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213
颗粒名称: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分类号: G278.2
页数: 2
页码: 13-1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平阳县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的历史与现状。自1959年县档案馆建立以来,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档案资源建设逐步走上正轨,监管力度加强,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截至2017年12月,馆藏档案共217个全宗、81678卷、2078件,最早档案可追溯到清咸丰十年(1861)的屋契,涵盖了民国时期、建国后以及各类馆藏资料,真实记录了平阳县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活动和历史面貌。同时,随着档案工作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农业农村档案、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非公经济组织档案、社区档案、民生档案等也被纳入档案资源建设的范畴。
关键词: 平阳县 平阳县档案馆 改革开放

内容

1959年,县档案馆建立后,全县各单位陆续将各类档案整理移交给县档案馆。1962年,因备战需要,馆藏重要档案曾装运至腾蛟,藏在山洞里,致部分档案受潮。至1965年,馆藏档案共有21个全宗11000多卷。“文革”期间,档案馆工作基本停顿,但1万多卷馆藏档案总算安全保存下来。1981年,原平阳县分为平阳、苍南两县,分县前的档案仍归平阳县档案馆保管。
  改革开放后,档案资源建设逐步走上正常轨道,对档案资源的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大。尤其是1987年《档案法》颁布后,依法加强和规范档案接收、征集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县档案馆为主体,各相关职能单位综合档案室为基础,门类较齐全,具有平阳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
  截至2017年12月,馆藏共217个全宗、81678卷、2078件,最早档案是清咸丰十年(1861)的屋契。全部档案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一是民国时期档案12个全宗,计2560卷,是国民党平阳县政府1949年溃逃时遗留下的,1956年经县公安部门整理过,1984年移交县档案馆。主要有成书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张韶舞编修的《平阳六年》,民国县政府镇压民间团体“大刀会”及征剿刘英、粟裕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地下武装力量的记录等。
  二是建国后档案204个全宗,计79100卷、2078件,内容比较系统丰富,包括毛主席对城西公社干部坚持参加生产劳动的“五九批示”、文革史料、大渔湾海战全歼国民党军等重大事件的珍贵档案史料。另外保存有革命历史档案1个全宗18卷。
  三是各类馆藏资料共7273册,包含不同时期的史、志、宗谱、报纸和珍贵历史照片等。包括明隆庆以来修编的县志;反映畲族历史的《雷氏宗谱》;林景熙、黄公望、谢侠逊、苏步青等历史名人的档案史料及自编、合编的史料、资料。录音档案16盒、录像磁带48盘,照片档案2625张,电子档案(磁盘50张、光盘107张)。
  随着档案工作不断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农业农村档案、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非公经济组织档案、社区档案、民生档案等,都被源源不断地纳入档案资源建设的范畴。这些档案真实地记录了我县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活动和历史面貌。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