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28
颗粒名称: 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
分类号: G638.1
页数: 7
页码: 26-3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平阳中学从创立至今的八十年发展历程。文章回溯了学校的艰难创立和早期发展,包括建校背景、校舍建设、办学规模以及图书资料和教学设施的变化。平阳中学经历了多次更名和扩建,从初创时期的艰难条件逐渐发展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初高中毕业生。文章特别提到了学校在新世纪的异地新建,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关键词: 平阳县 平阳中学 办学规模

内容

“凤山之麓,弦溪之东,抗战时期诞生我平中”。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初期诞生至今,平阳中学已经走过了整整八十个年头。回溯往昔峥嵘岁月,令人无限感慨。
  “艰难缔造,告厥成功,巍巍学舍,依傍黉宫”。平阳中学筹办于1938年11月,在此之前,平阳县虽县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境内却没有一所普通中学,子弟升学深造,需负笈远行。为了发展桑梓教育事业,满足青年学生的求学愿望,1938年11月11日(次年拟定这一日为校庆纪念日),在时任平阳县长徐用的倡议下,县政府有关人员和地方名流聚集一堂,召开建校筹备会议,商议创校相关事宜。同年12月旧,校舍建筑委员会成立,推选徐用、黄庆瑞、萧汉杰、温怡、吴勃、游越生、吴伟、张真园、朱君爽、吴家桢等人为建筑委员,并择定以坡南学宫旧址为新校址,动工建设新校舍。1939年2月,王理孚先生慷慨捐赠南麂岛全部产权作为学校创办基金。
  1939年2月,120名初一新生暂借县立城区中心小学(今平阳县小)礼堂为临时校舍,分两个班。同年秋,因学生数增多,城区中心小学无法容纳,便迁至坡南半山庵(广慧禅寺)。1941年8月,位于学宫内的新校舍大楼竣工,学校便从半山庵迁入新校。1942年1月,首届44名初中学生毕业。1943年秋起,附设战时临时高中学生补习班,当年招生50名。
  1944年7月,日寇大举入侵浙南,温州沦陷,形势危急,学校迁至桥墩三十六都锦春内大屋和吴氏宗祠,一直持续到1945年春节后,才迁回平阳上课。这段时间,由于附近许多地方沦陷,瓯中、温中、永中等学校有不少学生来平中借读,全校学生总数达到500人以上,创建校以来最高记录。1947年10月,省教育厅正式批准设立高中部,1949年春因时局动荡,高中招生停止。
  1949年5月,平阳解放。1951年学校改名为“平阳第一初级中学”。1955年,高中部恢复,确定校名为“平阳中学”。1956年6月易名“平阳县第一中学”。1966年夏,“文革”开始,学校停课,1969年复课,1970年11月更名为“平阳县化工厂‘五七中学’”,1973年2月称“平阳县中学”,1978年8月,复名为“平阳县第一中学”。1981年2月确定为全省八十所重点中学之一。1998年5月,确定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06年3月,学校改名为“浙江省平阳中学”。
  八十年来,学校从初创、发展,逐渐走向成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办学规模。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学校班级数一般稳定在10个左右,学生数约为400人至500人。1950年起,办学规模迅速扩展。1955年,有26个班级、1419名学生、103名教工,为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学校规模最大的年度。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班级数一般稳定在24个,学生数1100至1500人。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教育现代化进程进一步的加快,学校原有的办学条件已不能满足平阳县教育的需要。为了办好重点中学,使更多的平阳儿女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2003年6月,平阳县委、县政府征地217亩,投资1.5亿,对学校实行异地新建。2006年8月,平阳中学整体迁入平塔新校区,办学规模成倍增长。现在,平阳中学拥有54个班级,在校生2800多人,专任教师190多人。建校八十年来,平阳中学共为社会培养初高中毕业生5万余名,其中高中生3万多人。
  其次是校舍建设。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主要是靠社会各界士绅名流募捐来维修扩建校舍。当时仅有一幢设置9个教室、3个办公室以及少数寝室的两层校舍大楼,一座有4个教室的轩楼以及男、女生宿舍等少数建筑。新中国成立后,校舍修建规模扩大。1952年至1961年,先后建有12个教室的两层教学楼“红专楼”,木结构的大会堂、膳厅和两层办公楼“跃进楼”,东舍、中舍、西舍三幢平房学生宿舍。“文革”十年浩劫过后,百废俱兴,从1979年开始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学校又一次较大规模修建校舍。1994年兴建了科技楼、体育馆。2006年8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园,新校园占地面积217亩,校舍建筑面积59647平米。计有教学楼三幢,学生宿舍四幢,并实验楼、综合楼、行政楼、报告厅、图书馆、食堂等,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第三,是学校的图书资料和教学设施。在民国时期,社会名流捐赠的图书颇丰。解放后,经逐年累积,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已有各种图书资料2万余册。“文革”期间,图书资料散失殆尽。1978年后,经过多年添置,现有图书8.1万册,各种报刊杂志124种,设有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和教工阅览室。各种教学设施由简而丰,除了理化生实验仪器齐全,能按教学大纲要求开齐所有分组实验外,其它教学配套设施也均能到位,所有教室都配置背投、实物投影仪、抗反光弧型黑板。
  平阳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平中学生素来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崇尚民主,追求自由。1941年春,平阳历史上最早的进步学生社团——“血花社”成立,同年5月进步刊物《少年之友》出版。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反动县长张韶舞在平阳县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全县人民的公愤,平中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对张韶舞的暴政。1941年上半年,发生了张韶舞迫害以谢瑞淡为首的进步学生的“平中十学生事件”。1946春,张韶舞离任,平中师生和当地群众共千余人自发集合在县仓操场,高呼“打倒张韶舞”“有冤伸冤,有仇报仇”“偿还血债”等口号。其后进步师生还数次上书,揭露张韶舞劣迹,强烈要求惩办张韶舞,并陈述改进县政方略。同年,爱国民主的学生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兴起,当时的高二学生李雍容、郑定英等人将全国学运的传单带入学校,在校园内散发张贴。平中学生的进步活动,引起反动当局的恐慌。他们派出特务,监视学生,并将李雍容、郑定英当作共产党指派的“动乱分子”,予以开除。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春,中共浙南地下党在学校开展活动,梅旭华、项一雷等一大批进步学生积极参加,他们刻印传单,张贴标语,大造革命舆论,有力地配合了党的中心任务,为迎接解放大军进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949年和1950年,平中学生响应号召,踊跃参军,投身解放舟山群岛战斗和抗美援朝运动,周韵华、郭菲、萧得如、许运仙、宋国光等壮烈牺牲。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自卫反击战中,都有平中校友参加。近几年来,平中学生也常有热血青年投身建设、保卫国防行列。
  八十年来,平阳中学以“尊师重道,敬业乐群”为校训,经几代先贤的倡导与实践,逐渐形成了“文明求实、勤教苦学”的校风、学风。
  学校初创之时,正值抗战,经费匮乏,物力维艰。缺桌椅,学生站着上课;缺校舍,师生便长期借宿在校旁的寺庙,与泥菩萨和四大金刚为伴。寒冬腊月,在四面没有围墙的茅草棚里就餐。1944年,避战乱于桥墩吴氏祠堂办学时,师生睡地铺,板壁当黑板,条件极为艰苦,但即便在这样的简陋条件下,贤师谆谆以教,诲人不倦;学子勤奋学习,孜孜以求。桥墩这个小镇还因为平中师生的到来而掀起了一阵“文化热”,深得社会各界赞誉。
  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这种俭朴和苦学的风气继续得到发扬。当时,不少山区的学生常常是徒步挑着番薯丝来校上课,有的甚至冬天还赤着脚。在尚未设立高中部的五十年代初期,平中毕业生投考瑞中、温中高中部,成绩优秀,深受欢迎。
  在“文革”结束以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进一步弘扬勤教苦学的风尚。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采取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方式,先后建立健全了新教师汇报课、老教师公开课和教改实验课等制度。鼓励教师在职进修,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开展教学改革,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园中“爱岗敬业、勤业奉献”的氛围日益浓厚,一支敬业、勤业、精业,并勇于创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萃多士于一堂,非惟科学之是故,三育并重,中西贯通”。“三育”,指体育、德育和智育。平阳中学从创立伊始,就非常注重塑造学生的品德、人格。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研究德育新路子、新办法、新手段,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以“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在实践中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与心理品质”为主题的德育特色校创建活动,注重德育干部及班主任队伍建设,启动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渗透全员化德育、德育首位意识。完善《平阳一中学生行为规范》《双休日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每月专题活动、三月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四月份的爱国卫生月活动、五月份的艺术节暨百名风采团员评比活动、八月份的军训、九月份的尊师重教活动、十月份的体育节、十一月份的读书节活动、十二月份的元旦文艺汇演。这一系列活动,在达到育人目的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重点中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学校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方面始终坚持“四严”制度,即“严格规范,严格训练,严格检查,严格奖惩”。始终坚持优化教学流程,落实教学常规,开展校本教研,创新课堂模式,加强“实在、管用、有效”的教科研工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科教学方面,学校注重缜密分析学生情况,采取分层教学,以帮助学生发展。“于差异中力求整齐,在诱导中加以督察,庶使优秀者得有适当之进展,不受牵制;鲁钝者由门庭而渐升堂奥,不致茫然”(《平中校庆四周年纪念刊》),经过不断探索研究,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高考成绩和学科竞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11年,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辉煌,重点上线人数387人(不含体艺生),居温州市第二。戈弋同学获平阳县“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2012年,再创辉煌!一本总数突破400人大关,达416人(文45、理371),另有体育、艺术37人,再次位居温州第二。2017年,高考上一段线504人(含体艺生41人),一段率达63.5%,47人达到浙大预录取分数线,其中高三(2)班学生全部上一段线,均分高达630分。
  八十年来,平阳中学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教育为统领,坚持走教育管理人本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育人质量素质化的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推进学校迈向规范、科学、特色的和谐发展新阶段,全面打造平阳中学品牌。经过广大师生的齐心协力,平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学校相继被评为省文明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军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第五次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复查,被评为县二十佳满意学校第一名、县学校规范管理第一名。2016年12月,通过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学校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日益突出。
  “行见人文蔚起,棫朴芃芃。为国家之桢干,为社会之先锋”。八十年的辛勤培育,在平阳中学的校友中,不乏著名的学者、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实业家等,如中科院院士伍荣生,著名书法家谢云,海军少将刘际潘,旅荷华侨总会会长、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梅旭华,华东交大校长陈立,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殷为宏,国家科技发明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获得者项一非,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昭同,通信女专家林善希,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政协副主席章涛,著名画家苏昧朔,海军政治部一级作家黄传会,联合国秘书处高级译审蔡力坚,《新闻联播》国际新闻定稿人钟毓琳,为“神七”体检的年轻工程师陈钦碧,美国法学博士、著名律师、知识产权法权威梅雷,美国休斯敦教育厅外语部主任兼孔子学院院长王倩倩,共青团北京市房山区委员会书记、党组书记钟棉棉等。如今,平中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桢干和社会先锋,成为父老乡亲的光荣与骄傲。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郁志君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平阳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