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蒋仲飞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35
颗粒名称: 难忘蒋仲飞先生
分类号: K826.3
页数: 9
页码: 51-59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蒋仲飞先生之间的交往经历和故事。作者在山门群专中第一次见到蒋老,被关押期间得到了他的关心和帮助。后来,作者回到绍兴农村继续劳动生活,而蒋老则去了江西宜春地区发展黑木耳生产。作者接到蒋老的电报后,前往温州议事,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蒋老先生的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意。
关键词: 平阳县 蒋仲飞 木耳

内容

蒋仲飞老师逝世已十五周年了,历历往事,依然难以忘怀,他的音容笑貌总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1969年古历八月十五日,这个中国传统全家团聚的佳节,我与蒋老在当时山门群专里第一次见面。群专指挥部就设在山门镇龙井庵,是当年刘英、粟裕等领导的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
  我被关押在大殿右边的第一间。这一天夜里,月光惨白,又有一串所谓犯人被押进牢房。只见我的牢门打开,一个身材修长,面容消瘦的老人慢步进入囚室,不声不响地坐在随身带来的铺盖上,正挨着我的左边。我心上一种同命相怜的情感油然而生,便靠近他悄悄地问:“阿叔哪里人?犯什么事?”他叹了口气说:“诸暨人,人家说我反革命,是蒋介石秘书。”响起“嘿嘿”两声无可奈何的笑,便转入沉默。第二天,早上放风,人们悄悄地传说,昨夜山门林场技术员蒋仲飞关进来了。我才知道原来这位便是造福一方的白木耳祖师。
  当时木耳生产在平阳北港已经形成规模。有生产队集体种的,也有农民个人种的。有的在生产队中无法生存的老知识分子,也偷偷求助蒋老带上几瓶菌种到边远的闽赣山区去栽培,赖以存活。那时候,白木耳价格最高卖到120元一斤。人来人往,市场一片繁荣,大家口中传送的都是白木耳的信息。山门林场的蒋仲飞,人们都以熟悉他为幸,以结识他为荣。当年北港山区的农民无人不知蒋老的大名。至今仍在怀念他,感激他曾经带来的好处。
  龙井庵的囚笼日子,让我和蒋老的情谊与日俱增。在水泥地上同睡一张草席,看着天花板各自想着心事。他的老妻长年卧病在床,子女尚未就业,工资被停发,连生活也没有着落。我们除了相互安慰与鼓励外,还有一个共同认识,我们都没有罪。我祖上三代农民,目不识丁。父亲勤劳,三年困难时期,开荒多种几担番薯丝,被冠以“富农”。我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一年后,由于交不起每学期二十元的学杂费而辍学。十六岁时,为寻找一条跳出农门的道路而常常被村干部以富裕农民子女所歧视、限制,不予办理证明。十七岁那年随表兄去江西做矿木,又被扣一年口粮,说我是外流分子。一次在报考技校的证明中居然在村政府的大印前写上“该人是单干户的子女”,而使我落取。此后,我不敢有非分之想,一直埋头种田。二十岁出头,我是村里满十分的劳动力,种田担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文革中写了几张大字报,被扣上复辟的帽子抓进群专。蒋老知道我的家庭底细后,深为同情。他说:“圣驹啊,待我出去后,一定会替你介绍工作。”果然如此,1971年冬,蒋老兑现了自己对我的许诺。
  进龙井庵近五个月了,大部分被抓的人都释放回家,或升级转送到平阳,而群专对我们既不审问,也不释放,凭空无故地关着。一天上午,蒋老因感冒被批准到山门卫生院看病,直到下午4时才回来。我心里一直惦记着,怕他出什么事。谁知他很高兴地对我说:“圣驹啊,我今天遇贵人了,不出一星期,就可以出去了。”他告诉我,那天上午他看完病往回走时,听到有人叫他。他抬头一看,是熟人。那人问,你怎么在这里?蒋老答,在坐牢。那人问,什么事?蒋老说,说我反革命。那人问,你反什么革命?蒋老说,说我当蒋介石秘书。那人笑了笑说,真是扯淡。原来此人是姜文魁工程师,蒋老建国前在林业部门的一位老同事。时任省革宣队中队长进驻山门。他留蒋老用过中饭,又了解了一些情况,答应一星期内解决问题。果然未到七天,蒋老就被放了出去。蒋老临走时说,他已把我的情况向那位领导说过了,我不久也可以回家。结果也只再过半个月,我也被释放。
  从此,我与蒋老成了忘年交。是年秋,蒋老偕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谢孝福、樊光华等一行到顺溪调查采集七叶莲等中草药标本,住在供销社招待所,膳食在我家。我母亲为了改善伙食特地去别人家借来单季稻大米给他们烧稀饭。没有什么好菜招待,虽是粗茶淡饭,由于我一家人的热情,使大家都很满意。他们临行时送了我家不少粮票与人民币,超出伙食费许多,使我父母十分感动。
  次年春,蒋老应温州罐头厂所求,帮助该厂在温州杨府山东麓创办了菌种场,专事制作蘑菇一、二、三级菌种,以供应城郊及永嘉、平阳等县菇农。产品该厂收购,制成罐头外销。蒋老介绍我到该场工作,在他亲自零距离的指导下,我一边学习食用菌制种技术,一边下乡向菇农辅导磨菇栽培。在温州待了半年后,我才回到内人插队的地方绍兴平水镇。我已而立之年,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绍兴农村对劳动力管得很紧,成年人不论男女,每天都要出工。又值双抢季节,我爱人幼失怙恃,两个幼小儿女无人帮助照顾,每天用箩筐肩挑着上下工。有时索性把他们关在家里,任其哭倦后卧地而睡,实在令人于心不忍。我一边弹棉赚钱,一边替爱人代工到生产队劳动。如是至当年十月初,突然接到蒋老的电报,召我速到温州议事。原来江西宜春地区商业局闻蒋老大名,要求帮助发展当地黑木耳生产,委托文成县绵羊场制种五千瓶,并派技术员一名辅导整个生产周期,合同期两年。当时文成绵羊场没有合适人选,故此,蒋老推荐了我。我得知此事后踌躇难决。因为我根本不懂黑木耳的栽培技术,如何去辅导别人呢?生产规模如此之大,万一栽培失败了,又怎样交代责任?蒋老看出我的顾虑,鼓励我不要畏怕,“天下无难事”。黑木耳人工栽培法与银耳大同少异,只是段木种植及管理方法不同,只要选对树种,至于管理技术方面,一边看资料一边学,就可解决。第一年是试种,能出耳就是成功。我好像吃了定心丸,顿时安下心来,便手持他的推荐信去文成找该场书记赵秀萍同志。临行前,我看了推荐信的内容,其中几句至今记忆犹新,“该人诚实可靠,有相应的文化程度,反应敏捷,不信可以一试。”由于蒋老一锤定音,赵书记热情接待,为我办了介绍信,并带我参观了绵羊场的各项生产流程和细节。临别时,赵真挚地对我说,你是蒋师父介绍来的人,我很放心。你现在作为我单位大使出任江西,希望努力工作,干出成绩。两年合同期满,回到绵羊场来,工龄就从今天算起。
  就这样,我成了国营文成县绵羊场一名“大使”去了江西。宜春地区商业局生产科科长王发水同志是丽水人,他安排陈作现同志协助我到洪江香菇厂工作。该厂距县城八十里,深山老岙,人烟稀少。1959年龙泉老乡逃荒到此落户,他们祖辈以老法种菇为副业,冬出春归,代代相承。厂长,人高马大,干起活来劲头十足,而且很重乡谊。两年中,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与照顾,使我至今念念未忘。第二年,又把生产规模扩大到靖安、宜丰等县。这段期间,我不间断地写信跟蒋老联系,汇报工作情况和请教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给予回复,令人感动。
  1973年冬,我随蒋老到绵羊场报到参加工作,并被指定负责该场真菌菌种生产。虽然是临时工,因为我是蒋老介绍来的人,大家对我很器重。
  文革初期,平阳山门林场是当时浙南唯一的银耳菌种生产基地。绵羊场从该场得到计划分配的菌种,进行段木栽培。武斗中,山门林场内部派性分歧,蒋老因被疑有历史问题而受到冲击,无法工作,暂时离开林场。经济生活没有着落。赵秀萍同志创业精神很强,请求蒋老到绵羊场继续发展银耳生产。盛情难却,亦为避一时之乱,蒋老遂邀同事刘章其共赴文成,为当时生产内容单一的绵羊场另辟蹊径,创出了一条以定点培养绵羊良种为主,综合发展药材生产为副的经营路子。除了银耳菌种被省医药公司定点生产,按计划供应各县医药公司以外,蒋老与地、县医药公司张振芳、胡绍检诸同志筹划从省外引进黄连、三七、杜仲、党参等等多种中药材试种、扩大生产,发展了该场经济,也解决了市场药材紧缺的大问题。因而,获得不少有关单位领导、职工尊敬和爱戴。爱屋及乌,我亦因之受益。
  1979年,文成知青办为我家小办理了户粮从绍兴迁入文成上垟乡的手续。同年,县农办在绵羊场解决了我夫妻俩的招工转正手续。从此,我一家五口才摆脱了长期两地分居。
  1979年3月,我由组织上商调到石垟林场。1983年5月,浙江省林业厅在石垟林场举办全省国营林场食用菌生产培训班,特邀蒋老与温州市园林管理处方浩才先生授课。其时蒋老已年近古稀。却讲了两天课,给学员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1985年12月,我受蒋老及地区医药站张振芳先生委托,赴安徽大别山采购天麻子供市区防空洞试种,当地政府要求我们帮助其发展香菇代料栽培。我返回后将情况汇报蒋老,蒋老认为大别山系贫困地区,我们有能力理当给予援助。第二年5月,蒋老竟不嫌长途跋涉之劳苦,毅然率方浩才先生与我,同去帮助发展食用菌生产。
  1987年我在石垟林场转干,获得助理农艺师资格。因工作需要调文成县食用菌公司,负责全县食用菌生产、销售、开发等工作,并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三等奖。蒋老来信祝贺、鼓励。
  1990年,我调回平阳老家,蒋老曾光临寒舍多次。此时,我们已成莫逆之交,常常促膝谈心至深夜。我尊他为上辈,又尊他为恩师。但他始终以朋友的态度对待我,从不居高临下。1998年秋,我大儿子结婚。我专程赴温请他到水头吃喜酒。他已八十高龄,却精神特别振奋,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激动的话。他说:“圣驹啊,你对我太好了。我这辈子没有学生,就你一个,你很为我争气,你有今天,我很为你高兴。”我也很动情地说:“蒋伯,没有你的帮助,我可能还在顺溪种田,哪里会有今天的好日子?这都是你的功劳。”他马上说:“不不不,这是你自己的努力,我不过给你引路罢了。”这是我俩交往三十年来唯一当面说过感激对方的话。其实,蒋老有恩于我,我的亲戚朋友、同里乡人,尽人皆知。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恩师已去,自叹报答无门了!
  2000年,我退休后暂居温州,有更多的机会与时间去看望他老人家。蒋老因所住房屋产权问题迁出己住了四十多年的倪吾巷住宅,迟迟得不到解决而无安身之所,日日奔走于房管局与法院之间。可怜古稀老人被折磨得精疲力乏,常常卧病在床。后在知友方浩才先生帮助下,栖身在九山园林公寓一斗之室内。方老夫妻对其关怀备至,使我十分感动。过了几年,民政部门为他安排了下吕浦小学后面一套五十多平方米居室,让他方舒愁眉。此时他已届耄耋之年,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生活起居已难以自理。居所偏僻,交通不便,与许多老年朋友失去联系,孤单一人,面壁度日,清苦难言。我与方浩才先生多次劝他雇一保姆,以料理日常家务。他叹言,病多药贵,退休金勉强维持,又无多余积累,无力请保姆。女儿女婿尚未退休,无法终日侍侯,欲出资雇人,老人坚辞不允。我携内人孙儿常常登门看望,他遂眉笑眼开。我多次请他到我家少住,他总婉言谢绝,迎风独立的倔强性格依然如是。心中阵阵酸楚,我曾吟七律一首相赠,老人连称多谢。现录于下:
  年少飘零若转蓬,老来建树有丰功。
  鞠躬尽瘁一腔血,薄利轻名两袖风。
  莫道忠心输杼轴,已施德泽在林农。
  今朝耄耋谁人问!世态炎凉千古同。
  2002年10月,我夫妻俩赴国外居住。次年9月15日,我只身回国探亲,抵家少坐片刻,即赴蒋老处。听门铃声,保姆前来开门。蒋伯见我,便问:“你怎么突然回来了?”我说:“我过不惯外面单调、寂寞的生活,回来透透气呀。”他说:“好好好。”接着拉开了家常。我见他容颜虽然苍老,两耳尚聪,身旁已有保姆侍侯。他问我何时再出去,我说回程机票11月15日。尔后,我每隔三五天就到他家一次,回忆往事。11月3日,晚饭后我带上他最喜欢的平阳土特产登门拜访,一直坐到10点钟方起身告辞。他挽留说,再坐一会,时间尚早。我不忍打扰他休息,起身告别,约定隔天再来。殊知,5日上午九时,电话铃声骤响。保姆雷姨急促告知,蒋阿公早起去过洗手间后,躺在坐椅上昏迷未醒。他女儿家里电话没人接,请你赶快前来。我打的匆匆赶到,只见老人神态安祥,脉博渐沉。我握其手,送他渐渐离开人间,我泪流满面!我如早赴欧洲数日,岂能为他送终!此即缘也。
  遗体告别前一日,我含泪为老人写了悼词。追忆他平生之功,安慰他在天之灵。次日上午,追悼大厅哀乐奏毕,平阳县林业局应学斌局长致悼词,亲朋故旧百人默哀送行。我心里默默念着,蒋老,蒋老,来生再聚!
  我与蒋老交往三十四年,从无间断过联系。他出生于诸暨县湄池镇黄稼埠村一个小康农户家庭,从小受过传统教育,从金华农校考取广东中山大学森林系。其间曾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在闽台两省农林部门任职。1948年返回大陆。解放前夕在中共创办的浙江省农民学校师资训练班学习。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该训练班并入省委干校。学习结束,分配到绍兴地委搞群运工作。1950年2月调到温州,在温州种子站、温州地区林业工作组、地区林业局工作。任过平阳宜山土改队大队长,勘测过温州市国营林场绿化面积。1954年冬规划筹建桥墩苗圃,1955年12月受命创建平阳县第一林场,1959年11月筹建山门林场。1961年机构精简,下放到平阳。此后,长期在山门林场负责林业技术工作,直至1976年在平阳林业局退休转离休。由于成绩突出,曾被选为平阳县第五、六届县人大代表。八十年代受聘为温州市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
  蒋老是浙江省著名林业专家,他受过高等教育,博览强记,学识渊博,尤以林业科技,鉴别草、木本植物知识见长。他能识别千余种木草本植物。因此,林业、医药方面的技术人员请教者接踵登门,络绎不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主持从国外引进的桉树、黑荆树栽培成功。向省外引种成功黄连、三七、杜仲、党参、白术、肉桂、厚朴等中药材,及银耳、蘑菇、灵芝、天麻、茯苓等食、药用真菌,进行母种分离、驯化,选择优良品种栽培推广。他工作谨慎,一丝不苟;思想开明,不事保守。他工作业绩显著,但默不宣扬,尤其令人敬佩。
  蒋老斯文尔雅,性格内向,沉默寡语。非逢熟人,极少开口。说话言简意赅,绝无巧言令色,不善应酬。若逢知己,他也会滔滔不绝。陌生人看似严肃,实际雍容大度,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有长者之风。但遇不通情理的人与事,他发起脾气来也十分严厉。
  蒋老淡泊名利,轻财重义,怜惜弱苦。在山门林场时,他的工资相对较高,时常以钱粮衣物接济贫苦。施人以德,不望投桃报李。他最早搞银耳制种栽培,人家发了财,他却两袖清风,家徒四壁。子女时有抱怨,他却一笑付之。他搞科研工作,宁让名利于他人。他说人家年纪轻,要评职称,我老了不在乎。我与方老偕他去安徽大别山,在那里辛辛苦苦干了半年。临行时,一分钱报酬也不要。他说,老方退休工资低,老伴没有退休金。圣驹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要给一点补贴。我有退休金,子女有工作,不要报酬。专门利人,不肯利已的高贵品德,令人敬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老了总要离去,留下来的是精神。只要精神可贵,虽死犹生。我从蒋老身上看到这种令人敬仰的精神。蒋老在东瓯大地上留下了无数汗水与足迹。有人说往事并不如烟,愿蒋老的事迹千古流芳!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圣驹
责任者
蒋仲飞
相关人物
刘英
相关人物
粟裕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