行队伍里,通常有“跳无常”和“跳大头”,这是麻步庙会独特之处,最是吸引眼球。这两个神话中的形象用彩纸和竹篾编扎制作,由一个孔武有力的汉子扛在肩上进行表演。那三米高的“无常”,一手握令旗,一手执写着“善恶有报”的蒲扇:那装扮成土里土气财主模样的“大头”,手持一杆修长的旱烟管,在队列中手舞足蹈,憨态可掬,时常博得观众忍俊不禁,一阵哂笑。
  八月初七,腾蛟庙会
  八月初七,腾蛟镇“大夫殿”庙会,这与一位名叫薛昌宋的人有关。薛昌宋(薛怀干十一世孙),字康朝,宋绍圣四年(1097)登文进士,历官北宋诸军审计司、监左藏库,在京负责监督军费开支之要职。时权臣童贯刚愎自用鼓吹北伐,薛昌宋极力反对这种“轻启边衅”的盲目之举,因“忤贯”,被罢官除名。后金兵进犯京畿,徽、钦二宗“蒙尘”。当都兵马大元帅康王声讨金人的檄文传来时,薛昌宋感愤而作《忠义咨》。他在文中怒斥“奸人误国”,号召“追击狂虏”,倡议“奋振厉之威,雪中原之耻”,呼吁“亟请移军,乃为报国,其虽诛戮,所不敢辞”。文词慷概激昂,不畏权贵,为抗金御寇发出时代的强音。在那个奸佞当道的朝代,薛昌宋壮志难酬,最终忧郁成疾,卒于袁州知府任上。后宋高宗赵构感念薛昌宋忠贞报国之心,敕封其为“谏议忠训大夫”。是年八月初七日,圣旨到薛岙,乡民燃放鞭炮以庆贺。同时,钦差大臣护送薛夫人焦氏及女儿薛碧泉扶棺椁还乡,归葬于平阳故土。南宋乡人为纪念薛昌宋的爱国情操,在腾蛟薛岙口建起忠训庙以祭祀,如今祠庙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依然庄严肃穆,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俗称大夫殿,又名武英殿。
  农历正月十四,据说是薛昌宋的忌日,薛岙村村民照例举办游春会。这一天,乡民都盛装出场,抬出薛大夫的神像,一路鼓乐,在喜庆的花炮声中巡游各个村庄,接受乡民的恭贺。农历八月初七,乡民称之“迎旨日”,定为薛昌宋的纪念日,并商定在这一天举办庙会,沿用至今,以表达人们对薛昌宋的崇敬之意。
  八月初九,缸窑庙会
  八月初九,缸窑“陈府圣王庙”庙会,这事儿绕不开一个名叫谢姚溪的乡贤。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谢姚溪自福建霞浦赤岸后山(祖籍闽南泉州府南安石鼓林)迁居平阳县四十二都后庄定居,为后庄谢氏始迁祖。其承祖业,利用当地陶土,开窑制缸,因之后庄遂更名为缸窑。后为扩大生产,谢姚溪延请江西景德镇罗氏兄弟来缸窑村合办陶器作坊,时罗氏兄弟随身带来了一尊“陈府圣王”木质金身,当地制陶工人都恭为行业庇护神,故而春秋祭祀。陈府圣王,俗称陈府爷,名陈元光,唐时河南光州人,以功授闽南行军总管。其相继平定闽粤蛮夷之乱,首任漳州刺史,为开发漳州之先祖。任职期间,恪尽职守,关心民瘼,大力发展农业、渔业生产,传播汉族文化,深受闽粤民众爱戴。唐景云二年(711),为国捐躯,唐封昭烈侯,宋封唐济王,明封开漳圣王。清康熙五年(1666)秋,当地陶工为拜祭陈府圣王,择地兴建一座五开间的陈府庙,以供奉圣王木质金身。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月初九日,当地乡民举行盛大的“陈府圣王”开光典礼,并将是日定为一年一度的庙会日。由是,八月初九缸窑庙会历300余年,一直延续至今。缸窑是谢氏族人的集居地,当地举办庙会或有表达对于先祖的崇敬之意,或有祈望四境安宁之意。
  九月初四,凤卧湾庙会
  九月初四,凤卧湾庙会,这是一个家族的信仰活动。凤卧湾黄氏始迁祖黄志炜,生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幼聪敏,崇拜英豪,世居闽南安溪县依仁里。黄志炜11岁那年,一天私塾下课归家,途经尩公宫,见有工匠正在塑造抗辽民族英雄杨家将五郎杨延德大师的神像,并择定九月初四为开光日。黄志炜出于好奇,选取一块樟木,临摹雕刻杨五郎,甚为神似。神像开光那一刻,黄志炜用刻刀在自己所刻木像眼角划一刀,结果竟渗出血丝,乡人都认为是神明显灵了,便奉黄志炜所刻木像为真金身。黄志炜也对木像爱不释手,睡觉的时候也把它放置在枕头旁边。
  黄志炜成年后,曾任职于安溪县衙库吏。有一回,银库里无故少了两担银子,黄志炜大惊失色,假如上峰追查下来了不得,于是整天惶恐不安。一天夜晚,枕边的杨五郎托梦给他:“银子是毛春偷的,家住城东荆巷内,东西现埋在毛家后院的竹林里。”黄志炜醒来之后,便照梦所述,派人到毛家后院的竹林搜查,果然,搜出两担官银,化解了一场灾祸。从此以后,黄志炜更加笃信这尊雕像了。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倭寇侵犯泉州府,官家、百姓四处外逃避难,黄志炜正为往哪逃难犯愁,杨五郎又托梦给他:“北上,到浙江平阳宰清乡凤翱湾栖身,就安然无事了。”是年冬月,黄志炜举家迁居凤翱湾肇基,旺子旺孙,成为北港黄氏大族的始迁祖。黄家后裔自闽南来徙360年之际,感念杨五郎大师的功德,于1976年在凤卧湾新建大师公宫,特精制佛亭敬奉原金身,并议定每年九月初四为大师公圣诞日,定期祭祀,后遂演化为庙会。
  九月廿九,南湖庙会
  九月廿九南湖庙会,这跟“红面佛”、“白脸佛”有关。南湖旗杆内薛家在宋代是名门世家,是平阳县最早出现的望族。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薛家人为彰显先祖薛昌宋的拳拳报国心,在旗杆内西侧后溪之畔,建宝山寺,今名宝山殿。宝山殿内供奉着忠孝周宣灵王和五显大帝,南湖人习惯称红脸佛和白脸佛,九月廿九是宝山殿的庙会日。据乾隆《温州府志》载,“南湖市”列为平阳县五镇八市,地方原先就有九月九集市,因这一方盆地有万亩良田和山园,正是秋收和晒番薯丝的农忙季节,乡人便将集市时间延迟到九月廿九庙会日,经年累月,九月廿九这一天,南湖人约定俗成都叫九月九。庙会期间,集市活动主要集中在塔院街,佛事活动主要在宝山殿和宝兰殿。南湖庙会都要举行抬佛活动,九月廿七晚上,先把红脸佛抬到宝兰殿过夜,算是在外家过夜,廿八日晚上回到宝山殿,廿九日是庙会正日,这里有南湖乡民家喻户晓的不老传说:
  红脸佛原名周宣,金华衢县人氏,是个大孝子。相传他曾在京城当生员。一天,他收到老家来信,告知母亲病重,周宣立即告假归乡,一路星夜兼程。当船行到家乡附近时,接到母亲病故的噩耗,因悔恨自己未能膝前尽孝,周宣当下气急攻心,满脸通红,当即气绝身亡。当时正在金华府巡视的南湖人薛元天大夫惊闻此事,甚为感叹。薛大夫回到朝庭后,据实奏报皇上,皇上感念其孝心,遂加封为“忠孝灵王”。为感恩薛元天的举荐,周宣化做神明护佑薛大夫。
  相传时薛大夫为朝廷重臣,刚正不阿,适逢有宋一朝皇帝驾崩,幼主登基,后被奸臣谗言:“薛大夫抱太子登基时,有意不扶正,图谋不轨。”朝廷派遣御林军缉拿薛大夫,整座京城九门紧闭,薛大夫自知大限已到,不禁仰天长啸。这时,突然天际一道红光闪过,周宣的神灵对薛大夫说:“您想回故乡吗?”“当然想。可是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南湖呀,怎么回去?”薛大夫无奈地答道。周宣说:“你趴在我的背上,眼睛闭上,当听到鸡弹翅膀时,才可以睁开眼睛。”于是,他们上路了。九月廿七晚,当他们来到南湖渔池村时,一阵风吹来,路边的棕树林“唦唦”响,薛大夫以为是鸡弹翅膀了,便睁开眼睛,一看树旁是宝兰殿,当夜两人寄住在殿内。次日,薛大夫一睁眼,红脸佛已无踪影,好在渔池距离老家只有二里路,就赶紧回旗杆内。一到家,薛大夫便吩咐家人:“我被冤枉了,死后棺材钉不要钉,把棺材竖着放,外面用竹篾箍着,把我的面朝向京都。”话音刚落,薛大夫就吞金自尽。没过两天,御林军赶到,薛家人哭诉竹篾箍棺材的原委,御林军将士无不感动。因圣旨在身,御林军只好提薛大夫的首级回京复命。御林军一回朝,就将薛大夫临终托言面奏皇上,皇上顿悟错杀忠良了。于是皇上下旨赶铸一具金头,重六斤四两,以赐薛大夫全尸。为防止皇上所赐金头被盗,薛家人便在北港地区造了36穴坟冢,在薛大夫出殡之时,36具棺材以跑马灯一样来回打转,故布八卦阵,让人无迹可寻。
  庙会期间,宝兰殿首先开锣演戏,接着是塔院街、宝山殿开始演戏。南湖马灯戏传承数百年,名闻平阳南北港,源头在旗杆内宝山村,表演人员多为周氏子孙(宋亡元后,薛家人外迁星散),这也许与薛大夫的传说有些渊源,也许是西门周家先祖自奉化沿袭而来。马灯戏是由小戏和跑马两大部分组成的民间表演艺术。小戏阵容小,全部由少年来演,一场小戏一般两三个演员,每段约15分钟,主要反映民俗民风,有祈福求太平,也有劝人为善的,风趣诙谐,寓教于乐。跑马阵容大,两位身着戏服、手执高照的大人当开路军,在前引路,控制阵式,带领二十来位(偶数)身跨竹马、将领妆扮的少年,兵分两路,按照一定的阵式表演。表演的跑马图,或称走路阵,通常有四角运、六角运、编壁运、眼镜运、连环阵、蜘蛛阵、土兰阵、八卦阵、龙喷水、满天星、顿营阵等。跑马的速度由慢而快,以至奔跑,直至屯马,以洗马收尾。整个过程从马不停蹄到万马奔腾直到马放南山,动人心魄,波澜壮阔。
  十一月初六,水头街庙会
  十一月初六水头街庙会,这与林泗爷有关。这一天,人们在水头中街埠头的林泗殿举行庄严的祈福法事,以祭祀林泗爷仙逝。据苍南县《林氏宗谱》记载,林泗爷生于南宋理宗赵昀淳祐年间(1241~1252),林四(或作“泗”)自幼天资聪敏,为人仁善,民间传说生有神灵,殁后屡有圣迹,故于宋咸淳间敕封“忠烈侯王”。林泗爷是平苍两县赫赫有名的地方神,出生于苍南县舥艚镇新桥村,当年为了生计,卜居数十里之外的北港水头街,在水头街留下了独特的传奇故事:
  南宋度宗年间(1265~1274),朝廷偏安杭城,皇家的公主身染疾病,太医久治未愈,日渐病入膏肓。天子惶恐不安,于是张榜寻医问药,病除有大赏。或封爵或赐金,一时间江南哗然。话说当年水头街有林氏,在家行四,故名林四者。其家贫如洗,以在隔岸溪埠头旁卖盐为业,兼营草药。林四有一帖祖传秘方,专治痧症,他看布告病症陈述,判断公主应是罹患痧症。于是林四果敢地揭下皇榜,随即跟随官家奔赴帝都临安府。官府见林四蓬首跣足的样子,耻之,威胁道:“若不见效,斩首市曹。”林四置之度外,冒死给公主治病,果然药到病除。皇上龙心大悦,问林四想要什么赏赐,要做官还是要金银财宝。林四都委婉地谢绝了。皇上甚是不解,忙问何故?林四娓娓奏报:这一年平阳县洪涝严峻,饿殍遍野,老百姓民不聊生。林四只是祈求皇帝放粮济民,赦免平阳的赋税,天子欣然允之。乡人闻讯,额手相庆。林四在帝都受到百般优待,尽管吃着山珍海味,但思乡情切,决意告归故里。林四不日返程,从水路漂泊南下,有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在途中突遭大风大浪,永殁大海,这一天是十一月初六日。皇上获得噩耗,扼腕叹息,下旨敕封“林泗侯王”,只因林四落水而亡。乡人感佩林四的仁义之举,民众在埠头兴建“林泗殿”,塑林泗侯王像,以供祭祀。因其祭日是十一月初六,故庙会悼之,以表哀思。
  庙会作为一种地方性的节日,世代传承,具有北港地域文化特色,拥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是先民缔造的一份美好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因其流露着祭祀和祈福的内涵,往往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而被禁止,一度销声匿迹。近年来,在民俗文化复兴、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大背景下,传统庙会重现于世,并日益受到尊重。当前,在人们热衷于举办庙会之时,要把握理性的“扬弃”,发扬旧事物中的精华,抛弃旧事物中的糟粕。通过积极健康的庙会活动,让人们回到历史神圣的时空中,直接面对自己的祖先,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潘孝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