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零落冢丛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68
颗粒名称: 奇才零落冢丛莽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143-14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清代数学家黎应南的生平事迹和仕途生涯,以及他在平阳县的任职情况。黎应南虽然擅长数学,却不擅长处理行政事务,因此在任期内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他因采办铜斤亏空而被参奏,最终因病辞世于杭城试院,年仅48岁。黎应南在平阳县有惠政,但历史资料对他的具体政绩记载不详。在他辞世后,友人杨配篯为他修墓树碑,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纪念之情。本文还提到了黎应南的诗文创作和个性特点,展现了他的才华和率真个性。
关键词: 平阳县 黎应南 数学

内容

民国《平阳县志》称他任上“有惠政”,但几乎没见具体内容。从他任职平阳时写的一些诗文,还是不难看出他的率真为人和良善品性。任上某年,他顶着烈日行走横阳,写下一组《夏日横阳山行杂诗八首》(见《苍南文献丛书·苍南诗征》),有一首对沿海防倭城堡历经明、清二朝沧桑巨变而心生感慨:“畴昔防倭旧筑城,而今四野万夫耕。戍楼破碎防旗暗,镇日当关卧老兵。”从他行走的路径来判断,有充分理由断定这首诗描写的是当时纲纪不振背景下的蒲壮所城(或壮士所城)防务现状及周边环境。
  道光十二年(1832)仲冬,他还为《南雁荡山全志稿》(刘眉锡编纂,十六卷)一书撰序。道光十二年初冬,他“因公假道,得以一游南雁”。这次游南雁,也算是他一解就任知县以来“寒暑两易而未涉足”之遗憾。他在文中写到,游了南雁荡后,感慨道:“兹山独未之前闻,岂山亦如人之有幸有不幸耶?抑如名之有传有不传耶?今之游雁荡者,知北方之强,不知南服之雄。非南之逊乎北,北有志,而南无志也。”
  对刘眉锡以《南雁荡志》稿见示,他说:“山灵知我心阙然,而欲现全身以示我乎?”书生率真的个性跃然纸上。撰写此序的时间是道光十二年的仲冬。
  检民国《平阳县志》卷四十五《神教志一》,载:“查黎二公祠,在旧校士馆头门内。右祀邑令查炳华、黎应南。”属于“功德在民”的长官之列。可是,历史往往拥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在黎应南辞世n年之久以后,一些史料在不经意间被触及,于是关于他的生平,又有了一些可供研究的素材。
  〇《奉谕黎应南交议等事》
  奉上谕,浙江巡抚程祖洛奏,知县通禀延迟,请交部议处等语。
  浙江平阳县知县黎应南,于台湾镇总兵张琴之母原籍病故,不即照例通详(注:通详,旧时下级向上级申报文书),迟至五旬之久始行附禀申报,实属不知事体。黎应南著交部议处,不准以级纪议抵。(见《内阁大库档案台湾史料汇编目录》)
  这是道光十五年九月十三日的奏折。由于详细内容被限,不好揣测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他“迟至五旬之久始行附禀申报”。
  道光十二年九月,张琴由四川建昌镇总兵官调任台湾镇总兵官。据南坪张氏族谱上保存的信息,道光十四年十月十九日,朝廷给张琴家下了三轴诰命封赠三代,除授张琴授为“武显将军”外,对张琴祖父、祖母、继祖母、父母以及张琴继妻陈氏均有封赠,其中封赠张琴母为“太夫人”。
  〇《吏部为李均权堪以调署平阳知县由》
  移会稽察房。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奏:平阳县知县黎应南采办铜斤,所遗员缺。查有建德县知县李均权堪以调署。(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这是道光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的奏折。看节奏,上司已经有意向把黎应南替换了。
  〇《户部为钦奉事》
  移会典籍厅。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奏:已故平阳县知县黎应南亏短银谷一折。(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这是道光十六年四月的奏折。不过,此时的奏折已用“已故”二字了。
  这三道奏折的时间,差不多是在他“淹留任所,以等命上官之命”的时候。特别是前两道,简直是“掐”黎应南升迁之希望和“断”后续仕途!“簿书不谙,平时为家丁牟蚀行李”,时过境迁,似乎不便做出正负面的评判。但对黎应南来说,这奏折绝对有着举足轻重之影响。他精通数学,却不谙簿书,即不懂县衙中记录财物出纳的簿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因此为人所参奏,这是“命”,还是“运”?
  据民国《平阳县志·黎应南传》,他在写了前述《临江仙》词,“后,数月遂病,终试院”。寥寥数语,直接将他的人生拉到了终点。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而闻名的龚自珍,作为他生前好友,为他这零落一生颇生感慨,“如此奇才终一令,蠹鱼零落我归时”,那是五内俱焚之痛!
  《畴人传续》卷五十提供了下述几个信息:“卒于官。年四十有八。殁后,其子无咎年甫七龄。”关于他辞世后的情形,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十九《人物志八·杨配篯传》说:“邑令顺德黎应南有惠政,没,殡西湖上十年矣。配篯求其冢丛莽中,修治伐石表之,馈其家百金。”同书《职官志五·名宦列传·黎应南传》中说:“殡在杭西湖丛葬[莽]中十年,邑人杨配篯筑墓树碑表之,与瑶圃查公合祀试院旁。”可见,殁于杭城试院的他,距离此时已草草掩葬十年了。从杨氏对黎应南身后“筑墓树碑”这一举动,可见黎在平阳坊间还是口碑不错,有惠政。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榆
责任者
黎应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