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经商 实业为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36
颗粒名称: 百年经商 实业为民
其他题名: 鳌江金益和家族略记
分类号: K825.34
页数: 7
页码: 60-6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鳌江金益和家族的历史和发展。金家始祖从平阳迁徙至永嘉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当地颇有商业成就的家族之一。金家人在鳌江经商、发展实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文章还重点介绍了金家后代金莲舫、金莲初兄弟二人在民国年间的业绩和贡献,包括调解地方纠纷、经营内河运输等。金家人的努力和成功,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商业才能和儒商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关键词: 平阳县 金益和 实业

内容

鳌江镇老镇区离鳌江出海口约六公里,旧称江口北岸。虽然近年有资料发现说,唐代有日本圆珍和尚登陆江口镇的记载,但此后几百年,在地方史料里就很少有关于江口镇的信息。主要原因是附近上游钱仓镇崛起,从五代开始就成为平阳的经济重镇。经过明代时期的倭寇侵掠和清初的“迁界”,鳌江成为一片滨海少人区。康熙九年(1670),清廷恢复迁界后的界外地,到了清末民初,鳌江很快成为浙南闽北的商埠中心,出现了一批颇有商业成就的本地家族,其中不少是来自永嘉场的移民后人,如王广源、孙震发、金益和等家族。
  寻宗溯源永嘉场
  永嘉场,是温州龙湾区永强的旧称,位于在瓯江的出海口南岸。从唐代开始,永嘉场盐场就已成为全国十大盐场之一。永嘉场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着浓厚的传统的耕读文化,人才辈出。其中名声卓著的有宋代状元赵建大,明代有内阁首辅张璁,进士王瓒、项乔、张天麟等等。
  宋末元初,金家始祖金仑,号汉嵩,从平阳金家宅(今苍南灵溪百丈村)迁徙至永嘉四都上金(今龙湾永中街道上京村)。据《金氏家谱》记载,他们属于中山郡金氏,据传是西汉中山靖王后人。为了避讳吴越王钱镠,改刘为金。在唐朝末年,他们的祖先入闽,定居赤岸。到了北宋末年,始迁祖金壹四,迁平阳的金家宅。
  金氏迁居永嘉场上金后,开荒造田,辟山植林。那里处于黄石山脚下,南临塘河,四周土地肥沃,又有江河舟楫之利。据龙湾文史学者孙建胜的研究,金家曾拥有耕田千余亩及黄石山南面山林园地,鳌江金益和家族有10多代的先祖长眠在黄石山上。在明永乐八年(1410),迁上金第三世金发祥创建了占地面积达831平方米的宗祠。至明景泰初,因瘟疫,子孙四散,返迁平阳金家宅、垟心金、鹤溪等地。仅有少部分眷恋故土,继续留在上金,至今已传二十二世,50多户200多人。
  筚路蓝缕古鳌头
  清初展界后的古鳌头,下埠的八角亭、安澜渡(解放后改称胜利渡)一带,成了小镇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此地不仅是鳌江流域的货物集散地,也是浙闽两省的交通要道。善于经商的宁波人是较早来古鳌头从事商业的一批人,他们在下埠建起了四明公所、宁波栈。至今在江口渡一块道光十二年(1832)的助修码道功德碑上,刻有“四明公所助钱拾壹两”的字样。同属温州府的永嘉场人更有地利人和之便,据笔者粗略统计,在清代迁来鳌江的永嘉场移民中,有永昌堡的王姓、寺前街的孙姓、下垟街的高原张姓、普门的张姓,等等。
  随着这批移民队伍,原居永嘉场上金的金天煌、天耀两兄弟的后人也来到了鳌江,分居在上埠和下埠八角亭附近。金家人在上埠的访贤阁附近的田野边,盖起了一座金家祠堂,后被挪用为民居。而另一支居住在鳌江下埠的八角亭河头对面,后来叫做金益和的地方。
  对于金益和名字的由来,民国廿八年(1939)《鳌江镇户地图》和1985年《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都标“金益河”,后者有以下记载:“金益巷,位于金益河旁边,故名。西到金益河头。”这里指金益是河名,但“金益”二字又是怎么来的呢?金家后人对此也说法不一,有说是祖上糕饼店的商号,也有说是酿酒坊的行号。在金家祖屋前,有一片宽阔的灰坦地,四周围上了围墙,据说曾是用来晒酱,放酒埕的作坊。过去平阳的酿坊行号都带有和字,比如九和、九成和、李万和等。但奇怪的是,金家后人却一直没把“金益和”作为他们的商号来使用,或许是他们的后人不再从事酿酒的行业的缘故。但在地方上,这个家族曾经用过的行号却留在民众的口碑里。清末民初,金家后人在八角亭埠头开有烟店、化妆品店,行号是“金同顺”“金同兴”,都没使用“金益和”商号。
  金益和的祖屋据说有200来年的历史,金家曾出过一个武生员,祖屋正厅挂着清朝道光、咸丰历代匾额。直到金莲初的爷爷辈,金家人还同居一屋檐下。1973年,由于人口日繁,加上老屋年久失修,为了改善居住条件,金家人不得不拆掉祖屋,在原址建起了平房。
  儒商唱酬八角亭
  在民国年间,出身于锡匠家庭的金莲舫(1873—927)、金莲初(1884—1972)兄弟二人名振古鳌头。据《金氏家谱》记载,金莲舫“性灵敏,少习商业,嗣以商业不能发展,转入政界……日与官绅相往来,文学亦随之而进”,“地方遇有公益之事,莫不商诸莲舫”。据现年九十五岁的缪昌来先生说,当年连上埠的地方人都知道下埠有贤绅金莲舫,做事公道,善于调解地方纠纷。而他的胞弟金莲初,更是在平阳做出了几件首开风气的事业。
  民国十四年(1925),金莲初购置轮船和客驳,是平阳县经营内河运输第一人。这条从鳌江八角亭河头到平阳县城昆阳的鳌平航线,很受来往于鳌江两岸渡口群众的欢迎。当年鳌江至平阳的内河货运运输都是靠小木船,使用木浆人力,从鳌江镇八角亭河头出发,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划到昆阳坡南河头。现代化的机器使鳌江两岸的交通更便利快捷,促进了平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后来,金莲初又购置了轮船,办起开往福州的海上运输航线。
  民国十九年(1930),金莲初创办鳌江电力碾米厂,厂址在金竺坟对面的水心。从上海购置一部24马力引擎,还聘请上海的师傅指导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电力厂在夜间带动一台10千瓦发电机,供居民照明。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鳌江和平阳县城间,架设一条2.2千瓦伏配电线路,由鳌江送电,配变容量15千伏安,安装在县城南门城头。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于日军飞机轰炸鳌江,电厂停办。以后,电厂时办时停,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虽然电厂历尽波折,但也为社会培养出一批电力人才。如七级电工金立鑫、宜山发电厂厂长金立旺、上海中石化电力系统总工金立祯等人,至今他们的家庭成员多从事电力工作。
  同王理孚王广源的遭遇一样,鳌江电力碾米厂也曾受平阳县长张韶舞的勒索威胁,私营的电力厂被强令改为公有事业。金莲初据理力争,说就算官司打到“大理寺”也要坚持下去。后来,张韶舞的图谋未能得逞。
  金莲初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一度担任过平阳县商会会长。早年捐资修建鳌江新堂(即玉佛寺)、荆溪山东䰖。在抗战胜利后,还首倡并出资建造了金益和通往水心村的石桥。在日本人轰炸鳌江的时候,南门街周边的人纷纷向农村逃散,都要通过此木桥,木桥也不堪重负。他目睹此情此景,下决心一定要把木桥改建石板桥,不久得以如愿。为了纪念抗战胜利,桥名取为“胜利桥”。
  解放后,金莲初成分被定为开明绅士,两个儿子远在台湾和巴西,他的生活上得到了已参加革命工作的女儿们的照顾。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作为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乡绅,他曾列席县政协会议。有一次去县里参加政协会议,领导得知他牙齿不好,特地吩咐厨房安排松软食物。
  晚年金莲初喜欢下棋和研究铅墨人像放大技术,而吟诗作对的雅兴更浓了,虽只念过几年私塾,却喜与文人交往。早在四十年代,就参与颐社的雅聚。颐社效仿戊社,如中唐诗人白居易“香山九老会”,由当时鳌江名士王理孚、王惺园、王子久、叶卓然、金莲初、林济川、孙志璆、张叔玉、潘品梅等九人组成,“月一叙觞,纪之以诗”。据颐社成员孙志璆的文孙孙庆锡先生说,每月轮到祖父作东时,他妈妈作为媳妇就会忙上一两天,为诗人们准备酒菜饮食。颐社九老们边饮酒,边吟诗撰联,漫谈家事国事,尽得颐养天年之乐。在六十年代,他与当地篆刻家、诗人应立云的诗词唱和,更成为后来的佳话。半个世纪过去了,据知情者章明演先生说,应立云很敬佩金莲初的为人,有一年除夕曾写一首七律呈莲初先生,开头两句:“今宵过了是明年,大好风光到眼前。”后面两句:“附骥因名谁莫顾,但愁愚鲁辱英贤。”
  辗转流连台湾岛
  少年学医,中年从商。金莲初二子金立俊(1915—2004),生性儒雅,为人正派,轻财仗义。他十四岁去温州白累德医院当学徒,成年后迎娶本地名中医杨涤生的女儿,曾在温州的瓯海医院、康乐药厂、肥皂厂工作。抗战时期,药厂一度内迁到平阳塘川白马殿。这段短暂在家乡工作的机会,给金立俊一家带来了短暂的家庭欢聚的快乐,儿女们常记起跟随父亲一起在白马殿的日子。
  抗战胜利后,日本人撤离台湾,台湾社会急缺各类专业人士。和台湾仅一水之隔的平阳,不少人满怀开辟事业新天地的希望,告别妻儿,奔赴光复后的宝岛台湾。金立俊曾经在温州的一家肥皂厂工作,熟识制皂工艺,曾在家乡金益和办过制皂作坊。应温州知名实业家余毅夫邀请,他去了台湾中部的彰化县罗东镇新兴肥皂厂,在厂里负责技术工作。
  1949年,大陆沿海城市相继解放,余毅夫向往新社会,果断结束台湾三家企业,其中就包括金立俊任职的新兴肥皂厂。余毅夫将资金以及家眷遣送回温后,滞留台湾的20余名温籍职工,生活陷入困境。后来,金立俊又在余毅夫创办的新兴火腿厂担任厂长,由于是台湾的第一家火腿厂,因而十分引人注目。火腿厂一直办了七年多,随着余毅夫回大陆而关闭停产。
  在上世纪60年代初,由在巴西开银行的庄姓朋友的介绍,金立俊去巴西做台布生意。1974年,他思亲心切,停止了在巴西的生意,返回台湾,和女儿一起居住在高雄。在那个两岸处于严重对立的年代,台湾社会充斥着各种对大陆社会形势的负面传闻,让年近花甲的老人更是怯于归乡。直到1987年,随着台海关系的缓和,久别家乡的他第一次回鳌江,和子女共享天伦之乐。此后每年他都会在金益和老家住很长时间,再回台湾短住。
  枝茂叶盛法兰西
  改革开发后,有着创业基因的金益和家族得以有机会重立商业潮头。金立俊儿子金慎强、金慎宝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踏上商业征途,远赴法国从事皮件生意。当时法国的皮件生意主要是由犹太人垄断,温州人到了后,凭着勤劳耐苦,逐渐占领了法国以及周边国家的皮件市场。同时,他们积极参与法国华人组织活动,争取在法的中国人合法权益,多次被选为法国华侨华人会的副主席。他们也一直关心家乡的发展,每逢有来自家乡的乡亲访问法国,除了代表法国华人会去安排接待外,经常还以旅外平阳人的身份,亲自宴请来访平阳乡亲,共商家乡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在1997年,鳌江镇申请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过程中,两人积极配合镇里工作,为申请成功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现在金慎强、金慎宝都是法国华侨华人会名誉主席。金慎强的儿子在巴黎办有进出口公司。金慎宝的长子金雷原就职于法国国防部,现停薪留职,在上海创办国外咨询公司,儿媳为法国雅高集团中国(上海)酒店财务总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金益和地方已消失于新一轮的城镇改造之中,但世代居住八角亭河头的对岸金益和家族,在鳌江的城镇形成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心胸豁达,敢于人先,勇于创业,同时热心社会公益,注重文化教育的家族遗风,是鳌江各优秀家族的共同的特质,也是典型的温州人精神。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荣锋
责任者
金莲舫
相关人物
金莲初
相关人物
金仑
相关人物
金立俊
相关人物
余毅夫
相关人物
金慎强
相关人物
金慎宝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