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与平阳学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48
颗粒名称: 《宋元学案》与平阳学统
分类号: I206
页数: 13
页码: 89-10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宋元学案》中关于宋元时代平阳地区学术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平阳地区在宋元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的学术成果和思想贡献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列举《宋元学案》中平阳学者的相关记载,展示了他们在理学、文学、政治等领域的重要成就和贡献。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平阳地区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和流派特点,以及平阳学者与其他地区和学派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对平阳学术思想的深入剖析,文章揭示了该地区学术思想的特点和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宋元时代平阳地区的学术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平阳县 《宋元学案》 平阳学统

内容

《宋元学案》是一部记述宋元时期学术思想及其流派的学案体学术史著作,是了解和研究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重要典籍,其中大量篇幅记载了永嘉诸儒学案及温州学者的资料。《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行己)许(景衡)诸儒学案》中,全祖望提出了“平阳学统”的命题。《宋元学案》卷六十一单列《徐(谊)陈(葵)诸儒学案》,一本作《平阳学案》。《宋元学案》也是了解和研究宋元时代平阳学术源流和文化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一
  《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中,陈经邦、经正、蔡元康、潘安固被列为周行己、许景衡的学侣、讲友。《周许诸儒学案》“陈先生经正、进士陈先生经邦、陈先生经德、陈先生经郛”条载:“陈经正,字贵一,平阳人也。与其弟经邦从伊川游。谢持正之见伊川也,贵一实介绍之。经邦成大观进士,字贵新。贵一、贵新皆有问答,见《语录》。其二弟经德、经郛亦私淑洛学者。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成于徐忠文公宏父。贵一尝曰:‘盈天地间皆我之性,不复知我之为我。’周许讲友:上舍蔡先生元康。蔡元康,字君济,平阳人也。初入太学,慨然叹曰:‘学止科举而己邪!’所见贤者一言一行,孜孜访之。由横塘诸公私淑洛学。崇宁中,游京师,谓其友曰:‘连日不乐,得非吾亲不安邪?’驰归,果父病,寻愈。学以诚正为本,龟山、道乡、了翁皆重之。道乡临殁,告以死生之说并学问源流甚详。尝失金,有得诸同舍箧中者,以告,曰:‘此非吾金也。’寻以八行荐,未报而卒。横塘为志墓。潘先生安固。潘安固,字仲硕,平阳人也。由横塘诸公私淑洛学。尝举八行,不就。一日行市上,负薪者误触其巾堕沟中,皇遽弛担谢罪,先生抚而遣之曰:‘汝行矣!吾自取之’。”蔡元康(1075~1117),万全步廊人。
  陈氏先生兄弟之后,平阳有萧振、宋之才、陈桷诸人,都习理学。萧振、宋之才都是政和八年(即重和一年,1118)进士,晚经邦九年。萧振是萧江人,许景衡女婿,“少受业于许氏”,绍兴二十七年(1157)死于成都知府任上,“民聚哭于道”,遗著文集二十卷。《周许诸儒学案》列萧振为门人:“学士萧德起振。萧振,字德起,平阳人也。横塘许忠简公婿,故少受业于许氏。成重和进士,为婺州兵曹。忠简赴京,振祖道曰:‘丈人至朝廷,幸勿见荐。今执政多私其亲,故丈人宜革之。’忠简肃然是之。高宗幸广陵,东南云扰。一日,婺卒数百挟刃倡乱,振安辑之。秩满数年不调,执政交荐,召对,除监察御史。久之,以亲老求去,章七上,不许,乃面奏曰:‘臣事亲之日少,事陛下之日长,惟圣慈哀怜之!’遂外补。已而复召为秘书郎……晚年起知成都府,颇有惠政。以敷文阁学士卒官。”
  宋之才从学程门大弟子杨时。《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文简宋云海先生之才》载:“宋之才,字廷佐,瑞安人(应为平阳宋桥人)。举进士,教授京兆府。每言士负卓荦材,皆可入圣贤之域,患速售尔,故深务韬养。积十八年,不易初官。召试,除正字。丁母忧,服除,入为校书郎,迁考功郎,言不可以讲和忘进取。历司业、权礼部侍郎,乞去,以敷文阁待制奉祠。所著有《云海敝帚集》五卷。”乾隆《平阳县志》卷十四《理学》载:“宋之才,字廷佐,居宋桥,从杨龟山学,得二程正脉,登重和第,教授京兆府。权礼部侍郎。绍兴甲子敕使金,金主曰‘宋大国乎小国乎?’对曰‘非大国,非小国,乃中国耳’。金主叹服。及归,以闻高宗,抚其背曰,真我宋之才也。”还有世居平阳的孔子四十九世孙孔延,同时从学。宋之才后世伯廉并师事陈傅良。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十二《人物》云:“(之才)既冠,与同里孔延事将乐杨时,得伊洛之传。晚年筑室瑞安县之岘山周岙。”之才族子“希孟,字邹卿,卒年八十三,叶适铭其墓(叶适《水心集·宋邹卿墓志铭》)”。希孟长子“伯廉,嘉定十年特奏名进士,或曰字叔简,号平斋。又有西廑者名佽,字叔久,年二十五始发愤读书,尝往瑞安沈体仁家,朝夕往封村师事陈傅良,遂通春秋”。傅良与游岑崎山,尝题名焉。既以诗文训后进,学者称西廑先生,年九十三卒。林景熙尝称‘平斋西廑诸老,茂学摛词不以水旱辍耕’(《霁山集·宋景元诗集序》)”。宋景元号芹渚,为景熙外舅,宋侍郎之才后人。又载:“孔延字洪夫,孔子四十九世孙。居西郭,以龟山之学教授乡里,学者称为南鲁先生。从孙孔炜,登庆元二年进士第。炜从子梦斗,登景定三年进士第。”
  陈桷为徽宗政和二年(1112)探花,蒲门人,五世显宦。许景衡曾为陈桷父亲陈懿作《陈通直墓志铭》,称“其子桷,每退食侍侧,必问所读者何书?其操履蕴藉,盖有所授之也”。《宋元学案》卷四十六《玉山学案》列其孙陈砚为玉山汪应辰同调:“陈砚,字寿南,温之平阳人。以祖遗泽补官,调邵武南尉。淳熙十四年,以博学宏辞科赐第,历迁秘书郎。著有《东斋集》三十卷。”又载:“陈昉,字叔方,宣奉砚之子。以父任知浦城县。盜起邻郡,先生措置得宜,迄不犯境。继而老弱阻饥,极力赈救,境內以安。真西山荐之朝,与刘克庄等号‘端平八士’,迁司农丞,累权吏部侍郎。召为工部侍郎。景定初,除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致仕。卒谥清惠。”陈砚孙陈均别见卷八十一《西山真氏学案》。陈桷(1091—1154)蒲门人,今属苍南,其孙陈岘(1145—1212)时迁居仙口古城。
  宋室南渡后,“温州多士为东南最”。《宋史》中有传的温州籍人士三十多人,多为南渡之后成名。孙诒让《温州经籍志》著录的两宋时期温州学者二百四十一人,著作六百十六部,其十之八九在南宋时期。其学术思想,大都出于兼传洛学、关学的周行己、许景衡等人,后又归于永嘉学派中主要一派——薛季宣(艮斋)的事功学派。薛季宣的事功之学,由其大弟子陈傅良及陈傅良弟子叶适发扬光大。薛季宣曾向程门学者袁溉受学,二十岁左右入蜀,入成都知府萧振幕下。平阳王自中、朱黼都属于事功派。
  王自中字道甫,号厚轩居士,原居归仁乡(今苍南),为永嘉学派早期重要成员,与永康学派创始者陈亮(同甫)齐名。《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学案》列为陈亮学侣。登淳熙五年(1178)进士,召对时力陈恢复唐代初期兵农合一的屯田制,作为抵御金国的长远之计,深得孝宗赞赏,欲将其超迁,为权臣所阻。官信州知府,“除苛尚宽,一洗积弊”。后老死平阳,葬仙坛山。其著作有《列代年纪》十二卷、《王政纪原》三卷、《孙子新略》三卷及《后轩集》五卷,惜均佚失。叶适在《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中予以评价:“志复君之仇,大义也;欲挈诸夏合南北,大虑也;必行其所知,不以丧、壮、老二其守,大节也。春秋战国之材无是也。吾得两人焉:永康陈亮,平阳王自中”。陈亮称赞其文章“韩筋柳骨,笔研当独步”。
  稍后,永嘉经制之学由陈傅良(字君举)传承,在瑞安授业。其平阳学生有朱黼、章用中、周勉、陈端己、林大备、陈岩、徐宏、宋叔久等。《宋元学案》卷五十三《止斋学案》载:“章用中,字端叟,平阳人。先生从止斋最久,又因止斋之金华依呂东萊,之霅州依薛艮斋,由是显名。”“陈端己,字子益,平阳人。從止斋学。”“朱黼,字文昭,平阳人也。学于止斋,不事举业。尝著《纪年备遗》一百卷,《统论》一卷,始尧、舜,迄五代,若呂、武、莽、丕等皆削其纪年。水心为之序,且曰:‘此书一出,义理所会,宝藏充斥。’人始知其能传陈氏学也。躬耕南荡山以老。”朱黼人称永嘉先生,宰清乡杉桥(今水头镇)人。傅良弟子大都登第,只有他“蓬累耕南雁荡上,山水叠重,声迹落落,不知其能传陈公之业也”。其作《纪年备遗》一百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其起陶唐,终显德(五代后周),今失传。所传的是建阳书贾选出作为科举考试的参考资料,定名为《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二十八卷,内容“大抵愤南渡之积弱”,宣传“报仇雪耻”,对事功学说影响极深。现存有刘绍宽校勘的《敬乡楼丛书》本。在朱黼之先,平阳研究史学著称的,还有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林之奇,盖竹人,著有《史评》《通鉴集议》。之后还有荪湖林翚,端平中(1234~1236)曾伏阙进书,进《安边史鉴》一百九十六卷。朱黼之侄朱元昇攻诸儒象数之学,作有《三易备遗》,到元元贞元年(1295),由其子仕可、仕立付印,《四库全书总目》收。盖竹人林千之,开庆元年(1259)进士,为朱元昇忘年交,序《三易备遗》,著有《云根痴庵集》。周勉于庆元二年(1196)与兄励、弟劼同举进士及第,传陈傅良《春秋》之学,为其创办瑞安仙岩书院时学生。还有徐一之(徐冲),徐谊儿子,是陈傅良的第四个女婿,也传陈傅良和徐谊之学。
  叶适为永嘉经制之学集大成者。其平阳学生有邵持正、郑昂、陈志崇、陈岩等。《宋元学案》卷五十五《水心学案》载:“邵持正,字子文,平阳人,以父致仕恩为监当。水心初讲学,先生即在学舍中。其后所至皆从之。”“陈昂,平阳人,其大父尧英尝三上书阙下,论恢复事,斥和议。高宗令宰相召问,长揖,直指宰相,奏罢之。又三上书政府,诋其误国者也。先生从水心三十年。”郑昂,腾蛟人,至元前后(1337~1346)被延为温州路学,著有《密庵集》多卷。叶适从弟子陈志崇之请作《东塘处士墓志铭》,称“志崇词藻精丽,从余久”。叶适曾作《东塘处士墓志铭》,称“昔平阳陈岩,学能造微,为陈君举、徐子宜密授”。陈岩(1153—1188)、陈志崇为丰山(今属鳌江厚垟)东塘陈族兄弟,师从陈傅良、叶适、徐谊。
  二
  永嘉学派形成,其另一派则以徐谊为首。《宋元学案》卷五十三《止斋学案》列徐谊为陈傅良学侣。全祖望说:“时徐忠文公方起平阳,于永
  嘉诸儒中又别为一家。”徐谊在学术上既承陈经邦、经正兄弟,又受陆九渊的影响。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谥忠文,昆阳沙岗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宋史》有传,称其“尝与绍兴老将接,于行阵之法,分数奇正,皆有指授,自为图式”。《宋元学案》卷六十一《徐(谊)陈(葵)诸儒学案》,一本作《平阳学案》。将他列为陆象山(九渊)同调。称其“由池州教授历清要,事孝、光、宁三宗。入为刊部侍郎,出为宝谟阁待制、江淮制置使。移镇隆兴府而卒,谥忠文。中忤韩侂冑,贬南安军,婺州流离十年后得释。叶水心志其墓曰:‘诸儒虽争为性命之学,然而固滞于语言,播流于偏末,多茫昧影响而已。及公,以悟为宗,悬解昭彻,近取日用之內,为学者开示。修证所录,至于形废心死,神视气听,如静中震霆,冥外朗日,无不洗然,自以为有得也。参玩兹语,似亦近禅,而当時诸儒学术亦因可见矣。’”徐谊将二陈洛学发扬光大,在理学中正式形成“平阳学派”。《徐陈诸儒学案》另一案主陈葵,“字叔向,处州青田人。自少笃学,至老不倦。举隆兴进士,知平阳县,居官廉介。”陈葵知平阳于绍熙三年(1192)。庆元初(1196~1199),徐谊学友舒璘又任平阳知县,倡盛学风,丞相留正称为当今第一教官。其开《广平定川学案》,黄宗羲尝称:“广平之集久不传矣,近得之其子孙,所论常平、茶盐、保长、义仓、荒政皆凿凿可见之行事,而言学者甚寡。”传有《平阳县修社坛记》。与徐谊交甚密,答其书曰:“吾人平生所志,期不负所学。中都臭味,颇薰炙人。造道如子宜,知不可汩。要须惟日孳孳,简易明白,以涤尽利禄境,庶此志获申。”两任知县为徐谊学友,对开创“平阳学派”极为有利。
  徐谊学生颇多,著名的有丁黼、赵希馆、彭仲刚、黄中、钱文子、魏谦光、刘轸、刘天益等人,都是永嘉学派的重要成员。丁黼是南宋后期抵抗蒙元侵略的民族英雄,《宋史·忠义》有传,是徐谊任池州教授时的学生。赵希錧是宗室,曾从陈傅良读书,以后受业于徐谊,是徐门高足。彭仲刚,金舟乡彭堡(今苍南金乡彭家堡)人。《宋元学案》卷七十六《丽泽诸儒学案》又称:“彭仲刚,字子复,平阳人也。乾淳之际,永嘉儒者林立,而平阳稍为別派,徐忠文公子宜以心学起,其说合于金溪。王信州道甫以事功之学起,其说合于永康,先生游其间。及以进士释褐,主金华簿,始闻丽泽之教,东莱謂‘其用力甚锐’。先生之学,不事论说,以实践为宗旨,尤有吏才。先生于听政之暇,亲执经而教之。以外艰归。凡先生所至,去后无不思者。绍熙五年,明、越大饥,特令先生为常平提举,盖且向用矣。是年(1194)病卒。叶水心曰:‘子复之为学,以为非同声趋和所能至也,故不敢以意之为是,而独以力之能者试之。’”有《南监地舆记》传世。黄中,松山(桥墩)人,绍兴四年(1193)进士,廷对第三。《宋元学案·徐陈诸儒学案》称:“黄中,字仲庸,平阳人也。成绍熙进士,为馆职,肆力于学。时徐忠文公方起平阳,于永嘉诸儒中又别为一家,先生从之游。尝与朱子往复论学,欲实地用功,不徒托之空言而已。学禁方严,先生校艺漕闱,发策云:‘平居不以利禄入其心,培植涵养,如木有根,水有源,用之则回既倒之狂澜,不用则唱和寂寞之滨,亦足名世,任此责者谁与?’朱子见之,叹曰:‘近年此等议论,令人叹服。’累迁起居舍人,兼侍讲,敷陈剀切。宁宗曰:‘朕正赖卿辅佐。’前后三十馀疏,当路不喜。出知袁州,徙泉州,进右文殿修撰,卒。平阳弟子以先生为第一。”刘轸为白沙人(今属龙港),著有《诠心指要》。其子刘天益,曾以布衣应贤良方正直言,上书万言,极陈时政,著有《筠坡集》。
  象山之门高足杨简,慈溪人,人称“慈湖”先生。杨简曾师事徐谊,并经徐谊介绍从学陆九渊。南湖人薛凝之(号玉成)从学慈湖,《宋元学案》卷七十四《慈湖学案》列为门人。薛凝之在“伪学”之禁方严时,“作《伊洛源流谱》,自孔子、子思、颜、曾、孟子至濂溪周子以下凡九十馀传”。他的儿子薛据作《孔子集语》二十卷(《四库全书》有收)、《采薇天保末议》二卷、《宅揆成鉴》二十二卷。薛据之子收集两世遗文编成《二薛先生文集》,林景熙为之作序,称:“永嘉自许少尹右丞(许景衡)、周恭叔太傅(周行己)、刘元承给事(刘安节)受业程门,为最先一辈,而义理之学,始于此矣……薛氏之学,盖三百年。最后玉成公学于慈湖杨敬仲(杨简)”。又有城西雅山人周元龟,号苍岩,嘉熙二年(1238)进士,后知台州。其著述甚富,有《苍岩杂著》等七种百余卷。周元龟与杨简生卒同年(1198—1273),分别任台州、温州知府,交情匪浅。
  三
  南宋后期,最早把朱熹理学引入平阳的是林湜(1132—1202)。湜字正甫(1132—1202),原籍福建长溪,后定居平阳松山(今苍南桥墩)。绍兴三十年(1160),登进士第,少从学于朱熹。庆元党案时朱熹、叶适等五十九人遭贬,一时士大夫都讳言与朱熹的关系,而湜执弟子礼不变。临终前还致信朱熹请教,以求解答疑义。林湜子林介,为朱熹再传弟子,知临安府。子林介,朱熹再传弟子,历任户部郎中、浙西提督等职。理宗绍定四年(1231)知临安府时恢复学田,新造学宫,使当地学子大受鼓舞。另有徐寓、徐容兄弟,万全人,均是朱熹弟子。在绍熙元年(1190)朱熹知漳州时,徐㝢往学,与朱互相问答,朱称赞他“务学求师”“志尚坚确”。庆元元年(1195),又与永嘉陈埴、叶驾孙到武夷山向朱熹请教。直到六年后朱熹去世,才归故里。曾手录师说《池录》二卷、《饶录》一卷(均见《朱子语类》)。万全步廊人蔡㦛,下岭(今苍南金乡炎亭岭脚)人林善朴,都从学于朱熹。庆元五年(1199),朱熹返闽还乡途经平阳,为宣和三年(1121)进士陈彦才诗题跋,拜访知交淳熙八年(1181)进士林拱辰于树贤盖竹府邸,与门人林湜、陈埴、徐㝢、徐容、蔡㦛、叶贺孙、钱木之等到南雁探访会文书院,并题写“会邱书院”四字匾额。其时,县城岭门孔氏世居多仕宦。孔炜为孔氏迁始祖孔桧十世孙,庆元二年(1196)进士,著有《太常集》十卷、《谥议》五卷。其侄孔梦斗著有《愚斋集》《尚书正义》。
  宋元之际,林景熙、郑朴翁以诗名闻世,实则钟情理学,同乡同学又兼同志。《宋元学案补遗》将林景熙列入《龙川学案》,其文集有《霁山集》《白石稿》传世,《四库全书》收录《霁山文集》五卷。林景熙首肯朱熹“主正统”说,为学重“统续”。郑朴翁与林景熙同入太学,著有《四书要旨》二十卷、《礼记正义》、《续古杂著》二卷。二人与同乡周元龟(嘉熙二年进士)渊源极深。林景熙撰其《墓志铭》称:“先生嗜古,及交慈湖杨公简、鹤山魏公了翁,其学根义理,达事物。公所树立,父教也。自号苍岩。《杂著》八十卷。”林景熙晚年隐居郭西马鞍山麓,辟建赵奥别业,教授生徒,即周元龟世居地。郑朴翁之孙郑如圭,字伯玉,号冰壶,后迁江口(今鳌江)。《东瓯诗存》载郑如圭条:与同里史伯璿讲性命之学,伯璿每推重之。徐兴祖、杨子瑜、陈镐宰从之受业。年五十八卒,《弘治温州府志》卷十有传。明代平阳学者王朝佐《东嘉先哲录》称:“文玑之学出于冰壶郑氏。”
  元代儒学名家史伯璿,字文玑,号牖岩,钱仓人,被誉为“东海大儒”,《四库全书》还收有其著作《四书管窥》八卷、《管窥外编》二卷,其《总目》评为“深得朱子之心”。《宋元学案》卷六十五《木钟学案》将他和陈刚(鳌江蓝田人)、章仕尧(昆阳人)归于陈埴门下,称:“史伯璿,字文玑,平阳人也。笃志朱子之学。时诸儒虽宗朱子,然饶氏《辑讲》、许氏《丛说》、胡氏《通旨》、陈氏《发明》亦多互异,乃著《四书管窥》,以辩明之。又取诸经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考证为《外编》。”又:“史氏门人:侍郎徐静斋先生宗实。徐宗实,号静斋,黄岩人也。永嘉史伯璿弟子。洪武中,官至兵部侍郎。所著有《静斋集》。其门人曰黄淮。(补。)徐兴祖,字宗起,平阳人也。史伯璿高弟。洪武中,官训导。张文选,字士铨,永嘉人也。徐兴祖高弟。”《木钟学案·陈潜斋先生刚》说:“陈刚,字公潜,平阳人也。受业胡石塘(长孺)之门。石塘为西湖书院山长,见其勤,昼夜研索不倦,留之于家,与同寝食。遂尽得其学,称高弟,博通天人之奥。所著有《五经问难》《四书通辩》《述历代正润图说》《浑天仪说》《历代官制说》《禹贡洪范手钞》。其文宗西京,诗亦不屑六朝以下。累试不售。后瞽犹能作文口授,学者称为潜斋先生。其弟子著者曰章瑶、洪涛、林温、陈善、李时可、王清。”《木钟学案·乡贡章清所先生仕尧》说:“章仕尧,字时雍,一字清所,平阳人也。笃志朱子之学。其门人曰彭庭坚、赵次诚、蒋允汶。”
  至元末,陈高、孔克表承接平阳学统余绪。陈高,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著有《子上存稿》十二卷,后经八世孙重编为《不系舟渔集》。《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文格颇雅洁”,“五言古体,源出陶潜,近体律诗,格从杜甫,面目稍别,而神思不远,亦元季之铮铮者矣。”其文甚有史学价值。孔克表,字正夫,元至正八年(1348)进士,入明应征,受辱于朱元璋,绝食而卒,遗著有《群书类要》《通鉴纲目附释》,宋濂曾为作序。其作《选真寺记》,其碑刻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为宋咸淳九年(1273)进士,入元不仕,侨居镇江,作有《佩韦斋文集》十六卷、《佩韦斋辑文》四卷,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其序称:“先儒有《笔记》、有《漫录》、有《燕语》,为书不一,皆义出《六经》,事兼百代,究帝王之则,启圣贤之蕴。”其子俞希鲁(1279-1368),字用中,著元至顺《镇江志》二十一卷,另著有《竹素钩玄》二十卷,《听雨轩集》二十卷。又有郑东、郑采兄弟,游昆山、常熟,专研古文辞,其后人合编二郑之文为《郑氏联璧集》,深得宋濂美誉。元末蒲门张著游学江苏,著作甚多,存世有《永嘉集》十二卷。
  平阳学统不乏家学传承。明代平阳经学大家蔡芳,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与永嘉王瓒同纂《弘治温州府志》,尝校《十三经注疏》,著有《春秋训义》十一卷及《丧礼酌宜》《大祀志》。蔡芳从子蔡瓒,著有《书经会源》《四书集讲》《皇朝名臣录略》《历代人物志略》《文集》《诗集》《格致集》《通书便览》。蔡瓒之子蔡立身为明代大儒王樵学生,刊行《尚书日记》十六卷,曾从邹元标讲学阳明思想,著有《删补书经注》《青阳县志》《九华山志》《星山遁叟文集》《上蔡宗谱》,均佚。现存文一篇《西铭俗说》,为他的代表作,可略见其学术思想大概。
  平阳“界山濒海”,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领土,秦统一中国属闽中郡。自晋代建县后,经济开始发展,但文化上仍是一片荒芜,所谓“晋唐以前,志载无考”。宋仁宗庆历年间(1044年后)平阳建县学(据1993年《平阳县志》)。北宋末经邦、经正陈氏兄弟受业程颐,“得大儒为依归,平阳之学由是兴焉”(孙衣言语)。及宋室南渡,温州成为南宋朝廷的后方基地,平阳为温州属县,地处浙闽咽喉,一时人文鼎盛,著述繁富。儒学以孔孟之道为道统,所谓“平阳学统”,是指北宋后期出现的理学在平阳流传的源流派别。
  北宋后期,出现程颢、程颐的洛学和张载的关学。温州周行己、许景衡等“元丰九先生”在太学学习王安石新经,又从程颐受业接受洛学,之后在温州传播洛学。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人们一般统称为二程之学。程颢比程颐更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程颢的思想是后来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程颐的思想则是后来朱熹“理学”的源头。程颐于元符三年(1100)编管涪州赦归之后,平阳陈经邦、经正诸兄弟前往求学,《河南程氏遗书》记有程颐和经邦、经正问答语录二十多条。据周梦江先生研究,“他们两人从程颐学习是在建中靖国崇宁年间(1101~1106)”(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24页)。陈经邦、经正又和私淑洛学的蔡元康、潘安固等前往太学就学。大观三年(1109),经邦登进士,时新党执政,洛学再度受到打击。陈氏兄弟便隐居平阳南雁,设会文书院教授生徒。因地处偏僻,后来他们的著作失传了。但陈经邦、经正诸兄弟和蔡元康、潘安固等士人,把洛学传入平阳确是事实。全祖望认为:“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成于徐忠文公宏父。”经邦、经正在平阳传播理学有开山之功,徐谊则发扬光大,最终形成“平阳学统”。
  程朱理学在平阳的传播,其经学的研究也保留有永嘉学派经世致用之思想。史学方面特别是向文献之学发展,成绩较为显著。平阳文化自理学兴,明初在朱元璋高压统治下,平阳学统已近式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县令何子祥建龙湖书院。乾隆四十一年(1776),全祖望学生卢镐来平任教谕,传黄宗羲、万斯同的浙东之学。西塘叶嘉棆从卢镐游,素志追慕乡贤史伯璿,但已难挽回平阳学运的颓势。清光绪十年(1884),为重振平阳文风,知县汤肇熙倡建文明塔和南雁荡山会文书院重建,但已渔歌唱晚。西学东渐,从鸦片战争开始直至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中国开始走出理学的窠臼,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四部之学”转向理、工、农、医、文、法、商在内的“七科之学”。平阳宋恕是一个先觉者,对于近代分科之学和思想启蒙有重要的贡献。从宋恕之后,平阳走出刘绍宽、黄庆澄、姜立夫、苏步青、马星野、苏渊雷、张鋆、陈嵘、吴景荣,直至周瑞金等大家,开创了新的文化辉煌。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肖粟
责任者
陈经邦
相关人物
陈经正
相关人物
蔡元康
相关人物
潘安固
相关人物
萧振
相关人物
宋之才
相关人物
宋希孟
相关人物
宋伯廉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傅良
相关人物
宋景元
相关人物
陈桷
相关人物
陈砚
相关人物
陈昉
相关人物
陈均
相关人物
王自中
相关人物
陈傅良
相关人物
朱黼
相关人物
林之奇
相关人物
林翚
相关人物
朱元昇
相关人物
林千之
相关人物
周勉
相关人物
徐一之
相关人物
叶适
相关人物
邵持正
相关人物
郑昂
相关人物
陈志崇
相关人物
陈岩
相关人物
徐谊
相关人物
陈葵
相关人物
丁黼
相关人物
赵希錧
相关人物
彭仲刚
相关人物
黄中
相关人物
刘轸
相关人物
刘天益
相关人物
薛凝之
相关人物
薛据
相关人物
周元龟
相关人物
杨简
相关人物
林湜
相关人物
史伯璿
相关人物
陈高
相关人物
孔克表
相关人物
俞德邻
相关人物
蔡芳
相关人物
蔡瓒
相关人物
蔡立身
相关人物
宋恕
相关人物
宋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宋元学案》
相关作品
宋元学案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