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温州理学萃于平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50
颗粒名称: 元代温州理学萃于平阳
分类号: I206
页数: 5
页码: 102-10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元代温州地区,特别是平阳县的理学传承情况。平阳在元代的理学传承可谓“集温州之萃”,其中有多位著名学者和理学传人,如陈刚、章仕尧、史伯璿等。这些学者不仅精通经史,还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和著作。他们的学问大多源自南宋中晚期的永嘉理学名儒,如叶味道、王梦松等,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文章还介绍了这些学者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展现了平阳理学在元代的广泛影响。这些学者和他们的学术贡献,对于理解元代温州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平阳县 温州理学 元代

内容

元初理学大家一般公认有赵复、姚枢、窦默、许衡、刘因、吴澄等。他们都学有师承。《宋元学案》分别为许衡列《鲁斋学案》,刘因列《静修学案》,吴澄列《草庐学案》。元代文教吏治虽有诸多不济,但理学传承还是相当可观的。
  而我们老平阳在元代的理学传承可以说是“集温州之萃”。晚清瑞安孙衣言在《瓯海轶闻·永嘉学术·元》之中,列举了元代温州地域的理学人物有一十四人,他们是:陈刚、章仕尧、史伯璿、郑昂、李孝光、朱子昌、叶起、汪鼎新、赵良震、孔文栩、孔旸、陈麟、高明、孔克表。其中,除却李孝光、叶起、陈麟、高明四人为非平阳籍的温州人外,其它十人都是老平阳的著名学者、理学传人。
  据《宋元学案·木钟学案》可知,元代理学传入平阳的大脉主要来源于永嘉陈埴和叶味道两位学者。他们都是南宋中晚期向永嘉大地传播朱子理学的坚强传道者,都对永嘉的“经制之学”、“事功学派”有所校正和补充。
  据《宋元学案·木钟学案表》所列的元代平阳理学人物就有陈刚、章仕尧、史伯璿三位。陈刚的学脉来源是清晰的,他直接传承叶味道的理学,至于章仕尧、史伯璿的学术来源,就不甚了了,对此只能付诸阙如,当然也忽略了汪鼎新、朱子昌、赵良震、孔文栩、孔旸、孔克表、郑昂以及陈高这八位人物了。
  现在笔者拟根据多种书籍以现代语言加以叙述和还原,试图对元代“平阳学统”的传承有所厘清与启示。
  陈刚,字公潜,慕贤西乡腊田(今鳌江镇蓝田社区)人。约二十岁时到杭州追随永康名儒胡长孺学习孔孟之道。当时,胡长孺为西湖书院山长。他见陈刚勤奋聪明,于是,就把他留在自己家里,把自己的学问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然而,陈刚累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上,于是,他断了科考的心思,把精力放在儒经史学之上。陈刚精通历学,并著有《五经问难》《四书通辩》《历代帝王正闰图说》《官制说》《浑天仪说》若干卷,手抄《禹贡》《洪范说》各一卷,撰《性理会元》四十六卷。可惜,今天都没有流传下来。
  陈刚的文风学习两汉,论诗也不屑于六朝以下。晚年患目疾,前来求学者,他就以记忆传授。当时人称他为“潜斋”先生。陈刚较著名的及门弟子有:洪铸、林温、章瑶、陈善、李时可、王清,他们都是永嘉(温州)人,都向陈刚学习儒家经典学问。
  陈刚的学问溯源自南宋中晚期的永嘉理学名儒叶味道。叶味道传向王梦松,王梦松传向余学古,余学古传向胡长孺,胡长孺传向陈刚。
  陈刚弟子都比较著名,学问也不简单,见诸《宋元学案》的有:洪铸、林温、陈善、李时可。
  章仕尧,字时雍,号清所,平阳城关人。元延祐年间(1314~1320),累次中得乡贡,学主穷理。他有一句名言说:“时之治乱,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学术之纯疵。”
  他对于经史皆有讲说,但没有专门著书。有些见解载于史伯璿的《四书管窥》和朱子的说法不是很相同。及门弟子见诸《宋元学案·木钟学案》的有:瑞安彭庭坚,乐清赵次诚,青田蒋允汶。
  史伯璿(1299—1354),字文玑,号牖岩,凤林乡钱仓(今鳌江钱仓社区)人,学术源自“冰壶”郑氏,与同邑陈刚、章仕尧为友,相互切磋学问。由于《四书章句集注》,朱子晚年多有修改诸家解说,时有歧误,于是,史伯璿撰写《四书管窥》及《管窥外篇》计十卷。其它诗文集辑成《牖岩遗稿》。
  史伯璿少年时,没有正式读过书。一直到二十三岁时,才发愤向学。一生致力于朱子学术,精究《四书》,深得朱学宗旨。也不以科举为意,绝意官场。平阳知州岳祖义,非常佩服史氏学术与品行,不时至寒舍咨询看望。史氏生元成宗大德三年,卒元顺帝至正十四年,享年五十六岁。弟子可考者有:黄岩徐宗实,金华李一中,平阳徐兴祖、陶公任、章廷瑞。而以“二徐”最知名。
  汪鼎新,字镇卿,一字进卿,号“桐阳”,万全乡湖阳人,侨居永嘉。少孤力学,精通《书》《易》两经,善写文章。宋亡,受元政府聘请,出任温州路学录及平阳州学教授,并在任上辞世。著有《桐阳小稿》二卷。
  汪鼎新属宋末平阳著名人物,为温州儒学宗师。他与林景熙为友并有诗歌唱和,其女嫁林景熙弟子孔文栩为妻,为孔克烈之母。
  朱子昌,字可大,温州平阳人,晚年迁居吴郡。任江阴郡学博士,由于被人举荐,元政府授予他浙西道儒学副提举官职。他慨然以兴复儒学自任,门人称他为“鹤皋”先生。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葬在苏州长洲县枫桥龙山之原。子名朱梓端,有文章品行。
  朱子昌,名未入《宋元学案》以及《东嘉先哲录》《东昆仰止录》,事迹隐晦,不知其具体的学术承传情况。
  赵良震(1307—1383),字伯起,别号东谷,宋宗室郯勤孝王宗惠八世孙。良震少年好学,酷嗜书籍,昼夜不倦。二十岁时,他辞亲远游,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到处与有名望才学的人相交识,因而见识广阔。回家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皆未得中。于是,干脆弃去科举,家居养亲,从事著述。著有《易经通旨》《书经通旨》二书。洪武初年,累次被荐举,他都没应诏。门弟子有的居身台阁,有的致位郡邑,皆能称职优秀,官声籍甚一时。洪武癸亥(1383)卒,享年七十七岁。门弟子可考的仅吴礼一人。吴礼元代时曾官永嘉儒学教谕。
  孔文栩(1276—1323),字周卿,父淇孙,为南宋咸淳年间上舍释褐进士,任官淮东制置司干办公事。文栩少年时,受经于同邑林景熙,学诗于瑞安张龙泽。长大后游学四方,投拜方回、龚开、仇远、戴表元、胡长孺门下,闻名当时。元延祐初年,朝廷让他署理义乌县学教谕,秩满,改任池州路学正。由于,衍圣公孔思晦举荐,朝廷特授他为吴江州教授,官阶为将仕郎(正八品)。孔文栩是孔子五十四代孙,是个性格严毅的人,享年仅四十八岁。
  孔旸(1304—1382),字子升。他自少笃志向学,聪明颖悟且记忆力超人,经史百家之学都有深究。元统之间(1333—1335),衍圣公孔思晦举荐他出任署理永嘉书院山长,他没有去上任。他于至正元年(1341)以明于《春秋》得中乡贡,次年便高中进士第,朝廷授予他衢州录事(将仕郎)。至正九年(1349),调任处州路庆元县尹(从仕郎)。任满,就以亲老为辞,不再出仕。至正十九年(1359),中书参政布延布哈、治书侍御史李国凤经略江南,他们任命孔旸出任平阳州同知。
  孔旸任平阳州同知时,周嗣德为州守。佐州三年,因母亲逝世而解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平阳州归附朱元璋。孔旸与同邑陈高准备渡海到闽地避难,孔旸考虑到年迈之父未能成行。
  朱元璋的参军胡深,素来敬重孔旸,想举荐他出来辅佐新朝,先以书币聘请他,被孔旸以亲老为辞推却掉;洪武元年(1368)按察佥事赵寿求贤浙东,又以孔旸应诏,他又以疾病推辞。洪武十五年(1382)孔旸卒,享年七十九岁。
  孔克表,字正夫,孔子五十五世孙,与孔克烈为从兄弟。他登至正八年(1348)进士第,授建德路录事,改镇江路录事,转瑞安州判,迁永嘉县尹。元末盗贼蜂起,天下大乱。方国珍占据台州,时时侵凌我温。孔克表上安边数十策,未被采纳,于是,他弃官归里。筑室昆山之麓,标名“迂隐”,并请贝琼为他写了一篇《迂隐庵记》。
  明洪武六年(1373),孔克表被荐举入觐,朱元璋当面试他经史学问,皆称旨,遂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官及秦王府说书。朝廷设立“文华堂”,以克表与赞善大夫宋濂、正字桂彦良为之师;克表又承诏与御史中丞刘基、秦王府纪善林温(平阳陈刚弟子)共同编纂《群书类要》。没过多久,克表因“侍食失仪”的小事,被下狱,不食而卒,享年七十七岁。
  郑昂(1289—1358),字处抑,一字崇阳,号密庵,宰清乡上田人。年少豪侠任气,与富贵子弟田猎游嬉,及长痛改旧习折节读书。他四十九岁时被温州路学教授赵棨聘请为学师。他前后担任温州教职十年,受他教育薰陶的学子很多。后来,他辞官归里,家境困苦,然不问世事。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以病卒于家,享年七十岁。郑昂晚年工于诗,非得惊人之句不苟操笔,著有《密庵集》若干卷,今佚。
  陈高青年时似乎也曾从学过郑昂。陈高朋友圈都是一时贤士大夫,如:孔克表、顾仲华、赵良震、郑僖、项仲升、章仕尧、彭庭坚以及林齐、何岳等。
  元代平阳学术总体上是延着南宋中晚期陈埴、叶味道的路径传播朱子理学,但也有稍稍改变,他们多少受到宋元之间浙东学派兰溪金履祥及金华许谦的影响,对经典名物进行一些考证,和清代汉学家多有相似,即由义理渐趋考证,呈现出要求义理与考证融一的姿态。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进峰
责任者
陈刚
相关人物
章仕尧
相关人物
史伯璿
相关人物
郑昂
相关人物
李孝光
相关人物
朱子昌
相关人物
叶起
相关人物
汪鼎新
相关人物
赵良震
相关人物
孔文栩
相关人物
孔旸
相关人物
陈麟
相关人物
高明
相关人物
孔克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