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南宋武举的地域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58
颗粒名称: 平阳南宋武举的地域特点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121-125
摘要: 本文探讨了南宋时期平阳武举的地域特点,平阳因此被誉为“武状元之乡”。文章指出,平阳之所以能够产生众多武进士和武状元,主要归因于南宋时期国家形势、平阳的社会经济基础、深厚的地域人文背景以及移民带来的社会变革。平阳作为南宋时期的移民理想场所,其社会经济繁荣、学风鼎盛、尚武之风浓厚以及永嘉学派的形成,都为当地培养了具备军事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在武艺方面出众,还在文化和政治领域有所建树,为南宋国家安全和地方治理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平阳县 武状元 科举

内容

从现有的资料看,北宋武状元的籍贯多为不详,武状元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南宋时期。自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到南宋末年的48科武举中,共有15榜的武状元产生于今浙江省的平阳县,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由此,平阳被誉为中国“武状元之乡”。另有八榜的武状元产生于福州,比例占到了六分之一。另外东阳也有四榜武状元。
  平阳为什么能够产生出如此多的武进士、武状元?这当然离不开南宋时期国家形势与温州平阳县的时代特点与社会经济基础与深厚的地域人文背景。
  首先,南宋时期平阳县的时代特点与高素质移民社会有关。北宋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定都临安(杭州),使宋朝的政治中心发生位移。人口大量南迁以及福建移民北上,一些社会精英来到平阳,使平阳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变,对地方的人文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平阳由北宋时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而成为南宋学风鼎盛、人才辈出之地。终宋一朝,平阳不仅出了15名武状元,众多武进士,还出了2名文状元、1名文榜眼、2名文探花、406名文进士。 爱国诗人林景熙,著名学者陈经正、陈经邦、宋之才、徐谊均出自平阳。
  其次,当时平阳社会经济繁荣发达,为练武习文者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老平阳地域辽阔(包括今天平阳、苍南两县以及泰顺县南部大半),其面积占据了今天整个温州地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它地处东海之滨,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鳌江横穿全境,东流入海。沿海的南麂岛是浙江最好的渔场之一,而东部肥沃的万全平原和鳌江中下游平原已经开发成熟,农业发达,平阳可称得上是个鱼米之乡。平阳丰富的物产,繁荣的经济,颇有发展的空间,使其成为移民的理想场所。平阳县有户籍记载,始于宋朝。据记载,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平阳县有65000多人。其时,温州尚属“僻远下州”。后宋室南渡,人口南徙与闽省移民北上。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平阳人口增加了218%,在两宋之际人口锐减的背景下,这个数字显得尤为突出。
  再次,南宋永嘉学派(平阳学统)的形成,导致平阳有着比较深厚独特的历史与人文背景。平阳县的南宋人文背景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是浓厚的尚武之风,二是地方鼎盛之学风,三是平阳人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平阳地处今浙江省南部,南邻福建,东面大海,擅山海之胜,所谓“面海负山,瓯闽之疆”、“两浙咽喉,八闽唇齿”。移民化的社会,使当地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尚武风气。宋室南渡后,平阳作为闽浙交通要道的作用更加突出,且因临近南宋都城杭州,拱卫京师的责任日渐重大,朝廷也更加重视当地军队的建设。历史的渊源与现实的需要使当地民风颇为强悍,也使他们较注意学习武艺,时至今日,平阳还流传着“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的民谚。
  北宋元祐年间,平阳人陈经邦、经正兄弟因慕伊洛之学,不远千里受业于大儒二程兄弟,后为程门高足并学成归来创办会文书院授徒讲课,开两浙洛学之先河,并对日后永嘉学派中的平阳学统起过重要影响。平阳文风由此始盛,一改往昔沉寂的科名,南宋时有文武进士近700余人。大儒朱熹亦曾慕名到访会文书院讲学并题额“会邱书院”四字。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说:“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清代大儒孙衣言在其《逊学斋续钞》中道:“吾温既僻在海滨,平阳又下邑……陈氏兄弟……不远千里学于北方,得大儒以为依归,平阳之学由是兴焉。”并撰写名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可见,陈氏昆仲开永嘉学派之先声,在引进中原洛学文化上贡献巨大。后随宋室南渡,北方一些文化精英的与闽省高素质移民大批到来,对当地人文环境影响广泛。平阳由北宋时文化的相对落后,一跃成为南宋学风鼎盛、人才辈出之地。
  宋朝武举,不单考较武艺,更注重考核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推行“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研讨兵书,离不开必要的文化知识,如果平阳只有尚武之风,而无鼎盛之学风,那么,平阳产生的将不是具有一定文化功底和军事理论素养的武进士、武状元,而是四肢健壮、头脑简单的武夫。在平阳的武进士中,有不少人本身就是文武双全进士,这里面文武双进士有18名。有的是先中武举,入仕后再换文科。有不少人虽为武进士,却任职州、县,而其中颇有政绩者,又以武状元朱熠、蔡必胜为最。朱熠官至参知政事,位至宰辅,是宋代武科状元中任职最高的官员。蔡必胜人称“武举绝伦”。知邵州,閤门舍人,知池州、楚州、庐州。后以吉州刺史、提举崇道观致仕。
  终南宋一朝半壁江山,人民饱经战乱之苦,众多的平阳人有着太多的国仇家恨,现实的残酷使平阳人知道,只有保国才能治国。当此之时,国家最为需要的是统兵打仗的将帅之才。正如平阳兄弟武状元陈鹗、陈鳌的父亲陈文教导他们所说:“世治尚文,世乱尚武,建功报国,正此时也。”所谓“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是也。对于收失地,雪国耻,迎请二圣还朝,文人雅士的坐而谈,自不如铁血之士的跃起而践行。
  至南宋末年,蒙元入侵,平阳有不少武进士喋血疆场,以身殉国,如薛应龙等。他们将社会现实需要与实现自身价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能不视为武状元多为平阳人的原因之一。地域浓厚的尚武之风给平阳人以较高的武艺,永嘉学派与平阳学统之鼎盛之学风又赋予平阳人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上南宋社会的现实需要对平阳人的影响,使平阳人占尽武举的天时、地利、人和。平阳那时候的武状元、武进士多是博文精武,智勇双全之杰出人才,致使平阳人在推行文武并重、以选拔儒将为己任的南宋武举考试中得以一展身手,独领风骚,成为中国科举史上一大奇迹与盛事。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新祥
责任者
陈鳌
相关人物
陈鹗
相关人物
蔡必胜
相关人物
黄衰然
相关人物
厉仲方
相关人物
林管
相关人物
陈良彪
相关人物
叶漴
相关人物
周师镜
相关人物
刘必万
相关人物
陈正大
相关人物
杜幼节
相关人物
杨必高
相关人物
焦焕炎
相关人物
林梦新
相关人物
朱熠
相关人物
赵国华
相关人物
项桂发
相关人物
章梦飞
相关人物
张宗德
相关人物
朱应举
相关人物
俞葵
相关人物
蔡起辛
相关人物
俞仲鳌
相关人物
林时中
相关人物
翁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