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和沙岗大潭挖河泥的战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199
颗粒名称: 龙湖和沙岗大潭挖河泥的战斗
分类号: D652
页数: 3
页码: 205-207
摘要: 该文章讲述了1964年秋收之后,公社制订了发展经济规划,其中包括农、副业增产增收计划。在实现这些计划的过程中,党员和干部带头表示决心,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冬季积肥运动、龙湖挖泥积肥等。最终,这些努力为1965年的农业增产指标的实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推动了社有工业、林业、畜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学大寨 田间管理 平阳县

内容

1964年秋收之后,公社在制订1965年发展经济规划,做到农、副业增产增收。计划时,党员、干部都带头表示决心,要为实现1965年增产增收计划作出自己的努力。
  按照经济发展指标,实现增产增收的要求,经过认真讨论,对农业增产的各项措施作了“排队”,发现肥料缺口很大,化肥分配数量不多,不可能满足要求,除了大力发展畜牧业之年,唯一出路在土杂肥方面寻找门路,做文章。大家认为,大笔的土肥只有将沉积在城边龙湖底和沙岗大潭底的腐殖质挖出来,估计能使1500亩,每亩能挑上100多担泥,增加了一遍肥料。统一认识之后,选择在冬种结束,立即行动。
  经过了一番准备工作,确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十动手,首先安排全社45个生产队,集中500多人,用两台抽水机,在龙湖拉开了冬季积肥运动的序幕。在十二日凌晨,河水即将要被抽干的时候,拦河堤突然决堤了,汇水河的水就像潮水一样涌进龙湖,不到半个小时,龙湖水位恢复到原处。一夜抽水的辛劳白费了。十二日上午,西门的过路行人议论纷纷,有的说:“大岩下泉水大,不可能抽干。”有的说:“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龙湖水有干过。”还有人说:“龙湖河神很灵,你们想把河底沉积泥挖上来,是很困难的。”当时面临这种情况,公社立即开会商量,围绕着对于积肥计划继续进行下去,还是放弃原来计划,展开了认真讨论。到会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一致表示,积肥计划决不能改变,统一思想之后,马上分头行动。由后垟、九街两大队组织了6只河泥船运泥,筑堤堵水,要求在天黑之前完成筑堤任务。
  到了下午4时,筑堤材料备齐。堤的位置只能选择在那个地质较松的地方,木桩打好,如果将泥抛下,不一层一层镇实,还有可能第二次决堤,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大家认为龙湖积肥挖泥这一仗若不取胜,将会影响1965年整个计划的全局,为此当筑堤抛泥开始时,共产党员、公社干部黄生娒、陈朝生,支部书记潘顺弟、共产党员陈国卯,首先脱掉衣服,跳入两米深的水中,使劲地干起来。沙岗群众代表林阿六等人相继跳下去,一起干。在北风刺骨的寒冬腊月里,又无潜水设备,冻得他们个个嘴唇发紫,胸、背部的皮下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紫块,可他们每个人的心都是火热的。经过了一个半小时战斗般的紧张劳动,堵水堤很快做成了。负责分工全社工副业的共产党员、公社干部潘志山同志,连续三天三夜同抽水机手一起,坚守在抽水机旁,帮助抽水机手排除机械故障,保证安全运行。
  经过了三天三夜的紧张劳动,终于把沉积在龙湖底的几万担河泥(富含腐殖质)挖上来了。老人们称赞说:“向龙湖河底挖泥,开天辟地以来,还是第一次。”龙湖挖泥积肥取得胜利之后,紧接着斩断后垟斋堂桥下面的河流,抽干后垟至沙岗大潭和后垟至水塔头后的河水,全长1000多米,河面平均宽度40米,河水深度约5米。除了少数人留在龙湖做好收尾工作外,主要力量都转入了沙岗大潭的挖泥战斗中去。十二月十九日,沙岗大潭的积肥战斗打响了。经过了年内10天的紧张劳动,河泥把沙岗峡两岸都堆满了,少部分河段在大年初二就开始上马了。后垟斋堂桥至水塔头后河段也与沙岗峡河段一起上马,这主要由于水塔各生产队集中精力,按时完成任务。这些积肥成果为1965年城西公社农业增产指标的实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冬季积肥的群众运动推动了春花田间的管理工作,同时带动了社有工业、林业、畜牧业的发展,为争取1965年农、工、林、牧、副的全面丰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全国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也全面开展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平阳首条高速公路建设亲历记》《话说南麂岛的交通》《平阳民进老先生印象》《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谢灵运平阳诗文考述》《唐代日本圆珍和尚来平考记》等文章。

阅读